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掌权时,明军虽腐败,为何能和八旗兵一争高低?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毁誉参半的王侯将相,比如秦始皇,灭六国、一天下、书同文、车同轨,奠定了中国这个名词的意义;但是他也是一位不恤民力、滥用苛刑的暴君。
比如汉武帝,虽然雄才大略,驱逐匈奴,奠定了汉宣帝时期的黄金盛世和大汉三百年无强大草原势力的局面,更是让汉牢牢的成为中国人的代名词;但是在他执政期间,国内户口减半,民生凋敝,而且独尊儒家,更是影响中国几千年。

比如隋炀帝、比如王莽、比如李林甫、比如严嵩、比如魏忠贤、比如和珅等等都是属于毁誉参半的历史人物。
今天我们就讲一讲魏忠贤这个人。
从魏忠贤的所作所为来看,魏忠贤确实是一个奸臣,更是一个气焰滔天的大权臣。但是奸臣、权臣不代表就是昏臣、庸臣,恰恰相反,权臣、奸臣都是能臣。
魏忠贤虽然是权臣、奸臣,更是能臣。

在魏忠贤掌权时期,大明王朝国库收入还算比较稳定,对内农民军也受到压制,对外与后金八旗兵也打的有声有色。
可以说正是魏忠贤的存在,已经病入膏肓的大明王朝还有着一层强大的蒙羞布,但是随着魏忠贤被崇祯帝朱由检杀死,明朝最后的蒙羞布也被撕了下来,让农民军和后金政权知道了原来大明王朝已经如此虚弱了。

魏忠贤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因为好赌,欠下大量债务,最后为了躲避债务,也为了搏一搏自己的前程的想法,决定进宫当太监。
明朝的太监和宫女有一种奇怪的风俗,他们为了缓解寂寞,私下都结成“对食”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假夫妻关系。魏忠贤和客氏结成了“对食”关系,客氏是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因此慢慢的,魏忠贤也受到了明熹宗朱由校的宠信。
明熹宗朱由校只喜欢做一个木工活,不喜欢做明朝的皇帝,因为他爷爷万历帝不喜欢朱常洛,朱常洛和朱由校都没有受过什么正式教育,朝廷大事朱由校有心无力,干脆将朝政大事全部委托给了魏忠贤打理,让魏忠贤成为了明朝名副其实的“九千岁”。

魏忠贤当权的时候,明朝东林党的势力已经大位增长,已经十分庞大,压得秦党、齐党、楚党、浙党等其它势力喘不过气来,于是魏忠贤抓住时机,一手打击东林党的势力,一手拉拢秦党、齐党、楚党、浙党等势力,形成和培养自己阉党的势力。
因为东林党掌握了当时和清朝初期的舆论控制权,这也是魏忠贤留下千古骂名的主要原因。
东林党是一群只会空谈儒家义理、空谈报国、批判朝政,对真正的“知行合一”一无所知,也没有实干精神的文人士绅联盟,他们最擅长的就是拉帮结派、排除异己,大肆夺权揽权,引发了著名的东林党争。

魏忠贤当权后将对东林党进行全方位打击,使得东林党控制朝廷的打算落空。
同时魏忠贤还对江南地区收取工商税和矿税,为明朝增加了一笔不错的国库收入。
东林党代表着江南士绅地主阶层的利益,由于江南地区萌发了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了大量富商,富商们又大多依附江南地区士绅地主阶层,这样江南地区变成一张大利益网,故而朝廷对江南士绅地主阶层收取重税,他们极力反对,想尽办法抗税。
而魏忠贤向江南士绅地主阶层征收重税的举措,却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明朝的财政压力。

虽然抗击八旗兵的主要是孙承宗和袁崇焕的功劳,但是没有魏忠贤收取的工商矿税,朝廷根本没有那么多余钱来支持孙承宗和袁崇焕的战略,故而魏忠贤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减缓了明朝灭亡的速度。
魏忠贤被崇祯帝逼死之后,东林党开始上台执政,史称“众正盈朝”。
东林党废除了魏忠贤时期的苛捐杂税(包括工商矿税),虽然一些乱七八糟的税的确被废除了,百姓等到一定的好处,也赢得了江南士绅地主阶层的一片喝彩。
但是魏忠贤设立的苛捐杂税里面,最主要的税收就是对士绅地主阶层设立的工商矿税,废除的后果就是明朝国库也失去了一份十分重要的收入来源。
军队在于后勤与粮草,不管是对内平定农民起义军,还是对外抵御八旗兵南下,都需要大量钱财来支持。

魏忠贤倒台的时候,苛捐杂税被废除,老百姓的确得到一些好处,但是随着战事越来越紧张,国家越来越没钱,东林党束手无策,只能将更重的苛捐杂税压在百姓身上,导致农民起义军的势力越来越强大。
而明朝在辽东的大军也因为失去了财政支撑,战斗力一天不如一天。

所以魏忠贤也是一位毁誉参半的历史人物,既是权臣、奸臣,同时也是一位能臣。
虽然魏忠贤在明朝朝廷里面任人唯亲,虽然魏忠贤任用的人有很大一部分是贪官污吏,但是里面也有很多干实事的官员,能够在关键的岗位发挥作用的官员,而不仅仅只会空谈养性。

而在魏忠贤倒台后,很多魏忠贤提拔的人直接打为“阉党”,一律进行严酷的打击和处理,魏忠贤制定的税赋政策也被废除。
明朝军队失去了财政来源,虽然还有一些能征善战的将领,但是没钱的士兵战斗力自然而然一落千丈,加上崇祯帝的滥杀大臣将领,最终明朝也在魏忠贤自杀十多年后正式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