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教考编 |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无生试讲全流程逐字稿(10-15min)
《荆轲刺秦王》逐字稿
凝语素笺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高中语文组的X号考生,今天我所抽取的课题是《荆轲刺秦王》,下面开始我的试讲:【开始计时】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杀秦王嬴政可惜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朱熹认为他逞匹夫之勇,说他只不过是一个无谓的牺牲者,刺秦计划的失败加速的燕国的灭亡,像他的事迹不值得说道;但是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且在《史记》的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为什么前人会对荆轲做出不同的评价?相信大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对荆轲刺秦这个历史故事以及荆轲这个历史人物有更深入的了解与更全面的评价。
首先给同学们三分钟时间快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待会儿老师提问。【板书题目作者】
停!请学号为9的同学起立,嗯,你来介绍一下我国史书的几种体例——编年体史书《左传》、纪传体通史《史记》、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掌握得不错,请坐!
请学号为16的同学起立,你来回忆一个重点词,课文第二自然段“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中的“穷”字是什么意思呢?大家说是不是没吃没喝、缺钱少衣的意思呢?我们要注意文言文中的“穷”字和我们现代汉语中的“穷”字意思是不一样的,同桌起来回答,很好,这里的“穷”其实是走投无路、处境困窘的意思,“困”是困窘之意;古代缺衣少食一般叫“贫”,像这样的古今同形异义词需要我们多加关注。
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几个字的短语概括一下文章的行文内容,同桌之间可以相互探讨一下。我看这两位同学讨论得非常投入,你来回答一下,概括得非常全面,老师在这位同学回答的基础上再稍加凝练一些,二十四字概括行文内容——1、秦国破赵 2、燕国危难 3、刺秦准备 4、易水诀别 5、秦廷行刺 6、行刺失败
首先我们来看文章第一部分,荆轲刺秦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发生的呢?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连用几个动词,大家边画边说出来,有——破、虏、收、进、略、至;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的强大,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所以他就催促荆轲实施刺杀秦王的计划。
荆轲刺杀秦王的谋划主要表现在第几段呢?对,第二、三自然段,那么这两段体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呢?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给大家八分钟的时间,现在开始!【走下讲台作巡视状】
我看同学们讨论得差不多了,哪位同学能代表小组汇报一下探讨的成果呢?第二排的这位女生你来回答——文章第二段,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的这一关键问题,提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案,就是用樊将军的人头与督亢的地图作为信物来骗取秦王的信任,可以看出荆轲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太子丹的不忍更衬托出荆轲的果断与智谋非凡。思路清晰、思维缜密,非常好,请坐!哪位同学还有要补充的吗?
第二组的组长你来代表汇报一下——荆轲不仅是一个刺客,他还是一位高明的说客,动之以情、晓之以义、擅长词令。总结得非常到位,主要体现在第几段呢?第三段,好,你先请坐。
我们一起看一下课文第三段的内容,荆轲三问樊於wu期。第一招动之以情——“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注意这里的“深”是刻毒的意思;说秦王对你啊,可谓是刻毒残忍到了极致,父母宗族皆以戮没;然后怎么样?荆轲并没有马上提出自己的方案,而是试探说现在秦要用金千金、邑万家来购将军之首,你将怎么办?你有什么打算呢?荆轲不直接告诉樊将军怎么办,这是初步的试探;樊将军仰天叹息流涕曰:我每每想到这里,是恨入骨髓,但想不出什么办法,在这个时候,荆轲才说有个办法既可以报你的仇,同时还可以解决燕国的祸患,“何如”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还是没有说出自己的方案来;樊将军急得不得了,说:“为之奈何?在樊将军急于想知道的情况下荆轲才和盘托出行刺的打算并且征询意愿,可以说荆轲是胆大心细、自知知人,荆轲对自己有信心,同时了解樊将军的为人,荆轲的侠肝义胆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也令樊将军感动不已,使得樊将军”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的自刎献身,既表现出他的义勇刚烈,同时也表现出他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我们接着来看文章的第三部分——刺秦准备:太子丹求天下之利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后文荆轲遭到太子猜疑之后,怒斥太子,显示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太子的不信任对侠士来说无疑是人格的侮辱,表现出了荆轲的刚烈性格,同时也暴露出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特点。
接着看易水诀别这部分,太子和宾客在送荆轲的时候“皆白衣冠以送之”这其实是在和荆轲永别,哪位同学能来有感情地朗诵一下音乐描写部分呢?第三排靠窗户的这位男生你来试一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生,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这段音乐描写表现了荆轲内心的思想情感,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一样的。易水诀别,终已不顾。
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荆轲是一位侠士、壮士,更是一位义士!后人称荆轲为“悲剧英雄”悲在何处,为何而悲呢?课下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后半部分的内容思考一下。
课程最后,我们共同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首先我们回忆了上节课所学习的两个重要的知识点,其次了解了文章的结构层次,最后根据行文前半部分内容重点分析了荆轲的人物形象,除了思考作业,请同学们完成练习册相应的习题。
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试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拓展】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是属于全人类的,在东西方的文化传统中都有生动体现,比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与其说是对个人命运的抗争,不如说是为自己寻找一种实现永恒的途径;荆轲原本小人物也,其本身所具备的性格与形象特点和历史机遇的共同作用下,使他称为秦廷行刺的主角,遂震惊天下,为世人口耳相传,继而走入史册。荆轲形象已成为经典,世人眼中的侠之大者、悲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