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博到国体,近期小感
2023的微博之夜和1993的日本第四十届众议院大选一样,都是一个时代的豪华葬礼。
——路德维希·欧德奈瑞
很多人都知道我一般很少写时事评论。
两个原因,第一我认为我功力还没到那个地步;第二很容易付出精力得不到回报,比如不过审核啥的。
但是这次我还是决定破一个例。
原因很多,有自身的,有时代的,有近因的,也有时事的,就像历史一样,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改变历史的人、决定或者事件都不过是最终表现出来的因素,而其他各种纷繁复杂的原因其实早就埋藏在最终表现之前了。
写历史是一个很枯燥而且很容易空虚的职业,尤其是当你现实中不那么成功的时候,你就会不由自主的对很多事情产生联想。
微博之夜的那个晚上,我一边看着台上走马观花的过客和台下心不在焉的看客,一边和小七在QQ上聊着各路八卦,小七感慨到不知不觉间从《还珠格格》拉开内娱黄金时代的大幕到今天已经整整25年了,这个狂飙的时代也终于要结束了。
接着小七突然提出了一个不太相关的问题:你说我们这一代人从中得到了什么?
这是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也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毕竟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土地上,计划生育的一代人似乎很难找到能够让他们群体讨论的东西,但是娱乐明星可以,我们这一代的大多数人通过她们有了最初了群体参与感和认同感。
这在一个迷茫且个体的年代十分重要。
但是当二十五年后,随着消费时代的尘埃落定,我们也会怀疑我们最终得到了什么?付出了金钱精力,投入了青春热血,但最后依然是一地鸡毛。
所以我沉思了许久,我给出了一个不太切题的回答:琼瑶其实早在《当》里就写明白了,只不过她没算到《还珠格格》播出那年,在美国斯坦福有了谷歌。
小七问我为什么这么说,我双手合拢到嘴前,叹了一口气,在键盘上慢慢打到:
红尘作伴,活得并不潇洒
策马奔腾,不见人间繁华
对酒当歌,唱不出心中喜悦
轰轰烈烈,别人的青春年华
其实这四句就是我对于这25年或者说10年消费时代的评价,当《还珠格格》走上舞台,搜索引擎开始影响世界;当《英雄》开启大片,网络开始造富;当《泰囧》成为第一部国产十亿票房电影时,我们从人变成流量,成为了别人轰轰烈烈的注脚。
你说这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不知道,但这是时代的,或者说历史的。
二十五年的经济增长和十年的消费狂欢给了太多人错觉,产业革新似乎永不停止,人口红利似乎永久存在,文化娱乐成为了盛世的美酒,偶像巨星走上了时代的巅峰,从悉尼到东京,从仁川到巴黎,竞技体育成为了时代的热点。
再回首,恍然如梦。
所以我从不建议人学历史,因为历史是一个很不符合人性的学科,电影可以续集,可以有大团圆的结局,但是历史不会,错过的就永远错过了,我们一边埋怨着古人为何不做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决定,却又不得不承认人跳不出所在时代的背景。
文化娱乐也好,竞技体育也罢,本质上都是经济繁荣,如果失去了经济的基石,那么文体的高楼也自然不会持久。
而经济繁荣的核心是人。
竞技体育也是一样,正如渤海小吏所说,北人南下,六朝总纲。乒乓球的恩怨情仇同样如此,第一波全国范围的出国潮造就了广岛的口诛笔伐和亚特兰大的巅峰对决;第二波东部地区的出国潮成就了新加坡双薇的冠军梦想;而从上个世纪末就开始的东北体育人才的入关出国则是让国体将中国体育的辉煌又拖了十年。
这二十年时光流转,今时今日,场内的江湖儿女,场下的山河故人,都是身心俱疲了。
十年互联网的消费红利和一代年轻人的观念将这个时代延续到了疫情之后,也正是因为有这两个因素,才有了国体重新崛起的契机,才有了国体网络时代的辉煌,才有了电竞在2018-2019年的爆火,也才有了2019年的时代顶峰。
两代人的积攒和一代人的观念,缔造了这个不可复制的时代。
微博之夜可以重复炒作,流量明星可以不断生产,举国体制也可以创造新的巨星,消费故事也可以继续编造,但无论怎样安排,二十年代的你我不可能再像一十年代那般天真乐观,疫情前的船票也上不了疫情后的船了。
提前站位的粉丝,断断续续的信号,取消的红毯仪式,恩怨纠葛的明星,五花八门的奖项等等等等,看到的也只有江河日下、无可奈何和一地鸡毛。
25年过去,时代改变了很多人,也改变了很多事,有人走上巅峰,有人身败名裂,文娱的纸醉金迷年年批判,国体的举国体制讨论至今,网络从改变世界的先锋和平等共享的平台变成了垄断集中的工具和歧视谩骂的战场,体育从人们交往的桥梁和变革的希望变成了民族主义的抒发地和偶像崇拜的护城河,曾经梦想改变世界的人,也最终变成了新一代的高门世家,一切的一切,到了最后,人们发现早已是积重难返。
如同1993日本第四十届众议院选举,无论是代表新党的细川护熙、小泽一郎还是社会党的山花贞夫、村山富市,在选举改革问题和消费税务问题上的拉锯,本质上都是间接承认了自己对于经济的无能为力以及对于政治选票的优先确保。
当细川护熙喊出革新政治的口号,当台上明星玩着尴尬无趣的游戏,其实这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不过是将人的呼声量化为数字,根据数字来获得人的支持罢了。
当人被量化成了数据,当人成为了工具,很多事情也就自然而然了。
我想起2022年考研结束的下午,我和小七、李朔坐在咖啡馆里,暖暖的阳光打在身上,面前的咖啡氤氲着热气,窗外是时不时出现拍照的游客。
前来送小吃的店长说:像今年这样的冬天,我们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过了。人们会一直记得这个冬天。
他说对了后半句。黄金十年在那天结束,故事再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