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投资问答录.下》书摘

一、投资理念
投资的信仰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公司就是买公司的未来现金流折现,句号!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买股票花的是价格,买的是价值。
未来现金流折现只是一种思维方式,只有在自己能力圈范围内的公司,投资人才能毛估估看明白。
相信长期而言股市是称重机,对没有信仰的人而言,股市永远是投票器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颗投机的心,所以才需要信仰。
我对信仰的理解就是“做对的事情”,或者说知道是“不对的事情”就别做了,“不对的事情”往往是有短期诱惑的。
投资是什么
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公司就是买其未来现金流。
这里现金流指的是净现金流,未来指的是公司的整个生命周期。
折现率实际上是相对于投资人的机会成本而言的。最低的机会成本就是无风险回报率,比如美国国债的利率。
所谓能看懂公司就是能看懂其未来现金流。(做对的事情)比如生意模式、护城河、能力圈、等等.
所有所谓有关投资的说法实际上都是在讨论如何看懂现金流的问题。
其实区分所谓是不是‘价值投资’的最重要,也许是唯一的点就是在‘投资者’是不是在买未来现金流(的折现)
不要轻易去‘扩大’自己的能力圈。搞懂一个生意往往是需要很多年的,不要因为看到一两个概念就轻易跳进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或地方,不然早晚会栽的。
有些公司的生意模式很好,但股价有时候太贵,那就只能等了。好在这些年来一直如此,每隔些年就来个股灾。
做对的事情和把事情做对
难道还有人明知是错的事情还会做的吗?那是因为错的事情往往有短期的诱惑。
“做对的事情”其实就是发现是错的事情的时候要马上停止,不管多大的代价都是最小的代价。
投资里做对的事情就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就是买公司的生意,就是买公司未来的净现金流折现.
从把事情做对的角度看,投资就是要看懂公司的生意.
在天赋、努力面前,做正确的事情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这个是可以自己选择的。

Stop doing list
做对的事情在实际中往往就变成不对的事情不要做。
第一,不要亏钱,第二,不要忘记第一条。——巴菲特
> 如果一个人投资到他不懂的东西里就有可能亏钱,所以要避免。
学巴菲特最重要和人们能够学的东西其实是他不做什么!绝大多数人学的是相反的东西,就是他在做什么,那是没办法学的,因为每个人的能力圈不同。能力圈每个人不同,也是可以自己学的。
不做空。
坐在空头位置,又看到股价遇到利好大涨,这是一件特别让人气愤的事情。人生苦短,遭受这种气愤太不值当了。
做空是无限风险,痛苦无法安眠,公司可能有问题,市场最后的疯狂,会让你爆仓,万劫不复。
不过投机是件非常好玩的事情,就像偶尔去下赌场一样,如果你做好输钱的准备的话。
不借钱。
无法安眠。不做空,不融资,想死都很难。
不借钱可能会失去一些机会,借钱可能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不做不懂的事情。
人一生富过一次就行。芒格一次半,史玉柱两次。第一次胆大包天,第二次胆小如鼠。
知道自己的能力圈,比自己的能力圈的大小更重要。
在自己懂的东西上投资最重要的就是能看到风险在哪儿。
能力圈是对企业的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的理解,这个扩展很难,又往往与人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相关。
不要走捷径。
条条道路都可能通罗马,这里是一条未必最好但肯定能到的。
除了我们已经尝试过的其他投资方法之外,价值投资是最坏的了
不频繁决策
一个人一生当中能有 4-5 次机会就很不错了。关键是,当机会出现时你是否能抓住。
对于不懂股票的人,不投资股票是最好的价值投资。
总的来讲,看准了出手就要狠。似懂非懂很难下手狠。耐心等待总是有机会的。
不做短期的投机
常在河边走,难免不湿鞋。湿一回,就是一辈子的事情了。
对有负债的公司不愿意重仓。
多数企业最后都是死在资金链断裂上。
经营中借钱与买股票用margin没啥本质区别,常用最后大概率都会倒在上面。
银行只会给不需要钱的企业提供贷款。
无论多么有把握也不要用Margin。目前永辉是高杠杆的企业。

二、投资理解
其实价值投资是所谓投资的唯一一条路,不存在什么捷径。不存在什么窍门。如果你想走轻松的路,我保证:它比艰难的路更长更痛苦。
基本理解
理解同上文。
推荐一下芒格的《穷查理宝典》
巴菲特谈格雷厄姆-多德价值投资
安全边际:
以 40 美分购买价值 1 美元的资产,
好的公司,价格越便宜,买入的风险越低。
不要用8000万去买价值8300万的企业,要留足余地。
他们都是在购买生意,而不是买股票。(把上市公司看成非上市公司,会变得更理性)
投资者们一直以来都是从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差异谋利的。
价格受到华尔街“羊群”影响,而被人们的情绪、贪念和恐惧把推向极端时,我们很难相信,它的价格变化是理性的
价值投资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定的做法,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做价值投资。
价值投资是一个让人长寿的好方法。
价值投资很简单,追随者也很多,但能坚持下来的人很少。
他说从来没见过一个人花 10 年的时间转到价值投资这条路上来。懂了就是立刻懂了。
价值投资难么
知易行难,Simple but not easy.
原则简单: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这时做对的事情。
搞懂生意不容易:如何找到好生意,这时把事情做对,需要花很多功夫研究。
我说 10 块钱的东西有人一块钱哭着喊着要卖给你,你要勇气干什么?这句话放在这里也适用:10 块钱的东西有人非要一块钱卖给你,你为什么会觉得难呢?为什么呢?
当你也不知道你要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的时候,那可确实有点难了,那种时候就会东张西望地看别人的反应。
长期来讲真正的价值投资确实有点难,是很难亏钱的难。
注:价值投资是真正的理性。
什么人适合投资股票
其实小额投资者有机会应该去找些看得懂的中小型公司,从而找到回报比例更高的公司。
封仓十年的选择
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平庸企业的敌人。
不想持有 10 年的股票一天也不要持有。
不一定是10年,这是个定性的比方。从十年或以上的角度看,定量分析很荒唐。
价值投资并不是盲目的买进并长期持有。如果是好公司才值得在好价格时买进并长期持有。
投资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避免大麻烦。
20年后往回看,你希望自己手里拿的是什么?
发现分析师的报告大部分都是胡乱拼出来的。再后来就再也没兴趣看分析师的报告了,再后来突然明白为什么他们可以做一辈子分析师也退不了休的原因了。
知道什么会发生比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要容易的多。很多事情,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给他 10 年,大概率就会发生了,三年则未必,但三年会发生的概率显然会比三天高
守正不出奇,但如果守正了,很难不出奇。

三、Golf 与投资
Golf
平常心:golf和投资一样,不要怕失去机会,最重要是不犯大错。
投资大概是唯一的能看到业余比职业表现好的地方,但整体而言,应该还是职业好。
看懂一家公司
昨天问一炒股朋友:最近股市暴跌了,睡眠怎样?他说:像婴儿般睡眠。我说:不愧是高手!这都能睡得着!他沉默半响道:半夜经常醒来哭一会再睡。(从网易微薄上转帖)段永平:如果是半夜起来笑一会会怎么样?如果因为自己买的股票掉了而兴奋的话,对价值投资的理解就可能有进步了。
我也重新 review 过我为什么投 yahoo 的理由,发现好的理由并没有任何减少,负面的东西也没有任何增加,我也就没有任何事情需要担心的了。
你懂的才是好生意
举个所谓懂的例子:比如苹果,我在 2011 年买苹果的时候,苹果大概 3000 亿市值(当时股价 310/7=44 ),手里有 1000 亿净现金,那时候利润大概不到 200 亿。以我对苹果的理解,我认为苹果未来 5 年左右赢利大概率会涨很多,所以我就猜个 500 亿(去年 595 亿)。所以当时想的东西非常简单,用 2000 亿左右市值买个目前赚接近 200 亿/年,未来 5 左右会赚到 500 亿/年或以上的公司(而且还会往后继续很好)。如果有这个结论,买苹果不过是个简单算术题,你只要根据你自己的机会成本就可以决定。
懂了才能拿得住!!!
公司就是永远都不想卖的公司。一生找到几个这种公司,想不发达也难
当沃伦在商学院上课时,他说:我用一张考勤卡就能改善你最终的财务状况,这张卡片上有 20 格,所以你只能有 20 次打卡的机会 —— 这代表你一生中所能拥有的投资次数。当你把卡打完之后,你就再也不能进行投资了。在这样的规则之下,你将会真正地慎重考虑你做的事情,你将不得不花大笔资金在你真正想投资的项目上。这样你的表现将会好的多。
只要做好准备,在人生中抓住几个机会,迅速地采取适当的行动,去做简单而合乎逻辑的事情,这辈子的财富就会得到极大的增长。上面提到的这种机会很少,它们通常会落在不断地寻找和等待、充满求知欲望而又热衷于对各种不同的可能性作出分析的人头上。
安全边际
我自己对安全边际的理解实际上是自己对要投资的生意的了解度。自己觉得风险越小的投入的比例就可以越大些。
安全边际的要点在于在能力圈范围内对桥的了解,而不该围着卡车转来转去。
四、财务理解
财报
看财报是必要的。
看的主要目的是剔除不想投的公司。财报看了不喜欢、看不懂,就不看了。
看什么
关心什么
担心什么
比较在意的数字是几个:负债、净现金、现金流、开销合理性、真实利润、扣除商誉的净资产。
我在乎利润、成本这些数据里面到底是由哪些东西组成的,你要知道它真实反映的东西是什么。而且你要把数据连续几个季度甚至几年来看,你跟踪一家公司久了,你就知道他是在说谎还是说真话。
好多公司看起来赚很多钱,现金流却一直在减少。那就有危险了。
这家公司的行为跟华尔街对他的影响有多大的关联度?如果关联度越大,我买他的机会就越低。
:未必市值低过净资产甚至现金的股票就值得投资,除非你能看懂你买的是什么。
现金很少就很危险,容易让一个小错误把自己打倒。
负债的好处是可以发展快些。不负债的好处是可以活得长些。再说,一般来讲,银行都是要确认你不需要钱时才借钱给你的。
不赚钱的生意多少营业额都是没用的。
长期来讲,没有正的现金流的业务是不可能有利润的
如果你能保证里面没假账,净资产不贬值,利润不下降还不会用途不当,这个价格倒也不贵。
回购与分红
其实任何股票都只有一个真正的买家,那就是公司自己。
其实会买公司股票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公司自己,别人都是过客。
靠债务回购是件非常不舒服的事情。
好公司当现金多于需要又不能有效利用时自然会分红的,不然就不算很好的公司。
ROE
“净资产收益率”是个很好的指标,可以用来排除那些你不喜欢的公司,但不能作为“核心指标”去决定你是否要投的公司。这个指标如果好的话,你首先要看的是债务;如果没有债务问题则马上要看文化,看这种获利是否可以持续。最后还是要回到“ right business , right people , right price” 。
在没有贷款的前提下,净资产收益率高的公司当然是不错的,说明公司的盈利能力强。净资产收益率低的公司一般都不太好,但成长型公司的初期可能净资产收益率会很低。关键还是看你能不能看懂公司的未来(现金流)。
五、估值逻辑
我永远只有一种投资模式,那就是估算未来现金流(的折现)。
这点很像打高尔夫,每支杆的挥杆动作都是一样的。
现金流角度
如何看待虚拟货币?没有现金流的东西不知道怎么看。
估值方法
我是非常相信“市场有效论”的,但市场的有效不是及时的。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所以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所谓的资产的价值取决于其能够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这一点就是所谓价值投资里的“you must believe” 的唯一的一点,关键时刻往往很管用。
短期而言,股票市场是一个投票机,但长期来说,它却是一个称重器。
现金流折现
我一直在讲未来现金流折现是个思路,不需要公式。
我觉得所谓未来现金流的定性分析比定量分析要重要的多,用公式的人往往会陷于细节而忽略整体。
我对“估值”的定义基本上就是对企业的了解,
自己现在“估值”时总是在试图搞明白自己付出什么“价”才能 5 年 10 年都不操心,或者说拥有的股权在 5 年 10 年以及未来带来的实际回报值不值我付出的价钱。这里最大的不同是,我不考虑市场因素,或者说,不管市场目前愿意给什么价。
我觉得估值在决定卖股票时也是毛估估的,比如当万科涨到 3500-3600 多亿时,我曾强烈建议我一个朋友应该卖掉,因为我觉得万科要持续赚 300 多亿是件很困难的事,你花 3000 多亿去赚不到 100 亿的年利润实在不是个好主意。如果你真的喜欢万科,可以等一等,将来可能会有机会用同样的钱买回更多的股份回来。
宁要模煳的正确,也不要精确的错误
有一个 300 斤的胖子走进来,我不用秤就知道他很胖。
对PE的看法
pe 是历史数据,我们买的是未来的现金流。所以除非你能从历史中看到未来,否则没意义。相对于 pe ,我会更多用 e/e 来衡量一个企业。
pe=10 意味着要 10 年才能赚回股价,如果你想买的话,你必须认为 10 年内的平均年利润要达到或超过现在的年利润。在我眼里看来,盛大游戏好像有点强弩之末的感觉。
一般来讲,pe 很低的公司很可能是有问题的公司,除非你了解,否则最好别碰。
相对于 pe ,我会更多用 e/e 来衡量一个企业。这里有一个 e 是 enterprise value 。
市值+ 负债 - 现金,enterprise value 的本意是如果你要买下这个公司真正要花的钱。
。投资的定义在我来讲就是拥有一家公司的部分或者全部,最简单的概念就是“拥有”。
什么时候买?
股票是由每个买家自己“定价”的,到你“自己”觉得便宜的时候才可以买,实际上和市场(别人)无关。
今天的万科没有成功买进,就是因为觉得跟市场有关。19块钱的万科已经很便宜了,还想更便宜,就有点贪得无厌了。——20211111
但是我有个理解,就是无论什么时候卖都不要和买的成本联系起来。该卖的理由可能有很多,唯一不该用的理由就是“我已经赚钱了”。
不然的话,就很容易把好不容易找到的好公司在便宜的价钱就卖了(也会在亏钱时该卖的不卖)。买的时候也一样。
买的理由可以有很多,但这只股票曾经到过什么价位最好不要作为你买的理由。
我的判断标准就是价值。
这也是我能拿住网易 8-9 年的道理。
什么时候确实可以完全忽略市场的影响的时候,对价值投资的理解就算是很到位了。
You must BELIEVE !
你认为 yahoo 还会更便宜的理由是因为你眼睛盯着市场,在琢磨别人会怎么看 yahoo ,但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怎么看。
我买股票时总是假设如果我有足够多的钱的话,我是否会把整个公司买下来,然后把他退市。
说起孤独,让我想起当年买网易的时候。从开始买到网易跌破 1 块钱满 3 个月的那天总共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这句话绕不?),每天的买单可能有一半都是我的(每天只有几千股成交),当时确实感觉很孤独,尤其是最后一天,居然一下买了接近 50 万股(相对于现在的 200 万股)。据说那天卖的人是害怕 3 个月满了会被摘牌。买的那个人的想法非常简单,认为买的是公司,上不上市无所谓。孤独有时候确实价值连城。
一般来讲,当我买一只股票时,一定会有个买的理由,同时也要看到负面的东西。当买的理由消失了或重要的负面东西增加到我不能接受的时候,我就会离场。太贵了有时会成为离场的理由。
我个人认为其实大部分情况下,优秀的企业都是处在合理的价格区间。合理的价格大概就是可买可不买的价钱。偶尔会有不合理的时候,那往往就是机会,如果你能识别的话。
平时收集好公司,等市场低迷时入场。
买入价格合适(公道)的伟大企业远比买入价格便宜的普通企业要好。
机会成本
想起沉入成本。还想起老巴说的,如果是个坑就别再往下挖了。
机会成本( Opportunity Cost )(又称为择一成本、替代性成本)是指做一个选择后所丧失的不做该选择而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持有等于买入是个事实,不是观点。买入=持有。
六、投资方法论
看待宏观
我好像印象中没见过经济学家最后成为投资大家的,似乎经济学家都不太会投资。
如果 A 股整个市值超过整个 GDP 那么我认为牛市已经接近到顶了。如果 A 股整个市值低于 GDP 的 1/3 或者还要低,那么接近熊底了,看好的股票可以买了,也差不多了。
其他的东西对公司短期盈利有影响,但如果你从 5 年 10 年的角度看,你会发现宏观的东西对公司的影响要比想象的小得多。
牛市与熊市的策略
“最糟糕的投资方式”就是嘴上讲的是价值投资,干的却是投机的事。
个人认为牛熊市的叫法不是价值投资的。事实上也没有人真的知道什么时候是牛市什么时候是熊市(事后知道的挺多),而且大多数人在牛熊市都亏钱
right business 、 right people 、 right price 和牛市熊市没有必然关系,但“熊市”时 right price 出现的概率确实会比“牛市”高很多
投资非常像种田,是个结硬寨,打呆仗的过程,所以投资者就像农夫。投机则像狩猎,是个零和游戏,投机者之间互为猎物,非常刺激。
投资是个快乐的事情,投资人可以慢慢享受其过程。
"If you're an investor , you're looking onwhat the asset is going to do , if you're a speculator , you're commonly focusing on what the price of the object is going to do , and that's not our game. "
关于科线图:我也看过几天,就是不明白所有人看一张图,为什么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
看图看线实际上就是看目前(这个时刻或时段)别人对股票的看法。所谓的价值投资者的心中是无图无线的。
抄底的想法也是不现实的,眼睛盯的是别人,抄底思维是投机。价值投资眼睛一直到盯着公司的价值看。
短期高点卖出也存在永远也买不回来的风险。(BTC)
对冲的好处是该赚时不多赚,该赔时不少赔。
果量化投资真管用的话,那现在世界上最有钱的一定都是我以前的那些老师和同学们或其他数学家们,啥时候能轮到那些数学其实不那么好的人们?这个悖论真得那么难懂吗?
Day trading is good for fun.(Day Trade 完全看运气,时间长了一定亏钱,至少亏的是每次进出的手续费。)
任何时候,只要你还想着要空一把谁,那就表示你还是个投机分子,以为自己比市场聪明。
金融衍生品
关于卖put
这不就是您说的毛估估吗?你已经很想买正股了,当然不会介意以更便宜的价格买。
对,卖 put 的根本道理就这一条,不知道为什么会被人说得那么复杂。
他卖出的put的价格比当前的价格还低,还能先收一笔钱。只需要到期后交割就行了。风险是股票的价格归零,可控。
买option是投机,长期做早晚要亏光。卖PUT是赚投机者的钱。
卖PUT covered option的要点是:
长期看好公司
准备好现金在那儿,如果没有,就等于用margin
只对特别的目标交易,并且准备足够的现金接put进来的股票
倾向于卖的股票,就卖call option,想买的股票就卖put。
现在的段永平认为即使是卖 option 也应该是不对的,因为好不容易找到的好公司很可能会因为卖 option 把机会错失了。最简单的办法其实就是找到好公司,在合适的价钱买下拿着
如果不懂,不要做衍生品。
投资心态-平常心
想拿得住一只涨了很多的股票必须要有很好的平常心(芒格叫理性),平常人是很难有平常心的。
在投资里心理学大概最有用的就是当别人恐惧时和当别人贪婪时你不要跟别人一样就行了。
说到头还是回归本源,就是回到价值上。只要你投的公司是自己明白的生意,就不容易恐惧也不容易贪婪,心理学其实也就没啥用了。
对所谓价值投资者而言,其实没有那么考验。他们也就是没有合适的东西就不买了,有合适的再买,就和一般人逛商场一样。我想每个人逛商场时一定不会把花光身上所有钱作为目标吧。
绝大部分人是不会有耐心磙大雪球的,太辛苦太枯燥,不如搓个小雪球打雪仗过瘾 !
当你有一个类似于“年复合增长率 20%” 或 whatever 的目标时,你可能就要开始犯错误了。个人认为投资的决策过程比短期结果重要。只要你过程出错少,最后的结果应该就会很好。比来比去很容易失去平常心,从而导致犯错误。
当一个人决定要在股市干一票,然后去买个什么东西的时候,就离失败不远了——《大作手》
记:一个朋友经常说他每个月算一次股票投资的收入,我觉得还是有些投资的嫌疑的。每个月都要算一次,可能很多持有,都没有兑现,也可能会有焦虑的心态。所以,我觉得,还是按照公司算比较好,不到全部清仓,我从来不计算受益。
关于波动
经典金融学认为,波动是风险,所以要分散化;后来我认为波动是机会,只有波动,才可以不断的低买高买,做趋势和波段“投资”;段总认为,买到好公司,心中应该无波。
悲观气氛到达顶点时,找到最好的进场机会,恐惧虽然是盲从者的敌人,但却是基本面信徒的好朋友。
投资书籍
《基业长青》、《从优秀到卓越》、《巴菲特致股东的信》、《韦尔奇自传》、《穷查理宝典》、《聪明的投资者》、《证券分析》。
核心的观点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不喜欢《滚雪球》因为巴菲特自己也不喜欢这本书。
看书不需要太多,道的东西需要悟,术的东西需要学。
如果不看老巴的书,我的书有什么用?如果看老巴的书,我的书又有什么用?
投资的书要慎重,因为大部分跟投资有关的书可能都是把你往沟里带的。
回归本源,价值投资应该就是依托常识、本分的投资方法。不投机、不借钱、不用杠杆、不做不懂的,踏踏实实的践行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公司未来的现金流的折现的原则,从10年20年以上的视角,通过好模式、好文化、和合适价格判断是否持有一家公司。
七、案例分析
茅台
酒是一种让人快乐的东西。
就是很大差异化的东西。
好产品,好喝了很久很久了
有预售款,多数行业都是先货后款的。
别人的库存会变成垃圾,茅台的库存是个宝。
毛利高、新牌子少。
喝白酒的人可能会递减 ,但是喝茅台的人不一定。
茅台的市场占有率还很小,上升的空间大。
有自主定价权,量价同升。
企业文化,品质文化:产量服从质量、速度服从质量、成本服从质量、效益服从质量,不挖老窖,不卖新酒。
端午踩曲,重阳投料,酿造期间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分型储存,勾兑窖藏,五年后包装出厂”。换言之,茅台从生产到消费者手上,至少需要 5 年。
风险因素:
多元化:多推一些便宜的非 53 度酒,包括茅台啤酒和红酒,甚至茅台米酒啥的,以及茅台矿泉水,茅台酒店,茅台手机,茅台空调,加快推出的速度,五年出厂的规矩也不要了,假酒也不管 …… 。十年后,茅台的地位就应该彻底不一样了
假酒,不知道如何买到真的酒。
赤水河污染
禁酒令对与茅台的销售影响应该是不大的。
网友看法看法:
一、年份酒和系列酒销量下降, 53 度飞天销量增长( 53 度飞天市场占有率提升,年份酒和系列酒以后能增长那是锦上添花)
二、预收款 5.4 亿,去年是 30.4 亿,少了 25 亿。(其实看预收款那是以前供不应求时的茅台,可还是有人盯着不放)
三、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140.58 亿,去年是 119.59 亿,增长了百分之 17 。
四、国外收入 3.13 亿,减少百分之 17.92 。(离袁老板的三到五年国际上销量达到 30% 左右又远了点)
五、茅台现金 210 亿,存货 130 亿,今年利润 150 亿,现在市值 1800 亿.(这个价钱还是很便宜)
我觉得在相对于通胀而言,茅台增长没有瓶颈,应该可以轻松打败通胀。
便宜或贵的说法取决于对公司 10 年后的状况的认识,很难在 a 股上找到能看明白 10 年或以上的公司。我喜欢茅台也是基于这点,只买生意,不预测股价。

网易
苹果
商业模式分析:
苹果的产品确实把用户体验或消费者导向做到极致了,对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难以超越甚至接近(对喜欢苹果的用户而言)。
苹果的平台创建起来了,或者说生意模式或者说护城河已经形成了(光软件一年都几十亿的收入了)。
苹果单一产品的模式实际上是我们这个行业里的最高境界,以前我大概只见到任天堂做到过( sony 的游戏产品类似)。单一产品的模式有非常多的好处:
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将产品做得更好。比较一下 iphone 系列和诺基亚系列(今年要推出 40 个品种)。苹果产品的单位开发成本是非常低的,但单个产品的开发费却是最高的。
材料成本低且质量好,大规模带来的效益。苹果的成本控制也是做到极致的,同样功能的硬件恐怕没人能达到苹果的成本。
渠道成本低。呵呵,不是同行的不一定能明白这话到底有什么分量(同行也未必明白),我是 20 年前从任天堂那里学会的。那时很多做游戏机的都喜欢做很多品种,最后下场都不太好。
苹果的营销也是做到极致了,连广告费都比同行低很多,卖的价钱却往往很好。
苹果的产品处在一个巨大并还有巨大成长的市场里。
智能手机市场有多大?你懂的!
pad 市场有多大?你也会懂的。
毛估估
我在 2011 年买苹果的时候,苹果大概 3000 亿市值(当时股价 310/7=44 ),手里有 1000 亿净现金,那时候利润大概不到 200 亿。以我对苹果的理解,我认为苹果未来 5 年左右赢利大概率会涨很多,所以我就猜个 500 亿(去年 595 亿)。所以当时想的东西非常简单,用 2000 亿左右市值买个目前赚接近 200 亿/年,未来 5 左右会赚到 500 亿/年或以上的公司(而且还会往后继续很好)。
注:按照这个逻辑,苹果现在显然有点贵了(20211113)。
感觉应该再看一次《乔布斯传》
全文完~
点赞是对原创者的最大支持哦!感谢!
欢迎大家关注我微信公众号:HRD学堂与你分享职场与数据的故事。曾经是名人力资源咨询顾问和数据专家,目前在深圳从事数据和战略咨询顾问,以及个人和企业知识管理咨询的工作,想通过写一些自己的工作实践干货,和心得给大家呈现不一样的职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