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灯杆积水漏电伤人,路灯有没有漏电保护,如何保障雨天安全?
又有网友发布视频称:“刚刚目睹小区夫妻俩被电击身亡,心情沉重。”现场视频显示,有人倒在人行道旁边的路灯下一动不动,路面上还有一定程度的积水。据悉,事件发生在扬州宝应县园丁路附近,相关部门正在开展调查。那么会不是和路灯杆漏电有关系呢?路灯没有漏电保护开关吗?

▲视频截图,网传是一对夫妻
其实,路灯杆内一般没有漏电保护器,只有断路器和穿刺线夹,一般高于地面15-30厘米安装,因此发生暴雨积水的时候就需要注意远离户外路灯杆、配电箱、电线杆等,防止发生危险。
那么,肯定有朋友会问:漏电保护器又不贵,为何不能每杆灯都安装,却要安装价格也不便宜的断路器呢?甚至没有安装呢?

▲很多地方灯杆内部已经安装了防雨型漏电保护设备
按照旧规范,灯杆内部很少安装常规漏电保护器;新规范逐渐要求安装剩余电流保护或者防水性能较好漏电保护器。无论是哪一种,只能确保正常工作时其下游电路安全,进水失效后,无法保障。
而那些没有安装漏保的,也不是因为节约成本:
首先,人体承受电流极限是30mA,而路灯线因为长距离供电、负载较多,如果选用常用的30mA漏电开关,在15mA -30mA之间都可能动作,造成误动作;

▲一般漏保15mA就能启动,每月需要测试,在路灯杆环境内只能保护输出线路安全。
其次,路灯整个回路中,各种灯具、接头、断路器在潮湿或者雨天都会有轻微的漏电电流,加起来就会超过30mA,单灯安装漏保容易造成误动作,影响亮灯率。
最后,在分控箱中安装漏电电流为100-300mA的漏电保护器,以及在灯杆内部安装断路器,每杆路灯杆制作接地极,也能保障人体安全。

▲路灯分控箱中,基本全部安装了漏电保护器,但是当水漫过箱体,保护也就失效了
但是,机电安装受工艺、环境、维护保养等影响,并不能长期确保系统安全性。无论采用TT、TN系统、还是IT系统都还是存在保障失效的风险。
因此,近些年开始一些地方就要求户外用电设施(包括路灯)要安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RCD),或者安装具有防雨淋的漏电保护装置,充分做好接头保护工作等。但是即便如此,遇到雨天积水,还是无法保障100%安全性。
笔者从事多年路灯安装和维护工作,基本可以判定雨天漏电和是否安装漏保的问题关联不是最大,而是我们还有些规范和标准需要提高,施工过程中的还要加强安全要求和监督,以及维护时遵循规范,提前排除隐患等。

▲常规管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五花八门
实际安装管养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电缆直埋或者线缆套管内部其实可能存在不规范的中间接头,或者灯杆内部接线混乱。部分接头不防水、老化、腐蚀,断路器生锈严重。
2、线路破损、检查井长期存水,二次破坏未被发现等。

即便规范安装,也很难确保在浸水后保护功能是否失效。
这种情况下,十分容易造成原有保护机制失效,维护保养过程很难发现问题等情况。而一旦整体浸入水中,无论是灯杆、电线就都有漏电的风险,这取决于整个系统的保护机制是否能满足进水后依旧安全的设置。
比如,即便灯杆内安装了漏电保护器,但是其进线端泡在水中,保护也就失效了,同样分控箱中的漏电保护器也是如此。
近几年频繁出现的城市内涝中,不少路灯杆漏电伤人的事件,既有路灯线路本身存在隐患问题,也有超过的设计极限的问题。

▲部分城市开始实施智慧路灯系统,兼顾内涝监测功能
虽然一些城市在安装规范中,采用防水性能较好的穿刺夹、带防雨盒的漏保或者剩余电流保护器,或者将分控器布置到不容易被雨水浸湿或者淹没的地方。更有地方已经上线智能保护模块。但是都需要市政部门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水位超过电器。
因为任何防雨、防水其实都是有防护等级的,超过极限,也就失效了。因此,笔者当年在照明学会参会期间,就曾听到不少专家提出,将路灯杆检修口高度标准提高到0.5-1米左右,杆内全部用防护等级较高的漏保、断路器或者剩余电流保护器等等安全措施,现在逐渐已经开始在一些地方实行。

▲市政管养还需要加强监测路灯安全情况,提高安全水平
其实,在大雨中要防止被漏电的灯杆造成伤害,就一定要避开积水路段,因为积水时很多路灯杆的附近的水位已经超限,肉眼无法判断其附近是否漏电。即便必须蹚水而过,也要观察周围有无异样。发现有人在积水处触电,也要谨慎救援,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展开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