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原乡
07.18 质疑秩序+女性视角+宿命安排+族群命运
搜索比较阅读的材料时,看到了迟子建这一位作家,因此询问朋友,被推了一部她的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结束了部分写作后,我花了中午及一个晚上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作品以部落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的口吻为述,记录了其一生所见的生死爱憎。
许是受了先前女性作家资料阅读的影响,加诸书中对于怀孕之类的描写,我一开始的关注点在传统的生育上。质疑原有秩序之后,我从文中阅读到其存在之意,故而可悲其意义,然后无言以对。但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可以看到在这种游牧为主的民族部落里,男权的色彩浓厚但并不是必定的,女性可以承担一切,从生活至宗教,正如山林、大地之母般包容一切。我想这也是以一位女性的角度来书写这本书的缘由。
女性视角兼前期的儿童视角,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女性视角,以温柔包容、有容乃大的叙述将一生所见所闻娓娓道来,“我”不需要名字。作为一个儿童,对儿时的父母、长辈加诸凝视,用直白浮浅、山林之风的语言描绘所见的场景。作为一个少女,“我”的话语略显天真,用一种近乎白描似的语句表现爱情来临时的悸动。作为一个妻子与母亲,“我”对两任丈夫、儿子充满爱恋,对他们无限包容、抚慰。作为一个长者,“我”无力地记述了后辈的故事。文中对于女性的描写,极具魅力,生动展现了女性之美。作者并不忌讳对器官性的描写,坦荡地用一种成长的视角展现。
读到书的中期,我其实略有读到《百年孤独》之味。《百年孤独》里是一代又一代由名字传承的宿命,这本书是山林部落习俗流传而铸就的宿命。书中,即使将对别人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的态度对调,仍然献祭自己的骨肉换取他人的生命;手起刀落麻利做完阉割工作,旋即在骑马时睾丸破裂;羊粪包被救后猛然苏醒;相逢与死亡时都出现的“仓”熊……旧一代生灵的死去,新一代生灵的诞生,交替进行,这是宿命的安排,也是山林的恩赐。部落中人数不断减少,孤独与陪伴就如那团永不熄灭的火,两者其实并不能分开,而是相互依偎。
书的后期,对于迁移与放牧的描写,我想到《狼图腾》中陈阵曾发出过的感叹。如果时代一定要加以变迁,总有不能适应的人,总有主动冒险的人。坚守能够存在几时?改变能够前进多远?即使将一切交给时间,记录只在人心。草场、山林会被毁去,记忆力不朽、发光的,在其生命中只暂居了一小部分。这种苍凉感又该何去何从?“我”最后选择留在了山上,这引导着读者去思考离去与回归的意蕴。总之,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应有一片精神原乡容以栖身,在那里,会有一团不灭的火。族群的命运即是那团火,一代代的传承,永不熄灭。
感想很多,写出来不尽人意,笔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