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三大奇袭战”之一的严岛之战究竟是怎样的战争?
在前文《日本战国“三大奇袭战”之一的河越之战究竟是怎样的战争?》中,本鬼简单介绍了日本战国时代的“三大奇袭战”之一的河越之战。除了河越之战以外,“三大奇袭战”还有严岛之战和桶狭间之战。本文则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日本战国时代“三大奇袭战”之一的严岛之战。

“应仁之乱”之后,大内家与尼子家争夺中国地方(日本地名,与中华无关)的控制权。而安艺国的国人豪族毛利元就在大内家与尼子家之间“反复横跳”,利用两家争雄的空隙迅速发展。天文二十三年(1554年),毛利元就在折敷畑之战中击败了大内家的部将宫川房长 。

折敷畑之战导致大内家失去了对安艺国的控制权,严重打击了大内家的中国霸权。更要命的是,大内家的实权正被“下克上”的权臣陶晴贤控制,很多大内家的附属大名本就对此不满。折敷畑之战导致很多不满陶晴贤的大名投靠毛利元就,比如大内家的津和野城主吉见正赖。

于是大内家的实际家督陶晴贤决定毕其功于一役,试图通过彻底击败毛利元就来解决面对的困境。天文二十四年(1555年),陶晴贤率领三万大内军进攻毛利家的战略要地——严岛宫尾城,严岛之战拉开序幕。毛利元就此时能动用的兵力只有四五千人,形势对他极为不利。

不过毛利元就发现自己有一个优势——严岛的地形。严岛的面积只有30.17平方公里并且以山地为主,非常不利于大兵团的展开,陶晴贤也因此将自己的本阵设在严岛的海边。只要毛利元就能在第一时间摧毁陶晴贤的本阵,失去指挥的大内军就会在狭窄的地形内陷入混乱。

因为陶晴贤的本阵设在海边,所以毛利元就的奇袭必须依靠水军完成。毛利军的总兵力虽然远少于大内军,但水军力量却与大内军五五开。为了保证奇袭的成功,毛利元就还特别请来了四国岛的村上冲家水军(总头目为来岛通康,其子来岛通总是李舜臣的手下败将)助战。

九月三十日夜,毛利元就率军从海上直扑严岛。由于当夜出现暴风雨,大内军没能发现毛利军的踪迹,毛利军在十月初一成功登陆。随后毛利元就命令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以及宫尾城的毛利守军从水陆两面奇袭陶晴贤的本阵,冲家水军负责封锁海岸,切断陶晴贤的退路。

因为大内军对毛利军的奇袭完全没有防备,甚至将小早川隆景的水军误认为来助战的九州大名,所以毛利军不费吹灰之力就穿过了陶晴贤布置的防线。清晨六时,毛利军突袭陶晴贤的本阵,完全没有防备的大内军立刻陷入混乱。战至下午,失去指挥的大内军终于全线崩溃。

大势已去的陶晴贤试图逃离严岛,却连一艘船都找不到。眼见前有大海、后有追兵,陶晴贤在绝望之下切腹自杀,时年三十五岁。失去陶晴贤和三万军队的大内家一蹶不振,在严岛之战一年多后被毛利家彻底灭亡。毛利家以此成为日本西部实力最强的战国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