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法学考研【知行法学丨初试一本通:专业课之讲义、教材、法条的关系】
前言
虽然很多同学已经开始复习很久了,但是仍然没有搞清楚讲义、教材和法条的关系,在此有必要截取《初试一本通》中的内容进行详细解释。阅读教材通常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地毯式阅读,也就是从头到尾给自己制定计划,然后每天几十页,一直读下去;一种是索引式阅读,也就是以讲义和课程为核心,找到不懂的地方回去查看教材,然后深入了解并搞清楚。一般而言,3月份之前可以采取前一种方法读书,但是进入到4月份及以后,还是应当以讲义为核心,遇见不懂的去教材查找,进行索引式阅读。(知行班主任师兄语,大家谨记,这个问题很多同学都问过无数次)

二、一轮教材和讲义的使用方法
(一)自己看书和听课有什么区别?
其实看书和听课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一种输入型学习的过程,只不过有的人习惯通过听课来学习、有的人习惯自己看书来学习。而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自学的自觉性和对知识点的把握度并没有很高,所以通过听课可以起到一种带领思考和监督的作用。此外,有些知识点如果单看书可能需要花较长的时间去阅读和归纳,但是在听课时有时候通过一两句话的点拨和延伸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总体来说,建议大家一轮阶段可以先结合讲义自主看教材(略读即可,因为一般自己是看不出什么内容的,这也是必须有高质量的视频课的原因,而不是像其他机构一样只有一堆无用的废纸,这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毫无意义),之后在第二轮的时候听知行法学强化课课程,进一步巩固知识。
(二)备考的时候要不要看教材?
有些同学可能会觉得只看讲义就好,不需要看教科书(因为太厚了),但其实讲义说到底也是对教材的提炼+总结+部分论文和其他著作观点的补充,并不能完全替代教材,尤其是在强化阶段,更应该注重对教材的阅读和学习,在把具体的内容吸收过之后再通过讲义进行不断的记忆。在前期梳理教材的时候,可以借助讲义或自己整理逻辑框架形成这一科目的体系。对于某一个知识点,框架图如果是道其一,讲义/笔记就会道其二,教材还可以延伸道其三道其四,所以在梳理教材的时候不仅要抓住主干,还要对延伸讲解的部分进行阅读和思考。在冲刺阶段背诵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背诵框架和关键词,而前期的阅读和思考能够决定在考场上能作何种程度的展开作答,到了后期只全面背诵讲义则是足够的,因为前期阅读教材而加深的理解部分已然内化于心。
阅读教材通常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地毯式阅读,也就是从头到尾给自己制定计划,然后每天几十页,一直读下去;一种是索引式阅读,也就是以讲义和课程为核心,找到不懂的地方回去查看教材,然后深入了解并搞清楚。一般而言,3月份之前可以采取前一种方法读书,但是进入到4月份及以后,还是应当以讲义为核心,遇见不懂的去教材查找,进行索引式阅读。(知行班主任师兄语,大家谨记,这个问题很多同学都问过无数次)
(三)教材和讲义的区别在于什么?
首先最直观的区别就是页数,教材动辄一本几百页而讲义通常是其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讲义的阅读压力和背诵压力都大大降低;其次是凝练度,教材会为了讲解清楚而将知识点进行层层细化,而讲义是将重点内容提炼出来,比较有体系感和逻辑性方便背诵;最后是实时性,教材大部分出版年份较早无法跟上最新的修法和学术动态,讲义会根据以上变化进行及时修改和补充,同时也会添加一些总结和归纳的内容以及部分老师的论文观点。但需要注意的是,讲义无法完全替代教材,它也只是一种学习的辅助工具书,在强化阶段一定要认真阅读教材并加深理解,在背诵阶段则依靠讲义即可。
(四)两本或以上的教材要怎么处理?
这种问题主要出现在宪法科目上,因为有蓝皮和黄皮两本参考书目。合理的学习方式是区分总论、基本权利、基本制度和国家机构四大板块后,每一板块的不同专题选定一个主要参考教材奠定基础,在此之上再适当阅读另外一本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举个例子,宪法总论部分中的“概念”可以以蓝皮书为基础,因为黄皮书上很难总结出概念,而“特征”这一部分则适合将蓝皮书纳入黄皮书。而且要注意,两本书不要同时看,而是要先看一本,再看一本,防止混乱。最好的办法是:以知行的讲义为主并从头到尾开始学习课程,打造良好且稳固的宪法学知识体系,而蓝皮书和黄皮书皆为讲义的注脚,事半功倍。当然,需要再次提醒,一定不要从头到尾阅读黄皮书,因为现在的考查形式下已经不需要这样安排,大家对宪法不要过多“在桥上盖房子”,而是应当抓重点和核心。
(五)考研和法考的读书顺序
大家在复习初期,除了会有两本以上考研专业课教材的问题以外,还会有“法考民法和考研民法怎么结合,怎么分先后”等全部涉及到考研和法考“两本书”的问题。我们的基本观点:先读一本,吃透一本后再读另一本。
应用法中以民法为例,在一轮阶段听完法考之后,对法考的体系进行梳理,吃透后再结合蓝皮书的体系,这样两个体系就能一目了然、相得益彰。不要一本书还没看完就误入另一本书,因为此时自己基础比较薄弱,这项工作耗时长且效率低,影响学习进度和状态。当然,也可以先看考研再看法考,这就取决于自己的先后顺序安排了。
理论法三门学科只能先看考研,再看法考。考研课本至少把形式体系掌握,然后再去用法考来促进理解和记忆,防止因法考打乱了考研的体系。宪法还涉及到蓝皮书和黄皮书的选择问题,建议梳理清楚蓝皮书的形式体系后,再对比黄蓝两本教材。黄皮书中有部分知识比较晦涩,建立起知识体系后对比学习效果会更好。
常见误区:在尚未精读一本的前提下,就开始拿着各种资料开始拼凑,看似学得很多很饱满,但实际上当遇见若干个章节无法做到一一对应时是无法驾驭两本书的,最终只能得出简单结论“这两本书不一样”,然后混乱、纠结、放弃。这种现象很常见,千万不要犯类似的错误。
三、怎么利用法条?
(一)重视法条
无论是法考还是人大法学考研,法条的作用都至关重要,如“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演变”“合同法定解除的类型”,都体现了“源于法条,高于法条”和“要先看法条”的学习思路。
人手一套法条:基于教义学和规范法学的立场和学术研究路径,请大家务必重视法条的作用。请配备中国法制出版社(实用版)系列法条,该系列法条全面,便于翻阅,且配有注释,宪法、民法、刑法、知识产权法四门相关学科法条均需提前购买。法理学和法律史不涉及专门法条无需购买,法理学中的《立法法》通过单独文档发送给大家。目前市场上流传的法条版本有很多,主要分为两大系列,一是中国法制出版社系列,另一是法律出版社系列,其中每个系列中又有很多分支,不完全相同。综合考虑纸张质量、体系安排、法条内容、有无注释、价格高低等因素,推荐大家购买中国法制出版社(实用版)系列法条,请大家一定要认准最新版本,不要买错。
例外情况:有些同学法考已经购买了全套法条,也无需再行购买,大同小异,殊途同归,法考的配套法规汇编也很不错。
(二)从事实到价值
民法中从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到生效,刑法中从客观到主观,都体现出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分析框架,“目光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穿梭往返”。人大法学考研以规范和教义学著称,考验大家法条的理解程度和理论功底,要求大家在学习理论的时候要“找法”,也即找到法律依据,做到规范分析。详情请见知行法学公众号底部菜单栏右下角“真题解析”一栏下的各个科目的历年真题解析。
(三)法学讨论不要脱离文本和法条
硕博读书会都是以文本出发,防止出现侃大山和空对空的情况,这个在以后的学术生涯中很重要,尤其是在人大这个注重规范和教义的学术环境之中。在读书会上严格以文本为依据,其实这也是对组织者和汇报者的一种尊重,即使不从学术角度来讲,单纯从做人角度也该如此。大家最反感的就是那种什么都没看还夸夸其谈的人,这是对人的不尊重。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像律师一定要看案卷,学者一定要看论文,读书会一定要读书,是一个道理。不看案卷而夸夸其谈的律师,不看论文而胡吹乱侃的学者,不读书而夸夸其谈的汇报人,不仅是学术有问题,而且做人也得不到尊重。在考研中也是如此,发问的时候,要准备好“课本依据”(哪一章,哪一页)和“法条依据”(涉及到哪个法条)两个东西,才能确保大家在一个水平线上去讨论,而不是空对空地胡扯乱扯。当然,法律史和法理学两门学科,有些知识没有法条依据,那至少要找到课本依据。
具体而言,宪法和应用法这些学科应该如何运用法条,对法条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请大家阅读第三章二轮强化阶段相应科目的备考方法。
后记
更多详细内容,请大家在知识星球内查看置顶文件《初试一本通》。

更多详情请关注微博/知乎/微信公众号:知行法学,学术型辅导团队,日常发布人大法学考研最新消息,提供法学考研一站式解决方案,有专业、有方法、有温度、有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