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文论重点整理汇编
1.写作风格的主体性
这是马克思针对写作自由提出的一个命题
第一,马克思引用法国作家布封的话,“指出风格就是人”,是写作主体的精神个性;
第二,马克思认为作家应该用自己的风格去写作;
第三,强制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推行只能有一种表现形式是错误的;
第四,精神是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风格的多样性是作家成熟的标志。
2.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论美学观:
马克思用社会实践论的观点研究美学是美学史上的根本性变革
第一,马克思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确立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第二,马克思明确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切人类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第三,马克思基于以上两点,科学的指明了美学研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3.社会实践对人和自然的改造作用
社会实践对人和自然的改造作用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第一,社会实践改造着客观世界,并相应的改造着主观世界;
第二,人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改造自然,使其成为属人的存在,马克思称为自然的人化或人化的自然;
第三,人的劳动实践产生了人的肉体和精神世界,扩大了人与自然接触的广度和深度。
4.劳动创造了美
第一,从实践的观点看,美的产生和根源是劳动;
第二,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通过劳动实现的,
第三,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也就是劳动的产物。
5.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人的审美能力是在生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第二,人的审美能力是审美的重要动力,影响审美实践;
6.如何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这是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
第一,要研究并遵循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自然的特征、规律;
第二,要研究并遵循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用。
7.简析种的尺度和内在尺度
第一,种的尺度,就对象来说指事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就主体来说指人的肉体存在和需要;
第二,内战尺度,就对象来说指事物的内在规律,就主体来说指人的内在的精神形态和需要。
8.社会思潮和文艺思潮的内在联系
第一,社会思潮和文艺思潮是的存在和发展是互渗、互动的;
第二,社会思潮会折射反映到文艺思潮当中,影响其发展;
第三,文艺思潮作为载体,使社会思潮得到形象化的具体呈现,促进其进步一发展。
9.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思辨哲学的文学活动的?
第一,艺术构思方面,抨击其创作和评论中主观唯心的、脱离现实的思辨哲学倾向,指出文学应真实的评述人类的关系,揭露其创作是以主观幻想的所谓秘密来掩盖现实社会矛盾的虚伪本质;
第二,人物塑造方面,揭露其所推崇的所谓“救世主”“批判的批判家”鲁道夫,是以思辨哲学对小说人物的思想、性格随意宰割,加以重塑,使人严重扭曲病变的实质;
第三,情节安排方面,指出其故事发展的推动力量,全部的表现为思辨哲学、基督教道德伦理、空想社会主义三者杂糅的主观幻想的精神意向。
10.《巴黎的秘密》及青年黑格尔派对其评论所表现出的倾向
由于荒谬思想的误导,使其产生严重的不良倾向;
第一,由于思辨哲学的主导,发生了以理论代替实践、意识代替现实和现实中的人的错误;
第二,以基督教道德论理观念为指导,将小说人物扭曲为皈依宗教传达教义的工具;
第三,以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为指导,只能产生苍白、美丽的乌托邦幻想,无益且有害于实际。
11.理解文艺与人的解放问题
第一,人的解放是一个现实的历史的社会实践问题;
第二,要经过真正的批判,理论的批判和现实的批判相联系相符合;
第三,要有真正的自由,既有物质的自由也有精神的自由。
12.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重点)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精神生产、意识形态的内容、性质、存在发展,都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第二,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具体的社会需要催生了相应的社会意识。
13.从阶级意识的复杂关系中把握其规律/阶级意识中的规律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物质生活条件,所以各个阶级的意识,都是其社会存在,归根到底是其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的位置的反映;
第二, 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占据统治地位的物质生产关系在社会价值观念上的体现,是在社会生产关系中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思想。
14.文艺创作应当确立正确的“出发点”
第一,文艺创作要从现实生活出来,采取符合现实生活的观察方法;
第二,文艺描写的中心是人,要从现实的、有生命个性的人物本身出发。
15.人的本质和性格对社会环境的依赖关系(重点)
第一,一定的人物性格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环境决定的,无论现实还是文艺作品中;
第二,人的本质是其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定社会环境的产物,表现为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现着共性的个性。
16.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绘画艺术繁荣的社会条件
第一,意大利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物质生活条件,如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商业经济的繁荣,催生了对画作的需求和职业画师;
第二,意大利还具备了其他种种外部条件,比如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的刺激、地域间的文化交流等,带来了艺术的基础;
第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如来自宗教、商人、贵族的建筑壁画、人物肖像画以及宫廷绘画的雇佣,促进绘画艺术在实践中的发展进步。
17.关于塑造工人阶级的新人形象
第一,要从存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的视角来塑造;
第二,是完整的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是文艺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
18.历史结构和思想结构的关系
第一,历史结构中的物质结构影响和决定思想结构;
第二,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结构又往往转换为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风气和社会心理;
第三,社会历史结构和思想结构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同构性,具有大体上相统一的对应关系。
19.世界的文学
由于生产和生产关系的世界性和全球化,各民族的精神产品也成了世界性的公共财物,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20.别林斯基:文学的人类性与民族性的相互关系:
第一,只有那种既是民族的同时又是一般人类的文学,才是真正的具有民族性;
第二,只有那种既是一般人类的同时又是民族性的文学,才是真正的具有人类性。
22.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及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论述文艺的社会性质的基本观点
(一)文艺属于一定社会中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它产生并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
(二)文艺随着经济基础的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以上仅是部分内容,完整版自取EPUB电子格式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K3oWcwZptHR-h7axuqP8qw?pwd=e0gf
提取码:e0g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