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什么科学必然是科学主义的?||定义的意识形态

2023-02-03 09:40 作者:云卷天舒0  | 我要投稿

如今人类追求科学相信科学是不是也可以说是信奉科学教? - 袁岚峰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229468/answer/115769056



“一切科普都是科学主义意识形态的推广”。
这个说法是不是听起来很刺耳?当然,首先我们必须觉察意识形态的“反身性”而不是“反思性”。
意识形态不是一个“结论”,不是外在于“主体”的“运动”。
拿这位知名的科普作者来说,“质疑、证明、实验”的语义溯源的意识形态对其公理的“价值判断”他能够避免吗?
科学家对自身辨别的“价值判断”(比如客观性—物化陈述)作为一个“科学共同体”的决策——能够避免吗?
注意:我这里没有贬意。因为一切“定义效用”都是一种“化约损耗”。
我自己亦不能例外。
所以,意识形态“溢出”于中文的语义,首先就是“自我命名”。
意识形态是“显现”自身认知的“现代用语”。
借用哲学的“意识形态”陈述,只是为了能够达到“转述”的觉察。
否则,我们就会对类比名词(比如自知)缺乏一个跨越定义边界的体验。

所以,让我们尝试进行哲学术语的再次“转述”,那就是意识形态是一种“认知化的知识”——一种觉察对自身的“抛出”。
这是一个典型的“二律背反”。
一方面我们“知道”自己受“意识形态”的束缚,另一方面我们没有权力对这一“束缚”做出“背叛”。
其根本原因就是——一切认知抛出于“世界”就只能是一种“自我命名”。
也就是此在的存在化,只能是“此在的命名”。
如果科学共同体“想要”对这个世界产生“效用”,并将这个效用施加于“被主体觉察的客体之上”,它就无法避免自身的“意识形态暴力”
一切的区别都是“假”——一种代理。
这位科普作者根本不在乎哲学、宗教、科学在认知上的“同质”。
他关心的是如何为“宗教”和“科学”构建本质上的区别。
这是“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力量需要的“自我命名”。
如果科学共同体作为一个“社会组织”需要表达自身,这样的意识形态宣讲就是绝对合理的。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我一再推崇拉图尔的《自然的政治》,尤其是在哲学—宗教—科学的语境下,拉图尔的理念几乎是难得的理解“假”这个概念价值的切口。
科学的“真”是以科学主义的“假”来代理的。
再强调一遍,科学的一切效用——科学家的一切社会贡献,最终都会被陈述为“科学主义”。
这才是一个意识形态的“效用”。
科学家作为“人”,也许意识到自身效用的“动力溯源”不是“科学主义”涵盖的。
但只要作为“科学共同体”内的科学家,他就无法避免科学主义“假”对“真”的代理。
这就是“主—宾”结构的必然结果。
社会个人的宾我,是社会集体的“主我”,并不能够否定,社会集体的“宾我”(共同体)是发挥社会效用的根本路径。
这就像作为人的“主我”进入社会,则只能显现为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宾我一样,是一个客观化(物化)世界的唯一手段。
觉察并不能“否定”定义的客观性。
因为“否定”作为定义本身就是觉察的一个重大“觉察”。
否定就像德勒兹的(否)存在一样,本身就是一个定义的(否)定——一种定义的意识形态。
所以,科学的“实现”根本无法避免科学主义。

我再强调一遍:
1,这不是“贬意”,因为一切“物化—客观性”的表达皆是意识形态化的。
2,用康德的二律背反是极好的意识形态(假→借来)的“理解模型”。“我”知道我的“局限”并不是我能“定义”我的局限的理由——这就是“自我命名”。
3,避免意识形态负面效用的唯一方法就是“复调”,因为只有复调,才能造成“溢出性”对“自我命名”的边界觉察。
4,但我们也必须明白这一“觉察”并不能保证对“意识形态”的修正。科学家觉察科学主义意识形态的存在,只能以超出科学主义意识形态之外的“意识形态”来“溢出”科学的动力效用。科学不是科学主义,并不能以回答“科学是什么”为其目标。
因为“科学是什么”与“认知是什么”或者“存在是什么”一样,不过是一种(也是唯一一种)非意识形态的、非反思(定义)的——反身性觉察。
5,因此,科学必然是科学主义的就在这样的一个情境下得到展开。
那么,我写这些有什么用?
我想“批判”这个科普作者吗?
不……我只是一个展示,一个觉察的定义性陈述是“百无一用”的。
它对抗所谓的“行动的运动化”只能是一种“无妄”。
这就是——全部了。

为什么科学必然是科学主义的?||定义的意识形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