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海中拾贝|在汪洋上摆渡-津茶院唤醒
5000年前,茶叶只是一株刚被发现的解毒草药,而5000年后的今天,茶叶已是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的世界化饮品,既实用、流通,更文化、健康,聚集众多优点,释放强大功能,不断推动着种植、加工及品种出新的规模化、快速化增长。
当下的我们,已经身处一个茶叶的汪洋,举手投足,所见所闻,无处不见茶叶,茶区、茶园,茶厂、茶农,还有茶叶、茶商,进而茶市、茶事,等等。
在日常生活里,茶更如影随形:早上,是流行的广式茶,既是美食,又是茶饮;午后,是商务人群,休闲人群的约茶,一般会讲茶、讲器、讲环境;晚间,茶馆、会所、茶空间,已展现出极大的包容性与功能性,满足不同群体对精奢化、简约化或私密化等不同需求。
喝茶,已然是生活常态,但喝什么茶?怎么喝?在哪里喝?跟谁一起喝?却是生活艺术。
早在一千多年前,茶圣陆羽就在《茶经》中提出了这些问题,比如 “ 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茶。”
喝茶前的准备和操作的精细度,可窥一斑。还有,对茶饮器具的要求也很严谨,如:“ 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 说得是器具对茶饮品质的影响,缺一不可。
而要保持茶的最好状态,更要坚持宁缺毋滥,“夫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最好的茶汤是一道三碗,即使是人再多,也不能增加茶汤,实在分不出茶汤,就以“隽永”补缺。何为隽永?就是感觉、氛围,即使不喝,也已身心俱“ 醉 ”,得到熏陶。
相比古人,现代人要面对、要了解的更多,茶有六大类,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每一大类都有自成一脉的源流与发展历程,还有数不胜数的单品,流通于市场的已是成千上万。
喝茶人要在众多茶叶品种中选择适合并喜欢的,实属不易。单就黑茶类讲,就有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北、湖南及陕西、安徽及江浙等多地生产,在普洱、藏茶、六堡、青砖、茯砖等黑茶的大品类中,又有许多的细分,光茯砖一类,单品何止百个。
同时,作为长期边销的茶叶,还有历经岁月沉淀的人文故事,成就其独有的厚韵陈香,哪怕时过境迁,也弥足珍贵。
首先,能见到几十年前的茶,那是缘分,不一样的“颜值”,不一样的内涵,却有同样的沧桑之美,甚至残缺之美。其次,年份老茶,就像沉寂休眠很久的人,需要唤醒才能再次彰显活力。
再者,在品饮上,也有更多的考究和技巧,或直接品饮,或与不同年份的茶拼配品饮,或再次解块,重新压制,赋予新的型剂、内质与口感,唤醒后的年份老茶展现了无限的可能与美丽。
在茶海中拾贝,在汪洋上摆渡,津茶院,首创中国茶文化唤醒平台,就是专注于年份老茶的唤醒、重塑、赋新,就是为爱茶者、寻茶者摆渡并送达知、行、用共融,茶、器、境俱美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