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色有轮四连发-毛熊2B9矢车菊
自第一门不可拆卸携带迫击炮在日俄战争中被俄国炮兵大尉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戈比亚托制造出来后,迫击炮在毛熊陆军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仅在卫国战争中,前苏联就制造了大约350000门各式迫击炮,战后的苏联陆军各级作战单位也装备了从82毫米到240毫米不同口径的迫击炮。

1946年,苏军提出研发一种具有极高爆发射速的概念火炮的想法。研制工作由设计师维克多·菲利波夫主持。1959年,第一门原型自动速射迫击炮通过工程鉴定,但最终因为超重而被搁置。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苏军大量装备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研制的M1943式120毫米迫击炮已经陈旧不堪,急需一种换代产品。

鉴于苏军早已实现全军摩托机械化,因此苏军装备论证部门认为步兵分队有能力装备更重一些、火力更猛一些的火炮。于是,被搁置的菲利波夫自动速射迫击炮方案被军方重新提上议事日程,1967年得以恢复研制,1970年正式定型,被命名为2B9型速射迫击炮,绰号“矢车菊(Vasilek)”。该型炮与嘎斯-66运输车合称为2K21迫击炮武器系统。

注:GAZ-66系列是高尔基汽车制造厂GAZ-63系列的换代产品,于1964年投产,有多种变型车,1968年后的产品均装轮胎中央充放气系统。GAZ-66系列被苏军广泛采用,该型车采用86kW的八缸水冷汽油发动机、4前进挡1倒挡机械变速箱、二速分动箱、液压助力转向装置、液压制动系统,纵置半椭圆钢板弹簧悬挂。最高车速95 km/h,最大爬坡度60°,涉水深度0.8 m,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末才被GAZ-3308所取代。

2B9型迫击炮与普通的迫击炮在结构方面存在较大区别。它从炮尾装填弹药,取消了座盘,带有反后坐力装置,还有一个与牵引火炮相同的大架和双轮炮车,外形酷似榴弹炮。

全炮由自动机部分(炮栓、液压缓冲器、解脱装置、输弹机、分离装置、再装填装置、紧定机构等)、上架部分(方向机、高低机、平衡机、调节机等)、行走部分(下架、大架、锁定装置、千斤顶、减震装置等)组成。



战斗状态时,下架前方的支撑座盘下落,通过螺杆使炮车轮离地。采用弹匣自动供弹,4发炮弹的弹匣装入身管右侧靠近炮耳轴处的输弹槽,炮弹自动输入炮膛。设有单、连发转换装置,每炮配有24个可联装的4发弹匣装置。

高低射界-1度到85度,既可平射坦克,也可曲射碉堡。炮管中部装有冷却室,中间填满冷却水,水冷的设计使其拥有半小时内300发的持续射击能力(改进型2B9M采用气冷设计,持续射击能力降为半小时200发),理论射速120发/分钟,实际40发/分钟。

2B9型迫击炮的缺点也很明显,其系统重量过大、弹丸威力小、精度差散布过大、射程较近等。该炮重达632千克,是当时主流120毫米迫击炮重量的3倍,是多数82毫米迫击炮重量的15倍。2B9迫击炮只能牵引或车载化,形成“大车拉小炮”的怪现象。

该炮发射的杀伤榴弹重3.2千克,装药仅有0.4千克,破坏力有限。2B9迫击炮的上架有比较明显的质量偏心(偏左),四连发射击时,炮口在50毫米×50毫米范围内移动,加之4发间隔大约0.5秒,后一发射击时,前一发的炮口位移还没有恢复,造成连发射击散布较大。2B9迫击炮平射破甲弹时有效射程400米,而曲射榴弹时最小射程高达800米,限制了战术灵活性,同时期其他型号的120毫米迫击炮的最小射程均不超过400米。

1973年,2B9型迫击炮开始被编入民主德国境内的部分苏军摩步团进行试验,随后开始以连为单位大规模装备苏军负有山地作战任务的摩步团和装甲输送车摩步营。

1979年9月,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内部发生火拼,政府总理阿明杀死党的总书记塔拉基,自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兼总理。阿明上台后试图摆脱苏联控制,声称要与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苏担心失去对阿富汗的控制,决定采取军事行动并进行战争准备。

1979年底,在暗杀了亲美阿富汗前总统阿明的同时,十万苏联陆军精锐越过边境迅速横扫阿富汗各大城市及交通枢纽,近十年的阿富汗战争爆发了。

在进入漫长而复杂的反游击作战后,2B9大量进入苏军摩托化步营中的迫击炮连,面对飘忽不定的游击队,苏军也改变以往集中使用炮兵的习惯,更多采用小分队甚至单炮作战,利用矢车菊的4连发快速杀伤敌军。

奇思妙想层不不穷的前线士兵甚至还将原本只能牵引的矢车菊装到BMD伞兵战车或BTR70装甲输送车上提升其在阿富汗山地间的机动性。


1984年,2B9开始装备波兰等华约国家,并被一些国家仿制。

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也有仿制过该型迫击炮,国内仿制型被称为W99式82毫米速射迫击炮。

而将其搬上东风猛士后的产物就是现在经常在电视里出现的P C P 001型82毫米车载速射迫击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