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

2023-01-10 15:11 作者:Willam杨  | 我要投稿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这句话,这句话在网上普遍的解释都是: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经过学习后才知道的,是次等;遇到困惑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了;遇到困惑疑难仍不去学习的,这种老百姓就是下等的了。”这样一看,是不是想骂孔子的心都有了,但是孔子并不会说这么讨人嫌的话,否则他的思想也不会流传至今。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我们首先看一下“生”这个字,这个字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从无到有,开始的意思,“知”这个字在论语里很常见,一般来说都是通假字,通“智”在这句话里是使其智之的意思,“者”则是语气助词,“上”是上等的意思,表示等级和品质高,“学”在论语里也很常见,在这句话里表示实践,领悟,效仿,最终达到觉悟的意思,次就是第二,次等的意思,“困”并不是困惑的意思,而是困难,艰难,痛苦打击的意思,“民”指人民,“斯”是一个代词,代了此这个字。

 

知道了每个词的意思我们可以把这些意思连接起来:生下来就有智慧的人,为上等,通过“学”而逐渐获得智慧这是在下一等的人(孔子自认为它属于第二类人,我自己认为我是第三种人),在困境和打击中,才开始会学,这是再下一等人。而困境和打击中还不学的,这样的人就被我们认为是最下等的人。为什么我们会说生下来就有智慧的人是上等的人,在这里“智慧”是指知道如何学习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生下来就知道自己的“使命”。困境和打击该如可理解呢?让我来举个例子:有一个人,他不爱学习,他的爸爸妈妈很生气,所以如果没考好就会去惩罚他,那么这种人就是第三类人,要人逼着学习的人。同样的,老子也讲过一句话: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再去看前面的理解就会觉得根本说不通。

 

以上就是这句论语的解析。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