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北前身掸国蛮,首领被大汉封为“汉大都尉”,他们如今在哪?


缅甸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非常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在这片美丽而神秘的土地上,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方式轮番上演各种历史大戏。
有意思的是,没有哪个民族能够强盛超过500年。
今天讲的话题是中央王朝册封缅北小政权的故事。

中国最了不起的历史书《史记》有一段记载:汉朝使者到滇国寻找通往印度的商路,被昆明人阻拦,走不通。然后提到昆明人千里有“乘象国,曰滇越。”
这里的“昆明”是指生活在今云南中部的几个族群,从他们那里往西千余里刚好就是今天缅北和滇西附近地区,由于傣族很早就有养象骑象的习俗,于是史学者一般就认为这个“乘象国”是指傣族先民。
大汉中央王朝初次听说乘象国是西汉汉武帝刘彻时期。
到一百多年后东汉王朝记载傣族先民则已经具备了初级政权的组织能力。
《后汉书·和帝本纪》记载:“永昌徼外蛮夷及掸国重译奉贡”。这是关于“掸国”贡使首次来访的记载,,时间为公元97 年。
过了24年,掸国国王雍由调又遣使前来。《后汉书·安帝本纪》记载:“永昌徼外掸国遣使贡献”,一般推算为公元120 年。这次“封雍由调为汉大都尉, 赐印绶、金银、缯,各有差也”。
袁宏《后汉记》中还有一条记载:汉安帝时“日南塞外擅国献幻人……自交州塞外擅国诸蛮夷相通也。”
《后汉书·顺帝本纪》中又提“日南徼外(日南徼外是指滇南到老挝附近)叶调国、掸国遗使贡献”。

这是公元130年。这里用大白话简单解释一下这几条记载的含义。
1.汉武帝时期,今天滇西和缅北有个乘象国,他们的居民是“滇越”。也就是生活习俗和百越接近的族群,他们就是傣族先民。
2.一百多年后的东汉王朝汉和帝时期,掸国蛮从永昌方向来进贡,记录在案。推算是公元97年。
3.过了24年,汉安帝时期,有两处掸国蛮到洛阳来进贡,从永昌郡方向进来的雍由调被封为汉大都尉;而几年后从日南,也就是今天西双版纳和老挝附近方向进来的掸国蛮,没有被皇帝赐封,只说“自交州塞外擅国诸蛮夷相通也。”
也就是在两百多年时间里,缅北到滇西,滇南到老挝甚至泰北,活动着一个习俗接近的族群,被称为滇越—乘象国—掸国蛮。
我的推理是:永昌方向来的这两次进贡使团被命名为“掸国蛮”,不管依据是什么,反正朝廷叫你是掸国蛮你就必须是掸国蛮,以后就按这样叫,不要乱。几年后从老挝及周围来的另一支进贡者,东汉朝廷的官员看起来这伙人的语言和此前雍由调掸国蛮差不多,于是也就记载成“掸国蛮”。
其实他们不一定是同一个政权,但语言和习俗差不多,那你们以后都叫“掸国蛮”。
4.我的结论,这两处向东汉王朝进贡的小政权是傣族先民,他们生活在今天的缅北和滇西,还有滇南到老挝一带,和傣族今天的分布基本吻合。
5.西部傣族的文明史有两千多年,西部傣族今年傣历是2118年,基本和滇越乘象活动时间相同。
问题来了:两千多年前的缅北傣族已经能组团到到洛阳去向朝廷进贡,那为什么一直到近代,那里的土司基本还是一些小政权,或者只是一种部落联盟的发展水平呢?
回答这个问题,还是先认识傣族的主要社会结构——村寨,以及由村寨组成的政权结构。

村寨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一个集体,傣语叫曼,可以说在傣族社会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自古给统治者出徭役和负担均以村寨为单位,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以村寨为中心,在人民的传统观念中,村寨的荣辱安危是和身家性命攸关的大事。
每个村寨一般由十几到上百户人家组成,上千户的大寨也许会叫成“景” “遮”,“允”即城子之意,实际其社会组织构成还是“村寨”。
众多的村寨组成大族群后,会产生更高一级的管理者,最普遍的就是昭勐,其统治机构也不是很复杂,无非是祭祀,收租,征调,军事,判案,昭勐就通过村寨头人来有效管理。
一个地方能否出现一个强大的政权,主要取决于当时的人口增长和生产情况,以及是否出现一个和一批有才干的“昭”,所以一旦某个权势人物征服了附近的勐,进而在几个得力助手的辅佐下扩大到更广大地区,那他就是这片土地上最大的昭法。
他只要有足够的手段让他统治下的各勐对他表示臣服,要物有物要钱给钱要人派人,那么他就可以完成对更远处的征战,或者组团到几千里之遥的天朝上国去进贡朝拜。
一旦其继任者丧失了用武力去控制各勐的兴趣或者能力,自然就恢复到只能管他那一个区域的昭法,那个区域有可能只是一个几十个寨子的勐。
对于这样一个地方政权,其统治方式再延续几百上千年也不可能产生所谓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
所以两千年前傣族在缅北建掸国,一千多年后麓川王国在同一个区域能发动十万人以上的战争,而到19世纪英国人进来时,被缅人碎片化控制的缅北傣族土司,征调一万人都困难。

两千年前傣族在缅北昙花一现的掸国蛮无声无息淹没在村寨的竹林里。在缅甸这块土地上又轮到谁来唱戏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