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通史系列笔记:封建时代-艰难的封建化·中 皇冠vs城市,时战时和的两个图腾
赤须王弗里德里希一世把对意大利的统治作为建立并巩固政权的基本国策,为此不惜向封建主低头,而对城市大肆劫掠。
意大利不仅在神圣罗马帝国名下具备政治意义,并且商贸发达,如果能成功驻入军队还能对讨厌的教皇造成威胁——一旦在此地成功立足,也许还能充盈国库,维持一支强大的雇佣军或直属军,从而暗中摆脱对大封建主的依赖。
城市,在阶级分析学派学者口中,作为资产阶级即将登上历史舞台。
德意志的城市不像意大利的城市,在中世纪社会的内部要争取到独立的地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些倒霉的城市都最先遭到德国君主和领主的压迫,因为贵族——无论不思进取的还是有野心的,无一例外都要进行敛财。
德意志的城市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奥格斯堡甚至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不过那个时代这些城市尚且很少有商业中心的味道,还只是一些要塞和城堡,政治和军事的意义要更加重大一些。德意志的城市,大多数兴起于修道院和城堡附近、帝王寓所、农奴聚集地,特别是交通和商业中心。被当成城市的估计有4000多座,但是万人以上的城市相当罕见,多是一些不到500人的城镇。
这些城镇,多数力图摆脱封建主的控制,有的要支付大量的金钱,有的却要勉力服从,但多数时候德意志的中央皇权对这些城市不管不顾……
这里笔者还要多插几句嘴:法国在11-12世纪出现了类似的局面,但路易家族非常懂得靠政治联姻和城市联盟,反对贵族而加强自己权势。于是有学者就不禁叹息:一些小小的国策,导致了法兰西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两国的政治局势出现了天壤之别。
不过仍然有很多城市在斗争中得到了相对的自由,就选举出了简单的市政厅参赞和市长(管理系统),这些城市往往贸易发达也有自己的公民或雇佣兵势力作为武装支持,他们仅仅承认皇帝的统治地位,和大诸侯拥有类似的地位。
这当中有不少王室领地:亚琛、法兰克福、汉堡等等,也有摆脱主教的自由城市,还有从属诸侯,只在名义上自由的邦国城市,不过无论如何,城市的这些市长和市政厅人员几乎都是由巨商富贾转变而来的“城市贵族”。
城市的内部主要组成部分是手工业者,组织则是“行会”,呈现出一种师傅-学徒的结构,不过经常出现学徒遭到欺压的情况,于是在学徒之间又会形成“兄弟会”,来抵抗长老和行会的欺压。
城市的平民,则是佣人、短工、乞丐这些游民组成,通常没有彻底的市民权力,也很难团结成一个有效的组织,虽然经常发现有手工业帮工的集团,但是这个阶层仍然没有在内部纠纷中起到什么重要作用。
城市最早的繁盛在12-13世纪,AD119X,第三十字军就曾经向威尼斯订购了大量的帐篷、军械等补给物资,而在14-15世纪,德意志的城市更显重要,作为“欧洲的十字路口”连接着欧洲的地中海贸易区和波罗的海贸易区,成为陆路贸易的必经之地,城市的繁荣带来了商业的繁荣,经济生活影响到了封建主和农民的经济生活,商品经济也开始对自然经济发难了。
但是如果城市想要发展,畅行无阻的商路是必须的条件,然而在赤须王以后,皇权飞速衰落,大量的强盗骑士的劫掠、封建贵族的搜刮实在是让商人们头痛,于是为了补救这一情况——城市同盟就出现了。
这当中比较有名的就是莱茵城市同盟和汉萨城市同盟。
莱茵城市同盟在皇帝的敕令前保持了独立地位,一直存在到了1236年,等到1254年,最大的城市科伦也加入进来,科布伦茨以上的的沿河城市提供100战船,以下的城市提供500艘战船,沿河巡逻确保商路畅通,取缔非法的关卡。
拥有了经济、武装的优势和相互协助的约定之后,莱茵同盟还要参与政治斗争,帮助弱小的皇权反对大贵族,这个势力甚至一度争夺到了优势地位,然而,14世纪末期封建贵族们很快反应过来,将各个城市同盟以利益的方式分化瓦解。
汉萨同盟
Hansa汉萨同盟是最强大最重要的的城市同盟,是13世纪来往于尼德兰、英格兰、德意志兰和哥特兰岛的商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成立的。
它的影响势力范围,主要在北德和波罗的海沿岸,囊括了80个以上的城市,以至于后来居然可以作为一支独立力量和丹麦王国开战。
汉萨在外国四处设立的商站(伦敦、柏律格、布尔根、诺夫哥罗德),不仅是监察、保护,还是汉萨在有关地区的政治代表。
和其他城市同盟一样,汉萨也有一支精良的武装船队控制波罗的海的局势,他们的对手是那些海盗——虽然有些汉萨城市也干过海盗勾当——这些海盗曾经是逃荒的穷人、仆役、贫民,却在劳动者的直接间接支持下成为了歌曲中的传奇。
为什么城市同盟最后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这和欧洲国家政权集权化与民族主义运动有关,俄国、荷兰、英国完善近代国家政权以后,汉萨这种商人联盟的特权自然就处处碰壁,汉萨反对者和对手的经济与内部也稳定下来,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同盟就在14-15世纪走向瓦解——那个时候的城市同盟,它既得不到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又被内外封建势力所虎视眈眈,还被顶着皇冠的君主所觊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