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号坑-KR】ARM莱昂·帕夏利安

莱昂·帕夏利安(Լևոն Բաշալյան)
拉丁化:Leon Bashalyan
标准英文:Levon Pashalian
生卒年:1868.9.2~1943.2.2
派系:改组钟声党人(Veragazmial Hunchakianner)

IF路线:旅法作家
他出生于君士坦丁堡,一个从帕卢(Palu)移民的建筑师的家庭。他的童年时光曾在伊斯库塔尔-依卡蒂(Iskutar-Ichatie)的一所幼儿园里学习英语和亚美尼亚语的读写能力。他于1886年毕业于新开设的Berberian Varjaran高中毕业。帕夏利安在毕业后成为《 Masis》的助理编辑。在那里,他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过程。后来他成为Arpiaryan每周编辑的《 Masis》的主要力量之一。他在那里发表了有关俄罗斯作家的文章,例如伊凡·图根(Ivan Turgen)等。从这个时候他开始创作故事,其材料是君士坦丁堡公民生活。他的故事《 Hmayatap》,《 Dratsuhin》,《 This is it》和其他故事都发表在《 Masis》中。后来在1891年 《Hayrenik》日报被出版,他成为该杂志的编辑之一,在那里发表了许多文章和艺术作品。直到1895年12月,他成为了Arpiaryan编辑的《 Arcelk》,《 Masis》,《 Hayrenik》期刊的副总编辑。
19世纪90年代,奥斯曼帝国加紧迫害亚美尼亚独立运动人士。在1895年至1896年的亚美尼亚大屠杀之后,他出国了,并成为Arpiar Arpiaryan 于 1898年在伦敦出版的《新生活》期刊的助理编辑。1901年 他来到高加索并定居在巴库,他曾在法国一家石油公司任职,之后被任命为该公司的董事。在此期间,他的一些故事在《 Murch》杂志的1901-1902年间重印,例如《 Galatio Rest》,《 Pigeons》,《 The Cross》等。直到1920年他一直留在巴库从事商业活动和文学创作。1920年伴随奥斯曼帝国再度入侵亚美尼亚,帕夏利安离开巴库,首先去 君士坦丁堡,然后最终流亡法兰西公社,定居巴黎,回到文学生活中。帕夏利安在这里开展了富有成果的民族-社会-文化活动。他是亚美尼亚救济委员会(AAC)和亚美尼亚总慈善联盟(AGBU)的成员。在后者的指示下,他于1924年到达奥斯曼统治下的亚美尼亚进行人道主义救援。
1928-1934 年,他在巴黎编辑了法国亚美尼亚流亡者的“ La Foyer”期刊。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写了自己的回忆录,题为《世界大战中的土耳其公民历险记》,于1939年出版。1943年,他的艺术作品的第一卷在巴黎由文学评论家阿尔沙克•乔潘扬(Arshak Chopanyan)作前言。2月1日左右,莱昂·帕夏利安在巴黎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