沈阳市高三二模历史试卷及答案






沈阳市高三二模历史学科试卷解析
1.【答案】C 题干材料指出:根据气候的寒暖燥湿,宽广的山谷或大河等地理条件,采取不同的建制。人民生活在其中有不同的习俗……注重对他们进行礼义方面的教化,而无须改变他们原有的习俗;注重政令的统一,而无须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以达到天下既地方, 地方即天下,体现出“因俗而治,天下一家”故选C;A、B、D与材料主旨无关。
2.【答案】B 题干材料指出源于《礼记•王制》的“县官”的含义是天子,秦始皇认为自己完成了统一的丰功伟绩,于是将王朝和帝室由“公室”“王室”更名为“县官”,这里的“县官”代表统一天下后的秦始皇,故选B ;A、B、D与材料主旨无关。
3.【答案】B 题干反映出宋朝科举考试的内容的特点,即“重策论和诸科大义”“专考策论和大义”以“汉唐”“治乱”为主要议题,可得出正确选项为B;题干在强调科考内容而非程序,排除A。选项C、D与题干设问没有直接联系。
4.【答案】C 题干材料反映出王夫之重视民生,反对君主实行苛政, 但同时也反对僭越等级,因此他理解的儒学应该是维护共同体秩序的“善治”,故选C;选项A、B没有完整体现题意。选项D与本题无关。
5.【答案】C 题干材料是关于清朝的密诏制度的内容,由“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立储,最为良法美意,我世世子孙所当遵守而弗变者。”可知密诏制度是为减少皇位继承人之间的纷争,故选C;与“官僚机构”无关,排除A;与“储君的自身素质”无直接关系,排除B;密诏制度并非嫡长子继承制,排除D。
6.【答案】A 由表格可知,1930年与1913年相比,本国机纱的总消费量显著增长。而从织布机消费量的变化上可知消费的增长仍以手织机为主,由此可见机纱的发展为手织机提供了原材料,促进了手织机的发展,手织机不断增长的需求也促进了机纱的发展,二者具有互补的关系,故选A项。B、D选项与材料无逻辑关系。C选项不符合历史史实。
7.【答案】A 题干材料出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根据题意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马思义主义者认为,中国未来的革命只能是社会主义的道路,故选A。B选项属于中共二大内容。C选项属于中共一大的相关内容。此时中国共产党尚未建立,排除D。
8.【答案】D 根据时间1948年12月可知,此时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这一时期我们对原有流通货币进行兑换,增强了人民对于解放区政权的信任,这配合了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行动,故选D。,新民主主义在金融领域的胜利应该是在建国之后,排除A。B选项,和材料无关,排除。C选项应该是在1953年以后,排除。
9.【答案】A。 题干材料反映出1958年和1959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中,在某些方面片面强调公有制的程度,对当时经济建设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看到问题,指出了部分程度“私有制”是符合但是中国现状的,有助于基层经济的恢复发展,故选A;B选项“快速发展”不符合史实。1959年此时我国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排除C,人民公社化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才结束,排除D。
10.【答案】A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政策转变,进行改革开放,可口可乐公司才能在国内建厂,这是最重要的原因,故选 A;B、C、D三项都不符合“主要”这样的逻辑限定词。
11. 【答案】D 本题考查战争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材料中的马其顿和罗马在征服占领埃及后均将埃及文化与自身文化相交融,故选D项。A不符合埃及文化的史实;埃及文明和马其顿、罗马文明不存在先进与落后的区别,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东西方文明的相似性,排除C项。
12. 【答案】A 由材料可知,中世纪的法国国王在封建割据的时代背景下仍保留着一些特殊地位,这些特殊地位将法国国王与普通封建贵族区别开来,对于法国国王不断强化自身王权起到了有利作用, 故选A项。特殊地位的存在并不能使法国国王直接获得最高政治权利,也无法打击封建贵族的权利,“名义上最高一级封君”的地位与教权无关,故排除B、C、D。
13. 【答案】C 本题以17世纪英国与西班牙的贸易争端为背景,在两国烟草贸易使西班牙获利的情况下,英国提高进口税以打击西班牙,而此时的西班牙由于封建性较强,只顾王室自身收入,因此不但没有调整政策促进出口,反而对国内烟草商和消费者征税,材料中的两国的增税行为均有利于王室收入的提高,且不利于西班牙贸易优势的保持,故选择②④。
14. 【答案】B 本题考察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的社会治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英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犯罪率上升,对治安制度的要求提升,而此时英国仍保持着传统的自治制度,在此制度下治安员专业性差、任期短、待遇差,民间“捉贼者”以利润为目的不可能完全担负起治安职责,因此不能适应工业化时代英国社会治理的需求,故选B。
15. 【答案】B 本题考察二战中美苏两国经济合作及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美国为重建战后金融秩序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苏联参与并签署了协定,美国专门为苏联制定了相关条款以便于苏联参与世界经济。由此可见在1944年二战尚未结束之际两国仍有一定的经济合作意愿,并非美国企图控制苏联经济,故选B。
16. 【答案】D 本题考查战后殖民体系的瓦解。1960年原属法国殖民地的非洲国家在独立之后仍与法国签订协约,在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与法国保持着密切关系。此时非洲国家已经实现独立,排除①,这种协作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法国在原有殖民地国家的利益,也体现了非洲国家在独立后可能在某些领域出现困难,需要与法国“合作”,故②④正确,这一合作过程无法冲击当时的冷战格局,故排除③。
17. (1)僧侣和尼姑从脱离生产,享受特权到自给自足、自我供养。(2分)
寺院从广占良田到自己开垦山地丘陵土地为主。(2分)
(2)革新了寺院经济模式;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发展;减轻了依靠世俗供养所造成的社会负担;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隐匿户籍的现象;有利于国家赋役的征发;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每点2分,满分不超过8分)
18. (1)演进趋势:从人民自发发展为成立保路同志会(有组织领导);从文明争路发展为暴力保路(或从进京请愿发展为罢课、罢市、抗粮抗捐等多种形式,甚至发生暴力事件);从立宪派领导发展为同盟会领导;从保路运动发展为反清武装起义(或独立运动)。(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5分)
(2)原因:民间自筹资金修筑铁路,民族意识高涨,民间掀起收回利权运动;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铁路投资,争夺铁路的修筑权;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清政府对四川民众的爱国行动进行打压;资产阶级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宣传、组织与领导等。(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5分)
意义: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清王朝在四川的统治开始土崩瓦解;成为点燃武昌起义的导火线,促动了全国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或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5分)
19. (1)特点:美国大西洋沿岸各区域之间的贸易额小于其对外出口的贸易额(2分)
原因:美国尚未独立,国内市场未完全形成,仍具有殖民地依附性经济的特征。(2分)
(2)有利条件:美国南北方、东西部经济具有互补性;开凿运河便于各地区沟通;工业革命中交通工具的革新;美国领土的逐步扩张;政治独立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每点2分,满分不超过7分)
20. 示例1
论题1:不同时期的高频词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与时代任务。(2分)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等词出现频率较高,反映出领导全国人民巩固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新的时代任务,通过制定一五计划和进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随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得到发展。“文革”时期,“革命”和“无产阶级”是社论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阶级斗争放在首位,实行错误的“左”倾方针政策,造成了国家的内乱和国民经济的严重倒退。(4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纠正了“左”倾错误,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成为新时期党的工作重点,因此这一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改革”成为七一社论的高频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不断深化改革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倡导继承和弘扬前辈的革命精神,如五四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新的历史使命,因此“改革”“精神”“使命”“中华民族”等词成为了社论的高频词。(4分)
总之,七一社论的高频词体现了党在不同时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工作和任务,成为历史变迁和时代发展的见证。(2分)
示例2
论题2:“人民” 居于高频词汇的首位体现了中共一脉相承的人民立场。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以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全国人民的幸福为奋斗目标。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建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通过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从此社会主义公有制一直占主体地位。(4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治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力。经济上加快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大力推进“精准扶贫”政策,目的就是消灭贫困,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4分)
总之,在七一社论高频词统计和历史事实都充分说明了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2分)
示例3
论题3:“革命”和“改革”词频的变化反映出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1949—1976年,“革命”一词使用频率较高,体现出党的工作重心和任务在过渡时期主要为领导全国人民巩固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建设经验,出现“左”倾错误,阶级斗争扩大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党的工作重心。(4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否定了革命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40多年来,不断深化对内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逐步将改革从经济领域拓展到各个领域。(4分)
1978年前后,“改革”取代“革命”成为七一社论的高频词,反映出党从国情出发对治国方略的调整,顺应了时代潮流,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2分)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