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史|苏联是当之无愧的击败纳粹德国的主力(十一)——第聂伯河赛跑(1943.8—12)
挺进第聂伯河
在库尔斯克会战进行的同时,苏军最高统帅部制定了1943年夏秋季战略进攻计划。中央、沃罗涅日、草原、西南和南方面军的任务是:击溃苏德战场南翼之敌,解放苏联最重要的工业区顿巴斯、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最富饶的农业区和克里木,前出至第聂伯河并在右岸夺占登陆场。中央、沃罗涅日和草原方面军应进至第聂伯河中游,而西南和南方面军则前出至该河下游。这5个方面军共有263.3万人、火炮和迫击炮5.12万余门、坦克和自行火炮2400余辆、作战飞机2850架。加里宁、西方和布良斯克方面军的任务是:在西方向上实施进攻,击败该方向敌军集团并迫使其退往距莫斯科更远之处。这样就能防止德军从中央集团军群抽调重兵前往具有决定意义的西南方向,并保障实施主要突击的苏军部队的北翼。北高加索方面军的任务是:在黑海舰队协同下击溃德军塔曼集团、完全解放北高加索,强渡刻赤海峡,解放刻赤半岛。由此可见,最高统帅部计划在从大卢基到黑海的战线上展开总攻。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后来总结了这一计划的特点:

德军统帅部在库尔斯克附近的进攻战役失败后,企图通过顽强的防御将苏军的进攻阻于韦利日—多罗戈布日—布良斯克—苏梅—北顿涅茨河—米乌斯河一线,保住第聂伯河以东一些最重要的经济区。8月12日,希特勒下令从纳尔瓦经楚德湖、普斯科夫、维捷布斯克、奥尔沙以东、索日河至戈梅利,继而沿第聂伯河中游和莫洛奇纳亚河直到刻赤半岛构筑东方壁垒。该防线在南方和A集团军群地带内的阵地代号为沃坦,而在北方和中央集团军群地带内的阵地代号为黑豹。希特勒还下令,德军无权撤退到这道防线。
从开始制订1943年夏秋季计划的最初时刻起,苏军最高统帅部就认为,苏军应在西南方向上实施主要突击。至8月底,苏军的基本兵力即已在此集中完毕。奥廖尔至塔甘罗格地段仅占战线总长度32%左右,却集中了作战部队50%的人员、40%的炮兵、50%以上的作战飞机和70%左右的坦克。为对付南方集团军群,苏军指挥部即部署了156个步兵师和6个骑兵师、11个坦克军和7个机械化军。西方方向上的战役密度也相当高,为对付敌中央集团军群展开了163个步兵师、9个骑兵师、10个步兵旅、6个坦克军和3个机械化军。大本营预备队的基本兵力也部署在这两个最主要的方向上。

苏军在西南方向的主要突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德军究竟能从苏德战场其他地段,首先是从克卢格的中央集团军群(其主力在斯摩棱斯克方向)抽调多少兵力和兵器来加强南部的德军集团。截至7月20日,中央集团军群共有125万人、801辆战车、3479门军师属火炮,是东线当时兵力最多的集团军群。
为了不让德军将兵团调到南方,最高统帅部命令西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司令员准备并实施斯摩棱斯克进攻战役,以便重创敌中央集团军群的第3、4集团军,攻占斯摩棱斯克—罗斯拉夫利地区。为此,两个方面军一共集结了125.26万人(加里宁方面军42.84万人,西方面军82.42万人)、20640门火炮和迫击炮、1436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及1100架飞机。两个方面军当面的德军兵力约有70万人、近500辆坦克和突击炮。西方面军选择苏军在布良斯克和哈尔科夫方向上发展反攻的时候作为自己发起进攻的时间。但是,由于各部队事先没有采取经过深思熟虑的战役伪装措施,以致敌人得以识破西方面军的进攻准备并采取补充措施加强防御。

8月7—20日,西方面军进行了斯帕斯杰缅斯克战役,在战役过程中粉碎了斯帕斯杰缅斯克地域德军集团,向纵深推进30一40公里,尔后被阻止在中间防御地区。加里宁方面军左翼部队从8月13日起向杜霍夫希纳方向展开进攻,5天内仅楔入敌防御6—7公里。8月1—18日,德军从奥廖尔方向往斯摩棱斯克方向一共抽调了13个师,其中11个师调到西方面军主要突击方向上,2个师调到加里宁方面军的进攻地带内。由于气象条件恶劣,两方面军的航空兵无法对开来增援的敌预备队进行积极的斗争。同时由于德军加强了抵抗力量,西方面军不得不于8月20日暂停进攻,以便局部地调整兵力部署和调运弹药。
西方面军司令员索科洛夫斯基决定集中西方面军的主力向叶利尼亚和斯摩棱斯克突击,以便与加里宁方面军左翼军队共同突破敌军防御,粉碎敌军集团,解放斯摩棱斯克。调整部署后,西方面军中路部队于8月21日—9月6日准备并实施了叶利尼亚—多罗戈布日战役,、8月30日攻占了叶利尼亚,以右翼强渡第聂伯河后,于9月1日解放了多罗戈布日。至9月6日日终前,方面军推进35—40公里。但是由于地形条件对苏军不利,而德军又向叶利尼亚方向增调了1个步兵师和1个党卫军摩托化旅,以致德军得以占领叶利尼亚以西的预有准备的防御地带,并对苏军各兵团进行顽抗。这时,西方面军仍感弹药不足。为了继续突破德军的各防御地区,必须建立新的兵力集团并准备足够的弹药。
9月7日—10月2日,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面军变更部署后,于9月14—15日再度发起进攻,分别进行了杜霍夫希纳—杰米多夫战役、斯摩棱斯克—罗斯拉夫利战役。9月25日解放了斯摩棱斯克、罗斯拉夫利。在进攻过程中,苏军推进135—145公里,至10月2日前,进抵韦利日以西、鲁德尼亚、德里宾及沿普罗尼亚河一线,在此转入防御。
在斯摩棱斯克进攻战役中,苏军在宽达400公里地带内向西推进200—250公里,肃清了加里宁州一部地区和斯摩棱斯克州全境法西斯德国占领者,为解放白俄罗斯奠定了基础。德军7个师被击溃,14个师遭重创。为抗击苏军在斯摩棱斯克方向的进攻,德军被迫从奥廖尔—布良斯克方向调来13个师,从其他方向调来3个师,从而有助于苏军胜利结束了库尔斯克反攻。在斯摩棱斯克州、加里宁州和白俄罗斯东部各区行动的游击队给了军队以巨大支援。由于气象条件不利,航空兵行动受到限制。苏军阵亡失踪107645人,负伤343821人,合计451466人;损失863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43门火炮和迫击炮和303架飞机。

与此同时,9月1日—10月3日,布良斯克方面军(53万人)实施了布良斯克进攻战役。布良斯克是连结苏联南部与中部、北部,以及沟通白俄罗斯与苏联中部各州联系的巨大铁路公路枢纽之一。同中央集团军群北、南方集团的联系,以致同深远后方的联系都得通过布良斯克。该方面军先后解放了布良斯克、别日察,随后进入白俄罗斯境内,解放了霍季姆斯克。10月1—3日前,抵达并强渡了索日河,在其右岸夺取了登陆场,为尔后向戈梅利方向进攻创造了前提。苏军阵亡失踪13033人,负伤43624人,合计56657人。
1943年8—9月,加里宁、西方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击溃敌10个师,向前推进200—250公里,把战线远远推离莫斯科,肃清了加里宁州的一部分和斯摩棱斯克州、布良斯克地区的敌军,并着手解放白俄罗斯。苏军部队在战线中段的进攻,不仅使德军指挥部无法从那里撤下预备队,而且迫使它从其他地域抽调兵力投入这个方向。
顿巴斯,是苏联欧洲部分南方最重要的工业区。德国国防军总参谋长凯特尔在一份正式报告中写道:“放弃顿巴斯和乌克兰中部,将会失掉一些最重要的飞机场,损失大量食品、煤炭、动力资源、原料。”因此,德军统帅部在这里建立的紧固防御。防御前沿位于北顿涅茨河及米乌斯河岸。在防御纵深内沿克伦卡河、卡尔米乌斯河、萨马拉河构筑了数道防御地区。在这里防守的是南方集团军群第1装甲集团军,沿着北顿涅茨河防守,以保护顿涅茨盆地,以及第6集团军,防守着米乌斯河。这两个集团军共有22个师(包括1个罗马尼亚师),约40万兵力。斯大林也计划让苏军沿一条宽广的战线冲向第聂伯河,夺回顿巴斯重要的工业区和乌克兰东部的产粮区;苏军将在德军统帅部稳定住目前的态势前向西推进。为夺回顿巴斯,苏军集结了西南和南方面军共约105.3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2.1万门(不含火箭炮和50毫米迫击炮),坦克和自行火炮1250余辆,作战飞机约1400架。最强大的集团集结在西南方面军地带内。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给西南方面军(近卫第1、3、8集团军,第6、12、46集团军,空军第17集团军,坦克第23军和近卫机械化第1军)规定的任务是:由北顿涅茨河登陆场向巴尔文科沃、巴甫洛格勒总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粉碎当面之敌,并向扎波罗热进攻,以切断其顿巴斯集团西退之路。南方面军(近卫第2集团军,突击第5集团军,第28、44、51集团军,空军第8集团军,近卫机械化第2、4军,近卫骑兵第4军)应由古比雪沃地域向斯大林诺(顿涅茨克)实施主要突击,突破敌米乌斯河防御,与西南方面军密切协同,粉碎顿巴斯南部之敌,尔后向梅利托波尔,进而向克里木半岛方向和第聂伯河下游方向进攻。

8月13日,西南方面军右翼近卫第1集团军由兹米耶夫以南地域发起进攻(该集团军一部从8月12日起已向兹米耶夫市进攻)。右翼部队首先投入交战是大本营的意图,目的在于配合草原方面军的行动,因当时草原方面军正在哈尔科夫方向上进行着艰苦的战斗。8月16日,方面军主要集团第6、12集团军由伊久姆地域发起进攻。稍后,近卫第8集团军、第46集团军亦进入交战,近卫第3集团军则在方面军左翼进攻。从第一天起,战斗就极其激烈。德军对西南方面军的进攻顽强抵抗,多次使用大量坦克、炮兵、航空兵、步兵进行反冲击。8月18日,西南方面军右翼各部队经过激战占领了兹米耶夫城。哈尔科夫地域德军的处境大为恶化。但是,这时方面军中央集团各部队的攻势却未获进展。德第1装甲集团军基本守住了自己的防线。
南方面军一改苏军集结主力发起突击的传统做法,司令员托尔布欣将全部兵力平均部署在战线上,结果,德军情报人员未能发现苏军进攻的征兆。8月18日,南方面军突击第5集团军、近卫第2集团军发起突然袭击,在狭窄的地段上集结起了压倒性优势的兵力,特别是炮兵。它们在一日内楔入敌防御约10公里,突击第5集团军撕开了1.5英里的缺口。第6集团军司令霍利特决定不再阻挡苏军的纵深突贯,转而封闭防线缺口,但兵力却严重不足,甚至连1辆用来配合的坦克也抽不出来。8月20日,德军开始从突破口两侧同时发起进攻,傍晚前两支部队即将会师,但当晚苏军近卫机械化第4军发现得了德军的意图,于第二天早晨向西发起进攻,重新打开突破口,并将其扩大到5英里。该军次日日终前向西推进约20公里,渡过克伦卡河,在其右岸夺取了一个登陆场。
8月20日,A集团军群第13装甲师增援第6集团军,但到达时只剩1个团又3个连,而该情况也被苏军情报部门获知。8月23日,该师从突破口北侧发起进攻,但此时突破口已被扩大到7英里,已无法封闭。结果,该师只推进了3英里。同日,苏军解放阿姆夫罗西耶夫卡,尔后继续向南进攻。

也正是在8月23日,北面的第1装甲集团军也陷入了困境,其在伊久姆以南各军能投入作战的兵力仅剩5800人,根本不足以守住一条连续的防线。8月25日,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作战处长前往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向司令曼施泰因建议撤军。而曼施泰因此前也向希特勒提出若得不到包括两个装甲师在内的5个生力师的补充,那么集团军群就必须撤出顿涅茨盆地。而他本人虽然不相信希特勒会接受这一建议,但还是授权各集团军准备撤到斯大林诺以东的卡利米乌斯河一线。
8月27日,曼施泰因在文尼察附近元首指挥部向希特勒提出援助12个师,希特勒也答应他将北方和中央集团军群所有能抽出来的师都给他,但因遭到这两个集团军群司令的抗议而未实行。同日,苏军近卫机械化第2军向南冲出突破地带,在第6集团军右翼第29军后方冲向亚速海岸。第6集团军一线兵力仅剩3.5万人,坦克只有7辆。曼施泰因被迫给第6集团军增援了来自中央集团军群的1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及调自第1装甲集团军的1个装甲师,这3个师战斗力均很弱。霍利特将它们编成1个军,用来分担第29军的压力,但没有什么用。8月29日,苏军前出到塔甘罗格以西的海岸线上,将第29军包围在米乌斯河口附近。8月30日,苏军解放塔甘罗格。这样,南方面军就在顿涅茨克、阿姆夫罗西耶夫卡和塔甘罗格湾之间的德军防线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但第13装甲师同日从西面发起进攻,将包围圈打开一个缺口,第29军余部9000人趁机向西突围。8月31日,曼施泰因授权第6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撤到卡利米乌斯河一线。当晚,希特勒同意当别无他法时,可实行撤退。与此同时,西南方面军于8月底前推进50—60公里,从南面包围敌哈尔科夫集团。9月4日,第6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撤至卡利米乌斯河防线。
此时,乌克兰北部的事态发展对德军已极为不利。其中央和南方集团军群接合部的形势尤为严重。在8月16日,最高统帅部命令中央方面军向谢夫斯克、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总方向进攻,至迟于9月1日至3日前出至杰斯纳河—特鲁布切夫斯克以南—北诺夫哥罗德—肖斯特卡—格卢霍夫—雷利斯克一线。尔后,向科诺托普、涅仁、基辅总方向发展进攻,如情况有利应以部分兵力强渡杰斯纳河,并沿该河右岸向切尔尼戈夫方向进攻。预定于8月19—20日发起进攻,后因弹药不足推迟一周。按照计划,第65集团军、坦克第2集团军以及第48、60集团军各一部兵力向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第60集团军其余兵力向科诺托普方向实施辅助突击。空军第16集团军对陆军进行支援。此时,中央方面军共有57.96万人;中央集团军群第2集团军只有7个师和2个战斗群,第4集团军有11个师和7个战斗群,第9集团军则有约26个师、6个战斗群及各种小规模勤务单位。

8月26日,中央方面军在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方向发起主要突击。德军以5个师的兵力顽强阻击。苏军进展缓慢,坦克第2集团军和第65集团军经过艰苦战斗才解放了谢夫斯克城。但是,苏军在此发展战果的尝试未获应有的成效。而第60集团军的辅助突击则顺利得多,因为中央集团军群将大量兵力都集中在苏军可能进攻的谢夫斯克和日兹德拉之间,结果在雷利斯克两面约60公里的地段上仅有两个团。第60集团军于8月30日解放了格卢霍夫,截至8月31日已前进60公里,进入乌克兰境内。8月27日,德军统帅部将2个步兵师和2个装甲师从第9集团军和预备队中调到谢夫斯克地域。尽管如此,坦克第2集团军会同第65集团军各步兵兵团仍于8月27日攻占了谢夫斯克。但该集团军未能扩张既得战果。仅8月27日一天,苏军就击退德军12次反冲击。8月29日,德军在谢夫斯克西北发起反击,但只获得了部分成功。至8月31日日终前,方面军在主突方向楔入敌防御20—25公里。此时,方面军突破正面已扩大到100公里,纵深达70公里。
中央方面军在基辅方向上的胜利进攻,对防守在沃罗涅日方面军(66.55万人)和草原方面军(33.62万人)地带内的敌第8集团军【约20万人,740辆坦克和突击炮(可用209辆),1935门火炮迫击炮,293门高射炮】和第4装甲集团军造成了威胁。沃罗涅日方面军于8月底在阿赫特尔卡地域击退了德军的反突击,并积极协助草原方面军攻占哈尔科夫。德军深恐在阿赫特尔卡地域的兵力集团被苏军包围,便于8月24日深夜以强大的后卫部队为掩护,开始从阿赫特尔卡突出部后退。沃罗涅日方面军右翼军队立即追击后退的敌军兵团,于8月25日占领了阿赫特尔卡,并在两天内向前推进了25—30公里。沃罗涅日方面军的中路集群向彼烈亚斯拉夫赫美耳尼茨基总方向发起进攻。其左翼部队与草原方面军各集团军密切配合,在哈尔科夫西南地区进行战斗。草原方面军8月底以前在哈尔科夫以西和西南进行了多次战斗,粉碎德军抵抗后,于9月初向克拉斯诺格勒、上第聂伯罗夫斯克展开了进攻。
此时,南方集团军群各部均已虚弱不堪,正如曼施泰因在8月20日晚所汇报的那样:

曼施泰因后来说,自堡垒行动开始以来,南方集团军群所有各师几乎都在不间断地鏖战,人员和物资损失也几乎没有得到任何补充。截至8月末,南方集团军群共有7名师长、38名团长和252名营长阵亡。德军的士气也成问题,例如第8集团军:

9月3日,曼施泰因和克卢格飞到东普鲁士,要求希特勒改组最高统帅部,废除国防军最高统帅部所辖战区和陆军总司令部东线战区的区域划分,让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长指挥所有战区。希特勒认为曼施泰因野心太大,因此对其要求不予理采。而在此前,曼施泰因曾提议应从西欧撤出部队为苏德战场提供预备队,不要怕承担什么风险。但由于国防军统帅部所辖战区力量已经捉襟见肘,且由于盟军进攻离德国较近的西欧、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的威胁日益严重,这一建议未被采纳。不过在1943年10月1日,德国国防军仍有全部兵力的63%(256.5万人)在东线作战,30万党卫军的绝大部分也在这里。这就说明,东线仍是对德作战主战场。
进入9月,苏军继续进攻。南方面军在9月的头几天即取得了新的战果,其第51、突击第5和近卫第2集团军已前出到哈尔策斯克和伊洛外斯克。西南方面军中路未取得进展,但其左翼近卫第3集团军解放了利西昌斯克、伊尔米诺、普罗列塔尔斯克、卡梅舍瓦哈、波帕斯纳亚、彼尔沃迈斯克、斯拉维扬斯克。同时,为扩张战果,中央方面军基本力量转至科诺托普方向,第13集团军、坦克第2集团军和突破炮兵第4军从方面军右翼紧急调到第60集团军地带。空军第16集团军主要力量也调到这里。德军统帅部力图制止苏军在中央与南方集团军群接合部的突破,增调了2个装甲师、3个步兵师和航空兵庞大兵力在中央方面军当面进入交战。但他们未能阻住苏军的进攻。9月3日,中央方面军左翼在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以南前出杰斯纳河,并开始沿该河左岸向西南发展进攻。9月2日,沃罗涅日方面军右翼部队解放了苏梅并向罗姆内、普里卢基发展突击。草原方面军于9月4日解放梅列法和该地的铁路枢纽。

9月6日,苏军最高统帅部根据形势变化,给各方面军确定了新分界线,并对其进攻方向作了某些改变。沃罗涅日方面军奉命挥师直指基辅,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从大本营预备队转隶该方面军。中央方面军从大本营预备队获得第61集团军和3个骑兵师。草原方面军的任务是进攻波尔塔瓦和克列缅丘格。大本营从其预备队中抽出第37集团军来加强该方面军,并将沃罗涅日方面军的近卫第5集团军和西南方面军第46集团军转隶草原方面军,因为波尔塔瓦方向上敌人抵抗最顽强。
苏军不断加快进攻速度。中央方面军部队发展进攻尤为顺利。他们从行进间强渡谢伊姆河后,于9月6日解放了重要铁路枢纽科诺托普,9月9日解放了巴赫马奇,并在巴赫马奇以南合围并粉碎了德军4个步兵师残部。至9月7日,该方面军所属各集团军已向西南方向前进了180公里,在宽大正面上前出至杰斯纳河并强渡成功。在敌中央和南方集团军群接合部防御中形成的缺口,动摇了德军的整个东方战线。9月8日,南方面军粉碎德军后卫部队的抵抗,解放了顿巴斯州首府斯大林诺。西南方面军则于9月6日上午开始追击第1装甲集团军,近卫机械化第1军和9个步兵师在数小时内就突破了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接合部北侧。次日,坦克第23军投入突破口,同近卫机械化第1军甩开步兵向西深远突击。至9月8日,两部的侦察分队已突入敌防线100英里,正在接近巴甫洛格勒和锡涅利尼科沃,距第聂伯河仅30英里。

9月8日,希特勒在扎波罗热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召开会议。会上,曼施泰因提出让他撤到第聂伯河以西的要求。他强调指出,一旦他坚守不住他自己的右翼,塔曼半岛与克里木半岛上的A集团军群便会处于危险的境地。希特勒同意放弃塔曼半岛,但不同意曼施泰因从顿涅茨河后撤到第聂伯河缩短他右翼的防线,希特勒说,那样做就是丢掉顿涅茨盆地的工业区。不过,希特勒仍然原则上同意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撤至沃坦防线,并承诺对南方集团军群北翼提供增援,派4个步兵师用于防守第聂伯河渡口,并从中央集团军群抽出1个军级司令部和2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用于缩小第2集团军与第4装甲集团军之间的缺口,不过最终只有第2集团军第8装甲师到位。随后,曼施泰因下令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开始进行运动防御,然后依次撤至第聂伯河。
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加速撤向第聂伯河,其内线部队两天内后撤了70英里,走完了大约一半路程。9月12日,第1装甲集团军装甲部队向南与第6集团军左翼建立联系,逐步缩小缺口。苏军近卫机械化第1军和坦克第23军的推进速度开始减慢。当晚,西南方面军首长命令两个军向东突围。经过数次尝试,两个军余部于9月14日晚成功突围。9月中旬,希特勒同意将第6集团军司令部及其南翼2个军转隶A集团军群,并抽出3个军交给第1装甲集团军。
在顿巴斯实施进攻的南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部队遇到极大困难。由于部队推进迅速,其交通线越来越长,汽车不足,而铁路又几乎到处都被破坏,不堪使用。顿巴斯的工人给处于困境的苏军部队以极大的援助。游击队、顿涅茨各城乡许多居民都积极投入战斗,同苏军一起为解放最重要的工业区而战。数十万从法西斯桎梏下获得解放的苏联公民帮助苏军恢复道路和通信联络,修理技术兵器,护理伤员,运送弹药和其他物质保障器材。尽管困难重重,但南方面军仍然在9月10日解放了马里乌波尔。同日,西南方面军部队将德军驱出巴尔文科沃。德军防线出现了一些危险的缺口。德军在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方面遭到很大损失,燃料也很缺乏。9月13日,华西列夫斯基在给斯大林的报告中指出:“据查,敌人因无燃料,在撤退时烧毁了自己的坦克。另据补充情报称,在沃尔诺瓦哈附近我军夺得一个大型弹药库(有150多万发德制炮弹和迫击炮弹)”。
戈梅利和基辅方向上德军的态势也越来越糟。中央方面军迅猛进攻,向西南方向推进达200余公里,并于9月15日解放了德军借以扼守基辅接近地的重要防御枢纽部涅仁城(该城距第聂伯河100公里)。在该地以南进攻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右翼部队于9月10日突破罗姆内城东南的德军防御。9月13日,第40集团军各兵团在宽大正面上强渡苏拉河成功,并解放了洛赫维察。德军付出极大的代价,至9月中以前才在哈尔科夫以南和西南阻止住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和草原方面军的进攻。尽管损失重大,德军指挥部仍不顾一切,力图在此阻止苏军插向正在撤退的顿巴斯集团的后方。

9月12日,中央集团军群陷入了严重困境,其第2集团军平均每师的战斗人员早已下降到1000名。面对苏军的汹涌攻势,克卢格于9月13日下令准备撤到黑豹防线。德军防御张开两个巨大的缺口:一个在南方和中央两集团军群接合部,即基辅方向;另一个在南方集团军群南翼,即顿巴斯。至9月15日,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已前出至洛佐瓦亚—恰普利诺—古利亚伊波列—乌尔祖夫一线。
9月15日,曼施泰因终于说服希特勒同意后撤到第聂伯河以西。这时已来不及进行有序撤退了。希特勒同时命令克卢格有条不紊地将本部撤退到黑豹防线,而这与克卢格的想法不谋而合。克卢格并未急于展开全面撤退工作,而是等了三天才发布相关命令。但由于其两翼在9月20—23日被突破,克卢格被迫放弃了从容撤退的计划。
南方集团军群开始撤退。在宽约450英里正面上的德军不得不向第聂伯河上的5个渡口,即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克列缅丘格、切尔卡瑟、卡涅夫与基辅集中,渡过河后再重行展开。这时面临的危险是显而易见的,苏军不是封锁这些渡口就是在德军还来不及展开时就在宽大正面上渡过第聂伯河。德军在撤退途中还实行焦土政策。曼施泰因早在9月11日就下令:“在放弃占领地区过程中得到的经验表明,大部分居民是不会自愿同德军部队一起撤离的……只有部队采取最严厉的措施,才能将数十万人、牲畜和粮食带走……应千方百计驱使农村居民连同牛、马等牲畜撤往西方……凡能拿起武器的人均应采取一切手段加以征集,分批运往后方……不能运往后方的物资,则应采取一切手段加以破坏。”
9月15日以后不久,苏军最高统帅部获悉德军在第聂伯河以西进行着大规模的撤退。此时,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与草原方面军得到了6个集团军的加强。9月下半月,苏军进攻的速度不断提高,规模继续扩大。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什方面军地带内基辅和戈梅利方向上的进攻发展最为顺利。敌中央和南方集团军群接合部上出现的缺口越来越大。德军指挥部虽竭力恢复两集团军群之间的直接联系但均未奏效。
中央方面军右翼部队强渡杰斯纳河成功,于9月16日解放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德军在杰斯纳河的防御彻底崩溃,德军指挥部再也不可能依托这条防御地区对在戈梅利和基辅方向上进攻的苏军部队的翼侧和后方实施突击了。中央方面军左翼部队继续向第聂伯河发展进攻。他们还得在切尔尼戈夫以南强渡杰斯纳河。为了抢占该河的渡场,建立了由炮兵和工程兵分队加强的快速分队编成的先遣支队。9月18日夜,中央方面军部队在切尔尼戈夫以东和西南渡过杰斯纳河。在夺占右岸登陆场后,第13集团军主力继续向第聂伯河发展进攻,而以部分兵力从东西两面迂回切尔尼戈夫。第61集团军各兵团和近卫骑兵第7军一面战斗,一面从东北面向该城推进。9月21日,苏军从东、南、西三面实施突击,一举粉碎防守切尔尼戈夫的德军各兵团,解放该市,这是德军在杰斯纳河下游最重要的防御支点,距第聂伯河40公里。至此,德军沿杰斯纳河西岸构筑的防御已全线崩溃。

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继续进攻,在9月下半月,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在沃罗涅日方面军右翼行动的第38集团军,到9月22日已将敌7个师压到达尔尼察地域(第聂伯河左岸,基辅市附近)的第聂伯河岸。德军企图守住达尔尼察登陆场,以便把基辅一带的桥梁和渡口掌握在自己手中。截至9月28日,德军已在激烈战斗中遭到严重损失,仅有小股残余部队渡过了第聂伯河。第38集团军已将基辅地域内第聂伯河左岸的德军全部肃清。至9月22日,沃罗涅日方面军的中路集团粉碎了德军的抵抗,在佩列亚斯拉夫—赫梅利尼茨基地域前出到第聂伯河。
与此同时,草原方面军也在克列缅丘格方向上胜利发展进攻。德第8集团军力图阻挡苏军的进攻。在波尔塔瓦争夺战中,双方展开激烈战斗。后来,沃罗涅日方面军推进到波尔塔瓦以北,为草原方面军对敌军集团实施突击造成了有利的条件。在激战中,近卫第5集团军和第53集团军分别从南、北两面夹击敌人,于9月23日收复波尔塔瓦。此时,方面军左翼军队已在彼烈沃洛奇纳亚和伏龙芝斯基地段(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以北15公里)前出到第聂伯河。为阻扰德军渡到第聂伯河右岸,草原方面军航空第5集团军对德军及各渡口进行了轰炸。9月24日,航空兵炸毁了克列缅丘格的桥梁。退到克列缅丘格渡口的德军5个步兵师和大约2个装甲师不得不利用制式和就便器材渡河,退往第聂伯河右岸。这样一来,这些军队在第聂伯河右岸进入防御工事的时间就被推迟了。到9月23日,草原方面军已前出到第聂伯河,并在宽大正面上开始强渡该河。

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各集团军向西南和南方向进一步发展进攻,于9月22日推进到扎波罗热以南和莫洛奇纳亚河一线。9月23—30日,西南方面军右翼军队消灭了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地域内的德军桥头堡,前出到第聂伯河。西南方面军左翼各兵团进入了扎波罗热地域,被在扎波罗热市以东设防固守的德军所阻。在扎波罗热以南至亚速海一带,德军统帅部从战场其他地段调来了5个师加强败退到此的军队,因而能在预有准备的阵地上站住了脚。总的说来,顿巴斯的德军已被全部肃清。苏军已前出到莫洛奇纳亚河地区,从而为在北塔夫里亚和第聂伯河下游地区组织和实施进攻战役创造了条件。
在苏军的重拳出击下,南方集团军群加速向第聂伯河退却。第1装甲集团军第30军历尽千辛万苦,越过炎热干燥的草原,从阿尔乔莫夫斯克后撤到康斯坦丁诺夫卡和巴甫洛格勒。该军由4个疲惫不堪而且缺额的步兵师组成。原来师的正面宽度为20英里,有时还要宽,后来则改为以各兵种组成的团战斗群为单位,沿着铁路线和主要公路徒步后撤。起初,第30军企图实施一项爆破计划,但由于人力不足、时间仓促、爆破器材缺乏而被迫放弃。第30军的司令部只规定了撤退的路线与时限,此外对其他的行动几乎不进行控制。团战斗群大体上是单独行动的。他们不断遭到苏军坦克与摩托化步兵分队的袭扰,只好白昼作战,夜间强行军。德军仍然没有足够的反坦克炮,而且炮手班都不足额,88毫米重型火炮一旦失去前车便难以牵引。德军野战炮兵数量少,质量差,而且射程也比不上苏军的火炮和迫击炮。步兵的伤亡越来越大,为数不多的补充人员只经过草草的训练,而且往往是一些年大、体弱、不适于前线作战的人。因此,军长弗雷特尔·皮科愤怒地说,海军、空军、党卫军以及支援与技术兵种每年都从征召的新兵中挑走优秀的,剩下来的才塞到步兵师。在此期间,那些小型战斗群仍在长途跋涉。他们常常没有地图与指北针,尽量靠自己辨别方向。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安全是取决于所在的战斗群,因而特别注意不与自己同伙走散。苏军也不断地对他们抛撒传单和用扩音器喊话实行心理战。
南方集团军群撤退的秩序极为混乱。德军基地与补给部队在这次撤退期间经常惊慌失措。第30军军长皮科也描绘了本军到达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时的情景,他们看到德国文职行政官员正在搬运物资。他认为这些东西只是些个人享用的物资与补给品。这些官员动用卡车队搬运大量的床、家具与食品,而第30军的架桥纵队却因缺乏运输工具而寸步难行。皮科只好征用他所需的车辆,解决运输工具不足的问题。第48装甲军参谋长梅林津后来也回忆:“当然,我们常常不能进行有步骤的退却,因为部队在战斗失利后,急于脱开追击的敌人。譬如一九四三年九月,第48坦克军处于非常危急的境地:已经不存在什么绵亘的防线,俄军的快速部队已经深入到我军的后方。我们必须尽快地退回到第聂伯河一线,眼前是莫测的危险和可能出现的重大牺牲。白天也不能停止后退。红军的空军使我们担忧,我们的处境十分危险,掉了队的或遭到俄军飞机袭击的人们只能自行其是。”
9月30日,南方集团军群全部到达梅利托波尔—第聂伯河一线。两个半月的时间里,在宽达650英里的正面上,中央、南方集团军群各部后撤距离平均达150英里。

德军在撤退时疯狂实行焦土政策,大量工厂、发电厂、铁路和桥梁悉被摧毁。南方集团军群强征了约60万“移民”,相当于当地人口的1/10,但只有28万人最终渡过第聂伯河。沦陷区人民自觉地阻挠德军的疏散行动,挽救了自己的财产。南方集团军群运走了26.8万吨谷物和48.8万头牲畜,销毁和宰杀了94.1万吨粮食和1.3万头牲畜,但仍有1656233吨粮食(大部分是成熟待收割的)和2987699头牛和马未及处理。中央集团军群也大肆掠夺,但直到9月底,成功疏散到后方的物资还不到原来的20—30%。
为修复被德军破坏的铁路交通线,苏军铁道兵部队和交通人民委员部的专业部队在劳动中表现出了奋不顾身和英雄主义的精神。仅在9月,沃罗涅日方面军铁道兵部队便修复了643公里主要干线,87公里支线和124公里窄轨支线。修复主要干线的平均速度达到每昼夜24.3公里。由于部队进攻的速度依然很高,攻势向大纵深发展,而铁路的修复工作却需花费相当时间,因此汽车运输工具在方面军的运输工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大部分运输工作由汽车担任。仅在9月,沃罗涅日方面军及其所属各集团军以汽车运送的物资即超过10.7万吨。
到9月底,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草原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在进攻中已解放了除莫洛奇纳亚河以西和扎波罗热以东的小部分地区以外的整个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地区。苏军在洛耶夫至扎波罗热宽达750公里的正面上前出到第聂伯河。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地区的解放,有着巨大的军事和经济意义。许多富饶的农业区和苏联重要的工业中心顿巴斯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苏军在第聂伯河左岸的进攻中,重创德军。德军遭到很大的削弱,只得把些损失惨重的兵团合并成战斗群。在这一过程中,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阵亡失踪66166人,负伤207356人,合计273522人;损失886辆坦克和自行火炮、814门火炮和迫击炮和327架飞机。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阵亡失踪102957人,负伤324995人,合计427952人;损失114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916门火炮和迫击炮和269架飞机。德军继续固守第聂伯河以东的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靠近亚速海的扎波罗热、梅利托波尔、莫洛奇纳亚河三角地带,这是南方集团军群与克里木半岛上的A集团军群与第17集团军的唯一陆上通道。扼守这个三角地带的第6集团军从南方集团军群划归A集团军群。
1943年7—9月,苏军牺牲失踪803856人,负伤患病2060805人,合计2864661人。

根据梅林津的说法,1943年7—9月东线德军损失65.4万人,却只补充了27.9万人,仅占43%。

而根据两德统一后出版的《德意志武装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损失》一书所列数字,东线德军在7—9月死亡187858人。

不论采信何种说法,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东线德军在1943年9月底已遭严重削弱:

强渡第聂伯河
第聂伯河一线为东方壁垒的主要部分。第聂伯河长2258公里,宽400—3500米,深2—12米。河区地形复杂,河叉、沼泽、沙洲、沙滩较多,西岸地势较高,可以俯瞰东岸,有大量的居民点。第聂伯河地区掩护着乌克兰的首都基辅和顿涅茨克—克里沃罗格两个战略方向,控制着盛产农产品的乌克兰地区和贮存有丰富煤炭资源的顿巴斯地区,同时又能随时对距离较近的苏联首都莫斯科构成威胁。在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地区遭到失败后,希特勒指望能在第聂伯河地区阻止苏军。蒂佩尔斯基希后来回顾,希特勒这样做的理由是:
政治上,“由于发生斯大林格勒惨祸及1943年夏季各战役完全败北,德国在军事上的威望受到了首次沉重打击。意大利已完全退出联盟,匈牙利不可能再派军队去东线。只有几个匈牙利师在第2集团军后方参加对游击队作战。罗马尼亚的援助仅限于提供8个师,这些师用来在克里木半岛和亚速海沿岸实施防御。实际上,如果不算防守本国的芬兰人和党卫军中几支兵力弱小的外国部队,德国现在已被迫在东线孤军作战了。战线正迅速接近巴尔干半岛。令人不能不担心的是,如果战事今后也以这样的速度发展,那么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国虽然害怕布尔什维主义,也将成为不可靠的盟友。在这方面,意大利的例子是极有代表性的。德军未来的挫折也不可能不影响到土耳其的立场。”
经济上,“乌克兰提供相当多的农产品,这些产品是不能轻易抛弃的。钢铁铸造工业依靠克里沃罗格矿区提供了锰矿总需要量的三分之一。在最近一年来技术装备遭惨重损失之后,缩减钢铁生产势将对武器生产产生极不良影响。最后,德军一旦丢掉克里木半岛并继续西退,俄国人就将逼近普洛耶什蒂石油区,而战争必需的燃料约有一半是该区提供的。”
因此,德军拼命向第聂伯河地区调集兵力,并在河右岸构筑防御工事。
第聂伯河右岸的防御由野战式工事构成,在最重要的方向上,挖掘了密集的堑壕,设置了铁丝网和地雷区。堑壕里有机枪台和掩盖坚固的土木质发射点。德军在深远后方也大规模地构筑防御工事。德军特别重视把后方大居民点和制高点构筑成能进行环形防御的据点。在基辅、克列缅丘格、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扎波罗热等地域的第聂伯河左岸,德军构筑了渡口工事,以便掩护部队退却。在条件有利时,这些地域又可作为进攻的出发地域。由此可见,苏军不仅要渡过宽阔多水的第聂伯河,而且还要突破德军在河右岸的工事。不过,德军在第聂伯河地区只建成了一些简易的野战工事,河流渡口上没有预先构筑任何设施,许多预定的防线位置甚至都没有现场勘察。况且,第聂伯河在未结冰之前尚可构成一道障碍物,但要想使第聂伯河一线变为坚固的防御依托,野战工事就必须有足够强大的兵力来据守。
在戈梅利和扎波罗热之间担任防御的是中央集团军群第9、第2集团军,以及南方集团军群第4装甲集团军、第8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在莫洛奇纳亚河地区担任防御的是第6集团军,它和第17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均隶属于A集团军群。德军各集团的基本兵力仍在乌克兰行动,其在乌克兰共拥有62个步兵师、14个装甲师、4个摩托化师和1个骑兵师。大部分德军都在沃罗涅日方面军进攻地带内。
南方集团军群在450英里长的第聂伯河防线上布有3个集团军,包括尚在开进中的3个师,共计37个步兵师用于河流的直接防御(另有5个师已失去战斗力,被编入其他部队)。每师(实际上至多是个不满员的团)须防守大约12英里长的防线,这样,师就无法进行纵深配置了。每师可用在一线的战斗人员平均只有约1000人,平均每英里仅有80人。即使后备人员如约到达,最多也只能增加到2000人。因此,事情很明显,即使在第聂伯河对岸实施决定性防御,以如此少的兵力也是无法达成的。集团军群的17个装甲师和装甲步兵师没有一个还具有真正的战斗力,装甲师的坦克往往少到40—50辆,装甲步兵师的坦克与步兵均不足。据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日志》记载,曼施泰因在9月7日只有257辆坦克、220门突击炮。
苏军具备继续进攻的条件。在亚速海附近实施突破可切断克里木半岛;渡过第聂伯河并向克里沃罗格推进与向扎波罗热实施辅助突击相结合,将导致第1装甲集团军被合围于第聂伯河弯曲部;而向戈梅利、基辅一线进攻,将极度分散德军各集团军兵力,并最后突破其正面。
苏军统帅部根据当时情况,计划继续展开进攻,在第聂伯河右岸占领登陆场,解放基辅、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克里沃罗格;尔后,实施粉碎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地区境内德军的战役。苏军统帅部对于彻底肃清第聂伯河左岸德军特别重视,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德军可能突击第聂伯河左岸苏军的翼侧和后方,并突击苏军正在渡河的部队。与此同时,计划以南方面军的兵力粉碎莫洛奇纳亚河地区的德军,肃清北塔夫里亚境内的德军,进入第聂伯河下游地域和克里木地峡,为解放克里木创造有利条件。
苏军统帅部认为,在所有的进攻方向中,沃罗涅日方面军实施进攻的基辅方向最为重要。因为解放基辅,在该地域占领一个大登陆场,会使苏军取得一系列的有利条件:第一,苏军抵达这个登陆场后,就严重地威胁着德军的整个南部兵力集团;第二,苏军各兵团可以从基辅地域沿捷径向西和西南突击。苏军如能胜利地展开进攻,即可进入乌克兰西部和波兰南部。
9月下旬,苏军开始完成最艰巨的一项任务,即强渡巨大的江河障碍第聂伯河。苏军强渡第聂伯河,必须克服许多困难。苏军抵达河岸时,被破坏了的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地区境内的桥梁和铁路还未全部修复,因而使苏军的物资和技术器材的前送遇到极大困难。苏军中的燃料和润滑油料特别感到不足。由于缺少燃料,火炮、坦克兵团和渡河工具都掉队了,部队的弹药供应也很迟缓。但是情况要求苏军必须立即强渡第聂伯河,因为如果苏军不能迅速在河右岸占领登陆场,德军就会乘机进一步加强第聂伯河的防御,使苏军渡河更加困难。因此,苏军未等渡河工具运到,立即从行进间在宽大正面上开始强渡该河。

在基辅方向上进攻的中央方面军,其左翼到9月22日已在基辅以北前出到第聂伯河。第13集团军没有等待尚在途中的制式渡河工具运到,就立即从行进间强渡。集团军司令员决定广泛使用渔船、木筏、木桶等就便渡河工具强渡第聂伯河。
9月22日拂晓,集团军先遣部队开始强渡。强渡时利用了25个用圆木和木桶做成的木筏、42艘渔船、2艘驳船和9艘专用艇。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后来回顾了该集团军的英勇行动:

乌克兰的游击队有力地支援了军队的进攻。1943年9月13日,为了支援苏军渡过第聂伯河、普里皮亚季河和杰斯纳河,乌克兰游击运动司令部成立了专门的游击支队,其任务是在苏军部队到达河岸之前占领并守住各渡口地域。乌克兰游击队英勇奋战,在苏军部队强渡第聂伯河时,就已占领了第聂伯河、杰斯纳河和普里皮亚季河岸上的24个地段,其中包括第13集团军进攻地带内的第聂伯河上的2处渡口和普里皮亚季河上的3处渡口。
进攻第一天,第13集团军就占领正面25公里、纵深2—10公里的登陆场。次日,登陆场的正面扩展到35公里,纵深扩展到20公里。同日,第13集团军左翼又在普里皮亚季河口右岸占领了一个登陆场。9月24—30日,为扩大已占领的登陆场,第13集团军进行了英勇战斗。在击退调到集团军进攻地带上的敌第5、8、12师和第7装甲师各部的反冲击后,第13集团军肃清了第聂伯河和普里皮亚季河之间的德军,并扩大了切尔诺贝利地域的普里皮亚季河岸的登陆场。

当中央方面军左翼军队在戈梅利以南进行紧张战斗的同时,其右翼和中路各兵团也分别向日洛宾和戈梅利方向展开了进攻。方面军右翼各兵团追击敌第9集团军的溃退部队,于10月8日前出到普罗尼亚河和索日河,又于10月12日强渡了两河,在戈梅利以北上述两河的右岸攻占了登陆场。方面军中路军队向戈梅利方向发展进攻;到10月10日,全部肃清了索日河左岸的德军,并在戈梅利以南渡过该河。此时,中央方面军左翼军队也在进行激烈的战斗。10月16日,第65、61两集团军在第聂伯河上游强渡该河,并在洛耶夫以南占领了一个登陆场。
由于苏军在索日河和第聂伯河岸占领了登陆场,苏军统帅部就能够集中大量军队对波列西耶中部的卡林科维奇方向和列奇察方向展开进攻。同时,由于苏军在洛耶夫地区占领了登陆场,德第2集团军的情况大为恶化,因为中央方面军沿第聂伯河右岸向列奇察的进攻,将使德第2集团军在戈梅利地域行动的军队的后方受到苏军的威胁。
沃罗涅日方面军和中央方面军在同一期间内,开始强渡第聂伯河。此时,德军在沃罗涅日方面军的进攻地带上有19个步兵师、1个摩托化师和5个装甲师,其中在第聂伯河右岸的仅有7个步兵师和2个装甲师,而且均未及作好防御前的展开。方面军司令员瓦图京决定,以最早到达第聂伯河的第38集团军(在基辅以北)和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各兵团(在佩列亚斯拉夫—赫梅利尼茨基地域)开始强渡第聂伯河。

9月25日深夜,第38集团军利用就便渡河工具做渡河的首次尝试,但为德军炮火所挫。以后经过激战,第38集团军终于强渡成功。至9月29日日终前,他们已夺占了一个宽约8公里、深约1公里的登陆场。步兵第240师的一组战士在共产党员涅费多夫上士指挥下首批渡往对岸。这些勇敢的军人以寡敌众,同敌优势兵力激战20个小时,并守住了登陆场。该师的36名士兵、军士和军官因强渡第聂伯河有功荣获苏联英雄称号。到10月10日,该集团军已在柳捷日(基辅以北20公里)地域夺得了一个正面15公里、纵深为5—10公里的登陆场。
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击破了德军的抵抗,其先遣部队于9月22日拂晓已强渡了第聂伯河,并在大布克临地域夺得了一个登陆场。与此同时,第40集团军开始在大布克林以北强渡第聂伯河,第47集团军在大布克林以南展开了争夺各登陆场的战斗。
在大布克林地域的一小块土地上,第40集团军步兵第309师先遣支队的共青团员塞索利亚京、伊万诺夫、彼图霍夫和谢苗诺夫4名近卫军战士最先强渡第聂伯河。在德军炮火的疯狂射击下,为了使德军不去注意苏军的主要渡口,他们吸引了德军的火力,使自己的分队强渡过第聂伯河,并在河右岸夺到了登陆场。在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瓦图京和军事委员赫鲁晓夫签署的命令中写道:这4位勇士的行为是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无畏行为的榜样。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这4名英勇的战士以苏联英雄的光荣称号。

当苏军在大布克林地域渡河时,夏伯阳游击兵团有力地支援了他们的行动。游击队在格里哥罗夫卡村遇到苏军先遣部队,把几艘渔船交给了部队,并指明了第聂伯河右岸德军火力点的位置。渡河时,游击队向渡口派出了先遣分队和向导人员。
与此同时,为配合方面军主力强渡第聂伯河,瓦图京在第聂伯河以西实施了空降战役。空降兵的任务是,在第聂伯河西岸布克林弯曲部夺取利波维罗格—马克多内—尚德拉—斯捷潘齐—科斯佳涅茨—卡涅夫一线,并予以固守,在沃罗涅日方面军到达该地域前,阻止德军预备队从西面和西南接近。空降兵由空降第1、3旅及空降第5旅一部(共约1万人,45毫米火炮24门,50和82毫米迫击炮180门,反坦克枪378支,机枪540挺)组成一个空降军。规定在两个夜间完成空降,为此调来了180架Ли-2飞机和35架滑翔机。然而此时,德军2个装甲师、2个步兵师和1个摩步师正向预定空降地带开进。

空降第3、5旅第一梯队于9月23日夜间实施了伞降。在德军对空火力很猛的条件下,许多机组无法判定方位,只得从很大的高度和空域实施伞降。部分空降人员降落到德军驻地,受到很大损失。空降战役组织中的严重缺点暴露出来了。同各旅的通信联络已经中断,尔后的空降只好停止。空降人员在10月5日之前成独立的群进行战斗。10月5日,空降第5旅旅长西多尔丘克终于在卡涅夫森林把几个空降群联合起来,并于10月6日同方面军司令部建立了联系。空降人员与游击队协同,在敌后进行积极的侦察和破坏活动,继续收拢分散的空降群、空降队。这次行动失败后,斯大林终其一生都不再热衷于大规模空降战役。
9月27—30日,在佩列亚斯拉夫—赫梅利尼茨基以南的第聂伯河右岸的各登陆场上,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这几天内,德军看出了沃罗涅日方面军主力的行动方向,于是开始在航空兵猛烈突击的支援下,对苏军展开了激烈的反冲击。苏军步兵、坦克兵、炮兵和航空兵击退了德军的各次反冲击,使德军遭到严重损失,并继续展开了扩大登陆场的战斗。仅在9月27日至10月3日,苏军在佩列亚斯拉夫—赫梅利尼茨基以南的各登陆场上共歼敌1.25万人,击毁76辆坦克、许多门火炮和其它战斗技术装备。至9月底,沃罗涅日方面军各集团军在基辅以北和以南夺占了9个不太大的登陆场,其中包括布克林登陆场和柳捷日登陆场。方面军10月初已在攻占的登陆场上设防固守下来。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德军在第聂伯河右岸的防御。

草原方面军的任务是在克列缅丘格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之间强渡第聂伯河。此处河面最为宽阔。9月23—30日,方面军各兵团与力图守住第聂伯河河岸阵地、阻止苏军向基洛夫格勒和克里沃罗格地区推进的德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在方面军中路追击敌军的近卫第7集团军,其主力于9月24日在宽达30公里的正面上前出到克列缅丘格东南的第聂伯河岸。集团军司令员决定以步兵第25军强渡第聂伯河。该军各兵团经过仔细侦察后,于9月24日深夜以各师先遣支队的兵力,利用就便渡河工具开始强渡。步兵第25军的战士们表现了高度的技能,他们未等敌人察觉就渡过了第聂伯河的宽阔河面;到9月26日日终,已占领了正面达5公里、纵深达4.5公里的登陆场。德军采取紧急措施,企图清除苏军军登陆场。它把第23装甲师调到步兵第25军各部队的上陆地域,对苏军进行了多次反冲击。步兵第25军各兵团击退了德军的反冲击,为集团军其它兵团强渡第聂伯河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37集团军于9月27日深夜前出到第聂伯河岸后,其近卫步兵第62师在克列缅丘格东南的米舒临罗格地域渡过了第聂伯河,未被敌发觉,并立即展开了扩大登陆场的战斗。德军集中火力对该师已经渡到对岸的部队进行射击,并多次进行反冲击。苏军战士击退了德军的各次反冲击,使德军遭到很大损失;到9月28日晨8时,已大大地扩大了登陆场,从而使集团军其它兵团能够顺利地渡到第聂伯河的右岸。
经过激战,草原方面军到9月30日已在克列缅丘格到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地段上前出到第聂伯河,解放了克列缅丘格并在第聂伯河右岸攻占了5个登陆场。此时,德军开始向苏军渡河地域调遣兵力,除第23装甲师外,又把大德意志摩托化师调到克列缅丘格东南地域。这些师的任务不仅是不让第37集团军和近卫第7集团军的登陆场联成一片,并且还要将苏军从已占领的登陆场上击退。抗击第37集团军和近卫第7集团军的德军,直到10月初还在不断加强。10月1—10日,在这两个集团军的登陆场上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到10月10日,在第37集团军地带内的登陆场,已扩大到正面达35公里,纵深达6—12公里。近卫第7集团军也扩大了自己地带内的登陆场。到10月月中,草原方面军进攻地带内已筑好了桥梁渡口和轮船渡口。这一切都为方面军在基洛夫格勒方向上准备和实施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西南方面军也于9月底击退了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地域内一些小登陆场上的德军,其右翼军队在该城以南强渡了第聂伯河。

截至10月初,苏军4个方面军已在洛耶夫至扎波罗热这一宽大正面上,前出到第聂伯河,并在河右岸夺取了23个登陆场。4个方面军的兵力同时在750公里的地段上强渡第聂伯河,这是在行进间强渡宽阔江河障碍的出色范例。
苏军在第聂伯河右岸各登陆场的面积虽然不大,各登陆场之间的地区虽然仍为德军控制而未联成一片,但是苏军夺得这些登陆场后,就打破了德军统帅部企图在第聂伯河沿岸建立强固防御和争取时间来整顿军队的计划。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日志》的附注中这样记载着:“1943年9月底,在‘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作战地带内,俄国人已推进到,许多地方已越过了我方计划构筑防线的地区。德军在东线继续退却之势已不可遏止。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在敌人重兵开始战役突破之前封闭住战线上的宽大缺口。东线最薄弱的地方是各集团军之间和集团军群之间的接合部地域。俄国人最常用的战法是在集团军群接合部实施进攻战役。我方却没有足够的快速兵团组成的预备队供陆军总指挥部在这种情况下使用……”
苏军前出到第聂伯河岸时,几乎没有携带任何渡河工具,只好使用就便工具来强渡这条宽阔的江河障碍。在这种条件下,苏军无法在各登陆场迅速集聚兵力和兵器,因此,战斗通常都很激烈而且持续的时间也很长。
在9月26日—12月20日的第聂伯河下游进攻战役中,苏军阵亡失踪173201人、负伤581191人,合计754392人;损失2639辆坦克和自行火炮、3125门火炮和迫击炮、430架飞机。在强渡第聂伯河时,苏军官兵表现了昂扬的斗志、高度的集体英雄主义和大无畏的精神。《真理报》在1943年10月18日写道:“争夺第聂伯河之战名副其实地达到了史诗般的规模。从大量勇敢的苏联军人中还从未涌现过如此众多出类拔萃的勇士。已向世界提供过如此众多大无畏作战范例的红军,仿佛又获得了超过预想的声誉。”
光复基辅
9月底10月初,苏军最高统帅部给苏军提出了新任务:西北方向各方面军必须击溃当面的敌军集团,阻止其向德文斯克和里加退却;在西方方向,计划消灭敌军中央集团,前进到维尔纽斯、明斯克、斯卢茨克、斯卢奇河一线,并解放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白俄罗斯东部地区;西南方向各方面军应拔除德军在第聂伯河一带的登陆场,击溃其南方集团,前出至莫吉廖夫—波多利斯基、雷布尼察和赫尔松地区。其部署是:中央方面军在戈梅利—列奇察方向进攻,沃罗涅日方面军在基辅方向进攻,草原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在基洛夫格勒和克里沃罗格方向进攻,南方面军在梅利托波尔方向进攻。其中基辅方向仍为主要方向。
尔后的战事进程表明,各方面军受领的任务并未在1943年内全部完成。突破德军的防御地区需要相当多的兵力兵器,而在1943年的最后几次战役中,各方面军已感到兵力兵器不足。
根据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命令,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草原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1943年10月20日起分别改称为白俄罗斯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2、3、4方面军。9月底10月初,苏军还对方面军的编成做了适当调整:中央方面军第13、60集团军转隶沃罗涅日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第52、近卫第4集团军转隶草原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第50、3和63集团军编入中央方面军。
苏军最高统帅部继续将基本兵力集中在西南方向。集中到西南战略方向,特别是占苏德战场总宽度约50%的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的作战地带内。这三个方面军计有129个步兵师、骑兵师和空降兵师(占上述部队总数的29%),26个炮兵师、火箭炮师和高射炮兵师(占总数37%),11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占总数的50%强),并有大量的航空兵。

沃罗涅日方面军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基辅所处第聂伯河河岸地势较高,不宜对其实施正面突击。因此,司令员瓦图京决定,迅速强渡第聂伯河,利用可能取得的出敌不意的效果,从布克林登陆场实施主要突击,从柳捷日登陆场实施辅助突击,击溃德军,解放乌克兰首都。
方面军主要突击集团在10月12—15日和10月21—23日先后两次从布克林登陆场发起进攻,但都未得手。由于登陆场的面积过小,重型渡河器材不足,因而苏军未能在河右岸使用大量火炮。在左岸发射的火炮也由于观察条件很坏,射击效果不大。而德军这时却乘机在战线狭窄的地段上集中了大量兵力,阻止苏军进攻。此外,布克林登陆场的地形起伏不平,使苏军难于使用大坦克兵团,但却便于德军组织稳固的反坦克防御。这表明,从布克林登陆场继续进攻已不适宜,因为战役突然性业已丧失,德军已加强其防御并增大了军队密度。10月11—17日,苏军在基辅以北展开进攻,使各登陆场的面积稍有扩大。苏军阵亡失踪6498人,负伤21440人,合计27938人。

10月24日,根据瓦图京的请求,最高统帅部指示将主要力量转向柳捷日登陆场;改用基辅以北新的集团替代原定兵力完成解放基辅的任务。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步兵第23军、突破炮兵第7军及其他许多步兵和炮兵兵团,从布克林登陆场隐蔽调到这里。他们两次渡过第聂伯河,并在秋季泥泞条件下完成了靠近战线的复杂行军。由于采取了措施,德军未发现苏军变更部署。
第38、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和近卫坦克第5军以及近卫骑兵第1军奉命实施突击,从西面迂回基辅。捷克斯洛伐克独立第1旅应与这一方向的苏军一起行动。第60集团军在柳捷日登陆场以北向西南突击。留在布克林登陆场的第40、27集团军应提前两天转入进攻,以便使敌错误判断主要突击方向,牵制当面敌军各师。空军第2集团军对陆军实施空中支援。

至发起进攻时,乌克兰第1方面军共有66.3万人,火炮和迫击炮近70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675辆,作战飞机700架。第38集团军步兵第51军炮兵密度达到每公里正面344门火炮和迫击炮,第50军炮兵密度高达416门,且火箭炮还不在此数。自伟大卫国战争开始以来还是首次达到这样高的炮兵密度。
在基辅地区实施防御的是德第4装甲集团军,拥有14个步兵师和2个装甲师。在主要突击方向(第38集团军地带),苏军步兵比当面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步兵多2倍,炮兵多3.5倍,坦克多8倍。
布克林登陆场的进攻于11月1日开始。但是,由于德军顽抗,苏军这一次也未能突破其防御。为支援地面军队行动,空军第2集团军仅11月1—2日两天就在复杂的气候条件下出动640架次。

11月3日晨,在强大的炮火准备以后,第60和38集团军以及近卫坦克第5军部分兵力开始进攻。日终前,苏军突击集团即粉碎德军抵抗,向前推进了5—12公里,但未能突破防御全纵深。这可能会使战役拖延下去,并降低进攻速度。空军第2集团军大力支援进攻部队。11月3日10:20起,天气刚一好转,方面军航空兵立即开始积极行动。在战役的第一天就出动飞机1150架次。
当天,斯大林致电瓦图京,指示他方面军右翼业已开始的战役不应拖延,要求他至迟于11月5日应切断基辅至科罗斯坚的铁路线,不迟于11月5—6日攻占基辅。
瓦图京为了加强11月4—5日两天的突击,将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司令员雷巴尔科)、近卫骑兵第1军和各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的第二梯队和预备队(其中包括捷克斯洛伐克独立第1旅)投入交战。瓦图京要求各坦克军军长不要怕脱离步兵,而应快速前进,消灭敌人的抵抗基点,使敌军惊惶失措,并不停地追击敌人,解放乌克兰首都。

11月4日夜,方面军部队向南迅猛推进,坦克打开前灯、拉响警报器向前急驶,一面用火炮和机枪猛烈射击,给德军产生了极大的心里震慑:

德军的防御土崩瓦解。近卫军坦克手们追击退却的德军,于次日凌晨切断了基辅至日托米尔的公路。这条从西面向德军基辅集团提供补给品的主要交通线就这样被截断了。
苏军的步兵、坦克兵、炮兵和航空兵协调一致地实施突击,解放了斯维亚托希诺。在解放斯维亚托希诺的战斗中,成千上万的苏军战士表现勇敢,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步兵第167师步兵第520团的中尉助理军医、女共青团员普希娜在给伤员治疗的时候,卫生所的大楼因炮弹直接命中而起火,她自己也很快负伤。但她没有离开战斗岗位,继续抢救伤员。她牺牲后,被追授苏联英雄的崇高称号。反坦克歼击炮兵第1666团的官兵英勇作战。上士杜比宁指挥的炮手班随坦克一起进入斯维亚托希诺,并击毁敌人3辆坦克和1辆突击炮。因此,杜比宁荣获苏联英雄的称号。

为避免被合围,德军匆忙向西南撤退,并急忙从布克林登陆场地域抽调部队到基辅地域。直到这时,德军指挥部才最后得出结论,苏军是在基辅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的。瓦图京要求各部加快进攻速度。近卫坦克第5军于5日下午进抵基辅西北郊。第38集团军从北和西北面向基辅挺进。负责保障方面军突击集团右翼的第60集团军也取得了显著战果。德军拼死抵抗,同苏军进行彻夜的巷战。苏军战士击退了德军后卫,占领了市中心。11月6日零时半,基辅上空已升起了红旗。朱可夫后来回忆:“【11月6日】晨9时,我同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到了基辅,那里早已聚满了为躲避法西斯的残酷迫害而藏在郊区的受尽苦难的市民。我们的汽车从四面八方被群众围了起来。大多数人看来已虚弱不堪。但是,基辅人目光中流露出,他们不是在幻梦中,而是真正看到了自己的解放者,亲人红军!很多人高兴得哭了,每个人都想诉说长期遭受的苦难……这就是苏联人在希特勒匪徒大肆宣传的‘新秩序’下生活的可怕情景。汽车经过我所熟悉的、当时基辅最漂亮的克列夏季克大街时,我再也认不出来了,周围一片废墟。这就是法西斯匪徒退走后,我们古老的基辅的面貌。”
瓦图京决定继续猛追退却的德军,并插向德军的后方。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担负着重要任务。它必须从行进间夺占法斯托夫和瓦西里科夫,进而阻止德军预备队开进基辅地域。11月7日,苏军解放法斯托夫。独立坦克第91旅就缴获64门高射炮。此外,还缴获了62台机车,22列满载各种军用物资的列车,约90节车皮的锰矿石,近3000吨燃料,15万多吨粮食,还有一些设备和技术装备。法斯托夫的解放,为向卡扎京和别拉雅泽尔科夫发展进攻提供了条件。同时,第38集团军也在两天内沿日托米尔公路向前推进了50—60公里。从8月24日起到11月6日,南方集团军群伤亡17万人(其中4.8万人阵亡失踪),被毁500多辆坦克。整个东线德军只有44%的坦克还能作战。

希特勒十分清楚,基辅和法斯托夫的失守,以及乌克兰第1方面军向日托米尔挺进,将使南方集团军群北翼受到威胁,该方面军继续向西和西南方向推进必将造成极大的危险。希特勒撤销了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职务,命令第6装甲师师长劳斯接替他。同时急忙从其他战场调来齐装满员的第1装甲师、警卫旗队师、第25装甲师和第509重装甲营,这些部队共有558辆坦克(含172辆豹式和72辆虎式),帝国师(33辆坦克,含5辆虎式)也划归南方集团军群。曼施泰因决定将它们集结在白采尔科维和别尔季切夫,由第48装甲军统一指挥,并在法斯托夫对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左翼进行协同打击。希特勒同意了他的建议。
11月8日,德军开始在法斯托夫地域实施反冲击,企图不惜一切代价夺回这座城市。同时,沿第聂伯河右岸连续进行了多次反冲击。11月12日,德军向科尔宁方向实施了强大的突击。那时,雨季开始,道路泥泞难行,这增加了苏军的困难。军队远离渡口,弹药不足。航空兵的战斗活动急剧减少。但是,方面军各兵团一面抗击德军的猛烈突击,一面不停地在日托米尔方向进攻。近卫骑兵第1军和第38集团军各兵团于11月13日解放了日托米尔,这就意味着南方集团军群失去了一个重要铁路枢纽和后勤基地,其补给线仅剩单轨铁路。乌克兰首都解放10天后,基辅地域内的登陆场已扩大到纵深150公里,正面400公里。苏军在11月3—13日阵亡失踪6491人,负伤24078人,合计30569人;损失271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04门火炮和迫击炮和125架飞机。
第48装甲军参谋长梅林津后来回忆:“俄军在迅猛地扩大战果。十一月七日,他们的先头部队已到达基辅西南四十英里的法斯托夫;十一日抵达第聂伯河以西五十五英里的拉道梅什尔;十三日,他们的坦克已经来到日托米尔这座重镇的郊区。宽正面,大纵深楔入的部队大有将‘中央’集团军群与‘南方’集团军群分割之势。因此,当时应当立即采取对策。”
此前,苏军最高统帅部已经发现德军在基辅以南和西南集结重兵,遂令瓦图京在日托米尔至第聂伯河地段转入防御。11月13日起,方面军以中央和左翼实施防御,而以右翼(第13、60集团军)继续进攻。11月15日,在苏军尚未完成防御准备之际,德军集结了7个装甲师、1个摩托化师和7个步兵师在日托米尔至法斯托夫的宽大正面上实施了反攻,力图推进至基辅—日托米尔公路。在此防守的第38集团军各兵团在敌猛攻下,被迫向北退却。第60集团军左翼面临被合围的威胁。11月17日,德军在科罗斯特舍夫市以东切断了基辅—日托米尔公路,并将其坦克转向基辅。次日,德军从西、南两面实施向心突击,在日托米尔地域合围了第60集团军之一部。11月20日,第60集团军被围兵力放弃日托米尔突围而出。11月23日,两翼遭敌深远迂回的第38集团军遵照方面军司令的命令,放弃了布鲁西洛夫市,退守城东8—10公里处预先构筑的地区。至11月25日,德军向前推进了40公里。

瓦图京采取了抗击突击的有效措施。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从法斯托夫附近向布鲁西洛夫以东及以北地域变更部署,由大本营预备队转隶方面军的近卫第1集团军所属一个步兵军亦奉命前出至该地域。第40集团军、第27集团军一部早在11月15—17日就已从布克林登陆场调至法斯托夫、特里波利耶地段,一些步兵、坦克兵、炮兵、工程兵兵团和部队实施了机动。空军第2集团军基本兵力在主要方向对付敌坦克和步兵。11月25日,方面军以3个步兵军从拉耶夫卡、博罗夫卡地域向南,对沿公路进攻基辅的法西斯德军布鲁西洛夫集团的翼侧实施了反突击。激烈的遭遇战斗在这里继续进行了数日,且在11月26日天降大雨使路面出现泥泞,结果德军被迫放弃沿日托米尔公路取捷径突向基辅的企图。至11月30日前,此处战线已在切尔尼亚霍夫、拉多梅什利、斯塔维谢、尤罗夫卡一线稳定下来。
12月,第4装甲集团军两次企图以数个装甲师在第60集团军地带突向基辅:一次是12月6—14日,从切尔尼亚霍夫地域;一次是12月19—22日,从科罗斯坚地域。两次企图都遭到破产,方面军顺利击退了德军的猛攻。德军在伊格纳特波尔、梅列尼、斯塔维谢一线亦被彻底阻住。

德军通过将近一个半月的进攻行动,在基辅方向总共前进35—40公里。其突击集团遭到了疲惫和消耗:到12月20日,第4装甲集团军仅剩46%的装甲部队可以作战(含28辆豹式和11辆虎式)。乌克兰第1方面军以阵亡失踪26443人、负伤61030人为代价,打破了德军重占基辅和恢复其第聂伯河防御的计划。
基辅战役以击退德军的反攻而胜利结束。苏军解放了苏维埃乌克兰首都,向西推进达150公里,并占领了第聂伯河畔长达500公里的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登陆场。德军失去了连接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主要铁路交通线。苏军现在已从北面威胁着南方集团军群,并取得了在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实施另一次突击的有利条件。
封锁克里木
与实施基辅战役同时,苏军在基洛夫格勒和克里沃罗格方向,以及在北塔夫里亚也发动了进攻。根据最高统帅部的企图,在南方作战的各方面军必须击溃当面的德军集团,解放苏联极为重要的经济区域,并封锁克里木的德军。草原方面军应击溃基洛夫格勒地域的德军,切断他们向西的退路,并用部分兵力进攻克里沃罗格,前出到集中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地域德军集中的后方。西南方面军必须拔除德军的扎波罗热登陆场,扩大在第聂伯河占领的登陆场,并在草原方面军的协同下击溃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克里沃罗格地域的德军。南方面军应突破德军在莫洛奇纳亚河的防御,向卡霍夫卡和赫尔松展开进攻。10月初,上述各方面军共有155万余人,24437门火炮和迫击炮,116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000架作战飞机。
苏军三个方面军当面的德军是南方集团军群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8集团军部分兵力,以及A集团军群第6集团军。德军在这个方向合计拥有40个师,其中有8个装甲师和摩托化师。
10月初,西南方面军展开了清除敌扎波罗热登陆场的斗争,这个登陆场对克里沃罗格和尼科波尔地域起着掩护作用,使德军能够使用经扎波罗热通往克里木唯一的铁路线。扎波罗热登陆场(正面40公里、纵深20公里)由第1装甲集团军以5个步兵师、1个摩托化师、1个独立装甲营、2个突击炮营及其他部队防守。

10月10日,西南方面军左翼部队(第12集团军、近卫第8集团军和近卫第3集团军)转入进攻,从东北、东面和东南向扎波罗热实施突击。空军第17集团军负责支援方面军的突击集团。英国学者厄尔·齐姆克写道:“此时,德军的桥头堡防御体系已臻于完善。在发起攻击时,苏军实施了异常猛烈的火力准备。这场战斗及后续行动表明他们在火炮的使用方面已经到达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炮兵师首次在作战中的出现,以及炮兵火力的持续时间和火力强度都说明现阶段的苏军在火炮及弹药数量方面业已充裕到了可供指挥员‘挥霍’的程度——炮兵火力被用来扫清防御工事,为坦克部队和步兵开路。当天,德军勉强守住了桥头堡防线。但在第二天,冯·马肯森(按: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就表示自己的损失过于惨重,已经无法再坚持多久。又过了一天,他报告说防线已出现无法堵上的缺口,继续防守这个桥头堡意味着后期会出现极大风险——德军将缺乏足够的力量在河流近岸处建立起一道防线。”
经4天的顽强战斗,苏军突破了外围和中间防御地区,10月13日到达扎波罗热近接近地。方面军司令员马利诺夫斯基决心不给敌军喘息之机,以夜间强击攻占该市。在紧张而激烈的昼间战斗之后,又在20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参加下于10月13日22时开始发起冲击,德军惊慌失措,但不久即清醒过来,进行顽抗,同时企图将其部队渡送到第聂伯河右岸。10月14日清晨,苏军突入扎波罗热。他们坚决冲击一个又一个支撑点,歼灭顽抗的德军集群,于日终前攻占该市,清除了敌登陆场。在这次战役中,苏军还拯救了第聂伯河列宁水力发电站,使其免遭德军彻底破坏。是役,苏军阵亡失踪3443人、负伤14265人,合计17708人。
此时,草原方面军已完成进攻准备。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在克列缅丘格以南一个狭长的登陆场展开了4个集团军:近卫第5集团军、近卫第7集团军、第37集团军和第57集团军。在近卫第5集团军后方集中了从大本营预备队调来的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

10月15日上午,草原方面军的主要集团在炮火准备后转入进攻,向皮亚季哈特基、克里沃罗格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得到空军第5集团军的支援。为了加强突击力量和完成对敌军防御的突破,科涅夫把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机械化第7军和坦克第18军两个旅投入交战。第57装甲军第23装甲师师长福尔曼派出消耗殆尽的第128装甲掷弹兵团和师属工兵来迎战,但很快即被大量的苏军坦克和步兵所淹没。福尔曼被迫投入剩余的8辆坦克,但遇上了Su-152自行火炮和排成一列的反坦克炮,损失了3辆4号坦克,其余5辆退走。第23装甲师被迫后撤。
10月16日,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坦克第18军余部和坦克第29军渡过第聂伯河,加入了进攻,在德军防线上撕开了10公里的缺口。1个苏军坦克旅冲进缺口,击溃了第23装甲师高射炮营,并继续向大德意志师师部进攻。福尔曼只能用3辆豹式和3辆4号坦克在缺口进行机动防御。经过两天战斗,苏军在40余公里的正面上突破德军防御,向前推进达17公里。在当时情况下,必须进一步加强突击力量。大本营代表朱可夫向斯大林请示从西南方面军调来2个坦克军和5—6个步兵师,并请求尽快向科涅夫供应燃料和弹药。
大本营从西南方面军抽出4个师和1个机械化军,从南方面军抽出坦克第20军来加强草原方面军。10月19日,苏军攻占了皮亚季哈特基,并切断了通往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克里沃罗格的铁路干线,还在这里缴获了几列满载武器和粮食的军列及一个储备大量谷物的机械化粮仓。

10月20日,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马肯森已经明白,苏军已经准备攻下克里沃罗格,该处一旦失守,不仅本集团军的补给线立刻不保,赫尔松和尼古拉耶夫也会受到威胁。因此,必须死守克里沃罗格,而此处又是重要的铁路枢纽,所有向东通往前线的铁路都要经过此地,大型弹药库和补给库亦设于此。因此,即便要撤出此地,也需要数周的时间来搬运物资。马肯森决定用从第8集团军调出的第11装甲师和党卫军骷髅师进行反击。而此时,德军统帅部判断盟军从西部入侵的威胁已经消失,于是便决定加强东线力量。统帅部抽调了第14、24、25装甲师、党卫军警卫旗队师和第384步兵师到东线,但他们到达目的地尚需时日。
10月21日,苏军继续向克里沃罗格推进,马肯森不得不放弃原反击计划,将这两个师补入防线以阻挡苏军攻势。他请求曼施泰因撤出第聂伯河河曲部东半部,后者同意了他的建议,但希特勒仍然禁止撤退。至10月23日,苏军已将突破口宽度扩大到70公里,并向纵深发展突破达125公里。坦克部队和机械化部队已突至克里沃罗格附近,进入基洛夫格勒以东30公里的米特罗法诺夫卡地域。当天,10月23日,乌克兰第3方面军右翼各集团军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以西和以南各登陆场发起进攻。10月25日,在乌克兰第2方面军部分兵力配合下,他们解放了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至月底,他们推进到第聂伯河以西70公里处。
10月24日,曼施泰因将第40装甲军调入第8集团军,该军此时位于苏军向克里沃罗格的突击集团北翼。曼施泰因命令该军以第14、24装甲师和党卫军骷髅师从西北方向进攻苏军突击集团。10月25日,苏军突入克里沃罗格郊区。10月27日,第40装甲军发起反击,苏军2个机械化军和9个步兵师损失惨重,被迫后撤20英里。苏军撤退到因古列茨河地区后,在这里阻挡住了德军的进攻。
这时,苏军由于长时间连续作战,人员和技术兵器都有很大损失。而德军则继续从西欧向乌克兰调来兵团,并将原已合编为战斗集群的各个师恢复建制。11月1—19日,第1装甲集团军得到的补充兵力计有从法国开来的步兵第76师,恢复建制的步兵第294、258、111、62、387师,以及第9和23装甲师。尽管如此,苏军仍多次坚决粉碎了德军再次向第聂伯河推进的企图。11月14日—12月20日,乌克兰第2方面军经过紧张的战斗攻占了切尔卡瑟、奇吉林和兹纳缅卡,前进到基洛夫格勒附近,并将登陆场从切尔卡瑟扩大到皮亚季哈特基。
乌克兰第3方面军在扎波罗热以西继续战斗。其进攻目的是:扩大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以南已被占领的登陆场,牵制当面敌军的兵力,并对尼科波尔登陆场的德军集团造成威胁。这就大大地减弱了德军对乌克兰第4方面军后方实施突击的危险,并使该方面军易于拔除敌军的尼科波尔登陆场。11月14—30日,乌克兰第3方面军推进了20公里。苏军第6集团军强渡第聂伯河,占领了扎波罗热以南的一个不大的登陆场。11月30日,第6集团军从该登陆场展开进攻,于12月底同近卫第8集团军左翼部队一起将德军击退到马尔加涅次市以北20—30公里处。

南方面军是同基洛夫格勒和克里沃罗格方向作战的部队在战役上实施紧密协同的情况下在北塔夫里亚发展进攻的。该方面军面临的任务是:摧毁德军沿莫洛奇纳亚河构筑的防御。对德军来说,它既是乌克兰防御的重要一环,又能封闭通往克里木、第聂伯河下游的要冲,并保障其克里木集团同南方各集团军的可靠联系。莫洛奇纳亚河防线如被突破,第聂伯河下游战线的长度差不多将会增加一倍。有鉴于此,德军在该地建立了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其防御配系由总纵深为10—12公里的两个防御地带组成。防御配系是按照支撑点与抵抗枢纽相结合并密布堑壕体系这一原则构成的。前沿和纵深的各居民点都经过准备,可用来进行环形防御。德军的火力密度很大。
在这里防御的是德第6集团军,共有13个德国师和2个罗马尼亚师,83辆坦克和98辆突击炮。此处的兵力对比有利于苏军。但苏军弹药不足,然而情况又要求继续进攻,以便利用在顿巴斯战役中取得的战果,并使敌人无法休整其军队。战役企图规定实施两个包围突击:主要突击以突击第5集团军、第44集团军、近卫第2集团军在梅利托波尔以北向米哈伊洛夫卡、韦肖洛耶总方向实施;辅助突击以第28集团军由梅利托波尔以南地域从西南迂回该市。

9月26日,南方面军进行了1个小时的炮火准备,在首当其冲的两个德国师阵地上各倾泻了1.5万发炮弹,空军第8集团军也对德军阵地实施了轰炸。德军炮兵也向苏军步兵进行还击。随后,南方面军发起进攻。德军激烈抵抗,并不断用步兵和坦克进行反冲击。在战役第一天,第44集团军和近卫第2集团军作战最为顺利。至9月30日,苏军仅楔入敌防御2—10公里。
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方面军司令员托尔布欣下令暂停进攻。在补充弹药,完成必要的变更部署和组织好指挥以后,方面军于10月9日再度发起进攻。在梅利托波尔以南第28集团军地带进展最大。10月10日,该集团军前出至梅利托波尔市南郊。托尔布欣决心将主要力量调到该方向。按战役计划原定用于主要方向的第51集团军以及坦克军和骑兵军,被调到第28集团军地带,以扩大该集团军战果。第51集团军进入交战后,于10月13日攻占了梅利托波尔南部。经过11天艰苦的巷战,10月23日,该集团军各兵团在第28集团军协同下解放全市。此前,方面军右翼(转隶给方面军的近卫第3集团军在此进入交战)也突破了德军防御,并切断了扎波罗热—梅利托波尔铁路。
10月25日,第28、51集团军开始从该城朝东南和南方向前进,将德第6集团军切成两段。在苏军突破地带南部,德第6集团军仅剩2个德国师和2个罗马尼亚师,难以防御彼列科普地峡。于是,第6集团军决定从北部发起缩小突破口的反击战。10月27日,第13装甲师向南发起反击,企图封闭突破口,终因兵力不足而失败。第6集团军遂准备几天后再行反击。然而,苏军却抢先在10月30日占领了格尼切斯克并进抵锡瓦什湖沿岸,11月1日,苏军克服土耳其壁垒工事后,突入彼列科普地峡。驻克里木德军集团被从陆上封锁,它同德军的基本兵力的联系被切断。至11月5日日终前,方面军前出到第聂伯河下游,并夺取了克里木的锡瓦什湖南岸一个登陆场。北塔夫里亚全境解放。德军仅在尼科波尔地域第聂伯河左岸保持了一个不大登陆场。是役,苏军以阵亡失踪42760人、负伤155989人为代价,向西和西南前进了50—320公里,前出到第聂伯河和克里木各地峡,为解放克里木和右岸乌克兰南部创造了条件。
第6集团军南翼残部在10月31日—11月1日丢弃了所有重装备和大多数车辆,仓皇撤至第聂伯河后方。而该集团军力量较强的北翼则被压向尼科波尔南部的一个大型桥头堡。希特勒随后命令守住这个桥头堡以保护尼科波尔,并企图从这里发起反击以重新打开克里木通道。
10月26日,当第6集团军被切割成两段时,驻守克里木半岛的A集团军群司令克莱斯特向希特勒报告,由于自己被迫要从第17集团军中再抽出1个师给第6集团军,前者就仅剩1个德国师和7个虚弱的罗马尼亚师。因此,他请求撤出克里木。希特勒拒绝了他的提议。10月底,希特勒从意大利抽调了5个新锐装甲师到南方集团军群,曼施泰因建议将它们编入第1装甲集团军,以发动一次快速反击,逼停苏军攻势后,就将其迅速转至南部的第聂伯河河曲部,对准正在突击德第6集团军的苏军侧翼发起进攻。希特勒批准了这一建议。
11月下半月,德军从尼科波尔登陆场发起了进攻,其主要突击指向突击第5集团军。战斗十分激烈,结果德军的进攻被击退。但是,拔除尼科波尔登陆场的战役不得不推迟。乌克兰第4方面军解放克里木的战役只好改期实施。

由于在第聂伯河下游一带进攻顺利,乌克兰第2、3方面军在河右岸攻占了一个正面约450公里、纵深达100公里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登陆场,这个登陆场为尔后解放右岸乌克兰的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乌克兰第4方面军肃清了几乎整个北塔夫里亚的德军,并从陆上封锁了克里木的德军和罗马尼亚兵团。德军仅能守住第聂伯河左岸尼科波尔地域的一小块登陆场。南方集团军群又一次遭到惨败。
夺取克里木登陆场
北高加索方面军解放塔曼半岛后,已经从东面逼近克里木半岛,与其只隔着宽4—15公里的刻赤海峡。德军如控制住克里木,就能把整个黑海沿岸置于经常的威胁之下,并对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的政策施加压力。克里木对于德军来说也是一个入侵高加索领土的跳板和稳定整个战线南翼的基地。
还在进行解放塔曼半岛的战斗时,北高加索方面军司令员彼得罗夫已接到最高统帅部关于准备强渡刻赤海峡和粉碎刻赤半岛敌军集团的指示。战役目的是在刻赤半岛建立出发基地,以便尔后会同乌克兰第4方面军展开解放克里木的战斗行动。1943年10月底,防守克里木的德第17集团军的大部兵力被牵制在半岛北部,同乌克兰第4方面军对峙。德军以4个师左右的兵力防守刻赤半岛东岸。德军认为苏军在短期内不可能在刻赤地域做好进行又一次战役的准备。由于克里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德军统帅部便采取一切措施来固守这个半岛。德军在刻赤半岛东岸建立了坚固的抗登陆防御,并在纵深内构筑了3道防御地区。
根据战役企图,北高加索方面军第56、18集团军应在空军第4集团军的支援下,在黑海舰队和亚速海区舰队协同下,在刻赤半岛刻赤市东北和以南登陆,占领半岛东部以及刻赤市区和港区,随即向半岛腹地发展进攻。参加登陆战役的约有13万名官兵、2000余门火炮和迫击炮、125辆坦克。黑海舰队和亚速海区舰队拨出了119艘作战舰艇和159艘船舶、摩托快艇和其他登陆兵上陆工具。为了支援登陆,使用了1000多架飞机。

10月31日傍晚,登陆军队开始上船。由于刮起狂风,第56集团军登陆兵未能按时上陆。第18集团军登陆兵不顾恶劣天气,于11月1日拂晓在埃利季根地域隐蔽上陆,夺取了正面约5公里、纵深约2公里的登陆场。登陆兵在塔曼半岛炮兵、舰队航空兵和空军第4集团军航空兵支援下,顺利击退了德军的反冲击。亚速海区舰队利用德军集中主力对付第18集团军登陆兵之机,于11月2日夜间运送第56集团军登陆兵在刻赤东北顺利上陆。第56集团军近卫步兵第11军各部队击退了敌连续不断的反冲击;到3日日终时,已占领了面积达7平方公里的登陆场,从而可靠地保障了步兵第16军各兵团随后的渡海(由丘什卡沙咀至刻赤半岛)。在激战中,第56集团军逼近布尔加纳克以及刻赤东北郊,占领了纵深约10—12公里的登陆场。德军开来了预备队,依托预有准备的防御工事,拼死抵抗。苏军数次企图继续发展进攻,均未成功,遂于11月12日前在此转入防御,直到1944年4月。
第18集团军各部队在埃利季根站稳了脚,虽然遭到德军优势兵力的疯狂攻击,仍然守住了所占领的登陆场。但是由于风浪太大以及敌舰艇和岸炮的猛烈攻击,苏军登陆队的处境非常严重。军队的粮食、弹药和人员的补充特别困难。12月6日,德军在坦克和航空兵支援下终于楔入第18集团军的防御。苏军以迅猛的突击突破合围圈,在德军后方边战边进,于12月6日夜前出到刻赤附近米特里达特山一带的高地。12月8日,苏军抢占了米特里达特山。但是,在德军优势兵力的进逼下,苏军被迫于12月9日放弃米特里达特山,退守刻赤市近郊。鉴于德军新锐预备队已抵达刻赤地域,而苏军又无法隔海进行支援,苏军指挥部遂于12月11日派亚速海区舰队舰船将登陆兵撤出该地。
是役,苏军阵亡失踪6985人、负伤20412人,合计27397人。北高加索方面军(后改组为独立滨海集团军)虽然未能彻底完成解放刻赤半岛的任务,但其以积极的作战行动将敌克里木集团大量兵力从彼列科普方向吸引过来,从而粉碎了德军对乌克兰第4方面军部队实施反突击的企图。在刻赤东北夺占的登陆场后来成了向克里木半岛腹地进攻的基地。
中央的战斗
1943年10月,苏军开始解放白俄罗斯东部。对德军来说,白俄罗斯占有重要的地位。从这里可以榨取原料、粮食和劳动力。白俄罗斯又掩护着通往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东普鲁士和波兰的道路。德军指望条件有利时使用集中于白俄罗斯的重兵集团,从北面对在乌克兰作战的苏军翼侧实施突击。
为尽快解放白俄罗斯,苏军最高统帅部计划对德军防御实施突破,发展进攻,不让德军在西方向中间地区设防固守。在加里宁方面军右侧大卢基地域,展开了新建立的波罗的海沿岸方面军。该方面军应向涅韦尔、伊德里察、瓦尔加方向进攻,并用部分兵力向奥波奇卡、奥斯特罗夫和普斯科夫进攻。加里宁方面军必须在维捷布斯克方向实施突击,并在占领维捷布斯克地域后,用主要兵力进攻波洛茨克、德文斯克和里加。西方面军应向奥尔沙和莫吉廖夫实施突击,解放各该地域后,继续向波里索夫、莫洛杰奇诺和维尔纽斯方向进攻。中央方面军协同沃罗涅日方面军占领基辅地域后,应以基本兵力向日洛宾、博布鲁伊斯克、明斯克方向发展进攻。由此可见,最高统帅部预定在维捷布斯克方向和戈梅利—博布鲁伊斯克方向对中央集团军群两翼以及在奥尔沙方向和莫吉廖夫方向对该集团军群中央分别实施突击。
列宁格勒方面军、沃尔霍夫方面军和西北方面军则奉命加紧进行侦察,提高警惕,作好战斗准备,一旦北方集团军群退却,立即坚决展开追击。
根据大本营1943年10月1日训令,布良斯克方面军第3、50和63集团军转隶中央方面军。

中央集团军群10月初前在第聂伯河左岸扼守着必须坚守的一个大登陆场。它的正面从第聂伯河与普里皮亚季河汇流点附近,即中央、南方两集团军群接合部以北开始,沿索日河及普罗尼亚河西岸伸延,在奥尔沙以东截断莫斯科至明斯克的公路干线,掩护着铁路和公路枢纽维捷布斯克,并在涅韦尔以东与北方集团军群所辖的第16集团军相邻。
截至10月1日,中央集团军群共有42个步兵师、8个装甲师和装甲掷弹兵师以及4个空军野战师。不过,其中12个步兵师和4个装甲师只是战力不足1个团的战斗群。由于战损和抽调,其兵力已从7月下旬的125万下降到10月上中旬的92万余。不过,它仍然是德军在东线最强大的一支力量。
德军指挥部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力图阻止苏军在西方战略方向的进攻。他们利用森林沼泽地和江河障碍构筑了若干防御地区。许多居民点建立了环形防御。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卢格10月1日下令说:“从今以后,停止退却。”

10月6日,苏军在从涅韦尔到普里皮亚季河河口宽达550公里的地带内发起进攻。加里宁方面军右翼部队在涅韦尔方向转入进攻,其突击指向在北方和中央集团军群接合部进行防御的德第3装甲集团军。涅韦尔地域内到处是难以通行的森林、湖泊和沼泽。德军在该市及其毗邻高地牢固设防,并在接近城市的要道布雷。所以,突击第3、4集团军第一天就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德军施勒姆空军野战军的第2野战师,本来就缺乏训练又毫无作战经验,霎时间已溃不成军,有些士兵慌做一团。苏军几个小时便突破了一个宽10英里的缺口。苏军于当日突入涅韦尔,并在第二天夺取了它,还摧毁了连接两个集团军群的横向铁路。
至10月10日前,突击第3、4集团军前进25—30公里。由于德第9军(其中包括第20装甲师与1个虎式坦克营)加入战斗,第3装甲集团军的态势暂时得到了控制。德空军总司令戈林马上向该地区派出了增援的空军高炮连与600架飞机。在两集团军进攻地带内,苏军同敌反冲击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苏军前进受阻,经大本营批准,于10月11日转入了防御。
涅韦尔的解放,使德军统帅部丧失这个大的交通枢纽,进而失去了在北方和中央两集团军群接合部上机动兵力的自由。在两个集团军群之间出现了宽达20余公里的缺口,正如蒂佩尔斯基希所说:“这一缺口在两个集团军群接合部中成了鲜血淋漓的伤口。”苏军打破了德军封闭缺口的一切企图,于是,德军这两个集团军的相邻翼侧被迫后撤。而苏军打开这一突破口后,则有可能向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进攻。
10月14日,克卢格致信希特勒,指出:尽管他部下的士气仍然很高,但是他们却因面临密集的苏军步兵而有一种孤单与被人遗弃的感觉。中央集团军群缺额达20万人,近来的伤亡很大,部队作战人员的数量下降得令人吃惊。克卢格还指出,补充进来的人员的质量很不理想,其中许多人既缺乏训练又缺乏军人素质。没有部队、武器与预备队,指挥官无论有多大的本领也是无能为力的。克卢格向希特勒保证他自己将忠于职守,但他强调指出,德军无疑会面临危险。他在信的结尾还指出,虽然通常认为苏军也遭到了同样的损失、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因为苏军总是能在进攻方向上集中兵力取得数量上的优势。这封信没有得到任何回音。10月27日,克卢格因汽车出事受伤而离职,第16集团军司令布施接替该职。
1943年10月20日,波罗的海沿岸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分别改称波罗的海沿岸第2、1方面军。

涅韦尔以北、以南和维捷布斯克以东的激战在1943年11—12月期间从未停止。11月2日,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以突击第3、4集团军重新对第3装甲集团军实施进攻,迅速突破德军防御,直捣德军的后方。第3装甲集团军两个军有覆灭的危险。司令赖因哈特多次请求布施批准将这两个军撤出,布施将他的请求汇报给了希特勒,希特勒要求这些部队原地坚守。
12月13日,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近卫第11集团军和突击第4集团军向第3装甲集团军扼守的戈罗多克突出部发起进攻,克服了敌人的抵抗,于12月22日进逼敌坚固筑垒要点戈罗多克。近卫第11集团军粉碎了敌人抵抗,逐次突破了3道防御地区,于12月24日攻占了戈罗多克,继续向维捷布斯克方向进攻。至12月31日日终前,突击第4集团军和近卫第11集团军的兵团逼近维捷布斯克西北的防御地区,切断了维捷布斯克—波洛茨克铁路线。第39集团军则威胁了维捷布斯克—奥尔沙铁路线。由于苏军弹药不足,且因天气不能飞行而无航空兵支援,继续进攻已不适宜。同时,中央集团军群将从北方集团军群得到的2个师以及来自第9和第2集团军的各1个师投入了维捷布斯克。方面军因此暂时转入防御。苏军向纵深前进达60公里(进攻速度为每昼夜2—4公里),重创敌6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战役目的基本达到。戈罗多克突出部被消除,但在1943年攻占维捷布斯克的任务未能完成。10月6日—12月31日,苏军在涅韦尔—戈罗多克进攻战役中,阵亡失踪43551人,负伤125351人,合计168902人。

与此同时,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近卫第6集团军和突击第3集团军在普斯托什卡—伊德里察方向和波洛茨克方向实施进攻。至年底,苏军在波洛茨克方向已向前推进90公里,解放了500多个居民点,并抵进普斯托什卡以南、德列童地区,尔后折向东南到西德维纳河、维捷布斯克以东一线。
当维捷布斯克方向的战斗仍在继续进行的时候,西方面军的基本兵力对奥尔沙和莫吉廖夫展开了进攻。而在此前的斯摩棱斯克进攻战役中,苏军没能拿下此两处。10月3日,经短时间的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以后,方面军主要集团近卫第10集团军和第21、23集团军向奥尔沙方向重新发起进攻。由于德军从东线其他地段调来了增援部队,西方面军的进攻只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
西方面军在奥尔沙和莫吉廖夫方向的积极作战行动一直继续到年底,牵制了德军相当大的兵力,使德军无法向西南战略方向调兵,还迫使德军指挥部不断加强同西方面军对抗的中央集团军群第3装甲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
在维捷布斯克、奥尔沙和莫吉廖夫等方向实施战役的同时,中央方面军利用原先在索日河和第聂伯河占领的登陆场向戈梅利—博布鲁伊斯克方向展开进攻。10月15日,中央方面军左翼第61、65集团军在洛耶夫以南20英里宽的地段上向德第2集团军发起进攻,经第聂伯河和索日河实施突破,以便首先挺进列奇察,尔后从西面迂回戈梅利。由于此处正是中央与南方集团军群接合部,克卢格犹豫了两天才将1个装甲师将第2集团军右翼撤出。第2集团军经数天激战,制止了苏军的突破。但是,苏军仍在第聂伯河西岸夺占了几个大登陆场,并在戈梅利以南第聂伯河与索日河之间站稳了脚跟。这样,德第2集团军的态势大为恶化。索日河作为戈梅利附近的水上障碍的作用实际上已经消失。11月初,当在其以南防守的第4装甲集团军被迫由第聂伯河退往科罗斯坚后,第2集团军的态势就出现了危险。它要接连几天掩护宽达120公里的暴露的南翼。而且它还奉命扼守切尔诺贝利附近原与第4装甲集团军的接合部。
10月底到11月初,白俄罗斯方面军补充了人员、弹药和燃料。至11月10日,方面军共有71.9万人,7560门火炮和迫击炮,247辆坦克和自行火炮,526架作战飞机。

11月10日,苏军在猛烈的炮火准备和航空兵突击之后,在主要突击方向(由洛耶夫登陆场向列奇察总方向)发起进攻。德军利用森林沼泽地进行顽抗。进入交战的快速兵团(近卫坦克第1军、坦克第9军,近卫骑兵第2、第7军)未能在战役第一日前出到战役纵深,只好与步兵兵团一起行动。直到11月10日夜间才深深楔入敌防御纵深。
经过两天的殊死搏斗,第2集团军长官不得不报告,集团军人员即将耗尽,戈梅利以南的屏护阵地已被突破,集团军再也没有可借以阻挡突进中的俄军和封闭缺口的兵力了。希特勒仍禁止撤出戈梅利,理由是:失去这一城市,将会使世界舆论产生比9月丢掉斯摩棱斯克还要不良的反应。
11月15日,苏军切断了戈梅利—卡林科维奇铁路,这里是对第2集团军进行补给所必经的铁路枢纽。近卫坦克第1军与第65集团军协同,在完成深远机动之后,从东南面向列奇察实施突击,第48集团军则从东北面实施突击。11月18日,列奇察解放,第2集团军左翼在戈梅利地区被切断,该左翼军队只好转隶第9集团军。同日,近卫骑兵第2军从东面和东南面实施突击,解放了瓦西列维奇。至11月20日前,方面军向纵深推进了70余公里,抵达别列津纳河,强渡该河后,前出到德军后方。第11、63集团军在戈梅利以北的进攻没有进展。11月22日,方面军右翼(第50、3集团军)由普罗波伊斯克(斯拉夫哥罗德)地域发起进攻,11月25日前出到新贝霍夫地域第聂伯河。德军在列奇察以北及其以南,随后在帕里奇地域和奥扎里奇地域进行反突击企图阻止苏军进攻,但都未能得逞。
11月23日,第65集团军切断了莫济里至日洛宾的铁路线,德军显然已完全没有必要的兵力去掩护第9集团军在戈梅利与日洛宾以南地区之间被突破的深远暴露翼侧,并恢复同西撤的第2集团军的联系。况且,北路苏军已经前出到新贝霍夫,德军戈梅利集团有被合围的危险。直到这时,德军撤出戈梅利才得到准许。苏军于11月26日占领该市。
11月30日日终前,方面军右翼和中央进抵佩图霍夫卡—新贝霍夫以南—斯特列申—帕里奇以东一线;左翼进抵加姆扎—普鲁多克—叶利斯克以南一线。20天内,苏军在100公里宽的正面上突破了敌防御,向纵深推进130公里。苏军阵亡失踪21650人,负伤66556人,合计88206人。白俄罗斯游击队突击敌退却纵队,破坏铁路,进行侦察,以此促进了战役的胜利。12月,德军发起反突击,封闭了第9和第2集团军之间的缺口。但是,其在第聂伯河上的桥头堡已被摧毁一半,中央和南方集团军群之间仍然存在着宽达100公里的缺口。
苏军在西方向的进攻是第聂伯河会战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强渡索日河和第聂伯河(日洛宾以南至洛耶夫一段)以后,他们占领了东方壁垒长达500余公里的地段。德军为赢得时间来补充损失惨重的兵团的计划破产了。苏军在占领斯摩棱斯克大门并在戈梅利方向推进后,给中央集团军群两翼造成了威胁。这对实施解放白俄罗斯的战役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西北的战斗
苏军在库尔斯克取得胜利后,大本营命令恢复沿西北方向的进攻行动。但这一次,这些进攻行动的目标仅限于改善列宁格勒周围的战役态势,并把德军的注意力从更加重要的前线地段引开。1943年7月20日,北方集团军群共有76个步兵师、49辆坦克以及2407门火炮和迫击炮,而对面苏军则有73.4万人,另有预备队49.1万人,拥有843辆坦克以及1800门火炮和迫击炮。

7月22日—8月22日,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奉大本营之命向姆加突出部发起进攻,旨在粉碎德军重新恢复列宁格勒包围圈的企图,粉碎德第18集团军,并为最终歼灭该集团军创造必要的条件。然而,苏军付出了重大伤亡却未能达成战役目的。两个方面军在进攻中共投入25.33万人,伤亡79937人,其中20890人阵亡、被俘或失踪。
9月15日—10月6日,苏军再一次向此地发起进攻,企图夺取锡尼亚维诺,但仍然进展甚微。苏军伤亡15万以上。不过,德军也没有能够重新恢复对列宁格勒的彻底封锁。北方集团军群总兵力从7月中旬的76万人降至10月14日的60.1万人,同一时期,苏军兵力却从73.4万人及49.1万预备队增加到89.3万人,外加66万预备队。

10月,加里宁方面军发起涅韦尔进攻战役,在北方和中央两集团军群之间撕开了20多公里的缺口,北方集团军群的处境极其危险。而早在此前的9月,北方集团军群就已经开始策划后撤到黑豹防线(蓝色行动)。然而,一旦他们后撤,苏军就会从当地的90万居民中征募新兵,于是德军在10月初企图将他们迁到德国。结果,德军在当地民众中引发了不可控制的混乱、痛苦和敌意,集团军群司令屈希勒尔不得不命令后方司令部降低手段的激烈程度。最后,北方集团军群直到年底只将25万平民迁到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后由于找不到安置处而被迫停止。北方集团军群最初计划从1944年1月中旬至春季分阶段完成后撤。但12月22日,德国陆军总部通知各集团军司令,称希特勒不会批准实施蓝色行动,除非苏军发起一场新攻势迫使他这样做。希特勒认为,苏军在乌克兰损失了大批人员,他们无力承担在其他地方发起的大规模进攻。
1943年,列宁格勒、沃尔霍夫和西北方面军的伤亡人数超过100万,其中255447人阵亡、被俘或失踪。列宁格勒方面军伤亡390794人,其中88745人阵亡、被俘或失踪;沃尔霍夫方面军伤亡321404人,其中77904人阵亡、被俘或失踪。但最终结果是,德军北方集团军群气数殆尽。况且,苏军距陶格夫匹尔斯仅120公里,一旦苏军在这一方向实施大规模突破,对北方集团军群整个防线都可能构成十分严重的威胁。
总结

1943年底,苏军胜利地结束了夏秋进攻最后阶段的军事行动。在宽大正面上展开的几次大规模交战过程中,苏军在第聂伯河建立了两个重要的登陆场:一个在列奇察、科罗斯坚、基辅地域;另一个在克列缅丘格、兹纳缅卡、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地域。这两个登陆场为苏军尔后在1944年实施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同一时期,苏军突破了德军在莫洛奇纳亚河的防线,解放了左岸乌克兰南部(尼科波尔地域除外),从陆上封锁了克里木的德军集团,完成了北高加索的解放,并在刻赤半岛上攻占了一个登陆场。在西方战略方向,苏军进入白俄罗东部。在长达2000公里的正面上实施进攻结果,苏军向西推进了300—600公里,从侵略者手中收复39.5万余平方公里的领土,从法西斯奴役下解放了数百万苏联人民,夺回了一些最重要的经济地区。
在1943年夏秋战局中,苏军接连粉碎了德军统帅部的三个战略计划。在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军粉碎了德军企图在库尔斯克突出部上击溃苏军主力的计划;1943年夏季,苏军展开总攻,粉碎了德军企图扼守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地区的计划;尔后,苏军在总攻中不断增加兵力,又粉碎了德军转入持久的阵地战的计划。德军统帅部指望用它的所谓东方壁垒来阻挡苏军前进和稳定战线,但是,这个壁垒在从大卢基至黑海的广阔战线上被苏军摧毁了。苏军胜利地强渡了第聂伯河,收复了河右岸的辽阔地区,这就为1944年进一步发展旨在解放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地区的大规模进攻战役造成了有利条件。克里木的德军集团已被孤立,彻底粉碎这一集团的条件业已成熟。
在苏军的连续打击下,德国法西斯军队损失惨重。据德国国防军统帅部的报告,东线陆军在1943年7—11月损失1223114人,却仅补充了90.19万人(27.1万新补充兵、34.19万康复归队、28.9万从其他战区调来)。而根据前引《德意志武装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损失》一书所列数字,德军在1943年下半年因各种原因死亡357815人。根据罗伯特·福尔奇克《东线坦克战》下篇所列数据,东线德军在1943年下半年损失了约2800辆坦克和850辆突击炮,却只得到了1954辆坦克和1328辆突击炮的增援和补充。到1943年底,东线德军的2053辆坦克中只有一半还能作战。
同样根据前引《德意志武装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损失》一书所列数字,1943年全年,德军在东线因各种原因死亡700653人。另外据克里沃舍耶夫《20世纪苏联伤亡与战斗损失》一书公布,苏军在1953年俘虏442623名轴心国官兵。《德国陆军的武器与秘密武器》第2卷声称,东线德军损失5637辆坦克,1459辆强击火炮,1111辆自行火炮,2829辆其他装甲车辆,总计11036辆。
苏军在1943年下半年因各种原因牺牲、被俘和失踪1393811人,负伤和患病3628745人,合计5022556人;损失约1.2万辆坦克,同期生产了10162辆新坦克,修理约7000辆损坏的坦克,足以保持对德军3:1或者更高的数量优势。
1943年全年,苏军阵亡1568708人,因伤死于医院300756人,患病死亡等75159人,失踪367806人;受伤4613848人,患病916484人,冻伤14742人。总计7857503人。损失2.24万辆坦克(1300辆重型,1.47万辆中型,6400辆轻型),1100辆自行火炮,1.25万辆其他装甲车和拖拉机。苏军还损失了2.53万门火炮和迫击炮(不含50毫米迫击炮,下同)以及2.25万架作战飞机。

苏军的损失虽然仍数倍于德军,但苏军获得的补充足以弥补他们的损失,并继续对德军形成数量优势:苏军在1943年第一季度的平均每月实力为589.28万人,第四季度则为638.72万人。1943年元旦拥有2.06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6.16万门火炮和迫击炮、2.19万架作战飞机,野战部队则分别保有8100辆、9.14万门、1.23万架;1944年元旦则拥有2.44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4.44万门火炮和迫击炮、3.25万架作战飞机,野战部队分别保有5800辆、10.14万门、1.34万架。

1942年11月—1943年12月,是苏联卫国战争第二阶段。在此期间,苏军向西推进了500—1300公里,解放了一半左右的沦陷区。在这一阶段开始时,德军距在斯大林格勒得胜仅数百米之遥,距高加索油田也只有几公里。但这一阶段结束后,侵略者们已经不再对战争的最终结局抱有任何幻想,德军在东线甚至连表面上的战略主动权也无法维持了。1943年,是苏联卫国战争全面转折的一年。此后,苏军接连发动巨大攻势,成批地歼灭了法西斯军队,直到战争结束。

主要参考资料
1、【苏】索洛维约夫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39—1945)》第7卷上册
2、【苏】普拉托诺夫等:《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战史概要》下册
3、【英】艾伯特·西顿:《苏德战争》
4、【英】厄尔·齐姆克:《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
5、【苏】格列奇科等主编:《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第5卷
6、【德】蒂佩尔斯基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修订版)》下册
7、【美】戴维·格兰茨:《巨人的碰撞》《列宁格勒会战》
8、【英】罗伯特·福尔奇克:《东线坦克战》下篇
9、朱世巍:《东线》系列
10、《科涅夫元帅战争回忆录》
11、【德】曼施泰因:《失去的胜利》
12、【德】保罗·卡雷尔:《焦土:1943—1944年的苏德战争》
13、【德】梅林津:《坦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