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上升了,女性独立了,我们该怎样拥有自己爱情和婚姻!

面对结婚率下降,我们怎么办
作者写在前面:社会生产力发展是一件好事,女性意识独立也是一件好事,结婚也是一件好事。因为经济学告诉我,市场分工会让每一个人都得益。为了帕累托最优,我们还是应该去结婚的啊。按照《自私的基因》一书的观点,本来基因演化出来交配的快感,是让我们更积极地复制自己。人们通过的意识反对基因的暴政。我想赞赏一下意识的进步,但还是要接受现实啊。爱情是美好的,或者说爱是很美好的,爱情更是如此,缺乏爱的人不算一个完整的人。网上大部分观点都只是一部分的分析。我对这个问题比较好奇,我想得出自己的观点,并且引起大家的关注。然后作为一个单身狗,我想知道怎么在现在这个现代社会找到自己那一个一生的另一半,并且学一下怎么样好好珍惜那百年修来的船和千年修来的枕,和她能好好地过下去。还有希望大家尊重一部分的同性恋者和不婚者等,我们社会应该更开放和文明。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的数据,从2013年开始,中国的结婚率逐年下降。2013年全国结婚率为9.9‰,2014年降低为9.6‰,2015年为9‰,2016年降到8.3‰,2017年再降到7.7‰,2018年中国结婚率只有7.2‰,创下2013年以来的新低。与此同时,离婚率却在不断上升。离结率高达38%,即100对夫妻登记结婚时,就有38对夫妻登记离婚。看了好多原因分析和案例分析,我把结婚与否归结为三个方面来分析。即社会外在条件是否适合,两人是否相爱,相处是否相处习惯,并只分析重点。
关键词:结婚率下降;房价;女性独立
原因分析和对策分析
一 、社会外在条件
人口结构变化和老龄化影响
我国人口出生率从1990年的21.06‰下降到1997年的16.57‰,之后出生率仍在持续走低。自90年代起,我国每年的出生人口数量不断下降,直接导致了如今结婚人数不断下降的现象。结婚率的下降与人口结构关系很大,随着老龄化的发展,结婚适龄人口的比重在相应减少,这必然会导致一般结婚率的下降。首要因素是人口的年龄结构,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老龄化的发展,结婚适龄人口的比重在相应减少,这必然会导致一般结婚率的下降。从这个角度看,未来中国的结婚率还会进一步下降。比如,2010年中国的出生率只有11.9‰,以22岁为结婚年龄来看,2010年出生的人口将在2032年左右进入结婚生育阶段,自然会拉低那时的结婚率。
其次,结婚率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随着中国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逐步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结婚率越来越低其实是一个正常现象。因为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对结婚意愿有着“双重挤压”效应。
房价和生活成本
一个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工作,起步的工资是很低的。房子看起来是可望不可即的。即便在双方家庭的资助下可以凑到首付,但多多少少自己也要存一点,至少按揭总要小两口拿吧。
而根据相关机构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7届大学毕业生的月收入仅为4317元。其中,本科院校2017届毕业生的月收入为4774元,高职高专院校2017届毕业生的月收入为3860元。虽然这明显高于城镇居民2017年月均可支配收入3033元,但对于按揭来说,显然还不够。按一套房子200万计算,贷款7成30年,一个月要交按揭大约在7000元左右,基本上会耗掉两个刚刚进入职场没几年的年轻人的工资。
民政部的数据还显示,结婚率呈现出了明显的地域差异——经济越发达,结婚率越低。2018年,上海和浙江的结婚率在全国各省份名列倒数两名,上海以4.4‰的结婚率敬陪末座。与此同时,天津、广东、北京等发达地区的结婚率也较低。结婚率最高的则是西藏、青海、安徽、贵州等发达程度较低的地区。其中,贵州2018年结婚率更是高达11.1‰,是上海的2.5倍。
我的分析结论:国际经验显示,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导致结婚率和生育率降低。韩国统计厅最近发布的《2018年结婚及离婚统计报告》显示,2018年韩国人口每1000人中登记结婚数量为5对,较上年减少0.2对。这一数值创下了1970年以来的最低值。日本的结婚率则在2017年创下了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最低水平。根据日本国家人口与社会保障研究所的数据,目前,日本5300万户家庭中,超过三分之一是“单身户”,这一比例预计到2040年将升至40%左右。
所以我们社会也不必太着急,因为这正好说明我们我们社会进步了,发展了。但我想房子原本就是用来住,没有家的感觉无论是对一个人还是两个人都不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刚需。经过这么多年房价的持续的升高,政府也应该拿出点更大诚意来解决这个问题。关于生活成本,我想是当代的年轻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了,是一个整体的生产力的变化所带来的。今天我在看《一百年很长吗?》这部又《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原班人马拍摄的关于手艺人的纪录片。其中那个酿酒的老爷爷愿意用10块回购一个只要15块的就能买一个新的旧的酒坛子。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会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在在意“那个没用5块”吗?在如此快速的社会,没经历过两三年柴米油盐酱醋茶,又怎么会知道节约,而去舍掉一些自己的生活质量呢。能用外卖和快递解决的事,又怎么会自己亲手去动手呢?这虽说是一种进步,但有些时候又会过度的利用。买房买车、办婚礼、拍婚纱照、蜜月旅行……更别提婚后育后生活,每一项都需要巨大的经济开销。但我们的上一辈在什么的几乎没有的年代,我们还是“好好”?我们这一辈,新一代到底是要的太多?还是被要求的太多?我们不讨论这个问题。Just put it away.
总的来说,关于社会外在条件这一点。宏观上的结婚率下降是可以理解的。但微观上来说,两个人要结婚,双方父母支援一下给个首付应该不难,夫妻双方在努力一下,有个自己的窝应该不难。只要双方愿意过,柴米油盐之类的问题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二 、相爱条件
Note:这里指想要去的是遇到有好感的人,是一种动力或需求。实际是婚姻观念的变化。
女性意识独立
由于社会的进步,女性的力量越来越强。女性独立意识增强是结婚率下降、离婚率上升的深层原因。年轻人进入大城市后,往往会推迟婚姻,这在女性方面表现更为明显。
以上海为例,上海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6年上海初婚人数是27.29万,2017年下降到13.84万。已婚育龄妇女数,在2011年为416.02万,到2016年为204.23万,2017年降低到200.92万。换句话说,在6年时间中,上海已婚育龄妇女数下降了一半。但实际上,育龄妇女数降幅没有这么大,真正下降快的原因是妇女结婚比例下降。
上海市妇联2018年公布的“改革开放40年上海女性发展调研报告”显示,2015年,上海女性的初育年龄为29.0岁,已经高于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与欧盟平均水平持平。 2015年上海女性25-29岁年龄组有配偶的比例 ,比2005年下降了11.5%,30-34岁年龄组有配偶的比例降幅达7.6%。 在过去10年中,男性青年的婚姻状况变化不大,而女性青年的婚姻状况发生显著变化。
上海女性结婚率低,与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使她们有了更加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有关。从1982年到2015年,在全体女性就业人口中,从事各类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三个职业的比例,分别上升了2.7%、12%和8.5%,无论是绝对数还是增长幅度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换句话说,上海女性为了事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迟了结婚。
这里的原因不辩自明,列一下别人的看法就好。
观点分享:在一些街头采访中,有人如是说:女性的个人选择实际上变多了。女性不像以前那样,她的经济条件和生活保障全部依赖婚姻。而且现代的婚姻制度对女性的剥削会比较多一点,对男性有益。结婚之后,里面的性和家务事,育儿全成了免费的。如果在育儿,性和工作保障还没有很好的保障,没有结婚的必要。
婚姻中最常见的合作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内。许多男人认为,自己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钱都赚了那么多,不做家务那是理所当然。殊不知,吸金能力与男人相当,同时还是家务好手的女人,才是真正撑起那个家的人。
故事分享:在我的老家,一个小县城里,有一个女人,嫁了一个在事业单位工作的男人。几年前,男人停薪留职,准备出去办厂。女人觉得不靠谱,跟男人分析了利弊之后,劝他放弃办厂的想法。男人不听,女人只好支持他。办厂的过程中,资金不够,都是女人帮忙借。结果厂子经营不善,倒闭了,欠了几十万的债。男人又乖乖回单位上班。这期间,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女人批发了一些衣服,让男人去摆地摊,贴补家用。结果男人没卖出去一件衣服,还抱怨衣服不好。第二天,女人亲自出去摆摊,卖光了所有的衣服……
曾有一位爸爸说:“我以为我每天在外挣钱,为家里做的贡献最大,但我带孩子看了一次病,才明白,撑起这个家的是妻子。”
我的分析结论: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工作环境的变化,许多职业的特点都使得人们的交往面太窄。同时由于工作太忙,生活节奏加快,网络的广泛应用使青年人对虚拟世界的依赖等等原因,也致使交友的面变窄,深度交流的机会变少。中国的家庭里,更多的情况是,男人躺在沙发打游戏看球赛,女人做家务带孩子,很多已婚女性抱怨自己在丧偶式育儿,中国的传统婚姻,大多数依赖于女性的重大牺牲。这一方面,男性要改变想法才行。现代女性的择偶标准越来越高,从外表到性格,再到能力素养和生活方式,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三观,“合意不容易,而一处不满意就可能无法进入结婚殿堂”。
是呀,自己一个人就能好好的,干嘛要麻烦别人呢。给自己找麻烦事呢。除了为了自己的基因着想,结婚还有什么用。恋爱什么的一边去吧。
我只能说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 。孤独是人类是固有属性。我们自己是证明不了自己的存在的,若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真正地了解你,或者你没有真正地理解某一事物。从某一角度来说,你是不存在的。因为没有事物可以观测你的存在。若你找到了自己的爱好,那值得用一生去追寻。若你找到了自己的知己或者那一个另一半,那你tm费什么话,那可是你生命的意义啊。若有一见钟情的对象或是长久相处合得来,若是表白不会产生什么严重的后果(人家有TA的那一种)并且有可能发展的话,找个机会就示意了吧。反正又不亏。好的婚姻里,没有谁是理所应当的,夫妻之间只有分工不同,没有地位之分。
三 、相处条件
习惯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曾晒出2018浙江省法院离婚纠纷司法大数据:34.21%的离婚纠纷是因生活琐事而造成;30.16%的离婚因分居造成。婚姻里的第一杀手不是出轨,而是生活琐碎。
故事分享:网上的热帖:10年婚姻,因老公4天没洗的碗走到了尽头。说有个女人,她老公是个宅男,不抽烟不喝酒,也不出去玩,工作认真,但从来不管孩子和家务,甚至公婆生病,都是她带着去医院。有段时间,女人的公司搞活动,连着忙了4天,忙完后,她走到家里的厨房一看,水槽里竟堆了4天没洗的碗。老公说:“我本来以为你忙一天就行了,谁知道你4天才回来,你不洗谁洗,所以就放着了。”女人一边洗碗一边哭,想到平日自己既要赚钱,又要做家务,老公的作用形同虚设,决意离婚。家人不解:不就是四天没洗碗吗?哪至于闹到离婚的地步。但是有谁问过她,这些年她心里堆了多少没洗的碗,多少无人理解的委屈,多少难熬的夜晚?
我的分析结论:“对的人”很重要,其中性格、真情、共同兴趣是重要的三个因素。在相处中,性格和共同兴趣都是可以磨合的。结婚不能仅仅是因为爱,更重要的是因为习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太浮躁了,恋爱似乎也变成了一种“速食品”,看一眼照片,听一段语音,道两天晚安,就喜欢上了。不过,讨厌也来得很快,因为一个眼神,一句话,不到一秒就决定放弃了。而真正能够让我们伤筋动骨的,都是那一些刻入骨髓的爱情习惯。你花越多的时间和一个人在一起,其实也就掌握了越多关于那个人的数据。如果后来你放弃了,那么这些数据就只能变成你的回忆,你再也没有办法去动用这些数据了,它们只能孤零零的放在那里。你总有一天会后悔,你已经陪伴一个人这么久了,为什么要轻易放弃?而且对方那里也储存了那么多关于你的数据,你们本该是最匹配,最了解对方的呀。所以,不要轻易放弃一段感情。想要忘记一个人很难,需要重新开始一段感情,然后把之前的数据全部覆盖掉,把之前的习惯全部破坏掉。所以,一个人放不下一段感情,是因为数据,是因为习惯。
所以,我觉得婚前同居很有必要。两个人先住在一起,观察和了解对方的习性,再做出慎重的决定,同居看似是对婚姻的不严肃,实际上是保证婚姻幸福的重要手段。合则留不合则去。如此才不会嫁错人,娶错人,使人痛苦半辈子。同居不光使人看清楚对方的品德和个性,性格与细节。同居还可以让男女享受真正的爱情,尤其是性爱。没有太多功利的目的,出自相互间的爱慕与吸引走到一起。甚至冒着结不了婚的危险,照样为对方付出自己的精神和身心。这比起为了结婚而结婚,不知道要好多少倍。但不管怎样,无论结婚还是同居,好聚好散,这都是男女应该遵守的基本操守和准则。从同居中学会如何相互尊重,相互磨合,要不是实在不合,就好聚好散,各回各家,各找各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