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的维护:动力系统治疗
动力系统治疗(Dynamic Systems Therapy, DST)使用许多技术来理解和改变伴侣关系中的动力互动,主要包括:
1. 关系图
绘制二人关系网络中的所有成员,理解两人在更大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这可以理解两人动力来源的系统层面因素。
(1)确定关系的焦点。首先确定两人想要改善或探讨的关系方面,如亲密、信任、决定权等。这成为关系图的焦点。
(2)确定影响因素。思考在这个关系焦点上,哪些因素会对两人产生影响,如沟通、亲密程度、个性等。这些因素成为关系图的外围环节。
(3)确定关系模式。在特定的相互影响下,两人会呈现出某种关系模式,如回避-攻击模式。找到这种模式并起个名称,成为关系图的中心。
(4)探索维持因素。探究哪些因素可能会维持中心模式。如防卫的个性、缺乏信任等。这些因素也加入到关系图中。
(5)探索改变因素。同样考虑哪些因素可能改变中心模式,如提高理解、改善沟通等。这些建议也收录入关系图。
(6)综合修订。将上述因素整合到一张关系图中,并在必要时进行修订与调整,使其能够清晰反映两人的互动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7)制定治疗计划。根据关系图的结果,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计划加以改善。如增进理解、改进沟通、处理个性等。
关系图的主要作用在于让我们宏观全面地理解影响两人关系的种种因素,找到其中一定程度上维持现状的机制,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改进策略。它通过图示的方式直观展现了两人关系互动的全景,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并干预关系。
关系图不过是一种理论工具,它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还依赖于使用者的判断与运用。两人关系的复杂性远非一张简单的图示可以详尽代表的。
2. 生命线
绘制两人的生命历程与重要事件时间表,理解关键事件对两人性格发展和关系动力的影响。这可以理解动力来源的个人生命史层面因素。
生命线的构建步骤:
(1)确定生命史中的重要阶段。婴幼儿期、学龄期、青春期和成年期等生命发展阶段,这些阶段的经历会深刻影响个体的关系模式。
(2)确定每个阶段的关键事件。在每个生命阶段中确定2-3个对个体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如进校园、亲密关系的形成、重大创伤等。这些事件构成生命线上的节点。
(3)探讨每个事件的影响。分析每个事件当时对个体的影响以及长期的影响。如形成何种信念,对关系产生何种期待等。理解每个事件如何塑造个体的关系观和互动模式。
(4)联系事件的影响。探讨不同生命事件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累积作用的。如某创伤事件加深了某信念,而这个信念又如何影响下一个生命阶段的关系等。理解事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5)概括生命线的主题。在生命线的全景下,试图找到个体生命史中的一条主线索或中心主题。这条主线索反映该个体的核心信念、价值观和关系模式。
(6)探讨对当前关系的影响。在理解个体生命线和中心主题的基础上,分析它们如何影响和维持当前关系互动中的某些模式。这有助于理解个体在当前关系中的某些习惯性反应。
(7)制定治疗计划。根据生命线的分析结果和对当前关系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加以改善,如处理创伤,修正信念,改变期待等。
生命线技术利用回顾个体生命历程的方式,有助于我们理解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形成的关系模式和信念。通过分析生命线,可以找到影响个体关系的重要事件和主题。这有利于我们理解个体在当前关系中的某些习惯性模式,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改进策略。
3. 情景再现
让当事人回顾与重演关系中的关键事件,理解当时的情感体验和互动模式。这可以理解事件本身在动力系统中的作用。
情景再现的步骤如下:
(1)选择代表性情景。选择两人关系中常见的某种互动情景,或是最近发生的某次交流,作为再现的对象。这种情景应具有代表性,能反映两人的互动模式。
(2)理解各自的观点。让双方独立介绍对选定情景的理解和体验,理解两人对该互动的不同看法。找出两人观点的差异与共同之处。
(3)分析互动模式。分析在该情景中两人都展现出的互动模式,如责备-退缩,或关心-回避等。理解这种模式是如何被两人维持的。
(4)改变角色和互动。让双方在该情景下换个角色,尝试以不同的方式与对方互动。如原来责备的一方尝试表达担忧,被退缩的一方主动解释自己等。探索新的互动可能。
(5)讨论体验和收获。让双方讨论在角色互换和新互动方式中的体验。分析哪些新的互动更有利于两人的关系,原有模式中应改变的方面等。找出新的互动模板。
(6)总结并实践。在情景再现的基础上,总结出两人可以在日常关系中实践的新互动方式和改进措施,加以实施并在下次治疗中评估效果。
情景再现的目的是通过在治疗环境下重演和改变两人关系中的问题互动情景,来发现其中可以改进的方面,探索更加适宜的互动方式,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实践。它提供了一个实验的机会,让两人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对关系模式进行“试验”,找出更好的替代方案。
4. 行为循环图
观察和记录两人的关键互动循环,理解这些循环是如何自我强化的。这可以找到两人动力互动的核心模式。
(1)确定互动模式。确定两人关系中具有代表性的互动模式进行分析,如责备-退缩模式、过分照顾-依赖模式等。
(2)找出循环的起点。确定这种模式是如何被触发的,哪些行为会启动这样的互动循环。如其中一方的责备或过分关心等。这些行为成为循环的起始点。
(3)找出下一循环的点。起始行为会引发对方何种反应,如退缩或被动接受等。这些反应成为互动循环的下一环节。两人会相互影响,形成一定的行为顺序。
(4)理解维持循环的因素。分析是什么因素会促使这种行为循环得以维持,如各自的需要或信念等。这有助于理解这种模式的稳定机制。
(5)找出中断点。思考在这个行为循环中,哪些变化可以使循环得以中断,如其中一方改变反应、直接表达需要等。这些变化点可以成为改变这种模式的突破口。
(6)制定干预计划。根据行为循环图的结果,设计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使这种模式得以改变。如增强自我意识、改变信念、沟通需要等。这有助于中断循环并发展新的互动方式。
行为循环图通过分析两人在一定互动模式下相互影响的行为链,让我们理解这样一种模式是如何循环往复并维持的。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交互模式的一个行为视角,找到了改变这种模式的突破口。利用它可以让我们从行为水平上设计并实施相应的干预策略。
5. 未完成的任务
理解两人过去关系中未完成的情感体验可能如何影响现在的关系的。例如:
(1)依恋任务。如婴幼儿期与母亲形成安全依恋的任务未能很好完成,继续影响个体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2)自我发展任务。如青少年期个性和自我认同发展的任务未完成,个体继续在这方面表现出不安定或迷茫。
(3)家庭角色任务。如未能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或未能完成与兄弟姐妹的分离等,继续影响个体生活自主性或与重要他人的关系。
(4)丧失与离别任务。对重大丧失或离别未能很好完成哀伤与适应的任务,继续以哀伤、痛苦或创伤后应激的形式影响现今生活。
(5)生命转变任务。对人生重要转变时期(如职业转变)的适应任务未能很好完成,继续影响自我效能感或生活满意度。
这些未完成的过去会以某种形式延续至今,影响个体在现实生活和人际关系中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它可能表现为:
(1)信念:如“我不值得被爱”“世界很危险”等。
(2)情绪:如屈从、焦虑、抑郁等。
(3)期待:如依赖他人、难以信任等。
(4)行为:如退缩、过分照顾他人等。
(5)生理:如夜惊、消化问题等。
未完成的过去概念提醒我们,要理解个体现今的心理与行为,需要回顾其过去生命经历,理解过去某些发展任务未能完成可能产生的影响。这可以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理解个体面临现实生活与人际关系中的某些困难,为治疗干预提供重要的线索。
6. 依恋风格评估
评估两人的依恋风格,理解依恋需求与关系动力之间的联系。这可以理解动力与依恋之间的互动机制。
7. 情感焦点化
动力系统治疗提出的情感焦点化概念是指,个体在某些人际互动情境下会体验一定强度的负面情感,这些情感往往成为引发问题互动的触发点。
情感焦点化表示在某种互动模式下,个体的情感反应相对较为集中和强烈。这可能表现为:
(1)情绪高涨。在这种互动中个体的情绪会显著升高,如感到焦虑、恐惧或愤怒等。
(2)难以控制。个体难以有效管理这些消极情绪,容易被情绪所主导。
(3)过度自我关注。个体的注意力过度集中在自身情绪体验上,忽视了环境中其他重要信息。
(4)情绪传染。个体的强烈情绪容易感染和影响他人,增加互动的紧张感。
(5)情绪驱动行为。个体在这种互动中表现出的某些行为是被情绪所驱动的,而非出于理性判断。
(6)恶性循环。个体的情绪焦点化会引发对方某种反应,两者的互动形成恶性循环,难以自我中断。
情感焦点化使得个体在这种互动模式下变得情绪主导,这可能加剧紧张感、妨碍理性思考、引发过激行为,并形成恶性互动循环。个体的注意力过度集中在自己负面情绪的体验上,而忽视了环境中的其他信息,这使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改变情感焦点化,需要帮助个体建立对这些情绪的觉察与管理能力。这需要提高个体的自我意识,帮助理解这些情绪触发的机制,学会在情绪体验中保持理性判断,并掌握情绪调节的技巧。这有助于防止情绪主导行为,改善两人的互动质量。
这提醒我们,人际互动是一个情意择一的过程。理性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在线,我们才有机会选择更加适宜的互动方式。这需要我们学会审视自身与他人在互动中的情绪,理解其如何影响认知与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管理情绪的能力。这是建立健康人际关系、化解问题互动的基本要素。
所以,情感焦点化概念的重要性,在于它提醒我们人际关系是一个感性与理性的互动过程。理解和改善这种关系,离不开对个体情绪体验的关注与教育。这需要我们培养个体觉察自身与他人情绪的能力,并在互动中保持清醒的判断,这是我们在面临人际难题时最需要的素质。这种素质的培养,需要各种理论工具的运用,但最终还依赖于个体的自我努力与实践。
8. 定制干预
根据上述评估结果设计定制化的干预方案,满足两人的依恋需求,改变不良的互动模式,在整体系统中创建新的稳定状态。
这些技术试图在多个层面理解伴侣关系的动力来源,并在体验、认知和行为层面进行干预,改变两人的互动模式与关系稳定状态。DST提供了一种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关系动力学的视角。
素材来源:Cla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