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高僧的人生旅程:从越南到全球的和平传播

他是一位谦逊的僧侣,被誉为当世第一大德,同时也是一位全球性的精神领袖、学者、和平使者、作家和诗人。他以他对正念的教导而在全世界广受尊崇,尽管他的声望如此显赫,他仍然保持谦逊,喜欢与他的社群一同在宁静的大自然里共度时光。。他已经写了一百多本书,备受全球读者的喜爱。马丁路德金曾公开提名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那么,这位来自越南中部的普通寻道者,是如何面对战争的恐怖并成为将佛陀的教诲带到西方,成为世界变革力量的精神先驱的呢?

这位僧侣叫做一行禅师,俗名阮春宝,他于1926年出生在法国殖民统治下的越南中部。从儿时起,他就深切感受到越南的不稳定和动荡,这激发了他对和平与稳定的渴望。九岁时,他偶然看到了一本杂志上的佛陀图片,深受触动,渴望能够像佛陀一样拥有内心的平静与和平。在16岁时,他进入了图禄寺成为一名沙弥。在那里,他开始接受禅修训练和冥想,并同时照顾水牛和在稻田里工作。在日本占领越南期间,一行禅师经历了严峻的大饥荒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他决心要找到一种解放人民免于苦难的方式。他深信内在的平静与爱能够成为人们追求和平的力量,并决定将佛陀的教诲带到现实生活中,用它来解决社会的问题和痛苦。

作为一个年轻的僧侣,他取名为一行,意为“一个行动”,决心改革佛教。他成为了他这一代的第一批僧侣之一,学习科学、文学、经济学和各国语言。很快,他意识到作为僧侣,他们需要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而不仅仅是进行祈祷。因此,他构思了一个参与式佛教的愿景。假设你正在一个禅修大厅里冥想,突然听到炸弹在禅修大厅周围爆炸,但大厅尚未受到炸弹的影响,你暂时是安全的。然而,你意识到炸弹正在落下,摧毁着禅修大厅周围的房屋和人们,你明白你不能继续坐在那里冥想,而是要采取行动去帮助那些受到伤害的人们,这就是所谓的“行动中的冥想”。

1954年,随着越南的分裂和各派争夺势力的激化,一行禅师在这段悲痛和绝望的时光里进行了深入的冥想,直到他在一本古老的经典中发现了正念呼吸的修行方法,他才找到了治愈自己苦难的关键。他将这个修行方法扩展开来,开创了一种将呼吸意识与每一步结合的新型“行走冥想”。这些实用方法成为他一生教导的核心,并且如今已经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接受。为了恢复他们的精神,一行禅师和他的朋友们建立了一个山间避难所,他们称之为“芳柏香叶”。但仅仅四年后,致命的战斗蔓延到“芳柏香叶”,一行禅师和他的朋友们被迫放弃他们神圣的避难所,他们的梦想如同云雾一般消散。

1961年,随着战争的持续,一行禅师决定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进行研究和教学。这段时间成为他从战争的恐怖中得到喘息和疗愈的时期。他的冥想变得更加深入,他触摸到了真正和平的可能性,逐渐摆脱了仇恨、恐惧和悲伤的困扰。他后来形容他在那里获得的洞察力为觉醒的初花。当战争结束时,一行禅师被召回家乡,他迅速成为和平运动的领军人物。他与同事们创办了一家出版社和一所大学,每周印刷50,000份杂志。这些杂志报道了底层百姓的心声,并发表了他的和平诗歌。这些诗歌被当时著名的歌手演唱,并在街头传唱,传递着和平与团结的信息。

在1965年,一行禅师和他的同事们共同创立了社会服务青年学校。这个学校的目标是培训数千名年轻人,让他们进入饱受战争摧残的乡村,帮助重建被摧毁的村庄。在1966年,一行禅师再次前往美国,决心改变局势并为和平大声疾呼。然而,正是从那时起,一行禅师因为他大胆的和平呼吁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被禁止回国,开始了长达39年的流亡生涯。

到了1978年,一行禅师在新加坡租了两艘船,从海上救出了数百名越南难民。他开始寻找一个地方,可以帮助这些从战争和流亡中受伤的越南人康复。最终,他在法国南部找到了一片土地,将其命名为梅村。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他们种植了一千多棵梅树。梅村迅速声名远扬,成为一个深化冥想修行并接受禅师直接指导的地方。来自世界各地的知识分子、艺术家、社会工作者和活动家都前往梅村,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指导。

但他很快意识到,只有终身奉行的实践和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信任才能带来持久的转变,因此他创立了一个新的僧侣团体,这个团体后来成为西方最大的僧侣社群,也成为正念运动的风向标,这股运动很快席卷全球。尽管他没有努力追求名望,也拒绝接受媒体采访,但一行禅师的声誉迅速增长。联合国选择了他的全球伦理准则-五个正念训练,作为人类非宗派伦理道路的基础。

在89岁时,一行禅师遭遇了一次严重的中风,但他的精神依然坚定不移,他没有放弃对生活和未来的愿景,选择用生命的最后篇章回到越南的图禄寺。2022年1月22日,一行禅师在越南顺化慈孝寺圆寂,享年95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