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關於須彌沙漠的特產-【棗椰】以及草神-納西妲的最愛【棗椰蜜糖】



原神須彌的【棗椰】,基本是化用自現實中,在絲綢之路常見的【椰棗】

而椰棗,是棗椰樹的果實

也是當地自古以來常見的糧食作物或糖分來源








棗椰在當地文化-【豐產與無私的象徵】與須彌草神的無私




從位於土耳其以弗所(Ephesus)的女神-阿蒂米絲
可知作為生育女神,此地百姓,將其胸前,用繁生的椰棗,作為其象徵
【豐沃女神-須彌草神】

而從稻妻的須彌肥料店-丰沃之惠
英文名「Anihitian Blessing」,
文案明言象徵"小吉祥草王的恩惠"(草神的恩惠)
.
而「Anihitian」一词原型
出自古波斯的生育、丰产与智慧女神
「安娜希塔」(Anahita)
.
也意味著-【納西妲】
是以【安娜希塔】為基礎的化名


順便一提,椰棗也象徵著財富

從須彌公告版可知,有試圖拿棗椰,當期貨投資的情況




【關於埃及的椰棗與須彌沙漠之關聯】








關於【棗椰作為神明的祭祀品】-
這也是為何,同時成為須彌此地神明-納西妲喜歡的食物


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
阿卡德王朝,第二国王里姆什统治时期的一个铭文
为我们提供了有關椰棗作為祭祀的资料:
规定每天向西帕尔的太阳神沙马什上供,
供品包括20头羊、4头牛、6古耳谷物、3古耳面粉以及等量的椰枣、油、猪油、牛奶、蜂蜜。
新巴比伦王国的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曾夸耀,
在阿基图节(Akitu)
我带来金、银、贵重石料、多彩的服饰、山中和海里的宝藏、
成熟的肥公牛、干净的牲畜、小羊羔、小山羊、清洁水中的鱼、
天空中的鸟、家禽、公鸡、玛拉图鸟、鸽子、
洋葱、麝香、丰饶的植物、黄金床的装饰物、黄金战利品、椰枣
来自底尔蒙的梨、白色的无花果、啤酒、蜂蜜、
黄油、奶油、牛奶、精制油、专用于宗教仪式的油,
"所有这一切都是丰富的。……我每年都以高质量和丰盛的礼物进贡”

智慧甜點-哈瓦瑪瑪茲(納西妲-棗椰蜜糖的特色料理)

備註:此處的瑪茲(mazd),另譯馬自達,是"智慧"之意
源自阿胡拉·馬茲達
是瑣羅亞斯德教的最高神,象徵智慧與光明
.
哈瓦瑪(halva),詞意是"甜點", 源自哈瓦爾酥糖,是數種各類.中.東.(絲綢之路)甜點的通稱
詞源於波斯,七世紀時,是一種用椰棗泥與牛奶混合的料理,9世紀已經是"當地甜點"的通稱
至晚於13世紀出現了加入芝麻醬的版本
.
目前主要有兩種類型:
【Irmik Helvasi】
以麵粉為主 - 有點膠狀的酥糖,用穀粉(一般粗粒麥粉)製成。主要成分為酥油、麵粉和糖。


至於千層酥酥的原型,則是果仁蜜餅(Baklava巴克拉瓦)


果仁蜜餅(巴克拉瓦),是地中海、中亞一帶的常見菜餚

【tahini halva】

以堅果醬為主 - 這種哈爾瓦比較酥鬆,
通常用芝麻醬(芝麻糊)

或其他堅果醬
例如葵花籽油的【Sunflower halva】來做,是東歐、俄國等地的流行甜點

總之主要成分為堅果醬和糖。
.
順便一提,棗椰蜜糖的文案,提到至冬國也有類似料理,
除了前述的【Sunflower halva】
也可能是指西域的巴哈里,是一種源自俄羅斯的果仁糕(用料不限)

與椰棗蜜糖不同之處在於,它通常是烤制而成的
(也不用分蛋、打發)


【椰棗在中國的形象】


而前述提到,在中亞、絲綢之路流行的椰棗蜜糖,
在中國,則是切糕,或者說瑪仁糖而被認知

切糕,是用糯米或糯米麵或黃米麵做的,中間加入棗或紅豆沙餡,蒸熟即可。
因做熟後是一整大塊,賣時根據需要切下一小塊,所以叫切糕(口味是甜的)

由於在中國其他地區,瑪仁糖的出售形式與切糕相似,而同被俗稱為切糕,

有時為區分,也會稱為新疆切糕。


须弥【枣椰帮】与中国【切糕帮】的词彙关连



在中国,由于玛仁糖(切糕)的买卖中,有时会出现虚假利诱和强买强卖等现象
有上述非法行为的切糕商贩,常被称为「切糕党」。
这是由于玛仁糖实际重量,大于看起来的重量,加上强迫销售的现象
*询问价格时,他们只说价格,不说单位,通常大家以为是以「斤」为单位,但切下来时,才发现是以「两」为单位
所以买玛仁糖的人多有被宰的感觉,玛仁糖也因为宰客而闻名。
.
虽然原神的椰枣帮,應該只是单纯的街熘子

但也能發現到切糕宰客文化,導致椰棗形象,以幫派呈現的影響






题外话,椰枣也被认为有治疗腹泻、失禁等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