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将熟悉变为陌生》——哪怕你完全不同意他的看法,你也没法对他写的东西保持冷漠。

2023-09-05 17:46 作者:厉害的饼干  | 我要投稿


封面

记录+碎碎碎念

9.5 P1~P34

前言

① 哪怕你不同意齐格蒙特·鲍曼的某个论点,或者说,事实上,哪怕你完全不同意他的看法,你也没法对他写的东西保持冷漠。

Ⅰ 爱与性别 

选择伴侣:为什么我们正在失去爱的能力

  人们根据对方的发色、身高、体型、胸围、年龄,以及自己的兴趣、嗜好、偏好和厌恶来选择伴侣。这背后的想法是,我们可以用大量可测量的生理和社会属性组装出爱的对象。我们忽视了决定性的因素:人。

  关系的开始需要两个人之间的约定。结束它只需要一个人能。这意味着伴侣双方都生活在持续的恐惧之中,害怕自己会像过时的夹克一样被抛弃,被遗弃。

  有得必有失。你有了更多的自由,但你会因为你的伴侣也有更多的自由这个事实而受苦。

  在动荡的时代,你需要不会让你失望,在你需要的时候会陪在你身边的朋友和伴侣。

  但同时,我们有很怕投入,怕被纠缠,怕被束缚。我们害怕错过什么。你想要一个安全的港湾,但同时,你又想保持自由。  

  被需要,甚或不可取代,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感觉。这种快乐很难获得。如果你一直处在只对自己感兴趣的利己主义者的孤独之中,那它就是不可企及的。

  与常识相反,在爱的关系中,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对立并非不可调和。它们会统一、融合,最终不分彼此。

  今天的很多错误,都是这个事实造成的结果。当然要有平等的权力。但女性是否应该仅仅追求男性所创造的价值观?(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视角)

  如果女人的作用与男人在过去和现在起到的作用一样,那么,我不认为世界会变得更好。

Ⅱ 经验与回忆

命运:被历史塑造的我们怎样塑造历史

  在这本书中,我阐明了这样一个想法,即人生的旅途基于两个相互影响的因素。一个是命运。“命运”是那些我们无力掌控的东西的简称。另一个是命运提供的实际的选择。在哈林区出生的纽约姑娘和在中央公园附件出生的姑娘的命运不一样。她们可以可以做的选择也不一样。(有必要这么长吗,没电子版自己手打是有点费劲了。我赞成,在浙江出生的孩子和在河北出生的孩子的命运就是不一样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在研究期间,我遇到了一个毕生难忘的句子。那个句子说的是,反思像“我会有什么不同的做法”那样的问题毫无意义。它是这样说的:“要是特洛伊木马能下崽,那养马就很便宜了。”(“要是”、“如果”这样的词确实具备这么大的魔力,要完全无视感觉要变简单一点)

9.6 P34~P75

  我对自己所处、所经历过的环境的脆弱性的体验,一定会对我看到的东西和我所看待事物的方式产生影响,不是吗?

Ⅲ 犹太性与纠结

适应:犹太人会被什么吸引

  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把人的互动自动化,我们还在追求这些东西。今天所以的技术,归根结底都在做这个。能够避免人与人之间一切可能的接触,被认为是进步。结果,我们也就能毫无顾虑地行动。而在直接面对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有这样那样地顾虑。

  问题是,在我开始思考纠结的问题时,我是不是真的意识到我今天回顾时看到的那些动机。那是我当时思考的一部分吗?还是说,我只是在后来,在事后获得的知识的帮助下才想到的?我说不准。

(没错,还好我是个俗人,这两个章节有点折磨,我几乎完全没理解,涉及作者的个人经历我兴趣也不太大,选择性跳过一些对话,我都要忘了我为什么想看这本书了)

9.7 P75~P112

Ⅳ 智识与投入

社会学:为什么它不应该把客观的和个人的经验分开

  我写作的出发点则正好相反。我想和别人分享一些事情,而文字只服务于那个目的。

  我猜在这里,“因为什么”这个问题比“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更合适。写作的原因很多,你可以注意到并挑选出大量可能的原因。可以说,开始写作的决定,是被“过度决定了的”。首先,除写作外,我没学会任何其他的生活形式。一天不写东西,感觉就像浪费了一天,罪恶地终止了一天,疏忽了责任,辜负了召唤。

  在制订合理的行动计划时,我们面临的困难不是信息不足,而是信息过剩。这是我们的日常体验。如果你上谷歌搜某个问题的答案,你会得到数百万个结果。你怎么可能把它们全部看完?一辈子的时间都不够用。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满溢的世界,同时我们又注定觉得信息不足。

  学生让我时刻警惕。他们渴望学习,会反驳我、刺激我继续前进。他们会提出一个问题;我会给出一种解释,然后他们就满足了。但在给出解释的时候,我会认识到,我自己也不理解那个问题。

  我对只对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去某个地方没有兴趣——特别是考虑到我可以在网上参观地球上几乎所有的艺术画廊,而不必把宝贵的时间花在机场这一偏僻之地。(这一点我倒是不是这样想,但坐飞机和火车有点让人荒废也会带点期待

Ⅴ 权力与认同

现代性:论被迫非己,或变成别人

  但每个市场经理都会坚称,他的产品能让消费者满意。如果是真的,我们就不会有消费经济了。如果需求真的得到满足,那就没理由搞产品迭代了。(太精辟了)

  因为新的选择源源不断地出现,不久之后,我们就会认为当前的自我过时了,令人不满意,让人不舒服。(这一点我存在疑惑,有许多新的选择代表的是变好,虽然我大多数的选择都是选择不行为,“变好”显然有众多的广泛定义,我可能理解偏了,我会觉得这段话在讲让人改变,这种改变有主观的也有外界给予的,如果是这样我们很多时候也会混淆哪一部分是主观哪一部分是他人的。)

  起初向新的地平线迈出的自信脚步,很快就变成强迫性的常规套路。解放性的“你可以变成别人”,变成了强迫性的“你必须变成别人”。这种义务的“必须”感,和人们追求的自由可不像,许多人也因此发起了反叛。

9.8 P112~P134

  民主会让那些渴望这种领袖的人感到挫折,不是因为民主意味着自由——那是那是胡扯——而是因为民主不守它许的诺。政党许诺,上台,然后不能履行承诺。这不是因为它们腐败,而是因为它们没有能力那么做。

  “经历”是我身上发生的事情。“体验”则是我心中发生的事情——我的感受、感觉,事件带来的情感结果。(原来这两个词可以这样解释)

  “生活政治”就是把你或我,或其他任何个体变得一体化的议会、政府和最高法院里发生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用自己的资源、靠自己的发明解决自己遇到的所有问题,即便创造这些问题的不是我们。

Ⅵ 社会与责任

团结:为什么每个人都成为其他人的敌人

9.10 P134~P191

  他是第一个这么说的人,他认为:在我们生命中的每时每刻,我们都在承担责任,就算不知道自己在为什么承担责任。我们注定有良知,这也是我们生活中的痛苦的来源之一。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当我于不久之后死去——因为我很老了——时,我会死的很不圆满、很不幸福;因为我和一个问题周旋了很久,只为找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而我没成功。我知道,现在我找不出答案了——我没时间了。问题很简单:怎样使世界变旧为新?这个问题来自《圣经》的《新约》。根据门徒的引述,耶稣在《启示录》中说:“看哪,我将一切都更新了。"我研究过关于这个主题,关于怎样把文字付诸行动的所有作品。    所有哲学家都谈过这个,但我找不到一个让我满意的答案。在我的生命历程中,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我认为它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迫切。今天,在我生命的尽头,这是我最大的担忧。(偏偏就看上了这整段话,打字是有点费劲了。我觉得的这段话恰恰可以说明了后面我对宗教的理解,就如⑥和⑧说的一样,我们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但又想知道极限的背后是什么,那对我来说,我无需想象一个不存在的神,因为其实这段话展现的人物已经让我看到极限的背后,我们很幸运地可以看到很厉害很棒的人,我们当然不能期待他们一如既往的保持,所以区分开来就够了,最近认识的好多人都在塌房,但他们确实在过去的某一时刻展露了可能性,那个时刻产生的人物是独立于自身的。)

  我不是说做到这段你就能掌控自己的生活了;我不给别人提建议。但你至少应该更有见识,应该了解现象背后发生的事情。

Ⅶ 信念与原教旨主义

世界末日:为什么相信(一个不存在的)神是重要的

  许多思想家已经指出这样一个矛盾: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安全了,但同时我们又无法摆脱不安全感。

  甚至在享受了满意、快活的白日时光后,许多人在午夜睡去后还是会做噩梦。他们在繁忙的工作日压抑的恶魔在平静的夜晚出没,这时,他们所有的恐惧都浮出水面。

  我得承认,我本人不信教。但在我的生命历程中,我逐渐看到了宗教的重要性,信仰和超然存在的意义。我认为,没有宗教,人性是不可设想的。我们不可能都是圣人,可如果我们之中没有神圣的人,那我们甚至连人都不是。他们为我们指明方向。他们向我们展示,超越之路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可能性。在我们拒绝承认那条路、拒绝走那条路的时候,他们刺痛我们的良知。(总是要相信会有圣人,这样才能让你自己所做的不至于低于底线)

  我关于宗教的所有想法都落在这一新年上:我相信,神会和人一起消亡。

   人是有智力的动物。和动物不一样,人意识到他们的不足——他们缺少某种东西。无论多么大胆,我们都会遭遇极限,并想知道极限背后是什么 。

Ⅷ 乌托邦与历史

时间旅行:今天的”彼岸“在哪里

  在未来的工厂中,将只剩两种活物:人和狗。人的工作是喂狗,狗的工作是确保人什么也不碰。这个笑话捕捉到了一种普遍的感觉。工作一直在消失,取而代之的不是人类竞争者,而是计算技和机器人。(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笑话,有点太过黑色)

  所有他对自己提出一个激进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思考呢?他给出的答案是,就像我们会出汗一样,我们也会思考。对此,我们无能为力。我们忍不住要思考。这也是我思考的理由。我忍不住。它是一种长期的——毕生的——训练:的确,是一种操练。

9.10 P191~P232(完)

Ⅸ 当下与未来

无用之人:谁是现代社会的女巫

  对人们在无力改变的社会状况上不断积累的愤怒来说,它起到了安全阀的作用。今天,人们最恐惧的是人的恶意和作恶的人。

  今天,我们可以随时联系上某地的某人。你总能找到坐在电脑面前的人。你永远不是一个人。但如果你下线,你就会体验到在电脑面前体验不到的东西。在下班回家路上,你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形形色色地人——看起来不一样、行为不一样、说不同语言地陌生人。你会意识到,你周围地人和你不一样。他们看待世界地方式、他们的想法和你不一样。和他们打交道需要对话。你会意识到,谈判是一项你必须以某种方式去执行的重要任务。

  从定义上说,未来就是还不存在的东西,一旦它存在了,它就不再是未来而是当下了。研究未来的科学是不可能存在的:没有研究主题的科学不可能存在。不是因为我们太过愚蠢、无能或别的什么,它在原则上就不可能。(好有意思的说法)

  对人的生活来说,想象力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也多亏了未来时态,我们才有了想象的能力。预测未来的尝试不可能从人的思想中根除。

  我依然坚持这一社会主义理念:评判一个社会的标准,在于它能否让最弱势的成员过上体面的生活。(赞同)

  但斯图亚特·霍尔给社会学思想引入了文化的元素。他说:"我因理智而是悲观主义者,因意志而是乐观主义者。“(当时就是因为这句话想看这本书的,但再次看到我觉得这句话有点悲观,我好像会更喜欢⑦)

  我只是不相信我们生活在所有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那个世界之中,而且,在经历一切之后,我从未对另一个选择失去信心,从未对存在更好的、更正义的世界的可能性失去信心。因此,我既不是乐观主义者,也不是悲观主义者。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新怀希望的人“。(是不是社会学家都带着悲观色彩,还好我没能力当)

  你会犯错。下一次,加上一点儿运气,你会做得更好,那就更好了。化阴郁为光明的天赋?好吧,我可不想放弃希望。

  我从未经历过这样的事。我所有的艰难时刻,都有一个幸福的结局。

    悲观主义事是一种被动,因为什么也不能改变,所以什么也不做。但我不被动。我写书、思考,我充满激情地投入。我的职责,是提醒人们注意那些危险并采取相应地行动。

Ⅹ 幸福也道德

良好生活:脱掉太紧的鞋意味着什么

  道德行为的前提是自由决断。它关乎关爱、为他人着想——关乎不假思索地帮助他人地冲动。(我有点觉得这样看法有点苛刻了,哪怕不是自发但能帮助他人就很好了,当然我们不应期待有什么回报,因为做这样事情的本身已经温暖的自己)

  在一首诗里,歌德也说过,没有什么比漫长的晴天更令人压抑的了。幸福的反面不是生活的艰难和挣扎,而是无聊。如果没有问题要解决,没有时不时地超出我们自身能力地挑战要应对,我们就会变得无聊。而无聊,是人类最普遍地痛苦。

  我不再相信有良好社会这样的东西了。良好社会会将是这样一个社会,它会对自己说:”我们还不够好。“

(我整体不太喜欢第九章、第十章,不是因为说的不好,就是因为说的太深刻,让我感受到了一股悲观的气息,明明齐格蒙特说的是新怀希望,但这本身不就说明现在不够好。有一些句子我选择性的没有摘录,甚至有些语句我选择性的忽视不再深想。非要说原因的话,幸运地是我们的视角不用展开的那么远、那么大,按照书中的说法,我现在说的就不太对,但逃避一下很有用,看的小一点,利己一点,生活还是挺美好的。)

碎碎念

  正题

  这本书               8.0到8.5之间(仅个人看法)

  老实说这本书的深度,思考的内容绝对是九分以上,这是我这几年零零散散看的对社会事物看法几乎可以说是最棒的(虽然看到有点少),这可能也是我第一次看这种访谈类输出观点的书,采访的人和鲍曼作者(感觉直呼名字有一点不尊重,加个职业),哪怕你不能理解他们说的话,但你能感受他们的思想深度,他们所触及的领域已经不单单是个人、国家而是全球。但也因此让这本书有点不好读,这是一本容易让人感到无趣的书,但也是一本会让人思考的书(但其实有些文字还是有趣的)。对我来说,第一章节是能产生兴趣的,无论是对爱和女权的理解,都让我看到了不同的视角,但到了第二和第三章属实让我感到枯燥,可能本身就对这两个问题毫无看法和见解,这两章我几乎是跳着看的。到了社会与责任和对宗教的思考这两章是我最喜欢的,或许是这两点和我心中的看法是有重叠的部分。但有趣的是如果我没看这本书,我可能不会发现我对这些的看法,这本书就像一艘安稳的巨轮载着你向前看,用相较能懂的文字带你看看浪花拍打后的海面和藏在水面下的暗流。

  正式碎碎念,这是一本我在看了前言就确定标题的书,因为我觉得说的很对  哪怕你完全不同意他的看法,你也没法对他写的东西保持冷漠。观点这种东西大家都有,但如书中说的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相同,那你怎么能期待开出一样的花,所以无论是看的视角是大是小、是浅是深,你得做到先让自己自洽,相信自己所说的。我们当然没有那些大哲学家、大社会家看的深刻,但我很庆幸我不必像他们那样忧心忡忡,看不到他们看到的。我应该会在很久的一段时间不看类似这样的书,因为我有点恐惧,我担心有些文字突然闯进我的脑海中引发我的忧虑,我对拯救世界毫无兴趣,我只想看好自己脚下的一亩三分田,我担心自己开始不切实际陷入某个问题中(应该不会吧,毕竟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只是让自己感到幸福这一点我自以为我有所得,但最近让我知道我其实还在起点。)有些文字对世界事物的看法太过直白残酷,所以我选择性的忽视了。昨天下午读完最后两章的时候,我觉得存在的悲观色彩太浓郁了,但现在早上的我觉得或许我们怀着低预期,这样遇到一些事情才不至于熬不过来,我们会憧憬着种种美好,但不要给别人太多压力,要接受自己和别人的利己,对自己多宽容一点没什么错,偶然放肆任性是在做自己。天塌不下来(在我有生之年应该不会踏吧),也会有个子更高的人站在前面,我们要做的只是不要退缩,好好地活着。

  我有点讨厌这本书带给我的气息了,我已经决定下一本读什么了。我要看点简单纯粹热血的冲一冲我老旧的脑子。我还要说一个个人观点也是警醒我自己,这其实就是一本简单的书,拜托千万不要站着高处指责、望着别人,如果不想参与可以远离但我们都处在同一个平地(拜托)不要变成让自己讨厌的人,看书这件事情没有什么具体意义,只是它会让我纷杂的思绪停下来,跟着文字走,让时间逝去,这就足够了。就如为什么要看这本书一样,9.10③

  我不是说做到这段你就能掌控自己的生活了;我不给别人提建议。但你至少应该更有见识,应该了解现象背后发生的事情。你只是去知道、去看书、去记录而已。

读书进度                                                   12.5/20(好像有机会看完二十本书,小声说话,也许可以完成)

音乐推荐(又到了我最喜欢的环节,我想推荐的歌都已经有七八首了,我要快点读书)

  看这本书的时候闪过了两首歌,我有点纠结但在我看完最后一章后,我想选个怀着美好幸福洒脱更多了这首。(应该是这首吧,不会另一首其实更美好吧)去把想做的那件事做了吧,毕竟人生只有一次,等待逃避如果让心确实平静了,那或许只是一时,但如果仍在跳提醒着你呢,给自己一点点的勇气,少那么那么多的顾虑。和歌词说的去大胆放肆。(该去吃早饭啦)

                                              🎵可人生只有一次——谢春花 


















《将熟悉变为陌生》——哪怕你完全不同意他的看法,你也没法对他写的东西保持冷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