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羿星世界】第四期:感性思维与求异存同

大家好呀,这期我们废话不多说,马上开始今天的话题。
上期我们谈到理性思维独木难支,感性和灵性亟待唤醒,人类社会的思想博弈不断显化成事件冲突,本质上是人类智慧大更新带来的动荡。
这期我们详细探讨一下其中的细微变化。
之前我提到过,感受是现实的信息经由感官刺激和情绪波动传进大脑,被思维定义的一种概念,相比感官刺激,情绪是更活跃的部分。
但比较反直觉的事实是,理解和给情绪下定义的是感性思维,而非理性思维。一说到思维,很多人自然地认为那就是理性思考,就是数学计算、逻辑推理,其实思维要更细致,且没有非常明确的界限,不过为了大家好理解,我依然用二元分类逻辑对它们进行区分。
我认为感性思维主要负责理解、共情的工作,理解话语中的逻辑、情绪、内涵,并通过调取已有的感情经验来实现共情。当然,我的描述非常简单,因为我还没有深入研究过这一过程,如果我有修习脑科学,或许会写几篇论文什么的。所以你能明显感觉到,它和你在解数学题和玩侦探推理游戏时所运用的思维大相径庭,但它是处理情绪的逻辑系统,而非情绪感受本身。
然而现实中很多冲突的形成,正是因为很多人的大脑中没有感性思维参与其中,人们习惯用“学来的”模板思维迅速对情绪进行处理并做出行动,“立刻反击”就是其中之一。这是深藏在我们意识仓库中的古老思维造成的,它在历史上留下了丰功伟业,引导人类走到了今天,今后也不会完全消失,它会让我们保持竞争意识,用以应对挑战。
但问题是,通过对抗实现优胜劣汰的进化方式不太适应今天的环境。上期我们说到,要度过时代变化的难,从个人角度讲我们要找回真正的自己,那么我也说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维、情感、追求,那就不能用集中的单一的现实目标去激励所有人。
大家或许已经发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里很难找到大家一致好评绝对认同的东西了,很多领域都会出现无法细分或分类极细的品类。
这是由于人们的需求更个人化,而个人的喜好叠加并不相同,且理性思维无法快速给激增的多变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因为创造要靠感受、灵感的加持给出明确的方向,理性才能分析计算相应的解决方法。
拿影视创作举例,编剧要深入生活有所感触,才能写出精彩纷呈的剧本,制片人要洞悉观众的情感需求才能精准投放资源。其中少不了专业能力,也就是理性思维能力,但如果没有感性思维找好方向铺好路,那就是机械自动化批量生产消费品,结果自然是浪费资源生产垃圾呗。
如果说个人的难在于唤醒本心,找到自我,那社会的难就在于“求异存同”。然而最难的不是满足人们五花八门的需求,更难的是去集中化去权威,它的难点就在于这会要了一部分人的思想之命,甚至信仰之命。
这种旧思维模式是先确定一个权威目标,它符合全体利益,然后为此设置一个最高领导席位,由席位占领者领导大家向前。从过去人类发展角度讲不仅没毛病甚至还很有效,但问题是人类文明如果要升级换代,这个模式就不得不接受变化,以适应新的发展。那新的发展是什么呢?新模式是人类会同时发展多个关键目标而非一个,且这些目标涉及完全不同的领域,如果没有足够多的全领域人才,那么就要分工合作,届时每个领域的领导席也是合作关系,即便有人或组织在关键决定上拍板,也是大家共同决定的结果。也就是说,没有哪个领域可以成为绝对权威,没有哪个组织或个人会成为老大。
有人可能会担心,没有老大那还不打起来?没错,在你我的有生之年这种事肯定会发生,但它不是新模式带来的。从宇宙视角人类尺度讲,新旧系统的更新换代可能要持续几百年,所以前期震荡会比较大,这种混乱主要是旧思维在抗争,新思维力量还比较薄弱,这也是我做点灯人的原因,一是我擅长,二是我所处的这个生命周期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唤醒人们被压制的灵性。
对抗是旧有的思维模式下,争夺最高领导席位的主要手段之一,毕竟熟悉嘛,跟人争和跟野兽争本质都差不多。这也是为什么过去新思想对抗旧权威的主要手段就是反抗,其实用的还是一样的思维模式,所以我们总能看到屠龙少年终成龙的结局。就像女权主义在一次次的对战中逐渐回归到性别霸权的旧模式里,平权的初衷早打没了,因为它始终没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而争夺最高席位就是争到或没争到这样的二元结局呀,女权胜了就是争到了,没胜就是没争到。
但新思维模式下的竞争是为了增进和提高,更具有价值的不是结果成没成,而是过程中积累了哪些经验可供后来人继续深化。
虽然总得来说更新会很漫长,但有些变化还是能看到的。
比如今后我们可能会发现,越来越多我们过去没见过没想到的奇奇怪怪的东西会成为局部潮流,并且突然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这些潮流中包容力强的会极致融合,而你很难去用一个词一个分类准确定义它。你也可能会发现有些人哪个圈子都混得很好,而且他们换一个圈子就像换了一个人。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针锋相对的两个圈子的人水火不容,“破防”“发声”“抵制”之类的行为层出不穷。总之就会很热闹。
在我看来,理性吃瓜就好,个人成长比世事纷扰更重要。
嗯,今天就说这些,我们下篇文章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