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都城的布局

首都在中国古代又称为京城、京都、京畿、京师,在中国当时很多城市都曾经成为过中国的首都,如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等,由于各个朝代所管辖的具体区域有所不同,这些城市的名称与今天的叫法也各有差异。如汉朝到唐朝时期西安称为长安,东晋南北朝时期南京称为建康,宋朝时期开封称为东京等等。
下面对这些都城进行具体介绍:
1.汉长安城
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未央区,先后成为西汉、新朝、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初的都城,该城是汉朝初年在秦代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经汉高祖刘邦及后代扩建而成,公元23年在王莽之乱时遭到毁坏,东汉的时期对其了进行修复,尔后定都长安的王朝都对长安城进行修复及沿用,公元583年,迁都大兴城(即唐长安城)后,有着近八百年历史的汉长安城便被弃用,成为隋唐禁苑,晚唐时期被彻底废弃成为遗址。

2.汉魏洛阳城
汉魏洛阳故城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市区以东15公里,曾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国都所在地,公元25年汉光武帝在洛阳建立东汉,而宫城建筑最初只有南宫,汉明帝永平三年至八年(60年—65年)于南宫以北新筑北宫,从而形成了南北二宫城相互对应居于城中的格局,公元189年东汉洛阳城被董卓下令烧毁;到了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立曹魏,他在原洛阳北宫遗址上修建了洛阳宫,而原来的南宫则废弃不用,新修的洛阳城一直沿用到西晋末年,直到公元311年毁于永嘉之乱;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宣布迁都洛阳,并大力营造洛阳城,使洛阳城的规模达到鼎盛,后来在宣武帝和胡太后时期,先后建造了外城和永宁寺,洛阳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可惜的是北魏洛阳城最终在公元534年被高欢下令拆毁,并且在四年后彻底毁于战乱,后来隋炀帝在汉魏洛阳城西重新建隋唐洛阳城而使其彻底废弃。
①东汉洛阳城(25-189)

②曹魏、西晋洛阳城(220-311)

③北魏洛阳城(493-534)

3.六朝建康城
建康城,本名建邺,位于今南京市区中南部,玄武湖以南,是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共六个朝代的都城。公元228年,孙权在建邺称帝建立孙吴,这是古代中原王朝第一次选择南京作为都城;公元318年司马睿南渡建康(其即位后改称建康),以孙吴时期的宫殿作为宫室,建立了东晋。晋成帝时,建康宫室在苏峻之乱中被毁。战乱平息之后的咸和五年(330年)九月,晋成帝命令尚书右仆射王彬在苑城旧址上营建新的宫城,称为台城,尔后台城被当时的东晋以及后来的南朝所沿用,548年,南梁侯景之乱时,侯景进入台城,台城的前朝宫阙大都成为灰烬。南陈时,加以修葺,公元589年,隋灭陈后,隋文帝下诏将建康城平毁。
①孙吴、东晋建康城(222-280,318-328)

②东晋、南朝建康城(330-589)

4.隋唐长安城
隋唐长安城,隋朝时称为大兴城,是隋唐两朝的都城,位于于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大片地带,始建于隋朝开皇元年,因旧的汉长安城破败不堪,所以隋文帝在汉长安城的东南方新建新城,唐朝建立后,易名为长安城,继续沿用,并且先后新增了兴庆宫、大明宫、西内苑等离宫,使其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并且沿用了200余年,直到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并把宫室拆毁,屋木也一起运走。后来,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认为城广人稀,不利于防守,于是对城市进行改筑,缩为“新城”,也就是五代、宋朝、金朝、元朝的长安城,后来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韩建新城的基础上扩建城墙,成为今天的西安城墙。


5.隋唐洛阳城
隋唐洛阳城遗址位于今洛阳市近郊,古称东都或东京。历经了隋朝、唐朝、五代和北宋,前后沿用500余年,为隋唐的东都,武周的神都,北宋的西京,其始建于隋炀帝时期,因旧的汉魏洛阳城被彻底毁坏无法使用,因而在汉魏洛阳城的西面新建新的洛阳城,其格局仿照隋大兴城修建,在唐朝及武周时期,都对洛阳城进行过扩建,并继续使用,虽然洛阳城在唐朝的一些变乱当中受到短暂破坏,但后来很快又得到了修复,五代时后梁、后唐、后晋曾都在此建都并作修缮,宋朝建立后时称为“西京”,以此为陪都,同时作修缮保护,公元1140年,金军攻陷西京洛阳,城内的建筑被彻底摧毁。

6.北宋东京城
北宋的东京城位于对于今天的开封市,是当时北宋的都城,在北宋之前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也定都于此,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建国号梁,将其所在的汴州升为开封府,建名东都。改汴州使治所为建昌宫,并对其进行改建,成为北宋东京城的范本;后来的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都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尤其是北宋初期扩建的规模最为宏大,使东京城的规模得到鼎盛,而该城也一直沿用到北宋灭亡,公元1155年,金兵南侵,北宋故宫毁于火;公元1158-公元1161年,金重建开封皇宫,改北宋东京为金南京,并且在公元1214年 -1233年作为首都使用;明朝时改金皇宫为周王府。而开封古城在公元1642年和公元1841年的黄河两次洪水中被彻底毁坏,清朝在周王府的遗址上建起龙亭大殿,成为今天的龙亭公园。

7.南宋临安城
临安城是南宋的都城,位于今杭州市区的上城区和拱墅区辖区以内,公元1129年,修建宫殿于杭州,升为临安府,公元1138年定都于此,并花费20年大事扩展城墙,分为内城和外城,设13座城门,城外有护城河,宫殿位于南部凤凰山,城市街区在北,形成了“南宫北市”的格局。南宋皇宫在宋亡于元的第二年,公元1280年,发生了一场火灾被烧毁。人们怀疑元廷下令放火,但没有证据,尤其是杭州当时也有防火问题的历史。

8.元明清北京城
元明清北京城是元朝、明朝、清朝时期的国都,位于今天的北京市区,其中元朝时称为大都,明朝和清朝时称为北京;公元1267年,原是元世祖忽必烈宣布迁都中都(今北京),并于1267年在中都的东北部,以大宁宫所在的琼华岛(金朝琼林苑),为中心开始了新宫殿和都城的规划兴建工作,公元1272年3月28日,忽必烈将中都改名为大都,后世称为元大都,公元1274年2月9日,宫阙和都城告成,忽必烈首次在大都皇宫正殿大明殿举行朝会;而元大都的布局也奠定了日后明清北京城的基础,公元1368年明军攻陷大都,元朝灭亡,次年,朱元璋下令拆除元皇宫,同时,将元大都北部的城墙废弃不用,元朝皇城內的隆福宫改建为朱棣的燕王府。

公元1406年,明成祖朱棣改北平为北京,开始筹划迁都,公元1416年起摹仿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公元1420年,紫禁城宫殿、太庙、太社稷(中山公园)、万岁山(景山)落成,在城池方面,除了元大都北部的城池被废弃外,其他的城墙包括皇城均得到保留并沿用,新建的宫城称为紫禁城,宫殿位置在元故宫的基准上向南移建,同时将其中轴线向东错开约150米,以将元故宫中轴线置于所谓“白虎位”即西方的“杀位”上。由于南京宫殿和明中都宫殿北面都有镇山,于是用挖掘宫城护城河的泥土在元故宫延春阁的基址上堆筑万岁山,作为宫城镇山和北京城的中心基准点,同时亦作为厌镇元朝王气之术;明朝正统年间,增建了外城,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后来,李自成在撤退的时候,他烧毁了紫禁城大部分建筑,清朝入关后按照原样修复了紫禁城,并继续作为皇宫使用,同时在增改方面,除了对皇城西内的部分建筑进行改建外,其他地方基本得到保留并继续沿用。

公元1911年,清朝灭亡后,新成立的民国政府为打通东长安街、西长安街,拆除了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两侧的围墙。1913年,皇城南墙拆出了“南长街”和“南池子”两个街口。后来又拆出了南河沿街口。1912年北京兵变时,东安门被焚毁,只保留了三座门式的东安里门。到了1927年,除皇城南墙及千步廊东西墙外,皇城墙全部拆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当时为了城市建设拆除了北京的所有城墙及城门,包括皇城内外的多处建筑如中华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东西三座门、西安门、地安门、千步廊,当时只完整保留了紫禁城,同时西安门也在1950年失火被烧毁。后来在改革开放后,重建回部分城门,如永定门,同时修建了皇城根遗址公园,2005年,皇城和北海拟作为北京故宫的扩展项目申报世界遗产。
部分都城的遗址卫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