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4.1 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的基础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59年 仅供学习参考】
第十四章 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的基础
从19世纪初叶起,即在大机器工业产生以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进程就周期地为经济危机所打断。
资本主义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危机首先表现在商品找不到销路,因为生产的商品多于基本消费者即人民群众能够购买的商品,人民群众的购买力被限制在极狭小的范围内。“剩余”商品堆满仓库。资本家缩小生产,解雇工人。成千上万的企业倒闭。失业人数激增。城乡大量小生产者破产。生产的商品没有销路,商业混乱。信用关系破坏。资本家感到现金极端缺乏,无力支付。交易所破产:股票、债券和其他有价证券的行情猛跌。工业企业、商号和银行破产的浪潮汹涌澎湃。
在危机时期,商品的生产过剩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就是说,商品过剩只是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比较,决不是同社会实际需要相比较。在危机时期,劳动群众感到必需品极端缺乏,他们的需要比其他任何时候更难得到满足。千百万群众挨饿,是因为生产的粮食“太多”,他们受冻,是因为开采的煤“太多”。劳动者被剥夺生活资料,正是因为他们生产的生活资料“太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惊人的矛盾,用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话来说,就是“剩余成为贫穷困苦的泉源”。
在资本主义前的生产方式下,经济生活的震动也常常发生。然而这种震动是由某些非常的天灾人祸引起的:水灾、旱灾、战争或瘟疫有时使许多国家变成一片荒野,使居民陷于饥饿和死亡的境地。但是,这些经济震动和资本主义危机根本不同,这些震动所造成的饥荒和贫困是生产不发达和产品极端缺乏的结果。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危机的造成是由于生产增长,同时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极低,生产的商品相对“过剩”。
前面[1]已经说过,简单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已经含有危机的可能性。但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当生产具有社会性而千百万工人的社会化劳动的产品为资本家私人占有时,危机才是不可避免的。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果的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构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基础。可见危机不可避免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单个企业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在每一单个工厂中,工人的劳动是有组织的,是受企业主个人意志支配的。但在整个社会中,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统治,生产无政府状态主宰着一切,使经济不能有计划地发展。因此,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之下,实现社会产品所必需的那些复杂条件必然遭到破坏。这种破坏日积月累,直到发生危机为止,在危机到来时,实现过程就完全瓦解了。
资本家为了追逐最大利润,于是扩大生产,改进技术,采用新机器,把大量商品抛向市场。在这方面起作用的还有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引起的利润率不断下降的趋势。企业主力求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商品产量,增加利润量,以补偿利润率的下降。
可见资本主义具有扩大生产和大大提高生产能力的趋势。但由于工人阶级和农民的贫困化,劳动者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落后于生产的发展,因而也就相对缩小了。因此,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不可避免地会同基本居民群众的需求的狭小范围相抵触。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 日益大规模地获取利润,不可避免地要和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 扩大生产发生矛盾。危机就是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进程中以没有销路的商品生产过剩的尖锐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刻。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暴露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对抗上。资本主义的特征是两个最重要的生产条件的分裂:生产资料集中在资本家手中,直接生产者除自己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这种分裂在生产过剩危机中明显地暴露出来,那时一方面,生产资料和产品过剩,资本过剩,另一方面,劳动力过剩,存在着大量丧失生活资料的失业者。
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可避免的伴侣。要消灭危机,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
注:
[1] 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