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民俗文化:即墨周戈庄的祭海仪式

每年的谷雨前后,春汛来临,气候转暖,渔民在出海前总要选一个黄道吉日到龙王庙祭神,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海上平安,是渔民自发的为祭祀能主宰他们命运的海龙王而举行的祭祀活动。周戈庄的上网节相传始于明末,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较完整的保存了传统的祭海习俗,已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祭海仪式。
周戈庄是即墨市田横镇最大的一个渔村,村东栲栳湾是一个自然港湾,可停泊中小型渔船数百只。全村近900户,2800余人,主要从事渔业捕捞和近海养殖业。过去周戈庄春季祭海原来没有固定日期,一般是在春节后谷雨到清明期间,选择一个黄道吉日(当地称“成日”)举行。由于此时各家新的一年渔业生产的准备工作(修补添置渔具,检修船只等)基本就绪,祭海这一天要把网具抬到船上,祭海的第二天就要出海,因此,祭海也被称作“上网日”。
过去周戈庄的祭海是一家一户单独或按渔行举行。渔民祭海吉日的选定,主要根据各船家修整船只、网具的进展情况,围绕农历谷雨前后,采取查黄历的方式来确定适宜的黄道吉日(成日)。祭海日的时辰多在卯时至午时之间。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多在上午8:00到10:00。自1992年以来由于各地搞民间节庆活动成风,周戈庄村干部便与各渔船船长协商,最后选定了公历3月18日为“上网日”(祭海日),并定为该村的“渔民节”,祭海时辰定为是日早上8点18分,意为当年的渔事“发要发”。祭海的仪式集中举办,规模也比以前大得多。祭海仪式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游客前来观看,成为当地旅游的一大卖点。
海龙王是周戈庄祭海主祭的海神。除海龙王外,其他受祭祀的神灵还有以下四位:一是天老爷,二是观音老母(观世音菩萨),三是回财主(狐仙),四是仙姑(孙姓姑娘,传说死后成仙)。

1、祭海前的准备
祭海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
选三牲:三牲为猪、鸡、鱼。猪以黑毛公猪为佳,越大越好,宰杀后,只留住脖子上的一撮黑毛(代表是带毛的全猪),并用红绸布打结而成的红花带披挂在猪头和猪脖子上,把杀后的猪充气,然后绑在一只四短腿红漆长方矮桌上,使猪呈昂首站立的姿势。也有的渔民用一只猪头代替整猪。用来供奉的肥猪拔毛清洗后还要精心打扮,脸抹胭脂,头戴红花,特别是猪背上一层形似渔网的板油脂皮,寓意是希望一网下去可捕到肥猪般的鱼。祭海三牲的另外两种祭品也各有特色。
公鸡要选个头大,勇猛善斗的红毛色公鸡;鱼要用大个的鲈鱼,最小要在三四市斤以上,大者有十几斤重的。公鸡的宰杀和鲈鱼的破肚清洗,也是在祭海的前一日完成。
蒸面馍:面馍是山东东部地区逢年过节是蒸制的面塑工艺品。各地祭海都用,面馍一般每个在三四斤左右,其造型有仙桃馍、盘龙馍、圆花馍等多种。仙桃馍和圆花馍都是有面花,盘龙膜的头、眼、身、尾皆造型生动,可有的盘龙馍的尾部作成鱼尾状,含“鱼龙变化”的用意。这些面馍用食用色彩点染后便成为颇具特色的面塑艺术品。面馍的制作也很讲究,首先要选上等的面粉,发面之后加入糖。
做面馍讲究揉面,揉的遍数越多越好。由于做面馍是为了祭海,所以做面馍的盆、案板、刀具等都要特别干净。由于面馍很大,蒸馍时必须把握好火候,欠火候则蒸不熟,火大了馍皮易破相。故而蒸馍时一般邀请经验丰富的老太太现场指导。面馍蒸好后摆在堂屋桌子上,请人给面馍点色彩绘。然后把加工完毕的一个面馍摆放在大簸萝里,簸萝是用柳条编成的器物,帮较浅,圆形或扁圆形。
写太平文疏:祭祀前,要用黄裱纸写“太平文疏”,太平文疏多由德高望重的人来写,写时为表示虔诚,要点上一炉香。写后仔细叠好,以备祭祀时使用。太平文疏要给所祭祀的每位神灵各写一份,格式相同,只是神灵明号不同。
写对联:中国民间一般在过春节时才贴对联。周戈庄渔民在祭海时也写对联、贴对联,由此可见渔民对祭海的重视程度。即墨民间称对联为“对子”。对子多有村里毛笔字写得好又善于编对子的人来写,内容一般是“金玉满堂,富贵吉祥”、“多福多财多光彩,好年好景好收成”、“风调雨顺,满载而归”、“力合鱼满仓,心齐风浪平”、“海不扬波,水上太平”等。还有一种是贴在船上特定部位的对子,如贴在主桅杆上的是“大将军八面威风”,贴在二桅杆上的是“二将军威风凛凛”,贴在后桅杆上的是“三将军顺风相送”,贴在船头上的是“船头无浪行千里”,贴在船尾的是“船后生风万里行”。
购置有关祭海待客用品:为祭海而购置的有关用品分祭品与待客用品两类。祭海前几日,周戈庄的渔民便到镇上采购烟、酒、糖、茶、点心、火腿肠、香烛、烧纸、红纸、鞭炮、蔬菜等祭品和待客物品。近几年祭海前,还兴起了订做大奶油蛋糕之风。
装饰龙王庙:每年春季祭海前,周戈庄的村民们都要重新把位于村东海边的龙王庙打扫装饰一番,在龙王庙悬挂新制作的大红灯笼。装饰龙王庙所需的费用由各船户均摊。
扎松柏门:为了渲染节日气氛,每年祭海前,都要在龙王庙前的海滩上扎松柏门。松柏门为重檐式,宽十余米,高约八米。先用木杆扎好框架,然后用新砍来的松柏枝装饰起来,松柏门上层悬挂有匾额,两边是二龙戏珠和鱼跃龙门等图案的横额。整个松柏门满布灯彩。
搭戏台:祭海时演戏用的木制简易露天戏台,搭在与松柏门相对的海滩西头,祭海过后便拆除。

2、祭海过程
周戈庄的祭海过程主要由列船、摆功、祭、奠、唱戏、聚餐等内容构成。前后延绵三天,但主要祭海程序集中在第一天,后两天则是第一天的延续。以前祭海由于不统一日期,全村祭海过程则要持续许多天。近几年该村将3月18日确定为统一的祭海日,祭海的过程集中进行,规模也较以前大得多。下面介绍的祭海过程主要是近几年统一祭海的情况。
列船:祭海日一大早儿,各船主要将贴好对子(写好的红纸对子贴在船的主要部位上,如机动船的驾驶台前、机舱门、船头船尾以及鱼舱的舱盖上等),插好彩旗,摆好整修一新的网具的船只开到村前栲栳湾,按船与船相隔约十余米的间距,呈“一”字形的阵势横排成船尾朝岸、船头朝大海的船队,然后下锚定位。
从村前海滩向栲栳湾海面望去,晨曦中一派有近百只渔船横排成的船队整齐地泊在海湾中,船上彩旗飘扬,渔具网具整齐的摆在各船上,一派整装待发的气势,蔚为壮观。
摆供:早上7点左右,吃过早饭的渔民们以船为单位开始摆供。一般每只渔船摆一组供品,每组三桌。此时海滩上忙碌起来,人们将供桌抬到事先确定的位置上,二三百张方桌排成行,从松柏门一直摆到露天戏台附近。桌面上多铺垫红布以示吉庆。人们在各船主的指挥下,忙着把事先准备停当的面馍、猪或猪头、鸡、鱼、蛋糕、水果、烟、酒、糖果、点心、茶叶、花束等在供桌上摆好。
整猪要用一张供桌,猪头则和鸡鱼摆在一起,象征祭海的三牲。另外,每组供桌前要架立一束用竹竿绑扎成的几米高的“站缨”,站缨是渔船下海的标志,一只渔船竖一束站缨。同时还要将准备焚烧的黄裱纸画好,将香炉摆好,将鞭炮绑在杆子上。供桌摆布停当后,还要把各自的对子贴到村头的龙王庙门口和庙前的照壁上,只等祭海时辰的到来。

祭奠;上午8点18分,祭海的时辰一到,靠近松柏门的一挂鞭炮首先点燃,紧接着上千挂鞭炮在村头海滩上同时燃放,瞬间鞭炮声炸成一片,鞭炮皮四处飞溅似红雨,火药浓烟呛得人喘不过气来。不多一会儿,村头海滩上便浓烟滚滚,人们在鞭炮的烟雾中和爆炸声中开始焚烧纸,并把写好的“太平文疏”点燃,边烧边念祈祷词吉利语,以求海事平安,渔业丰收,此时,村头的龙王庙挤满了烧香磕头的渔民,随着鞭炮一挂接一挂地燃放,各船家开始往空中大把地抛撒糖果(前些年还有抛撒硬币的现象)。这时,海滩上的妇女儿童们便争着抢捡糖果,俗言谁捡到糖果多谁就福多。
当地俗言,祭海时谁家鞭炮响声大,持续时间长,谁家当年的渔业就兴旺,所以祭海时各家所放的鞭炮多是上千一挂的大鞭。有的船家还用大木杆绑上八挂大鞭同时燃放。许多船家只鞭炮一项的开支就达上千元之多。
祭海期间,方圆几十里的人们以及周戈庄渔民的亲朋好友,都相约前来观看,近年外来者达万余人。许多亲朋好友带上礼品前来串亲访友,往往住上几天再回去。也有邻村渔民前来到龙王庙烧香还愿的。近几年来,许多新闻单位的记者以及摄影爱好者,赶着祭海日期前来采访报道和拍摄祭海照片,还有一些商贩前来设摊销售土产品、玩具、衣物和食品。另外,外村的小杂耍班子也常常闻讯前来表演卖艺。这些人的到来,使该村祭海显得格外热闹,海滩上人头攒动,欢声笑语不绝。
周戈庄祭海唱大戏讲究连唱三天,由村里各船家出钱请烟台、青岛或莱阳的戏班子。上演的剧目大多为传统京剧,有的也请歌舞班子。青年渔民多喜欢看歌舞,而年龄大的人则喜爱看京剧。据该村老渔民回忆,以前请戏班子主要是管吃管住,另外送一些钱物。现在则事先讲好演一场多少钱,演出结束后结算付款,一般不在村里住下。
前来串亲访友者是看戏(看歌舞)的贵宾,多安排在靠近露天戏台的地方坐着矮凳观看,而邻村和远处前来看祭海凑热闹的人则是一般的观众,称为“站客”。
聚餐:祭奠仪式结束后,已是中午时分,周戈庄的渔民便将供品撤下,将三牲,酒和面馍等用来聚餐。当地人称此举为“喝酒吃大肉”。传统的聚餐都是在各自的船上进行,现在则因住房宽敞,改在各家的屋内院子里摆席。
祭奠仪式后,家家煮肉炒菜炖鱼,无论认识或不认识,只要前来参加,渔民都热情相待,希望参加者吃饱喝足。聚餐时特别忌讳说诸如“破”、“翻”等不吉利的字眼。近几年大多数渔船忙着赶渔汛出海捕鱼,聚餐的日期很短。祭海后的第二天,大多数渔船便出海捕捞,开始一年的渔业生产。
从2004年起,周戈庄的“上网节”被精心包装与策划,命名为“田横祭海民俗文化节”, 时间由原来的一天延长至三天,范围遍及整个田横岛,增添了祭海民俗摄影大赛、民间艺术表演、民间工艺品展、民俗小吃等多种民间艺术活动。每年吸引数万人来到田横镇参加这一盛大的民俗节日,2006年来到田横的国内外游客达20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