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赚钱吧,发脾气很贵的
人过而立,愈发感觉时间的宝贵。
我便逐渐养成了一种新型的“抠门”。
网购东西,懒得评价,好评返现也不要;
大热的网红店,懒得排队,折扣再低也不去;
群里发红包、超市购物抽奖,一律不参与;
不熟的人对自己的非议,懒得争辩,一句都不想多讲。
有朋友开玩笑问我:你是不是越来越懒了?
我给他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在希腊有座著名的神庙,叫德尔菲神庙。
建成后,古希腊各位神灵,都在这里向凡人传达神谕。
其中最著名的两句,都刻在庙墙上。
一句是“认识你自己”,另一句是“凡事勿过度”。
当我意识到精力有限,我就不再做许多伤神的事了:
为消费排队、拐弯抹角说话、争辩他人对己看法、在网上跟陌生人吵架……
小孩子才有资格挥霍精力,我们已经是个成年人了。
要么忙着挣钱,要么去做点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吧。

当年看《纸牌屋》,很好奇里面的大人物们;
经常晚睡早起,却还能保持那么旺盛的精力。
后来终于想通了:
如果没有那种精力,他们就熬不到那个位置。
朋友圈经常有人提到“时间管理”。
但时间是固定的,每个人都是24小时,很公平。
管理时间本质,其实是管理精力。
最终决定我们能有多大成就的,不是我们花了多少时间;
而是我们在真正想做的事上,投入了多少精力。
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一生都在信仰“少即是多”。
30岁的他,常用的家具用品,就只有一盏桌灯、一把椅子和一张床。
上任苹果公司时,他也火速砍掉了70%的项目和90%的产品。
目的就是更专注地,把最重要的产品做好。
同样的力度,你用刀尖可以轻松扎透一块肉;
用刀背和刀把就不行,这是因为刀尖的“集中力”强。
而像刀尖一样,集中全部的精力,去做一件事;
就足矣让你把同龄人甩出去一大截。

知名咨询顾问刘润,出门必备的两样东西是:
降噪耳机和眼罩。
在飞机上补充睡眠,降噪耳机能屏蔽80%的噪音。
眼罩则更有意思,一面印着“吃饭叫我”,一面印着“吃饭别叫我”。
可见他有多么不喜欢被打扰。
再厉害的人,精力也是有限的;
给别人花的越多,留给自己的就越少。
为什么很多“老好人”的日子,过得并不算太好呢。
正是因为他们过于慷慨,大部分精力都用来帮助别人了。
反观那些表面冷漠、不喜社交、不爱搞圈子文化的人,实在精明。
他们一早就决定了,不把有限的精力,消耗给自己不喜欢的人;
更不用心里总是算计着“人情账簿”,谁又欠了谁多少。
难免会有人在背后议论,可这些人同样影响不到人家。
等爬得足够高时,所有的揣测和诋毁都会变成仰慕。
我年轻的时候,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于是竭尽所能地对所有人友善,能帮的忙绝不推辞。
可后来,连买机票、定家具、看铺面这种事都有人找我。
我便意识到:人家不是觉得我人好,而是觉得我方便。
既然大家都很忙,何必把精力耗费在不重要的人身上。
钱钟书80岁大寿时,就对夫人有言在先:
“不必花些不明不白的钱,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
为别人而活,会让别人高看你一眼吗?
没有一只麻雀,会羡慕另一只麻雀;
它们尊敬、爱慕的,都是飞在蓝天上的那只;
对他们毫无帮助、却高他们一大截的鹰。

你有没有这种感受:也没做什么事,但就是很累。
很多时候,制约我们成长的不是时间,而是状态。
阳光充足的早晨,顺利开车到公司,咖啡热得刚刚好;
趁着头脑清醒,一上午,你能完成80%的工作内容。
可若是被邻居的装修声吵醒,接着阴雨连绵,上班堵车,外卖咖啡洒了一袋子。
你大概率就很难专注下来,把手头的事做好。
比处理事情更让人疲惫的,就是处理情绪。

我有个朋友的外号叫“泰山”,不是因为他块头大。
而是因为他特别“稳”,很少看见他大喜大悲的时刻。
一起出差,遇到再糟糕的天气,他都很少抱怨;
与人相处,再难缠的客户,他也不气不恼。
他有着超出同龄人的克制和冷静,但也坦言:
“我不是不会发火,而是觉得没有必要。”
没有必要为了不值得的人和事,去调动自己宝贵的情绪;
他愿意把100%的精力,都用在如何把事情做好。
对待感情也是一样,慎重地开始,是因为没有精力再失恋了。
吵架很累、伤心很累、哭很累、分手后的复合也很累。
还不如保留着最好的自己,等待真正值得的人。
人生这场马拉松,拼到最后,都是拼精力。
在这一生的黄金时代里,你要精力充沛,才能扛住世事艰难;
相信什么也锤不倒你,一直永远生猛下去。
来源于:旺旺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