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热议,理想中的国风教材插图可以是什么样的呢
大家还记得自己读书时教科书里的插画是什么样的吗?
是一个项带银圈的十一二岁少年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是系着红领巾的神采奕奕的小明同学在问,“我今年8岁,我爸爸今年40岁,请问我爸爸的年龄是我的几倍呢?”;是彬彬有礼的中国学生站在讲台上向同学们进行自我介绍的模样,“Hi,My name is Yang Ling and I come from China......”。
近日,随着对人教社出版教材插画的讨论,“微博人文艺术”特邀各位画手博主创作获提供以往的作品参与活动,让大家一览优秀的插画,我们的教材插图应该可以这样画~


(图源:XX回声XX)


(图源:春羊-)


(图源:刘00睡不饱)


(图源:柳谦blossom)


(图源:春忍在画画)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插画是使教科书图文合一的存在,提供图像以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扩大想象空间。不过要注意的是,插画是依附于文本的,在具有艺术性的同时,须符合文本,也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中国教科书来说,教科书中的插画也需符合学生们的接受特性与审美要求。
在欣赏不少画手博主的优秀插画作品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以往的教材中关于“五十六个民族”的插画?

(图源:网络)
五十六个民族,每个少数民族同胞都穿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服装,唯有一个穿着短袖短裤的汉族小孩在这之中显得画风不太对。
何时这个汉族小朋友才能把“丢失的”衣服找回来呢?
何时在五十六个民族齐聚一堂时,汉族人民能够穿上汉服?
何时汉服才能被大众想起?
树高千尺,其根必深;江河万里,其源必长。历史长河波涛汹涌,唯有中华文化屹立不倒、从未中断。从容自信的文化传承不能断,也不会断,这是泱泱大国的深厚底蕴,教科书作为教导国家青少年的重要载体,尤应不忘初心,溯源固基。现今社会,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汉服复兴运动的不懈探索,汉服也在被找回来的路上,志行千里者,不中道而辍足。
文案:君止
编辑:继欣
审阅:汉服世代
平中交右 宽褖合缨
古衣今裳 与时偕行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现代汉服知识
转载、投稿及其他合作 或 建议与意见
请联系阿罗微信 Chinesehanfu
或邮箱xdhanfu@foxmail.com
如您对内容有疑问或更多看法欢迎留言
欢迎加入粉丝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