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防范意识,小心网络海外代购诈骗
——“筑法之基,行稳至远”实践队第四十六次社会实践 近年来现代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在科学的领域中不断探索;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过,网络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有些人却是心怀叵测,利用网络上的漏洞,贩卖假货,让人防不胜防。最近几年,网上购物市场上风靡一时的“海外代购”诈骗,就有许多年轻人上当受骗。2023年7月22日,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筑法之基,行稳致远”社会实践队针对网络海外代购诈骗在北京市展开社会实践调查。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诈骗分子通过朋友圈发布海外代购广告,诱骗受害人购买海外商品,然后以商品被海关扣留需要开箱查验费、补缴税款、保证金等理由诈骗钱财。经过相关调查得知,他们为了百分百的仿真“货真价实”的真产品,还会制造一些购买真品带有的所有东西,比如发票、证书等。也有一类会去专门的门店以特殊的方式只购买发票等,这一套这仅仅只售买几块钱,但却给消费者带了极大的安全感。在这些假证明上提供的二维码等信息可以查到是在哪一家实体店购买的,也带有其他更全面的购买信息。诈骗分子在微信群、朋友圈、网购平台或其他网站发布“低价打折”“海外代购”“0元购物”等广告,或提供“论文代写”“私家侦探”“跟踪定位”等特殊服务的广告,以吸引受害人关注。与受害人取得联系后,诈骗分子诱导其通过微信、QQ 或其他社交软件添加好友进行商议,以私下交易可节约“手续费”或更方便等为由,要求私下转账。待受害人付款后,诈骗分子便以缴纳“关税”“定金”“交易税”“手续费”等为由,诱骗受害人继续转账汇款,事后将受害人拉黑。 代购、网络购物诈骗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在购物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对购物平台、代购者的筛选,提高个人防范意识,及时应对购物风险,维护自身权益。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管,加强对网络购物诈骗等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建议人们寻找代购时,尽量选择具有经营资质的个体户经营者,同时注意留存购买商品的聊天记录、转账记录、邮递信息以及商品售出方的社交账号资料等与交易相关的证据材料,从而在不幸落入诈骗陷阱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选择购买网络代购商品时需谨慎,尽量选择正规的购物平台进行交易。需要选择社交平台代购时,注意对商品进行谨慎甄别,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商品通常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切忌因为贪图一时的便宜,而导致不必要的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