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江南,百川归海——走进《江苏聚落》

我们探讨聚落缘起时,常常会引用司马迁的“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史记·五帝本纪》)。其中所谓的“聚”,大多都被解释为村庄。但若问,一个村庄需要经一年之久方能建设完成,那么在此期间,村中居民将何以进行正常生活呢?可见,这里所指应该不是普通村落,至少会是稍具规模、有更高要求的中心聚落,也就是日后都城的雏形。同样在《史记》中还记载,古公亶父因受“戎狄之苦”而迁居岐下,称其“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史记·周本纪》)。《吴越春秋》则将此事记为:“邠(豳)人父子兄弟相帅,负老携幼,揭釜甑而归古公。居三月成城郭,一年成邑,二年成都,而民五倍其初”。由此进一步说明,书中所称的“聚”乃是指一座与城市类似的中心聚落,甚至就是都城。据此,“聚落”的定义,就应该指包括城邑、市镇、村落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生活和生产的场所。
在我国古代,数千年来文化的因循相袭,包括建筑在内的无数物质文明,基本延续着既有的轨迹平缓发展,由诸多建筑与周边环境构成的聚落形态也因此没有出现突变,而明确的人地关系、超稳定结构的文化约束又使得那里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得以长期延续。只是晚近以来,社会的发展、外来的影响,使我国的城市、乡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无论是聚落的外观形态还是内在的生活方式、生产关系都有了本质的变化,融入许多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内容,于是人们用“传统聚落”一词以区别已改变了传统特征的城、镇与村落。
近现代以来,由于大城市一直是经济发展的前沿,它们的改变也最为迅速,即便许多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或许还保留有一定区域的传统风貌,却已经难以称之为“传统聚落”了,至多是将那些传统风貌尚存的地段称之为“历史街区”。规模稍小的镇、市、乡村,其实在近数十年间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只是相对于大城市,它们的变化仅仅是幅度稍稍小一点而已。所以,今天我们希望通过尚存的聚落来了解、理解传统文化,分析古代文明的形态、特征,显然那些形貌改变稍小的镇市及乡落聚落无疑是可以见到的最好的实例。
江苏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的中部,其东濒临黄海,东南与浙江、上海相毗邻,西联安徽,北与山东接壤,界于北纬30°45′~35°20′,东经116°18′~121°57′之间。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流经江苏注入东海,第二大河黄河也曾改道江苏,第三大河淮河则在此横贯入海。大江巨河裹挟的泥沙在此积淀,形成了延绵的三角洲平原。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纵横的河港与星罗棋布的湖泊为各种生物提供了生存中必不可少的水源。而适宜的纬度以及临近大海,受到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使之呈现出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丰沛、无霜期长的气候特征。这些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与自然环境为各类植物的滋生、各种动物的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人类也从很早开始就步入了这片宜于生存的土地。
考古学界在江苏境内依据出土的器物将当地新石器时期分作了四大区系,由南到北分别为太湖平原、宁镇丘陵、江淮平原及徐海地区四大片区。这样的早期文化区系在之后的文明进程中虽然不断融合,其文化差异也依然有所保持。为此,我们以文化地理学为概念,展开对江苏传统聚落的调研和分析,以期能够更加全面地展江苏传统聚落风貌特征以及发展演变机制。
▼江苏聚落航拍图

淹城

明月湾

东村

周庄古镇

昆山千灯

严家桥
“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国家重大出版工程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传统聚落保护研究丛书”近日已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分册之一的《江苏聚落》,基于文化地理学对江苏传统聚落展开研究,从聚落的源流、演变到构成,宏观描绘了江苏聚落的整体面貌。同时,依据文化类型与特征将江苏省域划分为江南、宁镇、淮扬以及徐海四大区系,选择其中传统风貌保持较好的聚落,探讨其历史文化环境、形态格局、民居特征等,以期让有兴趣的读者对江苏传统聚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中国传统聚落保护研究丛书
江苏聚落
(随书附载视频资源)

书名:中国传统聚落保护研究丛书 江苏聚落
作者:雍振华、周宇嫽
征订号:36768
ISBN:978-7-112-26070-6
定价:238.00元
01
内容提要
本书对江苏省尚存的传统聚落予以梳理,通过考证各类聚落的形成机制,分析其文化特征和江苏地区的聚落演变、影响聚落特征的因素等,以探讨聚落民居的建筑形制和特色。同时以文化地理学的概念将江苏分作四大区域,分别对其中的聚落实例予以分析、探讨,以期揭示它们的形成机理、构成方式以及风貌特征,并讨论影响聚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原因及作者对此的见解。
02
作者简介

雍振华
苏州科技大学教授,兼任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会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苏州民族建筑学会理事、苏州风景园林学会理事、苏州科技史学会理事、苏州香山帮营造协会理事、住建部传统村落专家组专家等。长期以来从事中国建筑历史、园林史、古建筑构造及设计课程的教学,并参与、主持古镇、古村及古建筑保护研究,数年间考察了省内无数村庄、市镇和城市,曾先后出版了《中华古村落(上海、江苏卷)》《江苏古建筑》《江苏民居》《江苏乡村调查(苏州卷)》《苏式建筑营造技术》《香山帮建筑图释》等著作,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

周宇嫽
英国卡迪夫大学城市设计专业硕士毕业,现为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工程学院教师,任教研室副主任。兼任苏州市美丽庭院建设工作指导员、苏州世界遗产与古建筑保护研究会会员。主要从事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方面教学工作,参与多项“十三五”课题与教材编写,多次获得省级教学类及实践类奖项,在省级、国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03
精美内页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