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四纪地质学知识点汇总

2022-06-08 10:39 作者:答案资料  | 我要投稿

地球科学大辞典第四纪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

 

总论

【第四纪地质学】Quaternary geology见85页“第四纪地质学”。

【第四纪】Quaternary Period新生代的第三个纪。它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个纪,它是地质历史上发生过大规模冰川活动的少数几个纪之一,又是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高度发展的时代,人类的出现是这个时代的最突出的事件。因此也有人称第四纪为人类纪或灵生纪。第四纪经历的时间较短,过去一般认为它延续约100万年。近年来由于古人类学的一些新发现和年代测定技术的新发展,目前普遍认为远远超过100万年,大约180万年、或200万年、或300万年。第四纪一词是法国学者德斯诺伊尔斯(J.Desnoyers)在1829年创立的。他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层时,将新近系上的松散沉积物划分出来,命名为第四系,这样地质年代便由当时的三个纪增加为四个纪,即第一纪(原始纪)、第二纪、第三纪和第四纪。以后由于地质年代学的不断发展,第一纪和第二纪已废弃不用,它们原来所代表的地质时代已划分为许多个纪,而第三纪一直延用到20世纪末,1993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地质学名词中,将第三纪划分为古近纪(原老第三纪)和新近纪(原新第三纪)。2004年国际地层委员会新编的国际地层表中将第四纪划入新近纪。关于第四纪归属问题正在讨论中,2005年国际地层委员会向国际地科联申报的新的国际地层表中,又将第四纪从新近纪中分出,将格拉斯期以上划归第四纪,与新近纪并列(见表)。

(宙)界

(代)系

(纪)统

(世)阶

(期)年龄

(Ma)显

 

 

 

(宙)新

 

 

 

(代)

 

 

 

(纪)第

(纪)全新统(世)更新统(世)上新统(世)中新统(世)上中下格拉斯阶(期)皮亚琴察阶(期)赞克尔阶(期)墨西拿阶(期)托尔托纳阶(期)塞拉瓦勒阶(期)兰海阶(期)布尔迪加尔阶(期)阿基坦阶(期)0.01150.1260.7811.8062.5883.6005.3327.24611.60813.6515.9720.4323.03

【人类纪】Anthropogene Period,Age of Man第四纪的别称,人类的发生和发展是第四纪划时代的重大事件,所以也有人称第四纪为人类纪。

【灵生纪】Psychozoic Period第四纪的别称,由于这个时代人类出现,故也称灵生纪。此词现已少用。

【第四系】Quaternary System第四纪时期所形成的地层。1932年国际第四纪会议上确定的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案,把第四系划分为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这个方案是最初的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案之一,已被许多国家普遍采用。1959年中国全国地层会议上,也采用这一四分法的第四系划分原则。根据最新版《国际地层指南》(1994)和2000年中国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通过的《中国地层指南》(2001,修订版)中关于年代地层单位等级划分原则进行分析,过去长期使用的第四系“四分方案”,实际上混淆了不同级别的年代地层单位。第四系应当是二分,即更新统和全新统。根据划分原则,统的再分应是“阶”级单位,过去所使用的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不再是“统”级单位,而应是“阶”级单位。

【第四系下界】bottom demarcation of Quaternary即上新统与更新统界线。1948年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确定以真马、真牛、真象的出现为标志,划分上新统与更新统的界线。陆相地层以欧洲维拉弗朗层,海相以卡拉布里层的底界作为第四系的下界。当时中国学者将泥河湾层与维拉弗朗层对比,认为其底部为第四系下界。1959年,利基(L.S.B.Leakey)等人根据东非人(鲍氏南猿)地层的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认为第四纪下限应为距今175万年。此后不同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新的划分方案,有的甚至提出超过300万年的数据。1982年第11届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大会建议以意大利弗利卡剖面开始出现寒冷种爬行翼花介(Cytheropteron testudo)的层位作为更新统与上新统的分界,其地质年龄为距今约170万年。以后,对中国黄土的研究表明,距今260万年左右,全球气候发生明显变化,黄土堆积加速,国内外许多学者主张以此作为第四纪的下限,但尚未经国际第四纪联合会大会的确认。中国多以距今260万年作为更新世的下限。

【第四纪分期】substage of Quaternary第四纪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两个世。更新世开始于距今260万年前,结束于距今约1万年前;更新世结束到现在为全新世。根据《中国地层指南》规定,第四系划分为更新统(Qp)和全新统(Qh)。更新统河湖相地层划分为泥河湾阶、周口店阶和萨拉乌苏阶,黄土地层划分为相应的午城阶、离石阶和马兰阶。从地质时代上,更新世一般进一步划分为更新世早期、更新世中期和更新世晚期三个阶段。国际上把末次间冰期开始时西南极冰盖灾难性崩解(大约距今12.5万年)作为更新世中期与晚期的分界。更新世早期与中期的分界尚无一致划分方案。中国一般把古地磁松山负极性时与布容正极性时的界限(大约距今73万年)作为更新世早期与中期的界限。马兰黄土开始堆积(距今大约72万年)作为更新世中期与晚期的分界。全新世开始以末次冰期结束,气候转为间冰期为标志,一般以距今1.05万年为界线。欧洲学者将全新世划分为前北方期、北方期、大西洋期、亚北方期、亚大西洋期五个阶段。其中大西洋期与亚北方期气候最为温暖,称为高温期、气候最宜期或大暖期等,起止时间为09万和053万年。中国学者根据华北地区研究结果将全新世划分为全新世早期、全新世中期和全新世晚期三个阶段,全新世中期相当于大暖期,起止时间为距今0.85万年至距今0.3万年。

【更新世】Pleistocene Epoch第四纪(Q)分为更新世(Qp)和全新世(Qh)两个阶段。更新世是第四纪最初的一个阶段。更新世又进一步划分为更新世早期(Q1p)、更新世中期(Q2p)和更新世晚期(Q3p)。

【更新统】Pleistocene Series更新世所形成的地层。更新统可分为下、中、上三部分。在中国,更新统内自下而上建立了三个阶:泥河湾阶、周口店阶和萨拉乌苏阶(黄土地层区相应的阶为午城阶、离石阶和马兰阶)。

【全新世】Holocene Epoch第四纪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两个阶段。从更新世结束,即大致从距今10?000年左右至现在的时间范围为全新世,它是更新世最后一次冰期(维尔姆冰期)消融后的时期,所以又称冰后期。全新世自然地理状况与更新世比较更接近于现在,生物几乎都是现代种。全新世延续的时间虽短,但自然地理状况仍然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如气候冷暖干湿的波动,在有些地区还是相当明显的。最近国内外对全新世的下限有往下延的趋势,其延续年代大致在12?000~14?000年之间。

【全新统】Holocene Series全新世时期所形成的地层。

【第四纪地质图】Quaternary geological map表达第四纪地质现象的各种图件的统称。用不同的颜色、花纹和符号,将一定地区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第四纪地层与第四纪火山岩的岩性和时代,以及第四纪地质构造等现象,填绘在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图上,称普通第四纪地质图或区域第四纪地质图。依生产和科研的不同需要可编绘专门的第四纪地质图,如第四纪某一时期古地理图、第四纪沉积物等厚线图等。除平面图外,还可编绘各种第四纪地质剖面图。

【第四纪古地理】Quaternary paleogeography一般是指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时期以前的第四纪古地理状况。地质发展历史进入第四纪时,自然地理状况已经和现代基本上一致。但是第四纪初期和现代以及第四纪各阶段之间,自然地理状况仍然有明显的变化。如气候干湿冷暖的波动、气候带的移动;冰川的消长;某些生物种属的兴衰;动物群、植被类型、土壤类型的演替;海岸的进退、海面的升降;湖泊、沼泽、沙漠和冻土范围的伸缩;构造运动与火山活动的强弱等。第四纪冰川活动是第四纪古地理中的一个重大事件。人类的发生与发展则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四纪年代学】Quaternary geochronology研究第四纪时期物质的实际年龄测定方法、测定实际年龄,并研究第四纪延续年代,进行年代划分,从而制定第四纪地质年代表的学科。它是地质年代学,也是第四纪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包括建立第四纪地质年代系统的相对地质年代学和应用同位素方法等测定实际年龄的地质年代学。建立第四纪地质年代系统的方法主要有:古生物学的方法,包括陆上哺乳动物的研究、古植物与孢粉组合的研究、海洋微体古生物的研究等;古气候学的方法,包括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雨期与间雨期的研究等;矿物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的方法;古人类学与考古学的方法;古土壤学的方法;地貌学的方法以及地球物理学的方法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古地磁学的方法应用到第四纪地质学中,为全球性的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开辟了新的重要途径。上述各种方法的综合应用,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第四纪实际年龄的测定方法,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前,主要是放射性碳(14C)的方法。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钾氩法(40K/?40Ar)、铀系法(231Pa/?230Th,230Th/?232Th,223Ra/?230Th,234U等)已广泛应用;沉降核类法(32Si,210Pb,137Cs,55Fe)也开始应用于近代沉积的年代测定。新技术还有热发光法、裂变径迹法等。目前已应用的和正在探索的年代测定方法达20余种,能够测定的时间范围包括整个第四纪。

【古生物地层法】method of palaeontological stratigraphy依据古生物化石对第四纪地层进行划分与对比的一种最基本方法。对陆相第四纪地层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哺乳动物化石。利用哺乳动物化石群划分和对比地层,除了根据其种属演化的历史(旧的种属的衰亡、新的种属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分布)以及一些标准化石外,更重要的是根据动物群演化的历史和哺乳动物的共生组合,包括共生组合的种属组成(上新世残余种类、更新世各个时期的特有种类及现生种类及其数量比例)和生态类型(喜冷的与喜暖的类型)。对海相第四纪地层具有重要意义的是有孔虫、介形虫等微体古生物化石。1969年布洛(W.H.Blow)提出了自始新世到现代的浮游生物有孔虫的生物地层表,为微体古生物的地层学研究提供了较好的依据。另外对一些内陆海和陆间海的海相地层及一些大湖的湖相地层来说,软体动物化石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岩石地层法】method of lithological stratigraphy划分和对比第四纪地层的一种基本方法。在一个沉积盆地中同时期形成的沉积物,若其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基本一致,则岩性也会大致相同;不同地质时期,随沉积条件的改变,岩性也会发生变化。岩性包括岩石类型、成分、结构、构造、颜色等方面。依据它们的一些宏观特征及其在垂向上的变化,可以划分和对比地层。另外,地层剖面上具有特殊性质而分布较广的某些夹层,是地层划分,特别是地层对比的重要标志。如稳定的陆相地层中所夹的海侵层位,稳定的碎屑沉积物中的一些化学沉积物夹层等。在第四纪火山活动地区,地层剖面中的火山灰层,也是良好的标志层。对不同时期的火山灰进行岩石性质和化学成分的测定,同时应用14C法、裂变径迹法测定其年龄,建立区域第四纪火山灰年代表,对划分和对比地层具有重要意义。在运用岩性的宏观特征划分、对比地层时,同时要系统地研究岩石(或沉积物)的矿物组成,包括碎屑矿物和粘土矿物。对碎屑矿物,既要鉴定其种类,还要研究其标型特征;既要研究重矿物,也要研究轻矿物;既要研究矿物组合,也要研究特征矿物;要研究矿物组合和特征矿物在垂向上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矿物数量比值的变化,如稳定矿物与不稳定矿物含量比值的变化,石英与长石含量比值的变化等。在这些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划分矿物层、绘制矿物柱状剖面图,对划分和对比地层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人类与考古法】 method of palaeoanthropology and archaeology 人类的出现和发展是第四纪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利用古人类化石、石器及文化遗存来划分和对比地层,是第四纪地层学的一种特有方法。中国是文化发展很早的一个国家,具有丰富的人类文化遗存,为中国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地貌法】geomorphological method划分和对比第四纪地层的一种方法,也是进行第四纪构造运动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任何一种成因类型的第四纪沉积物,都是相应地貌类型的组成物质。所以,地貌形成的相对年龄,是划分第四纪地层不同层位、确定第四纪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并进行水平方向追索和对比的宏观依据。同时,各种不同成因类型的地貌均有它各自独具的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因而,可以根据地貌面(如夷平面、山麓剥蚀面等)、地貌线(如不同时期河流纵断线——阶地位相)的变形或变位,以及地貌点(如洪积扇顶点)位置随时间的迁移,分析并确定第四纪构造运动的类型、方向与幅度,和构造运动发生的相对年龄等。

【古土壤法】palaeosol method划分和对比第四纪地层的一种方法。地层剖面中的古土壤,代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事件,反映地质历史时期古地理状况的变化,因此古土壤可以作为地层划分的一种标志。在同一地质历史时期,相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古土壤的类型及其基本性状是相同的,因此古土壤又可作为地层对比的一种依据。在第四纪冰川发育地区,冰川外围地区以及中、低纬度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古土壤可作为冰期或雨期划分与地层对比的基础。古土壤法对于黄土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更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古土壤的生物、物理和化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同时与古地磁地层法、同位素年代测定法相结合,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古地磁地层法】method of paleomagnetic stratigraphy第四纪地质年代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质历史上地磁场倒转的现象引起了广泛的重视。1969年考克斯(ACox)等根据多方面的资料制定了近450万年以来的地磁年表,或称地磁极性时期表。它表明了近450万年以来各个时期地磁场的极性,在每一个大的正向或反向时期中还有一些持续时间较短的极性倒转事件,同时附上了各极性世和极性事件的同位素年龄。现在对南北半球的火山岩与火山碎屑岩,海洋、湖泊、河流沉积物,黄土及其中古土壤的古地磁研究,证实了近450万年以来地磁极性变化的历史在全球范围内的一致性。这样地磁年表便成为新近纪—第四纪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一个重要标尺,并为全球性的新近纪—第四纪地层对比开辟了新的途径。古地磁地层法研究的最好材料是地层中没有经过重大次生变化的含有铁磁性矿物的沉积岩与火山岩、基性熔岩。通过野外古地磁岩石标本的采集和室内基本古地磁数据的测定,就可以编制研究地区古地磁极性序列,并和标准的地磁年表进行对比,以此来确定地层的层位和年龄。用古地磁法与古生物法、同位素年代测定法等相结合,划分和对比第四纪地层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氨基酸外消旋定年法】method of aminoacid racemization dating 利用死亡动物氨基酸的化学变化速度推算地质年代的定年方法,测年范围由数千年至数十万年。原理是:生物死亡被沉积埋藏,在自然条件下有机体被水解为氨基酸并保存于化石中。但氨基酸的左旋体结构在一定温度以一定“半衰期”向右旋体结构转化,最后达到平衡,以致旋光作用消失,这个过程称作外消旋反应。氨基酸外消旋反应的速度主要取决于环境温度,且各种氨基酸外消旋反应速度也各不相同。例如,异亮氨基酸在环境温度为20℃时,“半衰期”为11万年,15℃时“半衰期”是29万年。所以采集氨基酸外消旋测年样品过程中,必须考虑古温度的确定和古温度波动幅度问题。

【沉降核素法】method of isotope settlement第四纪沉积物年代测定的一种方法。它利用由大气中沉降到水圈和沉积物中的天然核反应和人工热核试验产生的各种半衰期较短的放射性同位素来测定沉积物年龄。通常利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有210Pb、137Cs、55Fe、32Si等。这一方法适用于近代(2000至3000年以来)海洋与湖泊沉积物年龄的测定,如大气中沉降的55Fe和137Cs可用来确定十年来的沉积层序,大气中沉降的210Pb用来测定一万年以来沉积物的年龄,32Si可用来测定两千年来的沉积物年龄,相应地也可求得沉积物的平均沉积速度,如有人测得日内瓦湖现代沉积速率为12毫米/年。沉降核类法对于军事和环境科学也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放射性同位素测试技术的发展,这一方法将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热发光年龄测定】thermoluminescent dating第四纪地质与考古学中测定年代的一种方法。热发光就是晶体材料被加热到红热温度(一般为400~500℃)以前的发光现象,简写成TL。它是贮存于物体晶陷中的电离辐射能被释放的结果,产生热发光的物体称辉光体。一般矿物、岩石形成后,由于它本身及周围介质中可能含有微量的U,Pb,40K等放射性物质,不可避免地受到α,β及γ射线的辐射,从而逐渐累积辐射能。矿物岩石的热发光强度与其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之间有线性或近于线性的关系,因此通过测量矿物岩石的热发光和矿物岩石在单位时间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就可按公式计算其年龄:t=N/ds。式中:t为测量样品的年龄;N为测量样品的天然热发光强度(相对单位);d为测量样品所接受的平均年剂量率(拉德/年);s为测量样品的热发光感量,即单位剂量所产生的热发光强度(相对单位为拉德)。在20世纪60年代,已利用黄土与黄土状土的天然热发光性质和强度进行地层对比,以后逐步用于古陶瓷和第四纪火山岩与沉积物的年代测量。

【含氟量测定】fluorite content measurement测定骨化石中的氟的含量来比较骨化石相对年代的工作。实验证明:人类和动物骨化石中氟的含量及氟磷比值(F/P2O5)比现代骨骼要高。骨化石的地质年代愈老,其氟的含量愈高。因此,可用不同地层中骨化石的含氟量或氟、磷的量及二者的比值,来比较骨化石的相对年代。目前这种方法只能应用于古近纪渐新世以来骨化石年龄的对比,在火山喷出物与地下水沉积物发育地区应用这种方法效果不好。

【树木年轮年代学】dendrochronology science20世纪初由AE道格拉斯创立的,利用树木年轮的形成规律进行断代的科学。断代精度为年。这种方法所根据的原理是:树木春长秋止,每年一轮,使树干横截面呈现木质疏密相间的圆圈状轮纹,就是常说的年轮。年轮就是树木的树龄。年轮的宽窄受光照方向、气候和地理、地貌位置影响。同一气候区相似地貌部位上的同种树木的不同树株,在同一时期内的年轮宽窄谱是相似的。如果,一株活树内层的年轮谱与同种不同株的死树外层年轮谱一致,就证明该株活树与这株同种死树有过共同生长期,它们的年轮就可以衔接起来。这样便建立起这个地区的主年轮序列,相当于建立了一部本地区的气候变化编年史。目前世界上年代最长的主年轮序列,是美国依据加利福尼亚白山上的刺果松年轮建立起来的,反映距今1万年前后以来的年轮谱系。14C年代只有经过树木年轮校正后,才比较可靠。

 

冰期与古气候

【第四纪大冰期】Quaternary glacial period又称第四纪冰期。新近纪末,第四纪初,气候开始转冷,寒冷气候带向南迁移,使高纬度和高山地区广泛发育着冰盖或冰川。第四纪冰盖的规模很大,在欧洲,冰盖南缘可达北纬50°附近,在北美,冰盖前缘一直伸到北纬40°以南,南极洲的冰盖也远比现在大得多,包括赤道附近地区的山岳冰川和山麓冰川,都曾下降到较低的位置。在中国,第四纪冰川作用的范围,不仅包括东北、西北、西藏和西南等地的山地和高原,而且也波及到东部山区和山麓平原。这次大冰期,至少可分四次冰期和三次间冰期。在最大的一次冰期中,世界大陆有32%的面积为冰川覆盖,大量的水分停滞于大陆上,致使海面下降约130米。在第四纪冰期中,气温平均比现在低3~7℃,降水量也比较大。不但高纬度地区为冰川覆盖,中低纬度地区也出现寒冷气候,并在山区发育山岳冰川。但是,并不像灾变论者所说的那样,生物会全部消灭。相反,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原始人类就是在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的气候变化中,同自然界严寒条件的激烈斗争,发展成为现代人的。

【中国第四纪冰期】Quaternary glacial epoch of China李四光根据江西庐山地区的冰碛物、冰蚀地貌及各种冰溜遗痕,划分出鄱阳、大姑、庐山三次冰期和两次间冰期。中国滇西点苍山海拔3800米左右保留较完好的冰川遗迹,它是较庐山冰期更新的一次冰期,即大理冰期。后在秦岭太白山建立的太白冰期与大理冰期相当。中国的四次冰期和三次间冰期,可与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冰期作对比,见表。1949年以来,全国各地作了大量的野外地质、地理考察工作,在更广泛的区域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存在。各地所划分的冰期、间冰期,尤其是西部高原和高山地区的第四纪冰期,大致也能和上述分期进行对比。虽然,有些学者对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遗迹持有不同看法,提出泥石流成因假说。尽管意见不同,然而对秦岭太白山、长白山天池和台湾中央山脉的末次冰期冰川的存在没有异议,对中国东部地区第四纪气候的冷暖波动也有相同结论。

中国欧洲阿尔卑斯地区大理冰期维尔姆(Würm)冰期庐山大理间冰期里斯维尔姆间冰期庐山冰期里斯(Riss)冰期大姑庐山间冰期民德里斯间冰期大姑冰期民德(Mindel)冰期鄱阳大姑间冰期恭兹-民德间冰期鄱阳冰期恭兹(Günz)冰期

【冰盖堆积带】accumulating zone of ice sheet雪线附近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雪线以上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大于消融量,成为冰盖堆积带。

【冰盖消融带】melting zone of ice sheet雪线附近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雪线以下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小于消融量,成为冰盖消融带。

【冰期间冰期旋回】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地质历史时期,地球上曾发生过多次气候冷暖变化。气候变冷以至于使陆地表面出现大规模冰盖和山地冰川,这种发生强烈冰川作用的时期称之为冰期。在距今约6亿多年前以来,地球上共发生三次大冰期,它们分别发生在南华纪、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相邻两次大冰期之间,是气候温暖的大间冰期。在大冰期中又可划分出若干次时间尺度为10万年以上的亚冰期和亚间冰期。亚冰期期间气温比现代的平均气温低8~12℃;而亚间冰期期间的气温则比现代的气温要高一些。亚冰期还可进一步分出几次时间长达万年左右的副冰期与副间冰期。气候的大幅度冷暖交替变化以及因此而造成的冰川大规模扩展和退缩的循环变化,就是冰期—间冰期旋回。

【冰消作用】deglaciation由于冰的融化和蒸发而引起冰的消耗,从而使冰川体逐渐变薄、变狭并缩短,称为冰消作用。冰消作用分为冰下消融、冰内消融和冰面消融三种。

【冰期最盛期】glaciation maximum特指第四纪末次冰期最盛期。末次冰期中气候最冷、冰川规模最大的时段,出现距今18?000年前后。全球性气温降低到最低,年均气温比现今低6℃左右,高山及高纬度地区的冰川推进到最大范围,北美大陆的覆冰面积高达60%,冰盖厚可达3千米,一些地区冰盖扩延至北纬40°以南;欧洲和西伯利亚也有巨大的冰盖。中国的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唐古拉山等地也发育了山岳冰川。大陆上草原、沙漠有所扩展,海冰、冰盖、草原和沙漠的扩展又导致地球表面反射率显著增加,当时海平面至少下降了85米,世界性海面达到最低位置,全球水分循环及地表水分的交换明显减弱。

【均衡反弹】equilibrium rebound冰期时在大陆上形成平均厚度2~3千米的大冰流,它使占地球表面面积71%的海洋失去约厚100米的水层。大陆冰流的重量使其下部地壳负荷加大,引起地壳沉陷,如南极洲及格陵兰因厚层冰流的重压,两大陆块的中部地壳均被压沉至海面以下。冰期结束后,冰盖消融,地壳负荷减轻,又导致地壳迅速回升,被称为均衡反弹。末次冰期以来,冰盖的消融所引起的强烈地壳均衡反弹,陆地升高,海面相对下降,使许多地方留下了末次冰期的古海岸遗迹。

【北欧冰后期古气候分期】palaeoclimatic division of post glacial time for North Europe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自维尔姆冰期(曾译玉木冰期、武木冰期)以来气候变迁史的分期。更新世最后一次大冰期以后,气候显著变暖,但在这短暂的地质历史时期内,气候仍有多次干、湿、冷、暖的波动,不过变化的幅度比更新世冰期与间冰期的幅度要小得多。1876年布利特(Blytt)根据对挪威冰后期沼泽沉积中植物残体的研究,提出了北欧冰后期古气候的分期(见表)。以后被谢尔南德尔(Sernander)在瑞典证实。所以这个分期被称为布利特谢尔南德尔古气候分期(BlyttSernander palaeoclimatic division)。以后,波斯特(Von Post,1928)、尼尔逊(Nilsson,1935)等分析了上述沼泽沉积中的孢粉,进一步加深了对北欧冰后期植被和气候变迁史的了解。关于古气候分期的年代问题,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德格尔的纹泥法、古文物法与14C法等),有不同的划分方案,其结果略有出入。

北欧冰后期古气候分期表地质

年代斯堪的纳维亚气候期

(距今)年气候

状况波罗的海气候期

(距今年)考古期全新世(冰后期)更新世亚大西洋期

(300~今)或

(2000~今)干凉

湿凉亚北方期

(3300~300)

或(4500~2000)干温大西洋期

(7700~6200)

或(8500~4500)温暖北方期

(7700~6200)

或(10?000~8500)干温前北方期

(8300~7700)

或(11?000~10?000)冷维尔姆冰期寒冷现代波罗的海期海螂期

(1500~今)滨螺海末期

(4000~1500)滨螺海期

(7500~4000)螺湖期

(8500~7500)刀蚌海期

(10?000~8500)冰盖及局部冰湖期现代铁器时代

铜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

 

 

 

 

【前北方期】PreBoreal,Preboreal北欧冰后期古气候分期的第一阶段。它延续的时间,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案,即为距今11?000~10?000年,或为距今8300~7700年,是维尔姆冰期冰川急速退缩的时期。气候以温凉为特征,较冰期时显著转暖。这个时期相当于波罗的海的刀蚌海时期,海水中生活着比较喜寒的刀蚌动物群,附近陆地上木本植物以桦树为主,其次是松树、柳树、云杉。出现个别的阔叶树花粉粒。

【北方期】Boreal北欧冰后期古气候分期的第二阶段,它延续的时间,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案,即为距今10?000~8500年,或距今7700~6200年。这一时期相当于波罗的海的螺湖期,气候干燥温和,陆地上木本植物以松树占优势,并逐渐被榛属、栎属、椴属和榆属所代替。

【大西洋期】Atlantic北欧冰后期古气候分期的第三阶段,它延续的时间,目前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案,或为距今8500~4500年,或为距今7700~6200年。这一时期相当于波罗的海的滨螺海的早期。陆地上木本植物以喜暖的椴、榆、栎、槲等阔叶树为主,还生长着大量的常春藤。气候温暖湿润,平均气温估计比现在高2~3℃,这一时期的气候最为适宜,故称为气候最宜期(climate optimum)。

【亚北方期】SubBoreal,Subboreal北欧冰后期古气候分期的第四个阶段,它延续的时间,目前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案,即为距今4500~2000年,或为距今3300~300年。这一时期相当于波罗的海的滨螺海的末期。陆地上生长的木本植物以榆、椴、栎树等为主,常春藤普遍减少。亚北方期的气候比大西洋期更具有大陆性的特征,表现为冬季较冷、夏季温暖干燥,晚期比较湿润。

【亚大西洋期】SubAtlantic,Subatlantic北欧冰后期古气候分期的第五个阶段,它延续的时间,目前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案,即为距今2000年至今,或为距今300年至今。它与亚北方期比较年平均温度降低,但湿度较高,泥炭沼泽发育,陆地上木本植物中以山毛榉为主,栎树减少。

【波罗的海冰后期地质历史分期】division of postglacial time of the Baltic Sea Area指波罗的海自维尔姆冰期以来地质发展历史的分期。即波罗的海冰湖期、刀蚌海期、螺湖期、滨螺海期与现代波罗的海期,代表现今波罗的海地区冰川后退以后近一万多年以来的五个发展阶段。

【波罗的海冰湖期】Baltic glacial lake波罗的海维尔姆冰期后地质历史分期的第一阶段。时代相当于晚更新世末期并向全新世过渡的时期,距今15万~1万年。当时覆盖北欧的大冰川后退到瑞典南部一带。现今波罗的海是一个冰川前缘的淡水湖。冰川湖的范围,随着冰川的后退而扩大,当冰川后退到芬兰南部一带的时候,冰川湖的东界达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及圣彼得堡地区。

【刀蚌海期】Yoldia séa time波罗的海维尔姆冰期后地质历史分期的第二阶段。此时已进入全新世,距今约10?000~8500年前。此时海水经由瑞典南部进入冰川湖,使冰川湖变成北海向东伸展的一个大海湾。淡水湖咸化,并有喜冷的海生贝类迁入。重要代表有刀蚌(Yoldia arctica)及寒水蚶(Arca borealis)、海螂(Mya truncata)等,这个内海就称为刀蚌海。这次海进称为刀蚌海进,这个阶段称为刀蚌海期。刀蚌海的范围占据现今波罗的海的大部(惟北部的波的尼亚湾还被冰川覆盖),向东并与陆地上的拉多加湖相通。这个阶段的海水沉积物保留在现代波罗的海与拉多加湖沿岸的高阶地上。

【螺湖期】Ancylus lake time 波罗的海维尔姆冰期后地质发展历史的第三阶段。距今8500~7500年。由于瑞典南部的隆起,刀蚌海与北海的联系中断,原来的大海湾变成一封闭的湖泊。由于冰川融化和大气降水的补给,水位上升,水体淡化,水温开始较低,以后逐渐增高。此时生活着淡水螺的代表为螺(Ancylus fluriatilis)

【滨螺海期】Littorina sea time波罗的海维尔姆冰期后地质发展历史的第四阶段,距今7500~4000年。由于瑞典与丹麦之间的卡特加特海峡形成,螺湖与北海沟通,海水东进,螺湖又变成一大海湾,海水盐度增高。这时代表性的贝类为滨螺(Littorina littorea)及鸟蛤(Cardium edula)、贻贝(Mytilus edulus)、Tapes olecussatas等,这个海就称为滨螺海,这次海进称为滨螺海进,这一时期称为滨螺海期。当时滨螺海范围与现代基本相似,但略大一些。

【现代波罗的海期】Present Baltic sea time波罗的海维尔姆冰期后地质发展历史的第五阶段,即最近阶段。由4000年前至今。由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稍稍上升,滨螺海范围也稍稍缩小,逐渐形成现代海陆轮廓。这一阶段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亚期,前期距今4000年至1500年,滨螺海由于海退,海水由咸变淡,贝类以椎实螺(Limnea ovata)为代表,这一时期称为滨螺海末期(Limnea sea time)。后期自1500年前至今,海水盐度较前期增高,标型贝类为海螂(Mya),这一时期称为海螂期(Mya sea time)。

【雨期】pluvial period,rainy period又称多雨期。指北半球部分地区更新世期间气候相对湿润的时期。雨期和冰期是相对应的。在更新世冰期时,北半球高纬度和部分中纬度地区冰盖面积扩大,副极地反气旋增强,副极地高压带向中纬度地区南移,并迫使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也相应向赤道方向移动,这样北半球副热带干旱地区的北缘就落入西风带内,降水量增加,变得比以前湿润。这时河、湖水位高涨,水域面积扩大。这种多雨的湿润期称为“雨期”。也有人称其为第四纪洪积期或第四纪湿润期。有人认为雨期应与间冰期相对应。

【洪积期】diluvial period属雨期,指北半球部分地区更新世期间气候相对湿润的时期。

【间雨期】interpluvial period指北半球部分地区更新世期间气候相对干旱的时期。在第四纪间冰期时,气温升高、冰川消融,北半球副极地高压带向极地方向回移,西风带与副热带高压带也相应地向北回移。北半球干旱地区降水量减少,气候又变干燥,这种少雨的干旱时期称为“间雨期”。类似现象有些地区又称为间洪积期或干燥期。更新世期间,雨期与间雨期多次交替出现,这在非洲北部和北美洲西南部等地表现得最为显著,这种交替变化是与高纬度地区冰期与间冰期的变化相呼应的。有人认为间雨期与冰期相对应。

【间洪积期】interdiluvial period属间雨期。指北半球部分地区更新世期间气候相对干燥的时期。

【雨期间雨期】pluvial and interpluvial冰期时,由于极地反气旋加强,极地高压向中低纬度移动迫使西风带南移,原来被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干旱带北部,此时被西风气旋占据,出现雨量充沛的温凉潮湿气候,称为雨期。反之,在间冰期,极地高压收缩,西风带向高纬度方向移动,副热带高压返回原来的位置,出现干燥炎热气候,称为间雨期。第四纪大冰期中,冰期—间冰期的交替导致了雨期—间雨期的循环及冷湿气候与干热气候的交替。第四纪期间,在中低纬度地区,如北非撒哈拉沙漠、西南亚沙漠以及北美西南部,曾出现过雨期—间雨期的多次交替。

【巴拿马地峡关闭】Panama isthmian closing巴拿马地峡位于墨西哥高原的东南,狭窄的陆地呈西北—东南走向,连接着北美与南美大陆,两侧分别濒临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巴拿马地峡原是一条狭长的谷地,阻碍了南、北美大陆之间动植物群的相互交流。后来,随着板块运动的影响,南极孤立,洋流的改变,古地中海消失,阻碍了海洋的径向交换。当北极接近海面冰流及格陵兰冰流形成后,巴拿马地峡闭合,南北美大陆连成一片,由此造成两洲之间动物的交流,同时也阻止了大西洋与太平洋的沟通。巴拿马地峡关闭对生物演变产生了巨大影响,具有重大的古生物学意义。

【丹斯伽阿德厄施格尔旋回】DansgaardOeschger cycle(D/O) 是指冰期内部的千年、百年尺度的旋回性事件。丹斯伽阿德等和厄施格尔指出了冰心中δ18O与降尘含量的变化及其与欧洲湖泊记录的对应性。这类变化被布罗克称为丹斯伽阿德厄施格尔事件,简称D/O事件。近年来格陵兰的新冰心研究发现:110?000~15?000年至今有23次D/O事件,对应着冰心中δ18O曲线的峰值,指示突然增暖,相当于6~7℃的升温,同时降尘可减少4倍。这类延续上千年或较长的事件,在冰期中以二三千年的准周期或假周期出现,这种增温阶段称为冰期内的间冰段。D/O事件发现于冰盖,同时也记录于海洋,这种二三千年周期的冰筏事件在北大西洋广泛发现。在海洋记录里,D/O事件与哈因里奇事件的关系十分明显:每隔几次D/O事件出现一次哈因里奇事件,然后又有较暖的D/O事件发生,如此周而复始,每一组逐渐变冷的D/O事件被称为Bond周期,即丹斯伽阿德厄施格尔旋回,简称D/O旋回。

【冰川型海平面变化】glacioeustasy,glacioeustatism,glacial eustasy,glacial eustatic change在第四纪冰期时期,气候干寒,海水因部分转化为陆地上的冰川冰而减少,海平面随之出现下降。在间冰期时期,由于气候转暖,冰川消融,融水由河流输送到海洋,使海水总量增加,海平面随之上升。这种因大陆冰川发展或消退,使水从大洋转移到陆地,或由陆地重返海洋,引起海水总量变化而出现的全球性海平面变化,称为冰川型海平面变化。

【冰心中粉尘浓度】dust concentration in ice cores冰心中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粉尘堆积量。在冰川冰层里储存的粉尘物质主要有气溶胶微粒、火山尘埃、宇宙尘及各种自然和人为的颗粒性物质。所有这些物质或成分起初都作为雪的晶核存在并降落到冰川,然后经降雪和变质作用过程以及冰川的发育过程进入冰川内部的。冰心的粉尘记录主要用电导测量(ECM)和Ca+浓度来体现。研究冰心中粉尘的成分、含量及与冰川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有关的各种物理特征等,可用以揭示过去几十万年以来的气候与环境的特征和演化。

【地面反射率】surface albedo地面反射辐射量(R)与射入辐射量(Q)的比值,即α=R/Q。

【古气候转型】palaeoclimatic transition指古气候演化型式的转换,约发生在距今250万年前,是具有全球性和突变性的气候事件。距今250万年前的高斯期,气候演化以持续的温暖为主要特征,距今250万年前以后,气候开始出现频繁的大幅度振荡,并且这种振荡持续至今。普遍认为:第四纪时期气候周期性振荡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轨道参数的周期性变化所引起的地表能量系统的周期性涨落。但是,根据伯杰(Berger)的计算,大约在过去的500万年间,地球轨道参数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是一致的。因此,推测该气候转型事件可能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从理论上讲,青藏高原的大幅度隆升是引起250万年前全球气候转型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青藏高原隆起,改变了地球表面的结构及大气环流的模式,从而产生某种反馈效应,放大了地表气候系统冷暖振荡的幅度。

【古温度曲线】paleotemperature curve用深海沉积物岩心有孔虫甲壳同位素建立的古温度变化曲线。对研究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依据它对第四纪冰期作出了新的划分。近几十万年来的古温度变化曲线是不对称型的锯齿状曲线,反映更新世晚期气候波动具有高振幅、低频率的特点,和更新世早期具低振幅、高频率的特点。曲线显示气候逐渐变冷,达到冰期的盛期之后,紧接着出现气候快速变暖,构成一个大的气候旋回,或称冰川旋回。快速变暖从氧同位素比值变化最大处开始,称为终止期。每一个冰期旋回位于曲线上两个相邻的终止期之间。在布容极性时的70万年里,有9个终止期、8个完整的冰期旋回;哈拉米洛事件以来,有11个终止期、10个完整的冰期旋回,反映出大约每隔10万年出现一次冰期,同时还有许多次一级的气候波动叠加在10万年的周期变化上。

【哈因里奇事件】Heinrich event在研究东北大西洋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三个钻孔的沉积物时(位于北纬47°和西经19°附近),哈因里奇(Heinrich)最早发现在这些岩心中大于15微米粗粒含量有突然增多的现象,在粗粒含量增加的同时,冷性有孔虫比例相对增多。因为在三个钻孔中的沉积序列非常一致,哈因里奇认为这在北大西洋是个普遍现象,并利用氧同位素阶段对这些事件进行了初步定年,发现每个粗颗粒层变化周期约为11?000年,他把这种现象解释为由于岁差变化引起太阳辐射量的变化所触发的北大西洋冰盖不断向南扩张。为了证实这些事件,布罗克(Broecker)等利用北纬50°西经24°的609号钻孔资料对末次冰期的沉积物岩心进行了间隔1厘米取样的详细研究,发现了哈因里奇所认为的北大西洋浮冰南伸事件的年代分别为距今15?000年、20?000年、27?000年、40?000年和50?000年。初步解释这是劳伦(Laurentide)冰盖扩张引起北大西洋浮冰南伸的结果,并把这些事件称为哈因里奇事件。哈因里奇层的两个显著特征是:①每层中含有快速堆积的丰富的碳酸盐碎屑物质;②6个哈因里奇层记录着当时海面海冰温度较低、盐度降低以及浮游有孔虫迅速减少的现象。

【湖泊水平衡】lacustrine water balance主要是湖泊水量平衡。任意时段湖泊水量平衡遵循方程:

P+Qc=E+Qo+q±△V

式中:P为湖面降水量;Qc为入湖径流量;Qo为出湖径流量;E为湖面蒸发量;q为工农业从湖泊中的取水量;△V为湖盆渗流量。当Qc>Qo时,湖泊水量是正平衡,湖水位上升,湖面扩展。如果Qc<Qo,湖泊水量为负平衡,湖泊水位下降,湖面萎缩。可见,湖泊水位、湖面的变化与湖泊水量平衡有密切关系。湖泊水量平衡因季节和年际之间变化而变化。对多数外流湖泊的水量平衡特点是:补给中以入湖径流量为主,消耗中以出湖流量为主。而湖面降水量、蒸发量、湖盆渗流量三项所占比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内陆湖泊水量平衡式中,Qo=0,湖泊所消耗的水量以蒸发为主。

【全新世大暖期】Megathermal大暖期一词系哈夫斯坦(UHafasten)于1976年提出的,是指间冰期中最暖阶段。这个时段时限较宽,包括了一些冷波动和在水分热量搭配上的气候不良波动。用大暖期替代以前应用较广但含义较窄的高温期与气候最宜期。哈夫斯坦建议的全新世大暖期起于北欧的孢粉气候分期系列的北方期与大西洋期过渡阶段,约在距今8200年前,终于亚北方期的后段,约距今3300年。中国研究者提出大暖期或高温期始于距今10?000~7500年,止于距今5000到2000年。大暖期延续约5500年,包含了相当多的气候与环境波动。

【替代性指标】substitutive indicator恢复古气候与古环境的代用信息指标。有关古气候与古环境的信息常被保存在沉积体中,用这些沉积的物质记录可了解较长时间的环境变化。沉积体包括深海沉积、湖泊沉积、风尘堆积及冰心等,将这些沉积物中具有的一些特性通过替代性指标转化为古环境信息便可进行全球环境对比与演化研究。作为环境变化的替代性指标,应选择那些对环境变化响应明显,响应机理较清楚和有明确古环境意义的一些指标。例如古土壤中的替代性指标有粒度、磁化率、孢粉、古生物反映的生态、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等。

【地文期】physiographic stages新生代以来区域地形发展历史的分期。中国最早研究地文期是在华北地区,见表。地文期学说认为:华北地区的山地和高原,在燕山运动以后未经历大的造山运动,基本上为同期性地上升。区域地形发展的历史基本上表现为剥蚀期(侵蚀期)与堆积期的交替出现。在剥蚀期,构造运动常表现为显著的上升,山地河流强烈下切;在堆积期,构造运动常由显著的上升状态转化为相对稳定状态,山地河流展宽并发生不同规模的沉积。剥蚀期与堆积期同期性地演替,形成了华北山地非常醒目的多层地形(多级山地剥蚀类平面与多级河流阶地)。一个剥蚀期与其相随而来的堆积期组成一个地形发展旋回(地文周期)。每一个地形发展旋回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剥蚀作用的强度与沉积作用的规模不同,它所塑造的地形形态也就不同。因此地形发展旋回不是地形发展的简单重复而是螺旋式地前进运动。

 

地文周期侵蚀期堆积期地质时代Ⅵ皋兰期

板桥期全新世Ⅴ马兰期

清水期晚Ⅳ周口店期

湟水期中Ⅲ泥河湾期(三门期、上榆社期)

汾河期早更

世Ⅱ静乐期(中榆社期)

X期(未名期)上新世晚期Ⅰ保德期(下榆社期)

唐县期上新世早期—中新世

【唐县期】Tangxian stage华北山区地文期中的一个侵蚀期。时代大致自中新世至上新世早期,延续时间较其他侵蚀期要长。华北山区喜马拉雅运动形成的构造地形经过唐县期较长时期的剥蚀,逐步形成以宽谷缓丘为特征的剥蚀地形。这种剥蚀地形称为唐县剥蚀面。

【唐县剥蚀面】Tangxian plan of denudation简称唐县面。华北山区唐县期中经过较强烈剥蚀作用而形成的起伏较小的宽谷浅丘地形。它在华北山区分布较广,在太行山东麓表现得最清晰,它的标准地点在河北唐县。

【保德期】Baode stage华北山区地文期中的一个堆积期,时代为上新世早期。这个时期堆积的地层称保德组,常见的为残积、坡积的红色粘土,其次也有冲积、湖积的砂砾层与粘土层。

【静乐期】Jingle stage华北山区地文期中的一个堆积期。时代为上新世晚期。这个时期堆积的地层称静乐组,它的分布不如保德组广泛。

【汾河期】Fenhe stage华北山区地文期中的一个侵蚀期,时代为早更新世初期。此时河流普遍下切形成峡谷,静乐组及其以前地层受到强烈剥蚀。

【泥河湾期】Nihewan stage华北山区地文期中的一个堆积期。时代属更新世早期。此时在华北山区一些山间盆地中,普遍堆积一套河流、湖泊沉积物,称泥河湾组或三门组、任家垴组。

【三门期】Sanmen stage华北山区地文期中的一个堆积期,时代为更新世早期,与泥河湾期相当。因最早在黄河三门峡地区研究而得名。三门期形成的地层称三门组。

【湟水期】Huangshui stage华北山区地文期中的一个侵蚀期。时代为更新世早期偏晚时期与更新世中期偏早时期。此时期河流从泥河湾期的沉积物下切形成峡谷。因最先在湟水谷地研究而得名。

【周口店期】Zhoukoudian stage华北山区地文期中的一个堆积期,时代为更新世中期。周口店期堆积的地层称周口店组。

【清水期】Qingshui stage华北山区地文期的一个侵蚀期,时代相当于更新世中期偏晚时期至更新世晚期之初,因最早在张家口地区清水河谷地研究而得名。张家口市大境门外高出河面25~35米的阶地,即为清水期河流下切造成的。

【马兰期】Malan stage华北山区地文期的一个堆积期,时代相当于更新世晚期。马兰期的地层称马兰组,由于当时气候寒冷干燥,堆积物以风积为主,坡积、洪积、冲积和湖泊沉积次之。风成沉积主要为典型的黄土,坡积、洪积和冲积主要为黄土状土和砾石层堆积,多分布在山坡、山前和山间沟谷中。马兰期风成黄土层中化石极少,常见的仅有蜗牛和鸵鸟蛋化石;而在河湖相地层中化石却异常丰富。如在河北迁安爪村河湖相地层中发现的主要动物化石有披毛犀、野猪、赤鹿、转角羚羊、原始牛和纳玛象等,是典型的北方动物群。

【板桥期】Banqiao stage华北山区地文期中的一个侵蚀期,其时代相当于全新世。因最早在北京西山板桥研究而得名。这一时期,由于气候变潮湿,河流侵蚀作用加强,切入马兰期的堆积面,造成深沟和高出河床15~20米的阶地。

【皋兰期】Gaolan stage华北山区地文期中近代的一个堆积期,代表近代河谷的堆积时期,因最早在甘肃皋兰研究而得名。

 

第四纪动物群

【维拉弗朗动物群】Villafranchian fauna指意大利北部新近纪晚期—第四纪早期的一个陆上动物群。化石产于维拉弗朗阶中,标准地点在意大利北部皮埃蒙特区阿斯蒂附近。这个动物群中包含一些新近纪残存的种属,如三趾马(Hipparion)、(Tapirus arvernensis)、乳齿象中的轭齿象(Zygolophodon borsoni)等;也有一些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种属,如丽牛(Leptobas stenometopon,L.etruscus)、真马(Equus caballus,E.stenonis),真象类以平额象(Archidiskodon planifrons)为代表,以及额鼻角犀(Dicerorhinus etruscus)等;其他化石有大型的剑齿虎(Machairodus)、小型的短剑虎(Megantercon)、斑鬣狗(Crocuta perrieri)、熊(Ursus etruscus)、狼(Canis arvernensis)、狸(Nyctereutes megmastoides)、猞猁(Lynx issiodorensis)、五棱齿象(Anancus arvernensis)、骆驼(Camelus bessarabiensis)、猪(Sus arvernensis,S.strozzii)、鹿(Cervus cusanus,C. philisi)、羚羊(Ovicaprine)、一种大型的大角鹿(Eucladoceras dicranius)、印度豹(Acinonyx)、水獭(Lutra)、一种猕猴类(Macaca dolichopithecus)等。维拉弗朗动物群延续的时间较长,维热特(Viret,1954年)根据动物群种属的变化,将维拉弗朗阶划分为四段,第一段以含有轭齿象、等为特征;第二段以五棱齿象、平额象的出现为特征;第三段以平额象为代表,乳齿象在欧洲绝灭;第四段以额鼻角犀出现为特征。第一段属上新世晚期,为喜暖动物群。第二段—第四段属更新世,其中第二段、第四段为喜冷动物群,第三段为喜暖动物群。也有的文献称第一段动物群为早期(下部)维拉弗朗动物群,第二段—第四段为晚期(上部)维拉弗朗动物群。维拉弗朗动物群的化石还发现于德国、匈牙利、罗马尼亚、前苏联西南部等地。

【泥河湾动物群】Nihewan fauna又称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ProboscidiparionEquus Fauna),是华北地区更新世早期的一个哺乳动物群。它以河北阳原泥河湾更新统下部所发现的化石群为代表,在山西榆社、河南三门峡等地也有类似发现,重要化石代表除中国长鼻三趾马(Proboscidiparion sinense)、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外,还有古板齿犀(Elasmotherium inexpectatum)、裴氏板齿犀(Elasmotherium peii)、梅氏犀(Rhinoceros mercki)、泥河湾剑齿虎(Machairodus nihowanensis)、后期剑齿虎(Cynailurus pleistocaenicus)、桑氏鬣狗(Hyaena licenti)、德氏后裂蹄兔(Postschizotherium chardini)、步氏大角鹿(Eucladoceros boulei)、中国古野牛(Palaeobison sinensis)、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直隶狼(Canis chihliensis)、狐(Vulpes)、纳玛古象(Palaeoloxodon namadicus)、平额原齿象(Archidiskodon planifrons)等。本动物群的各个属,有一部分是新近纪残留的,一部分是第四纪新生的。目前它们中有些已经绝灭。前者如后裂蹄兔属、三趾马属、剑齿虎属;后者如长鼻三趾马属、真板齿犀属、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属。新近纪出现的现生属有犬属、猪属、狐属等及仅在局部地区残留的鬣狗属、角麂(Muntiacus)属、轴鹿(Axis)等。第四纪初期出现的现生属有额鼻角犀(Dicerorhinus)属、犀属、象属、马属和羊(Ovis)属等。本动物群中的各个种,除个别是新近纪残留种外,几乎全部是第四纪初期出现的新种,目前它们绝大多数已经绝灭。从动物的生态类型来看,本动物群是一种温带森林草原型动物群。

【元谋动物群】yuanmou fauna曾称马街动物群(Majie fauna)(元谋又名马街),为华南地区更新世早期的一个哺乳动物群。化石产于云南元谋盆地元谋组中,它是与元谋猿人伴生的一个动物群。据古地磁法测定,元谋猿人生存年代为170万年。因此元谋动物群是目前中国华南地区第四纪下限的代表动物群。元谋动物群中有一些新近纪残存种,其中有:泥河湾短剑虎(Megantereon nihowanensis)、爪蹄兽(Nestoritherium sp.)、龙川始柱角鹿(Eostyloceros lungchunensis)、细麂(Metacervulus attennatus)、湖麂(Muntiacus lacustris)、最后柱角鹿(Cervoceros ultimus)、纤细原始鹿包(Procapreolus stenosis)、矮小麂(Muntiacus nanus);元谋动物群中,还有典型的代表更新世早期的种类,元谋狼(Canis yuanmoensis)、鸡骨山狐(Vulpes cf.chikushanensis)、化石小灵猫(Viverxicula malaccensis fossils)、桑氏鬣狗(Hyaena licenti)、昭通剑齿象(Stegodon zhaotongense)、元谋剑齿象(Stegodon yuanmoense)、类象剑齿象(Stegodon elephantoides)、云南马(Equus yunnanensis)、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复齿短耳兔(Ochotonoides complicidens)、山西轴鹿(Axis shansius)、粗面轴鹿(Axis cf.rugosus)、斯氏鹿(Rusa stehlimi)。元谋动物群中除个别现生种外,其余均为绝灭种。元谋动物群同华南各地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有一定的联系,如中国犀、化石小灵猫在两个动物群中均存在,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的一些典型种类,如大熊猫、、中国熊、猩猩及猕猴等,在元谋动物群中却没有发现。元谋动物群与华北三趾马动物群及泥河湾动物群有较密切的联系。如桑氏鬣狗、泥河湾剑齿虎、爪兽、复齿短耳兔、山西轴鹿、粗面轴鹿等同样存在于泥河湾动物群中。云南东北部昭通地区发现的昭通动物群(Zhaotong fauna),时代为更新世,相当于元谋动物群。

【巨猿动物群】Gigantopithecus fauna中国南方地区含巨猿化石的哺乳动物群。时代一般认为属于更新世早期。是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划分出来的一个动物群。它是以广西柳城社冲村南楞寨山硝岩洞,即巨猿洞洞穴堆积中的化石群为代表,所以也有人称它为柳城动物群(Liucheng fauna)。其他重要化石地点有湖北建始高坪、广西武鸣、广西大新黑洞、广西巴马等。重要化石有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先东方剑齿象(Stegodon praeorientalis)、大熊猫(Ailuropoda)、云南马(Equus yunnanensis)、桑氏鬣狗(Hyaena licenti)、乳齿象(Mastodon)、猕猴(Macaea)、次脊豪猪(Hystrix cf.subcristata)、竹鼠(Rhizomys)、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中国(Tapirus sinensis)、假面果子狸(Paguma larvata)、巨(Megatapirus augustus)、柯氏西藏熊(Ursus thiBetanus kokeni)、野猪(Sus scrofa)、猩猩(Pongo)、长臂猿(Hylobates)、金丝猴(Rhinopithecus)等。上述各地化石群虽然基本相似,但仍有一定的差异。最近有人认为含巨猿的动物群可分为三个层位,代表三个不同时代的动物群,即以柳城巨猿洞为代表的动物群,时代可能属更新世早期的中期(Qp21),其中含有较多古老性质的种类,如似锯齿嵌齿象(Gomphotherium serredentoidem)、先东方剑齿象(Stegodon praeorientalum)、大熊猫小种(Ailuropoda microta)、柳城丘齿鼷鹿(Dorabune liuchengensis)等。以湖北建始高坪为代表的含巨猿动物群时代可能属更新世早期的晚期(Qp31),有桑氏鬣狗(Hyaena licenti)、嵌齿象类(Gomphotheriidae)、云南马(Equus yunnanensis)等更新世早期代表,而大熊猫、中国(Tapirus sinensis)等的个体大于柳城巨猿动物群中同类化石。广西巴马的含巨猿动物群中有猩猩(Pongo)、长臂猿(Hylobates)、猕猴(Macaca)、华南箭猪(Hystrix subcristata)、大熊猫巴氏亚种(Ailuropoda melanoleuca baconi)、爪哇豺(Cuon jawanicus)、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 、、剑齿象、野猪等,时代较晚,可能属于更新世中期的早期(Qp12)。另外贵州黔西观音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动物群可能与之相当。

【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AiluropodaStegodon fauna又称猩猩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PongoAiluropodaStegodon fauna)、猩猩大熊猫动物群(PongoAiluropoda fauna)。这是在中国南方地区首先建立的一个第四纪哺乳动物群。这个动物群的分布范围相当广,东起江苏、浙江,西到四川、云南,北自湖北,南达广东,台湾省也可能包括在内。这个动物群延续的时间也比较长,从更新世早期至更新世晚期。重要化石地点有广西柳城巨猿洞、重庆万州盐井沟、湖北长阳下钟家湾、广东曲江马坝狮子岩,广西柳江通天岩等。这是广义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随着研究程度的提高,现在已把含巨猿的动物群从其中划分出去,同时又有人建议把长阳、马坝、柳江等与人属化石伴生的动物群也从其中划分出去,这样狭义的或典型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便是以盐井沟动物群为代表的一个更新世中期动物群。其他化石地点有云南富民县河上洞、广西兴安县、浙江杭州市留下及江苏丹阳等地。以猩猩(Pongo)、大熊猫(Ailuropoda)、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巨(Megatapirus)、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等为代表,其他重要化石有洞穴竹鼠(Rhizomys sinensis troglodytes)、中国竹鼠(Rhizomys sinensis)、柯氏西藏熊(Ursus thiBetanus kokeni)、最后斑鬣狗(Crocuta ultima)、次脊豪猪(Hystrix cf.subcristata)、角麂(Muntiacus)、水鹿(Rusa)等。本动物群与华北的周口店动物群代表中国更新世中期南北两个主要动物群,它们都有各自的特有的动物,如华北的梅氏犀(Rhinoceros mercki)、大河狸(Trogontherium)、转角羚羊(Spirocerus)、褐熊(Ursus arctos)等;华南的大熊猫(Ailuropoda)、剑齿象(Stegodon)、猩猩(Pongo)、巨(Megatapirus)等。有的动物,两区同属而不同种,或同科而不同属,如华北为貉(Nyctereutes)、华南为沙獾(Arctonyx);华北为肿骨鹿(Megaloceros pachyosteus)、华南为水鹿(Rusa);华北为梅氏犀(Rhinoceros mercki),华南则为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从动物群的组成看,本动物群南北方的差异较大,有人认为应划分为南北两个亚区,四川、重庆、湖北等属于北部亚区,很少发现猩猩化石;广东、广西等地属于南部亚区,其特征是含猩猩等化石。

【阳郭动物群】Yangguo fauna更新世早期偏中晚期的一个哺乳动物群。计有20余种。主要化石产地以陕西渭南阳郭地区的化石为代表。山西午城、陕西洛川黄土剖面下部及辽宁沁旗乃林乡西北黄土剖面中的化石亦可归入此类。阳郭动物群中约有1/2的种与泥河湾动物群的相同。主要化石有:变异仓鼠(Cricetulus varians)、纹背仓鼠(Cricetulus cf. friseus)、赵氏鼢鼠(Myospalax chaoyatseni)、丁氏鼢鼠(Myospalax tingi)、鼠平鼢鼠(Myospalax arvicolinus)、豪猪(Hystrix subcristata)、桑氏鬣狗(Hyaena cf. licenti)、山西猞猁(Lynx shansius)、古中国豹(Felis cf. palaeosinensis,F. pardus?)、柯氏小熊(Ursus kokeni)、长鼻三趾马(Proboscidipparion sinense)、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中国羚羊(Gazella sinensis)、晋南四不象鹿(Elaphurus chinanensis)、秀丽黑鹿(Rusa elegans)、粗面轴鹿(Axis cf. rugosus)、山西轴鹿(Axis cf. shansius)、短角丽牛(Leptobos brevicornis)、涝池河丽牛(Leptobos laochihensis)、宽额丽牛(Leptobos amplifrontalis)、野牛(Bison sp.)。阳郭动物群的特征是长鼻三趾马与真马(三门马)共生,三趾马类为上新世残存类型,而早更新世中晚期的典型属种如三门马、秀丽黑鹿相当繁盛。

【公王岭动物群】Gongwangling fauna又称蓝田猿人动物群。更新世早期最晚期的一个哺乳动物群,计有37个种。主要化石地点在陕西蓝田公王岭,产于黄土层底部。公王岭化石年代据古地磁测定为75万~80万年(近年来测得资料为115万年)。是一个含有真人(Homo)化石的动物群。其中主要化石有:麝鼹(Scaptochirus moschatus)、蓝田伟猴(Megamacaca lantianensis)、蓝田人(Homo erectus lantianensis)、鼷鼠(Arvicola terraerubae)、简田鼠(Microtus epiratticeps)、变异仓鼠(Cricetulus varians)、高冠灞河鼠(Babomys hypsodonta)、丁氏鼢鼠(Myospalax tingi)、方氏鼢鼠(M. fontaneri)、半脊豪猪(Hystrix subcristata)、复齿拟鼠兔(Ochotonoides complicidens)、西藏鼠兔(Ochotona cf. thiBetana)、变异狼(Canis variabilis)、熊(Ursus cf. etruscus)、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fovealis)、真獾(Meles cf. leucurus)、虎(Pathera cf. tigris)、豹(P. pardus)、更新猎豹(Sivapanthera pleistocaenicus)、中国鬣狗(Hyaena sinensis)、蓝田剑齿虎(Megantereon lantianensis)、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梅氏犀(Dicerorhinus cf. mercki)、蓝田犀(D.lantianensis)、巨(Megatapirus augustus)、中国(Tapirus sinensis)、中国爪蹄兽(Nestoritherium sinensis)、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aphus)、葛氏斑鹿(Pseudaxis grayi)、公王岭大角鹿(Sinomegaceros konwanlinensis)、短角丽牛(Leptobus brevicornis)、苏门羚秦岭亚种(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qinlingensis)。公王岭动物群的特点为带有强烈的南方色彩,如出现大熊猫、猎豹、剑齿象、、爪兽、毛冠鹿等,以及有少数上新世残留种,如剑齿虎和更新世早期典型的种:丽牛。

【陈家窝子动物群】Chenjiawozi fauna更新世中期偏早时期的一个哺乳动物群。主要化石地点在陕西蓝田陈家窝子。产于中更新世黄土层下部。古地磁测得年代约为60万年左右。也是一个含有古人类化石的动物群。陕西洛川黄土剖面中部及山西离石黄土下部地层中采得的化石亦可归入此类。主要化石有:蓝田人(Sinanthropus lantianensis)、甘肃亻莫鼠(Mimomys gansunicus)、合水亻莫鼠(M. heshuinicus)、假田鼠(Sminthoides fraudator)、鼠平鼢鼠(Myospalax arvicolinus)、赵氏鼢鼠(M. chaoyatseni)、许家坪鼢鼠(M. hsuchiapinensis)、丁氏鼢鼠(M. tingi)、鼢鼠(M. fontanieri)、似中华鼢鼠(M. cf. fontanieri)、高冠坝河鼠(Bahomys hypsodonta)、小林姬鼠(Apodemus cf. sylvaticus)、短脚野兔(Hypolagus brachypus)、复齿拟鼠兔(Ochotonoides complicidens)、拟西藏短耳兔(Ochotona cf. thiBetana)、翁氏兔(Lepus wongi)、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狼(Canis lupus)、獾(Meles cf. leucurus)、中国貉(Nyctereutes sinensis)、北豺(Cuon alpinus)、虎(Panthera tigris)、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巨(Megatapirus augustus)、梅氏犀(Dicerorhinus kirchbergensis)、似李氏野猪(Sus cf. lydekkeri)、葛氏斑鹿(Pseudaxis grayi)、大角鹿(Sinomegaceros sp.)、裴氏转角羚羊(Spirocerus peii)、肿骨大角鹿(Megaloceros pachyosteus)。陈家窝子动物群未见新近纪残留属种;在更新世早期特有动物中,只有复齿拟鼠兔、丁氏鼢鼠延续下来,出现许多更新世中期特有种类,如葛氏斑鹿、肿骨大角鹿等。

【周口店动物群】Zhoukoudian fauna华北地区更新世中期的一个哺乳动物群,它以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洞穴堆积中的化石群为代表,是与北京猿人同时期的一个动物群。化石种类相当丰富,仅周口店第一地点发现的哺乳类就有94种。其中有些是更新世早期动物群的残留种或其变种,如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梅氏犀(Rhinoceros mercki)、纳玛象(Palaeoloxodon namadicus)、中国鬣狗(Hyaena sinensis)等。有些是更新世中、晚期所特有的新种,如肿骨鹿(Sinomegaceros pachyosteus)、葛氏斑鹿(Pseudaxis grayi)、洞熊(Ursus spelaeus)、最后斑鬣狗(Crocuta ultima)、最后剑齿虎(Machairodus inexpectatus)、杨氏虎(Panthera youngi)、德氏水牛(Bubalus teilhardi)等,是本动物群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动物。还有些现生种如大熊猫(Ailuropoda)以及安氏鸵鸟(Struthio anderssoni)等化石。本动物群中包括比较喜湿与比较耐旱的、比较喜暖的与比较耐寒的多种生态类型的动物,反映了当时周口店一带自然环境是复杂的,同时也表示第一地点的地层,可能是先后不同阶段的产物。此外,在河北井陉青石岭洞穴堆积,山西、陕西、甘肃东部、河南北部等地更新世中期地层中,也发现有类似的动物群化石。

【万县动物群】 Wanxian fauna 又称四川动物群(Sichuan fauna)。指在重庆万州盐井沟附近发现的一个哺乳动物群。时代属更新世中期(即周口店期),化石代表有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eintalum)、长臂猿(Hylobates sericus)、金丝猴(Rhinopithecus nexellanae tingianus)、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teuca)、巨(Megatapirus augustus)、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竹鼠(Rhizomys sinensis)、箭猪(Hystrix)、鬣狗(Hyaena)、虎(Panthera tigris)、鼬鼠(Arctonyx colloris vostratus)、豺(Cuon javanicus antiquus)、黑熊(Euarctos kokeni)、纳玛象(Paleoloxodon namadicum)、野猪(Sus scrofa)、水鹿(Rusa unicolor)、麝鹿(Moschus moschiferus plicodon)、麂(Muntiacus muntiak margel)、水牛(Bubalus bubalus)、野牛(Bibos ganrus grangeri)、羚羊(Gazella)等。其中包含少数绝灭属,如剑齿象、巨等,大部分为现生种的化石亚种,约占54%,现生种约占23%。盐井沟动物群是狭义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典型代表。

【大荔动物群】Dali fauna更新世中期偏晚时期的一个哺乳动物群。主要化石地点在陕西大荔甜水沟。所采标本种类较少,但其特点为含人类化石(大荔人),动物成分多为更新世中期常见者。大荔人头骨化石产于洛河三级阶地底部冲积砾石层(夹粗砂透镜体)中。古地磁测定化石不超过60万年。主要化石有:大荔人(Daliman)、诺氏古菱齿象(Paleoloxodon naumanni)、马(Equus sp.)、肿骨大角鹿(Megaloceros pachyosteus)、葛氏斑鹿(Pseudaxis cf. grayi)、水牛(Bubalus sp.)。

【丁村动物群】Dingcun fauna更新世晚期偏早时期的一个哺乳动物群。以山西襄汾丁村的化石为代表。化石产在汾河二级阶地的冲积砂砾石层中。化石层上往往覆有浅灰黄色黄土(Qp3)。丁村动物群的主要特征为伴有尼安得特人类型的古人类化石;含有相当数量更新世中期特有的属种,如披毛犀、肿骨鹿、葛氏斑鹿等;一些更新世晚期特有的动物,如野马、野驴、野猪、原始牛开始出现。主要动物化石有:丁村人(Homo sapiens)、小耳鼠(Microtus brandtoides)、变种仓鼠(Cricetulus varians)、仓鼠(C. cf. griseus)、斯氏高山鼠(Alticola cf. stracheyi)、方氏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貉(Nyctereutes cf. procyonoides)、狗獾(Meles leucurus)、鬣狗(Crocuta cf. ultima)、虎(Panthera tigris)、纳玛古象(Palaeoloxodon namadicus)、德永象(P. cf. tokunagai)、印度象(Elephas cf. indicus)、野驴(Equus hemionus)、野马(E. przewalskyi)、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梅氏犀(Rhinoceros mercki)、葛氏斑鹿(Cervus (Pseudaxis) cf. grayi)、北京斑鹿(Cervus (P.) hortulorum Swinhoe)、加拿大马鹿(Cervus (Elaphus) canadensis)、河套大角鹿(Megaloceros cf. ordosianus)、东北狍子(Capreolus manchuricus)、诺氏驼(Camelus knoblochi)、普氏羚羊(Gazella przewalskyi)、鹅喉羚羊(G. subgutturosa)、恰克图转角羊(Spirocerus cf. kiakhtensis)、原始牛(Bos primigenius)、王氏水牛(Bubalus cf. wansijocki)、水牛(Bubalus sp.)。

【萨拉乌苏动物群】Salawusu fauna更新世晚期偏早时期的一个哺乳动物群。主要化石地点在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地区和陕西省榆林市北部萨拉乌苏河(即红柳河)流域,萨拉乌苏组的河、湖相沉积物中。甘肃环县、庆阳,陕西涝池河,山西峙峪等亦采到同样或相近的动物群标本。主要化石有:纳玛象(Palaeoloxodon namadicus)、最后斑鬣狗(Crocuta ultima)、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双峰骆驼(Camelus knoblochi)、赤鹿(Cervas elephus)、河套大角鹿(Sinomegaceros ordosianus)、北方狼(Canis vulpes)、虎(panthera tigris)、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etoides)、恰克图转角羚羊(Spirocerus kiakhtensis)、王氏水牛(Bubalus wansjock)、普氏野马(Equus cf. przewalskyi)、斑鹿(Pseudaxis sp.)、六盘山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 liupanshanensis)、原始牛(Bos primigenius)等。还有鸵鸟(Struthio)、兀鹰(Buteo)、山鹑(Coturnix)、沙鸡(Syrrhaptes)、野鸭(Anas)等化石。哺乳动物中有些现代已经绝灭了,还有相当一部分现生种。萨拉乌苏动物群的年代可能在3.5万~5万年左右。

【大河狸四不象鹿动物群】TrogontheriumElaphurus fauna 又称淮河动物群(Huaihe fauna)。原指中国淮河流域更新世中期的一个哺乳动物群,是当时根据在江苏泗洪下草湾组中部发现有中国大河狸(Trogontherium sinense)、犀牛、鹿、象等化石;在安徽五河戚嘴组中发现有四不象鹿(Elaphurus davidianus)、象等化石;在江苏沭阳嶂山相当于戚嘴组地层中发现有纳玛象、虎、野猪等化石,此外在河南新蔡练村新蔡组中发现有梅氏四不象鹿(Elaphurus menzienianus)、河套大角鹿(Sinomegaceros ordosianus)、古印度象(Elephas hysudricus)、獐(Hydropetes)、斑鹿(Pseudaxis hortulonum)、野驴(Equus hemionus)、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yi)、野猪(Sus)以及水鹿、披毛犀、纳玛象、水牛、棕熊、獾等化石而确立的一个动物群。由于它缺少同时期华北动物群中的重要代表肿骨鹿,也缺少同时期南方动物群中的重要代表大熊猫。而其中大河狸、四不象鹿、河套大角鹿等是当时华北常见的种类,水鹿则是华南典型的种类,所以淮河动物群被认为是更新世中期华北动物群与华南动物群之间的一个过渡类型动物群。但这个“动物群”实际上是包括了不同时代与层位的化石,其概念不明确,而且近年来的发现表明,下草湾组的时代应为中新世,其代表性的化石有杨氏河狸(Youngofiber sinensis,即中国大河狸)、山旺近无角犀(Plesiaceratherium shanwangense)、皇冠鹿(Stephanocemas sp.)、淮河脊棱象(Stegolophodon huaiheense)等,因此这个名称及有关的一些概念都需要修改。

【山顶洞动物群】Shandingdong fauna指中国华北地区更新世晚期偏晚时期的一个哺乳动物群,它以北京市周口店山顶洞洞穴堆积中的化石群为代表,是与山顶洞人同时期的一个动物群。包括洞熊(Ursus spelaeus)、最后斑鬣狗(Crocuta ultima)、虎(Panthera tigris)、豹(Panthera pardus)、猎豹(Cynailurus)、狼(Canis lupus)、狐(Vulpes)、豺(Cuonalpinus)、獾(Meles)、野驴(Equus hemionus)、斑鹿(Pseudaxis)、赤鹿(Cervus canadensis)、野猪(Sus sp.)、象(Elephas)、牛(Bos)、羊(Ovis)等哺乳动物,以及鸵鸟(Struthio)和青鱼(Ctenopharyngodon)等。哺乳动物中除相当一部分现生种外,也有几种现代已绝灭的,如洞熊、最后斑鬣狗。

【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MammathasCoelodonta fauna更新世晚期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哺乳动物群。重要化石地点有黑龙江呼伦贝尔盟扎赉诺尔、哈尔滨顾乡屯、吉林榆树周家油坊和五棵树等地。本动物群最富有代表性的种类有普通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松花江猛犸象[Mammuthus(Parelephas)sungari]、披毛犀(Coelodonta antquatatis)、北方狐(Vulpes rulpes cf.chihliensis)、四不象鹿(Elaphurus menjiesianus)、麋(Alces alces)、满洲鹿包(Capreolus manchuricus)等。其他种类有最后斑鬣狗(Crocuta ultima)、河套大角鹿(Sinome gaceros ordosianus)、斑鹿(Pseudaxis)、马鹿(Elaphus canadensis)、原始牛(Bos primigenius)、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yi)、野驴(E.hemionus)、旱獭(Marmota)等。大部分是现生种,大约有30%的种已经绝灭。当时自然条件与目前东北地区情况基本一致。本动物群与同时期华北地区动物群有明显差异,代表当时中国最北部的一个动物地理区。

 

第四纪地层

【维拉弗朗阶】Villafranchian Stage意大利北部的新生代的陆相年代地层单位,是帕里托(L.Pareto)在1865年创立的。标准地点在意大利北部皮埃蒙特区都灵城东南阿斯蒂附近。它的代表岩性是一套河流与湖泊沉积物,延续的时间较长,它的界线还不十分肯定。维热特(Viret)1954年根据动物群将维拉弗朗阶划分为四段,卢提格(Lüttig)1959年也根据动物群将阿尔诺河流域的维拉弗朗阶划分为四个单位。其中最下部的一段认为与海相的阿斯提安层(Astian)相当,属晚上新世(有人认为属中上新世—晚上新世早期)。第二段至第四段分别与海相的卡拉布里亚层(Calabrian)、埃米尔层(Emilian)和西西里层(Sicilian)相当,属更新世早期。这样,也就可将维拉弗朗阶划分为上下两部,下部属新近纪上新世,上部属第四纪更新世。维拉弗朗阶在第四纪地层的对比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华北地区的泥河湾组或三门组可与维拉弗朗阶的中、上部对比。

【卡拉布里亚阶】Calabrian Stage意大利更新世早期的海相地层单位。1948年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确定以卡拉布里亚层底界作为第四系下界。起始于约1.8百万年前,持续约1.3百万年。以哺乳动物的演变序列清楚而著称。

【中国第四纪地层表】Quaternary Chart of China中国全国地层委员会于2000年5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上,建立了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其中将第四系划分为:

统(世)全新统(世)Qh更新统(世)Qp阶(期)代号未建萨拉乌苏阶(期)Q3p[马兰阶(期)]周口店阶(期)Q2p[离石阶(期)]泥河湾阶(期)Q1p[午城阶(期)]Ma0.010.140.732.60

【泥河湾阶】Nihewanian Stage由全国地层委员会第四系工作组于1999年命名,阶名源自岩石地层单位“泥河湾组”,层型剖面选在河北省阳原县化稍营镇郝家台和下沙沟。泥河湾阶的底界生物识别标志尚待深入研究后定义。本阶内以含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为特征,代表属种有:Postschizotherium chardini,Megantereon nihowanense,Proboscidipparion sinense,Palaeoloxodo namadicus,Elasmotherium,Equus sanmeniensis,Gazella sinensis,Coelodonta antiquitatis,Nyctereutes sinensis,Hyaena licenti等。另含一些小型哺乳类动物。属更新世早期。

【周口店阶】Zhoukoudianian Stage由裴文中、周明镇、郑家坚1963年命名,命名地点位于北京市房山县周口店,命名剖面位于周口店第1地点的龙骨山奥陶纪灰岩洞穴中。周口店阶以含更新世中期的北京猿人(Homo erectus pekinensis)和肿骨鹿(Megaloceros pachyosteus)为主要识别标志。同时伴生有丰富的哺乳类动物化石,主要有:Macacus robustus,Trogontherium cuvieri,Hyaena sinensis,Equus sanmeniensis,Ursus spelaeus,Machairodus inexpectatus等90余种。本阶内自下而上包括5个孢粉组合:①Juglanspollenites mandshuricaUlmuspollenitesQuercoiditesArtemisia组合;②Selaginella sinensisS. delicatulaBetulaepollenitesUlmuspollenites组合;③RosaceaeHumulusGramineae组合;④Selaginella sinensisS. unicinataRiccia组合;⑤ChenopodiaceaeArtemisiaPolygonumSelaginella s~i~n~e~n~sisPinuspollenites组合。属更新世中期。

【萨拉乌苏阶】Salawusuan Stage由全国地层委员会第四系工作组于1999年命名,阶名源自岩石地层单位“萨拉乌苏组”,命名剖面位于内蒙古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红柳河,层型剖面暂选在内蒙古乌审旗滴哨沟及大沟湾。萨拉乌苏阶以含纳玛象及最后斑鬣狗动物群为特征。主要有:Crocuta ultima,Palaeoloxodon naumanni,Camelus knoblochi,Megaloceros ordosianus,Equus hemionus,Coelodonta antiquitatis,Cervus elaphus,Homo sapiens等。属更新世晚期。

【泥河湾组】Nihewan Fm属更新世早期。以湖泊沉积物为主,河流沉积物次之。广泛分布于山西北部与河北西北部各山间盆地中,如怀来、宣化、阳原、大同、忻县、寿阳、太谷等地。命名剖面在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村附近。河流相沉积物主要分布在现代山地河流的高阶地上。湖岸相沉积物分布在现代盆地边缘,如古湖岸阶地上,以砾石、砂砾石为主。湖心相沉积物分布在现代盆地中,以粘土、粉砂质粘土为主,有时夹砂砾石层,局部地区顶部夹数层薄层石膏,颗粒分选性与砂砾的磨圆度均较好。湖心相沉积物中常见清晰、规则而稳定的水平层理,有时可见微薄的深、浅色相间的季节层理。湖岸相与河流相沉积物可见斜层理,在粒度与颜色方面,具有明显的韵律构造。在山西大同县、阳高县一带,本组顶部夹数层薄层玄武岩与数层火山碎屑岩,是湖滨和湖心火山喷发的产物。本组含有丰富的哺乳类动物化石,是泥河湾动物群的标准地点。还有相当丰富的软体动物化石,以及鱼类、介形虫、有孔虫、植物化石。本组一般呈松散状态,也有少数钙质胶结的砂砾岩。厚度在盆地中心一般为200~300米,局部地区可达600余米。它伏于上新统或是其他较老的地层上,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其上被厚度不等的后期沉积物覆盖或直接出露地表。受构造运动的影响,本组已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有的地区已发生明显的弯曲与断裂变形。根据近年来在本组上部和下部所发现的哺乳类、鱼类和介形虫化石来看,泥河湾组上部和下部的时代和成因类型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泥河湾组可与维拉弗朗阶中、上部对比。

【西域组】Xiyu Fm又称西域山麓砾石层(Xiyu piedmont gravels)。属更新世早期。命名剖面位于新疆天山北坡独山子和天山南坡库车。以灰黑色巨厚砾岩、砂砾岩层为主,夹淡黄色砂、泥岩,砾石成分比较复杂,有石英岩、花岗岩、片岩、板岩和火山岩等,砾石呈次圆—次棱角状,钙质胶结或半胶结。与下伏上新统一般为整合接触,局部地区(昆仑山前)为不整合接触,常与下伏地层一起遭受褶皱和错断;与上覆乌苏群亦为不整合接触。厚数十米至3020米。典型剖面在天山北麓独山子和安集海。独山子剖面自上而下划分为5段,总厚276米:⑤灰黄—灰黑色厚层砾岩层,夹砂岩透镜体,厚75.5米;④灰黄色砂质泥岩层与灰色砂岩层互层,以泥岩为主,厚44米;③灰黄色砂质泥岩与灰色砾岩层互层,底部出现厚层褐黄色泥岩层,厚57.5米;②以褐黄色泥岩为主,夹薄层黑色砂、砾岩,厚48米;①以红黄色泥岩为主,厚51米,与下伏上新统独山子组呈连续过渡关系。安集海剖面自上而下划分为5段,总厚220米:⑤灰黑色巨厚砾岩层和砂、砾岩层,厚38米;④黄色砂质泥岩与灰黑色砂、砾层互层,厚45.5米;③棕黄色砂质泥岩与灰黑色砂、砾层互层,厚17.5米;②棕黄色泥岩夹薄层状或透镜状砂、砾岩,厚95米;①以红黄色泥岩为主,厚25米,与下伏新近系呈过渡关系。上述两个剖面孢粉均以草本植物Chenopodiaceae孢粉Artemisia 为主,反映气候干、冷,但4、3段之间出现木本植物孢粉 Quercoidites 等,反映此时期气候略温凉。经古地磁测定下限为高斯极性时中的凯纳极性亚时,约为288万年。广泛分布于天山山前地带和山间盆地中,主要为山麓磨拉石堆积。在塔里木盆地南缘厚度变化较大,如:莎车地区厚100~3022米;若羌地区厚230~1450米。于田南克里雅河畔西域组上部砾石层中所夹的康苏拉克玄武岩年龄为121万~143万年(KAr法)。

【玉门组】Yumen Fm曾称玉门砾石层(Yumen gravels)、玉门砾岩(Yumen conglomerate)。属更新世早期偏早时期。分布于甘肃省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由冲积、洪积、冰水沉积物组成,岩性以厚层灰色、灰褐色砾岩为主,夹砾状砂岩、砂岩与泥岩凸镜体,钙质或泥质胶结,局部为半胶结,较坚硬。砾石成分因地而异,多为南山系变质岩及花岗岩,平均砾径随远离山地而变小。玉门组与下伏上新统疏勒河组为不整合接触,与上覆酒泉组为整合或不整合接触。本组构造变形强烈,它在山麓构成低缓丘陵,遭受剥蚀,在前山带则深埋地下,厚度变化大,一般为200~600米,老君庙青草湾间最大厚度达850米。

【安宁砂层】Anning sandstone其时代可能属更新世早期。分布于甘肃兰州至靖远一带黄河两岸及大通河以东地区的第四纪砂层。较好的剖面见于兰州市安宁堡附近大沙沟(黄河北岸一支沟),1937年杨钟健等首先研究并命名为安宁系。安宁砂层呈浅橘红色,以石英砂粒为主,砂粒球度高,磨圆度差,多棱角,表面有麻炕,砂层疏松,厚约40~50米。它可能是附近红层中的砂粒经风力搬运再堆积而成。安宁砂层下伏地层为新近系甘肃群红层,上覆马兰黄土。

【五泉山砾岩】Wuquanshan conglomerate属更新世早期。零星出露在甘肃省陇中盆地的山前地带,命名剖面在兰州市五泉山公园东龙口。岩性为浅红色的砾石层,其中含多层粘土质粉砂凸镜体。砾石层为粘土质粉砂胶结,比较坚实。砾石砾径一般为1~4厘米,最大砾径达40~50厘米。砾石成分以杂色片岩和混合岩为主,全是来自南部的马山和兴隆山的近源物质;砾石磨圆度差,以次棱角的砾石为主;砾石大小混杂,排列无一定方向;厚度约30米,可能为冰水沉积。其基本性状与玉门砾岩相似,似属更新世早期偏早时期。五泉山砾岩与其下伏的甘肃群红层受构造运动影响,已明显变形,地层倾角达20°。

【巴隆马海组】BarunMahai Fm属更新世早期(相当泥河湾期)。分布在柴达木盆地中部。岩性为灰绿色、灰褐色的砂质泥岩、粉砂岩、砂岩夹石膏、岩盐层。以湖泊沉积为主,厚约45米。含剑齿虎、转角羚羊、轮藻等化石。

【贵德组】Guide Fm属更新世早期。分布在青海省天峻、共和、贵德一带。岩性为浅色砂砾、砾石与杂色粘土,常呈互层关系,并夹泥灰岩与石膏层,为湖泊与河流沉积物, 厚约500米,含阿氏鼠分鼠(Myospalax arvicolinus)、狼、狐、犀牛等化石。

【三门组】Sanmen Fm属更新世早期。命名剖面在河南三门峡。其分布范围东起三门峡,西止于西安以西,南界秦岭,北界陕西龙门山。成因类型为河流、湖泊沉积物;岩性为砾石、砂、粘土,夹薄层泥灰岩,一般自盆地边缘向盆地中心变细,具明显的韵律结构、水平层理或交错层理。主要哺乳动物化石有原鼠分鼠(Prosiphneus)、裴氏板齿犀(Elasmotherium peii)、步氏鹿(Euctenoceros boulei)、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等,与泥河湾动物群基本相同,软体动物化石以厚壳的丽蚌(Lamprotula)为主,地层厚度一般为200~400米,盆地边缘薄,中心厚。

【五里店组】Wulidian Fm属更新世早期(即泥河湾期)。分布在河南东南部,零星出露于信阳五里店、长台关、息县、罗山、固始、淮滨等地。属湖泊沉积。上部为棕黄色砂质粘土、粘土夹砂层;下部为灰绿色含砂粘土及砂砾层。层理明显,砾石成分以石英岩、石英片岩、长石片岩、云母片岩为主,砾径一般小于5厘米。在新蔡县练村发现有德永氏原齿象(Archidiscodon tokunggai)、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棕熊(Ursus arctos)、水鹿(Rusa unicolor)、水牛(Bubalus)以及鱼、丽蚌(Lamprotula)化石。本组厚度在信阳五里店为16~18米,息县、淮滨一带达160米。

【汨罗组】Miluo Fm属更新世早期(即泥河湾期)。出露于湖南北部白水江、澧水、沅江、汨罗江等下游60~80米阶地上,部分埋藏于常德、汉寿、湘阴等滨洞庭湖地区的平原面之下。为河流与湖泊沉积的砾岩、砂岩、细砂岩、砂质粘土与砂土组成,总厚度为33~144米。湘阴县古培塘钻孔中所揭露的泥炭层中含大量孢粉,裸子植物花粉以松、油杉、铁杉为主,被子植物花粉以枫杨、栎、栗、忍冬等为主,其他还有柳、杨、胡桃、杨梅、鹅耳枥、桤木、苗榆、山毛榉、漆树、槭树、朴树、榆、紫树、椴、山茶、木兰、鹅掌楸、樟、桃金娘等,草本植物有蓼、草莓、禾本科、百合科等,蕨类植物孢子以铁角蕨为最多。

【元谋组】yuanmou Fm曾称元谋层(yuanmou bed)。属更新世早期。1965年在元谋发现两颗人牙化石,经鉴定为Homoerectus yuanmouensis(据古地磁极性亚时推断年龄为168万~187万年),并将元谋组划分为四段28层。大坡箐沟剖面,岩性分为上、下两段:下段由棕色厚层状砂层与粉砂质粘土互层组成,夹灰绿色薄层粘土,与下伏上新统沙沟组呈假整合接触,厚2782米,含元谋动物群化石及软体动物化石Semisulcospira elegans,Unio sp.,Gyraulus sp.,Corbicula sp.等;介形虫化石Candoniella albicans,C. mirabilis,Ilyocypris cornae,I. bradyi等;孢粉Larixpollenites sp.,Cedrus sp.,Abiespollenites sp.,Tsugaepollenites sp.等,据古地磁测定,其底界位于高斯正向极性时与松山反向极性时之间,约250万年。上段由棕黄色砂、砾层和粉砂质粘土互层组成,上覆更新统中部的红色铁质风化壳,厚1222米,化石极丰富,含元谋动物群化石及软体动物化石Radix sp.,Gyraulus sp.,Corbicula sp.等;孢粉Pinuspollenites,Gramineae,Chenopodiaceae,Alnuspollenites,Ulmuspollenites等。据古地磁测定,上、下段之间界线相当于松山反向极性时中的奥尔杜威极性亚时,约187万年。上述哺乳动物化石,统称元谋动物群。根据元谋动物化石群、孢粉组合和古地磁测定,元谋组时代定为更新世早期。生物化石反映元谋组沉积时是以草原为主的疏林草原生态环境。元谋组被视为中国南方第四纪早期具代表性的地层。元谋组沉积之后,在元谋盆地等地普遍遭受一次强烈构造运动,有人称为元谋运动。

【湛江组】Zhanjiang Fm时代属更新世早期。命名剖面位于广东雷州半岛的湛江一带。为浅黄或灰白或紫红色等杂色砂砾石层、砂层、亚粘土及粘土,厚2~250米,向南逐渐变薄,与下伏上新统的望楼港组呈假整合接触。该组由以滨海相为主的复杂沉积物组成,各地岩相、厚度均有较大差异。雷州半岛北部含淡水硅藻,以河流相为主,厚105~250米;雷州半岛中部和琼北含淡水硅藻、半咸水硅藻,为河口相沉积环境;雷州半岛南部及琼北以滨海相为主,沉积物多变,以湖、沼泽相的淤泥、粘土为主,厚1~29米;海南岛北部以滨海—浅海相砂质沉积为主,澄迈、定安等地以砾砂沉积为主,厚2~10米,含植物Bauhinia sp,Diospyros sp等,并于迈陈含哺乳动物Megaloceros pachyosteus牙齿。在广西上洋含褐煤层中见孢粉Betulaepollenites,Castaneapollenites,Polypodiaceae等,属凉爽气候。在粤东覆盖在本组砂砾层之上的玄武岩同位素年龄为205万年,古地磁测试结果该组地层在松山极性时段内。主要分布于湛江一带、合浦地区、雷州半岛及海南岛北部,形成60~80米的高台地。

【永兴组】Yongxing Fm属更新世早期。命名剖面在南海西沙群岛西永2井,孔深60002米,106~256米深度为该组地层。为白或灰白色粒泥灰岩、泥灰岩、藻屑灰岩、核形灰岩,偶见格架灰岩,可过渡为松散沉积层夹白云岩化、泥粒灰岩等,沉积环境为环礁湖环境、礁坪湖环境。西琛1井则从礁坪湖的粒泥灰岩、藻屑灰岩过渡到环礁湖相,夹有较多的斑点礁灰岩,下段富含蓝绿藻屑,有时出现核形石,并具有白云岩化,色调淡,尤以藻泥屑灰岩最为洁白、细腻;上段富含红藻藻屑、藻席层,红藻石常见,岩石色调暗,下部含有孔虫13~28种,壳体大部分保存完好,有底栖有孔虫、浮游有孔虫等,反映湖沉积;上部含浮游有孔虫1~18种,壳体保存不完整,具明显的礁坪相特征。本组厚约152米。与下伏上新统永乐组呈不整合接触。下限年龄247万年,上限年龄70万年。铀系测年结果其上限大于60万年。永兴组、琛航组、石岛组、西沙洲组统称为西沙群。


第四纪地质学知识点汇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