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主观滤镜,佛陀《平家物语》和《七步诗》杂谈——世人皆活在自己的滤镜之中

2021-11-03 17:24 作者:llopeyio  | 我要投稿

滤镜,其实是个外来词,对应英文filter。本义是安装在相机镜头前用于过滤自然光的附加镜头。后来PS软件让这个词变得广而告之,和通道、图层等联合使用,来实现图像的各种特殊效果。

这次的写作主题“滤镜”,一定不是以上意思,否则就是一篇理工论文了。据观察,目前大部分征文都是用“滤镜”的比喻义,但不要忘记最初它是一个外来词。

试炼场征文公布写作主题“滤镜”也是一种滤镜。投稿的人在滤镜的主题下各抒己见,可以瞥见本站专栏写作者的一抹生态。

想写出来一些禅意,文采不够,观众姥爷们凑活看看。人活在世,皆以为自己绝对客观,而他人不免戴上有色眼镜,而不知自己也是带着“滤镜”看待他人。这种自我美化滤镜是很普遍的。美国人为在阿富汗等牺牲的士兵建立荣誉公墓,认为他们为了国家和自由的事业牺牲;但在中东居民看来,这些人可能只是滥杀贫民、亵渎宗教的恶棍。

引用《平家物语》开卷诗的前两句:

祇園精舎の鐘の聲、諸行無常の響き有り。

沙羅双樹の花の色、盛者必衰の理を顯す。 

(直译就是 祇园精舍的钟声,有诸行无常的声响,沙罗双树的花色,显盛者必衰的道理。 )

第一句“钟”其实是梵钟,其实有寺必有钟的说法。在印度佛教中,钟原为木制,叫做“犍椎”或“犍稚”。佛经有佛陀速击犍椎,僧众闻声普集于讲堂的记载。传入中国后,与作为礼器的钟融合,梵钟成为了寺庙的重要法器。

“祇園”代指佛寺,一句话说不明白,就先这样。

第二句,“沙羅双樹”在佛经中是一种重要隐喻,虽然在诗句里应按字面意思理解。沙罗双树,正名为娑罗双树,又名桫椤,因读音而被通译作沙罗双树。 据佛经,佛陀在拘尸那拉城的沙罗双树间涅槃。这种树被称为菩提(另一说并无实体,只是比喻),是佛教徒心中的圣树,叶子是丛生的,长圆形,开花时期,花蕊缤纷而下,铺满地上。

因菩提树是生长于热带地区(古印度)的一种常绿乔木,北温带没有,唐代高僧就以适应性强、秋季满树黄叶的银杏树取代菩提树,在我国各地佛教寺庙广为栽植。有人说是因为银杏寿命极长,多子,也有说是银杏叶子分为两瓣代表生和灭,符合佛教生死轮回的观点。唐朝起佛教又从中国传入日本,所以诗中的“沙羅双樹“也是银杏树。

以上就是“梵唱”滤镜,去掉这个滤镜,其实就是普通的寺庙生活。


再解一首梵诗。11月2日,埃隆·马斯克在推特写下《七步诗》(他取了较短的一个版本):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已有学者考据诗的作者并不是曹植,本文只以佛教滤镜注释一下。

首先,诗名“七步”是个特殊的梗。《修行本起经》记载佛陀“行七步,举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

第一句“煮豆”其实也是出自佛教典故。《修行本起经》、《大楼碳经》等都曾以煮豆子比喻人受到磨难,以煮豆子的比喻人间地狱。

这首诗被寄到曹植名下,不妨碍其为好诗的其实是最后两句,前文述景,结尾生情,而且创造了新的典故。

全文完~




主观滤镜,佛陀《平家物语》和《七步诗》杂谈——世人皆活在自己的滤镜之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