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举到底有多难?祖上三代做过这些工作,连考试资格都没有
现在的读书人,都以考上清华北大为荣耀,也是大部分读书人的最高追求。要考上清华北大,那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个县,可能每年也就几个人能够上清华北大。而清华北大全国每年录取人数,也不过万人,可想而知难度有多大。
但是,相对于古代中举的难度来说,那不过小巫见大巫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古代读书人,想要中举有多难。

首先,在古代,想要成为读书人,就有一个门槛。祖上三代如果有人做过僧人、道士、犯讳者、丁忧者、冷籍、丐户、娼妓、唱戏卖艺、府衙杂役、犯过罪的等等,这些类别的人,就连成为读书人的资格都没有,这就筛选掉了一大批人。
在成为读书人之后,就要参加科举制度,而科举考试又要经过四级考试。考秀才、考举人、考贡士、考进士。
古代可没有什么毕业一说,如果考不上秀才,就得一直考,所以那个时候,爷爷和孙子一块儿提着考蓝进考场的人有的是。

别以为考秀才很容易,要想考中秀才,也要经过三级考试。县里考一次,府里考一次,最后再到省里提督学政考一次,这三场考试都过了,那才具备秀才的资格。
考中了秀才,在古代就拥有了一定的特权。比如说可以免除部分刑罚、可以戴方巾着长靴、可以使用奴才、见官不用下跪、可以免除部分徭役、有公事可以直接禀告知县、还有资格进入官学进行学习……

所以,在古代,中个秀才,就已经是非常受人尊重,连妻子都被称为秀才娘子。
中了秀才之后,下一步就是举人了。
那么秀才考中举人的比例是多少呢?根据记载,三十个秀才里面才能中一个,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三点三。

考举人叫做乡试,每三年才举行一次,也叫作秋闱,主考官由皇帝亲自指派,考场叫做贡院。现在南京就有个江南贡院,又称南京贡院、建康贡院。江南贡院始建于1168年,清同治年间达到鼎盛,仅考试的号舍就有20644间,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居全国各省贡院之冠,创中国古代科举考场之最。
乡试的第一名叫做解元,唐伯虎就是解元,也是我们常说的连中三元的第一元。若是中了举人,那就不得了了,举人在古代就被称为老爷了,就可以做官了。一般地方上学历最高的就是举人了。举人除了前面所说的秀才有的那些特权外,每月还有俸禄,如果去参加会试,还会发路费。

中了举人之后,那就是会试,会试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也叫作春闱,由礼部主持。那么,多少个举人可以考上贡士呢?答案是每二十个举人才中一个,录取率百分之五。
过了会试的叫做贡士,贡士的第一名叫做叫会元,是连中三元中的第二元。所有的贡士都能参加殿试,而且都能当上进士。殿试一般在会试的一个月之后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

只不过,进士又分为三甲,一甲进士极第、二甲进士出身、三甲进士同进士出身。
一甲进士极第只有三人,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进士差不多有百十来个,三甲进士二三百个。所以全部加起来也就是三四百人。
当然,古代除了考试流程复杂,竞争极大,录取率极低以外,还有考试内容非常的刁钻古怪。特别是到了明清的八股取士,文章只从四书五经里面摘取,四书五经每一本都是微言大义,春秋几百年的历史才一万五千字。

所以你想想,考了几百年这里面各层考试下来里面的文章都用尽了,就只能结搭题了。大家都知道古文没有标点,前一句话的后半拉跟后一句话的前半拉,一贴 ,贴成一句话,拿这个出题考你,你还要解释这为什么对。
所以,这简直是一场智力游戏,能考中的人就太了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