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武大世界近代史系列《法国绝对君主制的成长》

2022-04-25 08:58 作者:张念君  | 我要投稿

法国绝对君主制的成长

一、概述

在近代欧洲主权国家的形成中,法国是绝对主义君主制典型国家。

“绝对主义君主制”是特指欧洲近代历史上继欧洲等级君主制之后的中央集权的君主制。

“绝对主义君主制”同“专制主义”的异同:

同:两者都是中央集权君主制。

异:①绝对君主制下君主虽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这种权力受到如基督教中的神法、自然法、习惯法等约束。②在马恩著作中,专制主义特指东方专制主义;绝对主义则特指欧洲近代早期特有的政治形态。

 

二、宗教战争与法兰西的重建

瓦洛瓦王朝(加佩王朝旁支)

·1461——1483:路易十一

·1483——1498:查理八世

·1498——1515:路易十二

·1515——1547:弗朗索瓦一世

·1547——1559:亨利二世

·1559——1560:弗朗索瓦二世

·1560——1574:查理九世

·1574——1589:亨利三世(绝嗣,按继承法顺位给波旁王朝亨利四世)

波旁王朝(传5代君主到国家革命)

·1589——1610:亨利四世

·1610——1643:路易十三

·1643——1715:路易十四

·1715——1774:路易十五

·1774——1792:路易十六

 

绝对主义君主制到路易十四时期(1643—1715)到达顶峰。但他的建构与基础是可以追溯到16世纪,甚至于中世纪晚期英法百年战争期间(1337—1453).百年战争推动了法国向民族国家和主权国家迈进的步伐。在百年战争结束后,为了重建被毁于战火的和瘟疫的  法国,从路易十一(1461—1483)到亨利二世(1547—1559)期间        5位法国君主都是励精图治。同时君主强化政治、司法、军队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中央集权化的倾向在不断强化,这一时期也被视为法国绝对君主制奠定的时期[明强1] 。

但是绝对君主制初步发展的过程在1562年被完全的中断。1562—1598年法国爆发了长达36年的宗教战争。此次宗教战争使得法国再次分裂,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化的过程也被打断。

 

 

 

 

(一)宗教战争

1.宗教战争发生的原因

a.新教思想的传播(新教徒在法国被称作胡格诺教徒)

b.王权式微((天主教阵营)吉斯家族PK波旁家族(新教阵营))

c.外国势力的支持

从宗教改革以来宗教战争在欧洲时有发生。但是持续时间最长,斗争最惨烈的还是法国的宗教战争。从形式上法国的宗教战争是一次新教徒同天主教徒之间的冲突,但实际上这场战争又不仅仅同宗教有关,还有着其他因素。

宗教战争的根源是新教思想的传播。宗教改革思想实际上在法国早已经萌发。在1517年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运动之前,法国的一些人文主义者就已经萌发了或提出了回到《圣经》中的理想。16世纪20年代以后,路德教开始在法国传播。但是对法国影响最大的是16世纪30、40年代在法传播的加尔文教。加尔文教徒在法国也被称为“胡格诺教徒”,所以法国的宗教战争也称作“胡格诺战争”。

加尔文教在法国传播的速度非常快,此教在法国最主要的信奉者是中产阶级和法国南部的一些大贵族为主[明强2] 。到1559年,在加尔文的倡议之下,各个地方新教会的代表在巴黎市郊的圣日耳曼举行首次“法国新教牧师大会”。1561年是新教在法国发展的顶峰时期,当时法国的人口大约1600万人,按历史学家最高统计新教人数则达200万左右,占总人口的10%以上。新教规模不断扩大背景下的法国又是一个传统的天主教国家。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冲突不断激化。

新教在法国最初传播时,法王弗朗索瓦一世(1517—1547)出于政治、外交等因素,对于新教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政策。但是随着新教的发展,他开始意识到可能对自己的权力构成威胁,所以开始对新教进行镇压。这个行为转折的标志是1534年10月的“告示事件”。    法国新教徒模仿马丁·路德的行为,在奥尔良、巴黎等地到处发布新教传单和布告,甚至这个布告被贴到了国王的寝宫门上。弗朗索瓦一世知道后勃然大怒,绝的这种做法非常过分。1540年弗朗索瓦一世颁布“枫丹白露敕令”,对清教徒进行残酷的镇压。

弗朗西斯一世之子亨利二世(1547—1559)继承了镇压新教的做法。1547年在巴黎专门成立了一个“火焰法庭”用于迫害新教徒。

在16世纪中叶,围绕着天主教与新教的争端逐渐形成两个相互敌对的集团,如下:

以吉斯家族为首的天主教阵营;吉斯公爵[明强3] 以国王外戚的身份试图把持王政。因为他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苏格兰国王詹姆士五世,她妹妹的女儿玛丽·斯图亚特是后来的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吉斯公爵为了确保自己在法国的权力,他促成了玛丽·斯图亚特和亨利二世之子弗朗索瓦二世(1559—1560)非常短暂的婚姻。所以吉斯家族的吉斯公爵成了法国国王的舅舅,并试图以这样的身份作为天主教的领袖来影响朝政。他的势力主要集中在法国北部、东部地区。吉斯家族对于王权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以波旁王朝为首的新教阵营。以纳瓦尔国王安托万(后来亨利  四世父亲)、孔代亲王路易、海军上将克里尼为首。势力主要分布在法国的西南部地区,王权被夹在中间。

两派贵族在罗马天主教会的不断煽动下矛盾不断升级,上面叙述的是宗教原因。胡格诺战争(1562—1598)之所以持续30多年之久,第二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王权式微。

弗朗索瓦一世(1517—1547)和亨利二世(1547—1559)两位都是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但是在亨利二世1559年去世之后,王位相继由他的三个儿子弗朗索瓦二世(1559—1560、查理九世(1560—1574)、亨利三世(1574—1589)继承。弗朗索瓦二世和查理九世都是幼年继位,所以基本谈不上对于国家的治理。而亨利三世本人也没有太多的治国方略。从1559年以后的30多年,法国的实权掌握在凯瑟琳·德·美蒂奇手中。

既然王室式微,下面的天主教阵营和新教阵营都想控制王权。1559年以后掌权的凯瑟琳·德·美蒂奇是一位非常典型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明强4] ,非常善于搞阴谋诡计。她主政期间不停地在天主教集团和新教集团间寻找平衡。但是凯瑟琳·德·美蒂奇德平衡术大多时候都是迫于形势所逼,做出了临时性决策。她不但没有缓和天主教与新教的矛盾,反而加剧了冲突。

胡格诺战争(1562—1598)持续时间之长德第三个原因是:外国势力的支持。在宗教战争期间西班牙与英国是最主要的参与者。他们都试图通过法国的内乱达到自己的目的。

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1559—1603)支持新教阵营。西班牙国王菲力二世(1556—1598)则站在天主教阵营,对吉斯公爵等人施以援手。在整个宗教战争期间,他们都分别对新教阵营和天主教阵营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和军事支持。尤其是16世纪80年代,法国的宗教战争实际上成为英国和西班牙在法国的战场。英国在支持新教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试图夺回1588年丢掉的法国北部加莱港。西班牙同样也有领土扩张的野心,试图把比利牛斯山北部的纳瓦尔王国吞并,将比利牛斯山南北的纳瓦尔王国连城一片。

总结:凯瑟琳的目的并不是要在法国建立一个统一的宗教,更多的是出于强化王权和建立国内和平的目的。波旁王朝的亨利四世更是如此,他多次改宗都是迫于形势需要。所以法国内战的宗教因素并不是一以贯之,这场战争从本质上而言是一场封建贵族争权夺利的战争。

 

2.宗教战争的过程

1562年3月1日的瓦西大屠杀揭开了法国宗教战争的序幕。1562年3月1日,吉斯公爵在巴黎东面的香槟省第戎城西北的瓦西城屠杀集会的新教徒,据说杀死25人,打伤100多人。这一次屠杀引起了波旁家族孔代亲王的愤怒,所以孔代亲王号召新教徒拿起武器同天主教徒对抗。由此拉开了内战的序幕。

法国历时37年的宗教战争历史学家将其划分为8个阶段。由于在宗教战争期间很多宗教领袖都是死于政治或宗教刺杀,历史学家也把这一时期称作是“刺杀政治时期”。

宗教战争的战火点燃之后,天主教徒与新教徒开始在各地起兵对抗。为了平息刚刚打响的宗教战争,凯瑟琳相继在1563年、1566年、1570年多次颁布宗教宽容敕令,但是诸多努力都无济于事。

为了调节两派的利益,凯瑟琳决定将自己的女儿玛格丽特·瓦洛瓦嫁给年轻的纳瓦尔国王亨利(他的父亲是安托万)。1572年8月18日,纳瓦尔新王亨利与公主的婚礼在巴黎隆重举行。许多新教显贵从南方赶来庆祝。但是在8月22日,天主教阵营吉斯公爵和安茹公爵趁机派人去刺杀新教首领科里尼[明强5] ,由于刺客技术不行,科里尼仅仅被刺伤了手臂。此次刺杀事件引起了胡格诺教徒的激愤和骚乱。

凯瑟琳害怕胡格诺教徒聚众闹事,于是劝服国王查理九世对聚集在巴黎的胡格诺教徒展开屠杀。屠杀发生于8月23日到24日的夜里,仅一个晚上巴黎就有300多名胡格诺教徒被杀死。因为8月24日是圣徒巴托罗缪的忌日,史称圣巴托洛缪之夜或圣巴托洛缪大屠杀[明强6] 。

这场屠杀不仅在巴黎展开,很快蔓延到法国的其他城市。据统计,在一周内被屠杀的胡格诺教徒人数在3万以上。圣巴托洛缪大屠杀是法国宗教战争史上或整个欧洲宗教战争史上非常血腥的一页。

圣巴托洛缪大屠杀(1572年)把法国的胡格诺教徒逼上了极端,他们直接将矛头指向了法国国王。1579年法国胡格诺教徒发布了著名的《反抗暴君宣言》,公开与王权决裂。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份呼吁人们采取反抗君主活动的声明。实际上也为反抗甚至于处死非正义的君主提供了理论依据。《反抗暴君宣言》中说:只有上帝的统治不受限制,世上的君主则是上帝的附庸。如果这个附庸违背了对人民的宣言,上帝可以推翻它。《反抗暴君宣言》在1648年被译成英文,为1649年英国残余议会处死查理一世提供了理论依据。

1572年的圣巴托罗缪大屠杀不仅无助于解决法国的宗教矛盾,反而使得冲突愈演愈烈。当时纳瓦尔国王亨利和孔代亲王是通过改宗天主教之后才得以脱身。但是当他们逃出巴黎之后又马上宣布恢复新教信仰,并发誓要为被屠杀的胡格诺教徒复仇。他们随后得到了来自德意志新教诸侯和英国的支持。吉斯家族得到了西班牙的支持。自此之后,16世纪80年代整个总教战争的规模和残酷性都在升级。到了战争后期,随着国际势力的渗入,使得宗教信仰之争完全让位于政治斗争。

1588年,吉斯公爵亨利和当时法国国王亨利三世(1574—1589)公开决裂。法国历史由此进入三亨利之战(加上纳瓦尔国王新教亨利)。因为吉斯公爵是公开反对法国国王亨利三世,而且公开的迫使亨利三世逃离首都。所以法王亨利三世气急败坏,于1588年12月23日派人刺杀了吉斯公爵。之后转向同纳瓦尔国王亨利和解。

法王亨利三世的举动对于天主教阵营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冲击。1589年8月1日,亨利三世被狂热的多明我会[明强7] 修士雅克·克雷芒刺杀。因为亨利三世无子,他的弟弟也先他而亡,瓦洛瓦王朝绝嗣。之后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波旁家族纳瓦尔国王亨利,史称亨利四世(1589—1610).开始了法国历史上的破旁王朝。

经过30多年的残酷战争,很多人开始清醒过来。意识到对于现在的法兰西而言重塑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国家秩序至关重要。很多人都将此希望寄托在君主政体上。其中法国最著名的政治理论家让·博丹,他于1576年出版了《国家六论》:在书中首次提出了“主权”的概念。因为他本身就处于宗教战争之中,所以就能明显的感觉到宗教战争对于法国社会的撕裂以及对于法国带来的不良影响。

让·博丹在《国家六论》中写道:每一个社会中都必须有一个强大到足以将法律强加给其他任何人的权力,这就是国家的绝对权力或称之为“主权”。如果说让·博丹是政治人物中的理论家,那么亨利四世则是一个实干家。亨利四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勇敢的军人。

在1589年亨利四世登基时,全国只有5座城市承认他的权威。虽然在英俊的帮助下亨利四世取得了一系列军事上的胜利,但是军事上的胜利还不足以使这位新教领袖君临法国。因为根据法国的王位继承法,发往必须是天主教徒。

在屡攻不下的巴黎城下,亨利四世最终决定重新皈依天主教。在皈依天主教之后,1594年3月亨利四世进入巴黎成为全国公认国王。

新教与天主教也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开始进行协商,这一协商持续了5年之久,最终在1598年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结束了长达37年的宗教战争。

《南特敕令》宣布前提为天主教依然是法国的国教。胡格诺教徒拥有信仰自由,可以公开的举行宗教仪式,而且享有与天主教徒相同的民事和公民权,可以担任公职。胡格诺教徒获得合法席位。为了保障胡格诺教徒的各项权利,允许胡格诺教徒保留100多个设防城镇,还可以拥有一定的军队用于守备和防卫。

 

 

3.亨利四世的重建工作

·强化王权

·整顿财政,改革税制:1604年12月颁布“官职税法令”(波莱敕令)

·重视恢复和发展农业

·鼓励发展工商业

 

胡格诺战争对于法国的破坏不亚于英法百年战争。亨利四世曾言:交到我手中的法兰西已经接近毁灭。对于法国人而言,法兰西可以说不复存在。但是亨利四世雄心勃勃,想成为法兰西的解放者,重建法兰西。

在《南特敕令》初步解决胡格诺教徒的问题之后,亨利四世便把自己政策的重点转移到强化君主权力至上。重新开启了法国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过程。

他首先极力削弱大贵族的地位,启用穿袍贵族[明强8] 。尤其是他在改组御前会议时,将御前会议中的国务会议居于核心地位。国务会议由12个人组成,这12个人把王室宗亲排除在外。

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他开始向地方派驻特派官员。这个特派官员就构成后来黎塞留(1622—1642)与路易十四(1643—1715)统治时期的监察官,用于监察各省总督的军权。

在辅佐亨利四世进行法兰西重建过程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苏利公爵(1560—1641).苏利公爵在出任财政总监之后,在整顿财政、改革税制以及发展农业方面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措施。

财政方面于1604年颁布《官职税法令》(波莱敕令):规定买官者只要每年向国王缴纳最初购买官职价格的六十分之一,就拥有对官职的继承权。《官职税法令》既可以增加政府的收入,又可以提高穿袍贵族的地位,提高第三等级[明强9] 对国王的忠诚度。

此外另一项措施就是高度重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在亨利四世看来,农牧业的发展是一切经济活动之首。如下令降低人头税,豁免农民积欠的税款,从荷兰请来水利专家帮助兴修水利、排干沼泽、扩大耕地面积等。同时还引进新的作物和耕作技术。

在鼓励发展工商业方面:亨利四世出台了后世类似于重商主义的政策,包括保护关税政策,禁止羊毛、蚕丝等出口,限制进口国外商品,发放手工工场津贴,改善交通,发展本国工商业等措施。

上述措施对于法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亨利四世统治后期,宗教战争期间欠下的巨额国债有了很大的清偿并为法国积攒下一笔不小的财富。

“加入上帝假我以天年,我将使每个法国农民锅里都有只鸡”体现了亨利四世的雄心壮志。

 

 

 

 

 

三、黎塞留(1622—1642)与马扎然(1643—1661)

在1610年,亨利四世被狂热的耶稣会士弗朗索瓦·拉瓦亚克用匕首刺死。在他去世之后,法国人民很快就将这位国王神化,称他为“好国王亨利”或“亨利大帝”。

亨利四世去世之后,由他9岁的幼子路易十三(1610—1643)继位。其母后美蒂奇家族的玛丽摄政(1575—1642)。1599年亨利四世与玛格丽特·瓦洛瓦离婚后娶来自美蒂奇家族的玛丽。

1.红衣主教黎塞留(1585—1642)

1614年路易十三上台后不久,一些大贵族发生叛乱要求召开三级会议。此次会议也是法国大革命前最后一次三级会议。日后把持法国政坛长达18年之久的红衣主教黎塞留在1614年的三级会议中崭露头角,因为他在会议上公开维护国王的利益和权威,开始引起王太后玛丽注意。由此黎塞留开始了官宦之途。

1622年黎塞留被教皇格里高利十五封为红衣主教,开始进入权力中心。1624年8月被任命为首相,从1624—1642年黎塞留担任法国首相18年。但是在法国历史上黎塞留一直都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人们仇恨他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发动的战争造成了民生凋敝,百姓穷困。在位路易十三写史记的神父笔下记载道:黎塞留不受百姓的爱戴,我认识一些老人,他们曾目睹外省人在得知黎塞留去世后放烟火表示庆祝。但是同时代的人也有将之称为伟人。

黎塞留主政期间,他始终把法国的国家利益置于首位,置于教会之上。他在《政治遗嘱》中说到:我的第一个目的是使国王崇高;第二个目的是使王国荣耀。在黎塞留心中国王高于上帝,一切利益都要服从于国家利益。

*黎塞留主政期间法国的绝对主义君主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加强对国内的政治统治,加强中央集权。这体现在他对于地方封建贵族叛乱者的镇压。用代表王权的监察官来管理省级事务,将全国的行政、司法、财政都置于监察官的控制之下。在初步设立了这样一个体制之后,监察官成为路易十三时期,地方抗税暴动最主要的镇压者。

*黎塞留最主要的措施是对《南特敕令》(1598年)后,胡格诺教徒仍然保留的一些设防城市形成的“国中之国”发起的攻击。很多新教贵族利用《纳特敕令》开始进行割据,扩大地盘。而且频频发动叛乱。自1621年开始,黎塞留便派兵攻打新教城市。最终只允许拉罗舍尔和孟托班两座新教城市保留。但是到了1627年底,黎塞留和   路易十三亲率大军攻打法国西部港口城市拉罗舍尔。1627年和1628年新教这两个最后据点也都被铲除掉了。

1629年,路易十三颁布了《阿莱斯恩典敕令》,名义上仍然承认《南特敕令》,允许胡格诺教徒信仰自由,但必须解散军队和拆毁一切城堡。这种将宗教和政治分离的做法解决了法国的隐患,大大巩固了法国的统一。

*为了强化王权,加强政府对公共舆论的控制。法国政府在1630年建立了严格的出版审查制度。1631年创办了最早的官方报纸《法兰西报》,作为集权政治的舆论工具。与此同时黎塞留还创办了非常著名的法语研究院,后来法兰西学院的前身。目的在于对“君主制”进行宣传。是法国有史以来第一次试图对文化领域进行规范的官方机构。

*扶植工商业,支持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为了支持法国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提高法国的国防地位。黎塞留采取的重要措施就是扩建法国的海陆军。如陆军在黎塞留时期得到了一个非常快速的增长。1626年法国陆军人数约1.2万人,到1635年增加到13万人。10年间扩展了10倍左右。

*相对于殖民掠夺,黎塞留更注重的是提高法国在欧洲的地位与势力。黎塞留当政期间为了打破哈布斯堡家族对于法国的三面包围形势和夺取欧洲霸权,黎塞留充分利用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并且在黎塞留的推波助澜下将三十年战争从德国的内战演变为一场国际性战争。在1642年黎塞留去世之后,马扎然继承了他的外交政策,法国最终夺得三十年战争的胜利,从中获得了非常多的利益。极大的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

2、马扎然(政治生命1643—1661)与福隆德运动

在路易十三和黎塞留分别于1643年和1642年去世之后,年仅5岁的路易十四继位。路易十四的母亲奥地利公主安娜和红衣主教马扎然共同摄政。与骨瘦如柴、性情刚毅的黎塞留形象不同,马扎然总是满脸红光,是以非常谦卑的、柔和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这可能与他是一个意大利人有关。作为一个外国人要赢得法国人信任的话,就不得不降低自己的姿态。马扎然很早就被看作是黎塞留的继承人,也是黎塞留亲自推荐给奥地利公主安娜的。马扎然与安娜私人问题?

马扎然上台之初,三十年战争(1618—1648)还尚未结束。为了筹集经费开始向金融家借款,尤其是高等法院的法官。但是遭到了高等法院法官的拒绝。由此引发了路易十四少年时期的“福隆德运动”。

“福隆德运动[明强10] ”自1648年缔结《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三十年战争开始,到1653年结束。分为“高等法院福隆德运动”、“亲王福隆德运动”两个阶段。两次福隆德运动对于法国的震动非常之大。因为这两次福隆德运动都迫使马扎然带着安娜和年少的路易十四逃出巴黎。这也是路易十四后来对于巴黎深恶痛绝的重要原因。一直到1653年福隆德运动被马扎然最终平息。

福隆德运动的积极作用在于导致了王国的无序,这样一种无需向过去的胡格诺战争(1562—1589)一样,激起了人们对于强大王权的渴望。这场运动之后,很多人都认为实行中央集权的绝对君主制可能是唯一维持王国秩序的体制。

在平息了“福隆德运动”之后,马扎然继承了黎塞留的事业。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另一方面对外与哈布斯堡王朝对抗,最终通过了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明强11] ”结束了三十年战争和1659年迫使西班牙签署“比利牛斯和约”,确立了法国在欧洲的优势。

 

 

 

 

 

 

四、路易十四时代(1643-1715)的法国:绝对君主制的胜利

1.1661年革命

·3月9日,马扎然去世

·3月10日,路易十四召开御前会议,宣布亲政

·9月5日,下令逮捕财政总监尼古拉·富凯(1615—1680)

 

1661年,年满23岁的路易十四召开御前会议,宣布亲政。并宣布取消王太后安娜摄政,不再立首相,将决策权与统治权集于一身。

路易十四在马扎然主政时期(1643—1661)个人的感觉是沉溺于享乐和女人的形象。当时有许多人猜测,路易十四的亲政行为可能只是他的心血来潮。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在9月5日路易十四生日这一天,路易十四下令逮捕了财政总监尼古拉·富凯。

尼古拉·富凯是一个非常聪明的、性情温和的人。在整个福隆德运动期间(1648—1653)他始终是国王坚定的拥护者。对于法国的经济和财政事务他都非常熟悉,并在银行业和金融业享有很高的声誉。自马扎然于1661年去世后,尼古拉·富凯满心欢喜的等着被路易十四任命为首相。并且他也没有掩饰过自己的野心。没想到的是9月5号等到的是路易十四对自己的逮捕令。

历史学家对于9月5日路易十四逮捕尼古拉·富凯是有政治含义的。因为这一天是他的生日,而逮捕富凯实际上为路易十四巩固最高统治权,尤其是压制权势过大的大臣,取消首相制是绝好的机会。   路易十四把这一天看作是自己在政治上重生的标志。

路易十四用此事件杀鸡儆猴,以表明自己的主宰权。也正是由于路易十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的夺权斗争,使得朝野上下始料未及。法国学者也将1660年称作是“1661年王权革命”。1661年是法国绝对君主制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在凡尔赛宫镜厅中心穹顶上就刻着“国王主掌大权”这样一句话。而且路易十四在为王太子教育编写的备忘录中也有对1661年的记载“我开始以主宰者而非漠然的眼光开始审视我王国的每个角落”。不管路易十四是否说过“朕即国家”这句政治名言,但毫无疑问这句话更加简洁有力的表明了路易十四在1661年亲政时期的想法。

 

2.强化王权措施

·改革行政管理机构,确立监察官制度

·修建凡尔赛宫,使宫廷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

·加强对宗教事务的控制

·启用科尔伯,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推行扩张式的经济政策,试图巩固并强化法国在欧洲霸权

 

*路易十四将传统的御前会议改组为4个专门的委员会。其中“最高会议”管理最重要的决策;另外三个分别管理财政、司法和地方事务。与此同时剥夺了巴黎高等法院对王权的监督权,凡是不顺从的法官一律免职或流放,代之以自己亲信。

最重要的是为了加强对外省的统治,将黎塞留时期设立的监察官制度化,代表国王对省级的行政、司法、财政事务进行管理。监察官制度的确立,一般被看作是行政管理中央集权化的最突出表现。

*凡尔赛宫于1662年动土,一直到1682年才大致完成。实际上凡尔赛宫内部的修缮一直持续进行,整个凡尔赛宫的布局是围绕着太阳王的寝宫而建,象征着君主是世界和谐中心的所在。路易十四还在凡尔赛宫中建立了严格的礼仪制度,用以加强对贵族的控制。如仅国王一人就有200左右的贵族侍从。把平时横行乡里的贵族,变成国王的奴仆。谁经常在路易十四面前出现,路易十四只要记得,谁就有可能获得赏赐或者飞黄腾达的机会。如果谁经常不在凡尔赛宫出现,路易十四一句我不认识他,就可能断送贵族的前程。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贵族成为国王的附庸,贵族的荣耀在于分享国王的光辉。进而丧失了对国王的抵抗力。    

政府行政事务方面,路易十四启用穿袍贵族和新贵族,他们大都没有独立的政治势力,不可能对王权构成很大的威胁。

*路易十四当政期间,一方面加强了法国本土教会(高卢教会)自主权利,保证君主权力高于教皇权力。体现就是1682年,在路易十四老师的大力倡导之下,法国教士会议发布了《法国教会宣言》(也称《高卢自由声明》,法国人自称为高卢人的后裔),确立了法国教会独立于罗马教廷。

另一方面从1681年他开始派驻龙骑兵进驻新教徒家中,强迫他们进行改宗。不改宗龙骑兵便不走,而且新教徒还要为龙骑兵提供基本的用度。经过4年的强制改宗后,到1685年路易十四认为境内的新教徒基本被消灭了。所以他在1685年10月18日,以保护天主教之名颁布《枫丹白露敕令》:废除《南特敕令》(1589),强迫新教徒  改宗天主教,禁止新教信仰。这一敕令迫使25万新教徒逃离法国。向普鲁士、英国等地逃亡。他们带走了技术、资本,对于法国而言是巨大的损失。

*发展经济并不是路易十四兴致所在,他的主要兴趣是在战争、建筑和外交上。他基本上把内政全权交给了科尔伯。科尔伯从1661年至1683年去世,相继担任过法国的财政总监、建筑总监、国务秘书还有海军大臣。这实际上是被赋予首相的权力。克尔伯最著名的是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为法国积累起一笔不菲的财富。但这笔财富在路易十四进行的长期战争中消耗尽了也没有办法支持他的战争。

*路易十四主要是推行一种扩张式的外交政策,要强化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他首先推行了军队国家化的政策,取消贵族私人武装。将军队置于国家的直接控制之下。在他的治下,法国的陆军从其亲政时期的(1661年)7万2千人左右,扩展到18世纪初40万人左右。与此同时路易十四还建立起强大的海军,舰船数量也由最初的30艘左右,增加到上千艘。这些庞大的王室军队成为路易十四对外扩张的有力武器。路易十四亲政期间一共发动了四次大规模战争:

①1665—1668  王后权力战争

②1672—1678  荷兰战争

③1688—1697  奥格斯堡同盟战争

④1701—1714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在路易十四亲政后的一半时间以上都是处于战争状态,这一系列的战争中法国总是处于以少打多局面。可能是一方面路易十四外交政策上的失利;也可能是欧洲固有的势力均衡理念在发挥作用,因为法王过于强大会引起周边国家恐惧。

前两次战争“王后权力战争”、“荷兰战争”法国以胜利为主,并取得尼德兰南部一些领土。但是后两次战争“奥格斯堡同盟战争”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法国以败居多。他取得的一个成功是让自己的孙子继承了西班牙的王位,是路易十四为家族带来的最大礼物。

而法国的领土界限,也是在路易十四时期基本确立下来。虽然他的战争并没有为法国带来多少领土,但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割据。最重要的一点是与荷兰的战争,法国打击的重点是荷兰,经过半个世纪的消耗,到17世纪末海上霸主荷兰受到明显的削弱。而这个过程恰恰是英国人坐收渔翁之利的时候,英国人在法荷战争过程中逐渐立自己的海上霸权。

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之后,法国的财力基本耗尽。从科尔伯去世的1683年,到1715年法国的债务增加到近10倍。1715年路易十四去世的时期,他为法国留下的是高达20亿利摩尔的巨额国债。

综上:路易十四亲政时期,他希望自己是一国之君,是社会等级和宗教统一的维护者,由他一个人掌管法国或所有权力。与此同时非常重要的限制因素是:当时君主政体还缺乏技术和物质手段让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幅员辽阔的法国和众多民众身上。路易十四时代既是法国绝对君主制的盛期,也是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明强1]    法国历史学家将15世纪后期到16世纪中期君主制的发展称之为政治的第一个近代化时期。

 [明强2]    法国南部与西部他的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比较发达,较容易接受新教思想。

 [明强3]吉斯公爵亨利(1549—1588),1588年12月23日吉斯公爵被亨利三世派人刺杀。

 [明强4]    尼可罗·马基雅维利(1469—1527),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主张君主可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马基雅维利主义因此也成为权术和谋略的代名词。

 [明强5]    科里尼是一个非常虔诚的新教徒、军事领导者。他最终拿起武器并不是出于自己或是家族的利益,而是出于纯粹为信仰而战的目的。这在当时的宗教领袖中并不多见。

 [明强6]1572年

 [明强7]    多明我会:天主教主要派别之一。

 [明强8]    “穿袍贵族”不是世袭贵族,他们出身于资产阶级,用钱买到贵族头衔。“穿袍贵族”主要担任各级法院的法官,可以父子相传,他们通过包揽诉讼,聚敛财富,过着豪华的生活。

    他们许多人靠接受打官司者的贿赂而发财,购置大地产。巴黎法院法官的收入有的可以与大贵族相等,但是他们仍不满足,因为他们无权出入宫廷。国王的法令、敕令只有经过巴黎法院的注册才能生效。因此巴黎法官时常运用这个注册权来对抗国王政府。

 

 [明强9]法国社会等级制度

教士

贵族

农民、手工业者、城市贫民和资产阶级

 [明强10]    法国福隆德运动,福隆德是“投石器”的音译。当时法国禁止使用投石器,故转义为反对当局、破坏秩序之意。此处特指1648—1653年间(路易十四登位初期)法国反对专制王权的政治运动。

    可分两个时期,前期称为“高等法院福隆德”,30年代中,国王政府专权、横征暴敛。巴黎高等法院部分官员集会,拒绝服从国王停止议会的命令,要求扩大自己的权力,并于1648年5月通过政治和财政改革纲领,规定须经过法院同意才能施行新税收和财政法令,非经起诉不得捕人等。这些要求遭拒绝,并逮捕了两名法官,引起群众愤慨。8月,巴黎市民举行起义,支持最高法院与王室军队对阵,王室被迫逃离巴黎。12月,政府调军队包围巴黎。后来,高等法院与王室妥协,订妥协性“和约”,使这次运动归于失败。后期称为“亲王福隆德”(1650—1653),以孔戴亲王(LouisⅡdeBourbon,PrincedeConde)为首的一部分反对马扎然贵族,利用人民运动,试图夺取大权,并同西班牙结盟。后因内讧和多数领袖在高官厚禄引诱下叛变,1653年被平息。这是法国贵族最后一次对王权的武力反抗。福隆德运动失败后,法国的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1] 

 

①   [明强11]重申《奥格斯堡宗教条约》精神,德意志各邦有权决定其宗教信仰,天主教、路德教和加尔文教徒享有平等的权利。

②  神圣罗马帝国被肢解和解体

    承认荷兰和瑞士的独立。

    法国和瑞典从德意志得到了大片领土。

    德意志的300多个邦成为事实上的主权国家。

    评价:欧洲宗教观念的转变;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体制出现;近代国际法的源头;德意志遭受打击。

 


武大世界近代史系列《法国绝对君主制的成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