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陆战争4》法国将领介绍(16):古维翁



洛朗·德·古维翁·圣西尔(法语:Laurent de Gouvion Saint-Cyr;1764年4月13日-1830年3月17日)是第一代古维翁-圣西尔侯爵,也是法国大革命战争(英语:French Revolutionary Wars)和拿破仑战争(英语:Napoleonic Wars)期间的一位法军指挥官,被册封为帝国元帅。他被认为是拿破仑(法语:Napoleon Bonaparte;意大利语:Napoleone di Bu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帐下最擅长于打防御战的指挥官。
早年生活
他出生于图勒(当时位于三主教管区,现在位于默尔特-摩泽尔省),父母给他取名为“洛朗·古维翁”。他是让-巴蒂斯特·古维翁(法语:Jean-Baptiste Gouvion;生卒年不详;是一名制革工人)与其妻安妮-玛丽·梅西耶(法语:Anne-Marie Mercier;生卒年不详)的长子。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母亲便抛弃了他,因此他便将“圣西尔”这个名字加在自己的名字中。
他18岁时前往罗马学习绘画,于1784年返回巴黎,但是,尽管他在此之后继续他的艺术研究,但他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画家。
他与安妮·古维翁(法语:Anne Gouvion;出生于图勒,并在巴黎去世;1775年11月2日-1844年6月18日)结婚,并育有子女。他有个儿子名叫洛朗·弗朗索瓦,后来被册封为古维翁·圣西尔侯爵{法语:Laurent François, Marquis de Gouvion Saint-Cyr;1815年12月30日-1904年1月30日;于1847年8月17日在圣布伊兹与玛丽·阿德莱德·巴查松·德·蒙塔利韦[法语:Marie Adélaïde Bachasson de Montalivet;1828年11月5日-1880年4月14日;是蒙塔利韦伯爵马尔泰·卡米尔·巴查松(法语:Marthe Camille Bachasson, 3rd Count of Montalivet;1801年4月24日-1880年1月4日)之女]结婚,并育有子女}。
法国大革命战争

1792年,古维翁成为了一名上尉,在一个志愿营里服役,并且在居斯蒂纳将军(法语:Adam Philippe, Comte de Custine;1740年2月4日-1793年8月28日)的参谋部里工作。他很快就得到了晋升,在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后被晋升为旅长、准将和师团将军。在1796年莱茵战役(英语:Rhine campaign of 1796)中,他负责指挥中路部队[隶属于让·维克多·马里·莫罗(法语:Jean Victor Marie Moreau;1763年2月14日-1813年9月2日)的部队],并协助莫罗将部队从巴伐利亚撤至莱茵河流域(这次撤退行动十分著名)。
1798年,他进入意大利地区陆军服役,并接替了安德烈·马塞纳(法语:André Masséna;意大利语:Andrea Massena;1758年5月6日-1817年4月4日)的指挥权。第二年,他负责指挥让-巴蒂斯特·儒尔当(法语:Jean-Baptiste Jourdan;1762年4月29日-1833年11月23日)麾下的左翼部队,在德国同敌军作战;当马塞纳接替儒尔当的指挥权的时候,他在莫罗帐下效力,在意大利同敌军作战。法军在诺维战役[英语:Battle of Novi (1799)]中战败,部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就在此时他脱颖而出。古维翁为人正直清廉,但莫罗不喜欢他这一点。谣言很快就传开了,说古维翁是个“坏家伙”。莫罗还指责他不支援友军,尽管内伊将军(法语:Michel Ney;1769年1月10日-1815年12月7日)和达武将军(法语:Louis-Nicolas d'Avout;1770年5月10日-1823年6月1日)经常在战后对他的支援表示感谢。1800年,当莫罗成为莱茵区陆军的指挥官时,古维翁成为了他的主要副官,并于5月9日率领部队在比伯拉赫战役[英语:Battle of Biberach (1800)]中击败了克雷将军(德语:Paul Freiherr Kray von Krajova und Topola;匈牙利语:Krajovai és Topolyai báró Kray Pál;英语:Baron Paul Kray of Krajova and Topolya;1735年2月5日-1804年1月19日)的部队。然而,他和他的上级之间关系不太好,因此他在这次军事行动之后就返回法国了。
1801年,古维翁被派往西班牙,参加入侵葡萄牙的军事行动(英语:War of the Oranges),并被授予法国荣誉军团大军官勋章。不久之后,当法国与葡萄牙签订和约的时候,他接替吕西安·波拿巴(法语:Lucien Bonaparte;意大利语:Luciano Buonaparte;1775年5月21日-1840年6月29日)出任法国驻马德里大使。
拿破仑战争
尽管古维翁生活在一个崇尚实用主义和荣誉的时代,但他却是一位禁欲主义者。他拒绝签署关于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公告,所以当拿破仑第一次册封元帅的时候,他并没有得到册封,而让·拉纳(法语:Jean Lannes, 1st Duke of Montebello, Prince of Siewierz;1769年4月10日-1809年5月31日)、让-巴蒂斯特·贝西埃尔(法语:Jean-Baptiste Bessières;1768年8月6日-1813年5月1日)和让·德迪厄·苏尔特(法语:Nicolas Jean de Dieu Soult;1769年3月29日-1851年11月26日)等没有独立指挥作战的经验的指挥官们却得到了册封。古维翁终其一生都认为拿破仑故意不让他统兵作战是为了羞辱他。1803年,他被派往意大利,负责指挥一个军团。1805年,他在马塞纳帐下效力,并取得了卓越的战绩;1806年,他参加了入侵那不勒斯王国的军事行动[英语:Invasion of Naples (1806)]。当他返回巴黎并对自己在那不勒斯王国受到的待遇表示抗议时,拿破仑勒令他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否则格杀勿论。1807年,他参加了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英语:War of the Fourth Coalition),在普鲁士和波兰同敌军作战。1808年,他被册封为伯爵,同年,他被派往加泰罗尼亚,负责指挥一个军团。但是,他不愿服从巴黎方面下达的某些指令,便辞去了军职,直到1811年,他仍然处于失宠状态。
他仍然是一名师团将军,已被排除在首批帝国元帅名单之外。俄法战争(英语:French invasion of Russia)初期,古维翁负责指挥第六军团。1812年8月18日,他率领部队在第一次波拉次克战役(英语:First Battle of Polotsk)中击败了俄军,在此之后,他被册封为元帅。巴克莱·德托利(德语:Fürst Michael Andreas Barclay de Tolly;英语:Prince Michael Andreas Barclay de Tolly ;1761年12月27日-1818年5月26日)麾下的俄军在斯摩棱斯克附近放了一把大火,紧接着,他们在向莫斯科撤退的过程中烧毁了所有的东西。然而,就在法军取得第一次波拉次克(位于道加瓦河畔)战役的胜利之前,乌迪诺(法语:Nicolas Charles Oudinot;1767年4月25日-1847年9月13日)负伤,于是古维翁接替了他的指挥权。
1812年10月,古维翁的部队被赶出了波拉次克(英语:Second Battle of Polotsk)。在一次普通的撤退行动中,他在一场战斗中受了重伤。古维翁率领部队在德累斯顿战役(英语:Battle of Dresden;1813年8月26-27日)和发生于莱比锡战役(英语:Battle of Leipzig)之后的德累斯顿围城战[英语:Siege of Dresden (1813)]中同反法联军作战,表现出色,直到11月11日,也就是拿破仑率军撤退到莱茵河流域的时候,他才率军向反法联军投降。这一年,古维翁与拿破仑之间的关系升温,因为拿破仑说其他的元帅都不是古维翁的对手,在打防御战方面,他与拿破仑不相上下。在他从拿破仑的手中接过元帅权的那一天,他给妻子写了一封很长的信,他忠于他的性情,为此他只用了一句话来说明他获得了晋升。
晚年生活
在波旁复辟时期,古维翁被册封为法国贵族,并于1815年7月被任命为战争大臣,同年11月,他选择了辞职。在任期间,他试图帮助他的老朋友兼老战友米歇尔·内伊元帅,想找四位曾在拿破仑帐下效力的元帅组成陪审团,但蒙塞元帅(法语:Bon-Adrien Jeannot de Moncey,或Bon-Adrien Jannot de Moncey;1754年7月31日-1842年4月20日)拒绝参加审判活动,这让他颜面扫地。1817年6月,他被任命为海军大臣,并在同年9月以此为名义官复原职,再度出任战争大臣,1819年11月,他再次辞职。在此期间,他进行了很多改革,其中有一条措施尤其重要,它旨在使军队成为一种国家力量,而非一种王室力量。他努力维护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老兵的权益,组建总参谋部,修订军事法典和退休金条例。他于1817年被册封为侯爵。1830年3月17日,古维翁在耶尔(位于法国东南部的一个小镇)去世。
文学形象
古维翁元帅的形象出现在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英语:Joseph Conrad;波兰语:Józef Teodor Konrad Korzeniowski;1857年12月3日-1924年8月3日)的短篇小说《决斗》以及英国电影导演雷利·史考特(英语:Ridley Scott;1937年11月30日-)根据其改编的电影《决斗者》中。在这两部文艺作品中,他在路易十八(法语:Louis XVIII Stanislas Xavier de France;西班牙语:Luis XVIII Estanislao Javier de Francia;葡萄牙语:Luís XVIII Estanislau Xavier da França;意大利语:Luigi XVIII Stanislao Saverio di Borbone-Francia;荷兰语:Lodewijk XVIII Stanislaus Xaverius van Frankrijk;1755年11月17日-1824年9月16日)第二次,也就是最后一次复辟成为法国国王之后成为了阿尔芒·杜伯特的长官。
作品
●《1808年- 1809年驻加泰罗尼亚部队作战日记》(于1821年作于巴黎)
●《莱茵区陆军部队以及莱茵区-摩泽尔陆军部队战争回忆录(1794年-1797年)》(于1829年作于巴黎)
●《督政府、执政府和帝国时期军旅生涯回忆录》(作于1831年)
(完)
(声明:以上内容是本人从英文维基百科上翻译过来的。本人翻译水平有限,文章中可能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望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