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体验” - 浅谈1944诺曼底战役对德军装甲部队的影响


原文:https://zhuanlan.zhihu.com/p/519360782
题图:《Militar & Geschichte 2019 Nr.4》P13插画,来自天空的威胁。但实际上,这张插画夸大了盟军空袭的影响。
注:本文译自《Militar & Geschichte 2019 Nr.4》P17。
声明:翻译不易,未经译者许可,本文严禁任何公众号或网站私自转载。另外,译者强烈谴责任何盗载或是洗稿本文以牟取私利的行为。
历史学家罗曼·托普(Roman Töppel)采访了历史学家马库斯·珀尔曼(Markus Pöhlmann),后者在访谈中简单解释了二战德军装甲部队在1944年时仍能取得的成就,以及德军装甲部队在作战时遇到的限制因素。
马库斯·珀尔曼博士任职于联邦国防军军事历史及社会科学研究中心(Zentrum für Militärgeschichte und Sozialwissenschaften der Bundeswehr)。他于2016年出版了《战争中的坦克及机械化:1890至1945年的德国历史(Der Panzer Und Die Mechanisierung Des Krieges: Eine Deutsche Geschichte 1890 Bis 1945)》一书。

罗曼·托普:珀尔曼博士,您于2016年出版了一本讲述了1890年至1945年坦克发展史的著作。在这本书中,您提到了二战德国领导层对于战争的看法。那么,诺曼底战役是否显示二战德军过于高估了坦克这种武器的效能?
马库斯·珀尔曼:我认为,直至战争结束时,装甲师这一单位仍旧在德军的战略及战术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核心角色。然而,在讨论装甲师是否在诺曼底登陆之后的一系列防御作战中被合理且恰当地使用时,人们经常会遗漏一个重要因素:当时的西线德军已失去了空中优势。
盟军的空袭不仅能瘫痪装甲师,甚至还能将其摧毁。装甲教导师在“眼镜蛇”行动中的遭遇就是最好的例子。盟军在诺曼底战场上拥有的空中优势给德军——尤其是装甲部队,带来了一种此前未经历过的全新体验。
【译者注:根据尼古拉斯·泽特林(Niklas Zetterling)在《Normandy 1944 - German Military Organization, Combat Power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第5章《The Effects of Allied Air Power》中的统计及结论,战时的德军日志,以及战后的德军军官的描述,都不同程度地夸大了盟军空袭的影响,实际上,盟军空袭在德军机动车辆及人员损失原因中的占比并不高。
以古德伍德行动及眼镜蛇行动为例,使用重型轰炸机轰炸装甲部队,只能暂时让其失去作战能力,而不能将其彻底摧毁。盟军在作战行动前进行的空袭行动,其主要目的是限制德军可用的作战力量,为盟军地面部队的作战提供便利,这样的空袭并不能对德军造成巨大的装备和人员损失,给德军造成的限制影响也只是暂时性的。
诚然,空中优势给盟军带来了侦察方面的情报优势,也拖延了德军单位的调动,但德军本身处于燃料及补给车辆短缺的状态,盟军的空中优势则是加剧了德军的后勤困境。
具体的统计已经表明盟军的空袭只能获得及其有限的直接战果,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难以量化为数据去分析的间接影响。
在人类开始征服了天空之后,战争就进入了立体的层面,而许多的二战战例已经表明,在空地协同良好的前提下,空中优势能极大地增益地面部队的进攻作战。
拓展阅读:关于《Normandy 1944》第5章,目前已由 没钱买书蟹老板 译出并发布在 芬里尔战史研究 :
祸从天降——盟军真的是靠空中力量打赢诺曼底战役的吗?(上)
https://mp.weixin.qq.com/s/rAXIsnE1DEwlUIBc7tczYQ
祸从天降——盟军真的是靠空中力量打赢诺曼底战役的吗?(中)
https://mp.weixin.qq.com/s/Iqj79zEQWQpnldfFNYRhtw
祸从天降——盟军真的是靠空中力量打赢诺曼底战役的吗?(下)
https://mp.weixin.qq.com/s/e5WbuqDXP51ENfw4dRrKyg 】

罗曼·托普:在1940年的西线战役,以及1941年的东线战役中,德军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战果。有趣的是,恰巧在这些时期中,德军坦克的性能实际要逊色于它的对手。
在战争的后半期,德国领导层更看重坦克的性能,开始强调坦克的质量优势,并认为坦克是一种能决定战争胜负的武器。他们是忘却了过往的教训,还是没有意识到时代已经变了?
马库斯·珀尔曼:在1939年至1945年的战斗中,德军所进行的一系列装甲战役既有胜利,也有失策,甚至会陷入危机。问题在于,许多人通常只看到德军装甲部队在前2年战斗中的常胜不败,然后将装甲部队在战争后期的失利简单归咎为德军的作战策略偏离了所谓的装甲战“制胜秘诀”。
这当然是无稽之谈。相反,我们应该更加细致地关注1942年及其之后的装甲战役的战术、作战进程、战略以及装备条件。后来,就连苏联红军这一德军最为强大的对手,也开始逐渐从战争中学会如何作战。德军不再能像以往那样总是把握主动,自由地决定是否要发起一场新的装甲战役。

罗曼·托普:这对于在讨论坦克性能时常见的“代际或质量”问题有怎样的意义?
马库斯·珀尔曼:走下生产线的V号及VI号坦克,作为新一代的德军坦克,的确很快就被德军投入到作战中。但是,如果这些坦克既不能以必要的规模来大量投产,也无法确保零备件、弹药、燃油的供应,甚至连最关键的训练有素的乘员都十分紧缺,即便这些坦克本身性能出众,它又能对战争起到多大的影响呢?直到战争结束之际,久经考验的IV号坦克仍旧是德军装甲部队的顶梁柱之一。
此外,我个人认为,在“代际或质量”问题之外,德军在装甲车辆选择上的另一个十分明显的趋势也值得关注 —— 即从主战坦克(KampfPanzer)开始逐渐转向突击炮(Sturmgeschützen)和坦克歼击车(JagdPanzer)。这并不难理解,在战争后期,部署在各条战线上的德军部队大多处于守势状态,这种选择的趋势便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罗曼·托普:在您的著作中,您提到诺曼底战役的失败影响了德军领导层对于部队编制的改进,那么这些改进包括了哪些内容?
马库斯·珀尔曼:并不仅仅只是诺曼底战役的作战经验,在改进编制时,德军也参考了东线的作战经验。关于这一点,装甲师及装甲掷弹师的编制变迁就是最有力的论据。从1944年中期开始,装甲师及装甲掷弹师变得更加“精简”,其拥有的主战坦克的数量减少,与之相对应的后勤单位也进行了重组。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战争后期,将一整个完整的师投入到防御作战中的情况变得越来越少见,德军更倾向于使用多兵种合成的战斗群(Kampfgruppen)。如果指挥得当,且部队也拥有多兵种联合作战的经验,战斗群将成为局部反击作战中的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然而战斗群,以及独立装甲旅(Panzerbrigaden)的出现,也暗示了自1944年开始,曾经强大的德军装甲部队已不可避免地逐渐走向衰落。

罗曼·托普:战后的一些历史学家倾向于将所有的错误决策都归咎于希特勒。然而您在书中却给出了不一样的观点,您清晰地指出希特勒并非人们刻板印象中的那个一无是处的业余军事爱好者。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他在诺曼底溃败中的起到的影响?
马库斯·珀尔曼:“希特勒搞砸了一切”是战后的德军统帅们经常抛出来的观点之一,其目的是为了转移人们的注意力,毕竟一些统帅并不想让人们深究他们在军事方面出现的决策错误,以及他们在战争中犯下的罪行。
“军事家希特勒”是一个令人着迷的网红主题。然而,我们应当更为细致地研究不同时期的希特勒所处的状态。
1944年时,他的缺陷已愈发明显:长期不信任自己的军事领导层,喜欢在作战行动及军备问题进行微操,为了逃避现实而迷信某些“奇迹武器(Wunderwaffen)”,每况日下的健康,以及7月20日那次暗杀对他的心理造成的冲击。这一系列的境况都出现在诺曼底战役期间,在此之后,胆敢在军事相关的问题上顶撞希特勒的人屈指可数。
然而,尽管德军的统帅们曾对于某些情况有着更好的判断,他们也依旧放任自流,亲身见证了战争逐渐滑向无法挽回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