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书书碎碎念

2020-01-07 10:58 作者:KILLERJACK4  | 我要投稿

我不常读信息流推送给我的百家号文章,也没有刷浏览器的习惯。但是最近看到一篇推送的文章,有所感受而著此文。

我实在说不上是十分讨厌这篇文章,但也无法全然赞同,所以抱着尊重,就不贴什么原文链接,一是没有必要,而是少招闲话。

这文章的标题倒是很唬人“听书正在造就傻瓜”,这傻瓜是打引号的,不过我觉得直接去掉也不影响理解。开篇作者就表达了自己对一种现象的厌恶:身边有人总是分享某某听书平台的书,还总是炫耀自己听了几本书,等到她(原谅我主观推测作者性别,下文可以看出我的依据)反对朋友,她朋友又言之凿凿说:有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看书”了。然后作者拍案一呼:听书根本不能算是看书!她的观点是:读书是一种大浪淘金的主动学习,而听书是左耳进右耳出的被动接受,然后作者有怒气冲冲地说:听书和看电视一样,并引用李敖的话:“电视是批量产生傻瓜的源头!”一股怒其不争的文人气质呼之欲出了。

然后她又说了,读书是很“纯粹”的东西,电子设备的兴起让人浮躁,也就让阅读缺少了一种气质感,听书又是剥夺了“读书的灵魂”。第二是“目的纯粹”,她又回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上课偷偷读《红楼梦》,长大后又对三毛的作品感同身受,并且直说现在没有那个时候的“境界”了。然后她峰回路转,又说了,现在的教育总是要求“读书功利”,小学生读书都要写观后感,活脱脱破坏了中国人读书的性致。最后她提出来“读书一是要纯粹,二是要随缘”,然后引用一句古词以表己意。

我觉得这文章比起一些营销号来说,至少是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但还是有许多不能全部认同的地方:首先总是炫耀自己读书内容的她的一个朋友,她估计挺了解这个朋友的文化底蕴,但是:我听书的朋友品味很低+现在听书的人很多=听书的人格调很低,这种逻辑是很多人的思维定式,我却不能完全同意。她朋友生活水平怎样,她收入多少一概不提,我实在是难以判断到底是收入还是习惯让她做出了这个决定。对于李敖那句话,我确信除了文字意思,他还是有一层政治隐喻的,当然我没有办法现在找出依据,暂且搁置下来。之后作者所认为的“纯粹的读书”,一是要纸质书,二是要不带目的的读书。第一点就打死了所有用手机的人,一些人确实只有用作工作沟通的智能机,又因为收入不能放手去买纸质书,所以以作者的观点,这些人怎么费力去读书,都是“没有灵魂的”。其二是读书要不带目的:这对于一些文学作品(比如作者提到的三毛作品,《红楼梦》),感受其中的朦胧之美,这当然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这些作品是社科,甚至是研究所用的呢,言下之意,写论文时攻读资料,为了扩充知识面去了解科学常识,历史事件都是“不纯粹的”,因为这些都是“有目的的”。

作者之后两段,又有一种陷于自我臆想的症状出现:首先是要怒斥一波当今教育,这种喜闻乐见的话题我也愿意听,但是作者又是开“中国人读书都太功利”这种地图炮式的煽动语句,又是说了一堆自己认识的孩子被强制性的读后感搞得不想再读书,可就是没有说这些和原来的题目“听书”有什么联系。作者似乎被自己读的作品影响太深了,最后还来一段古词,似乎是想说:看,这才是纯粹的文学!和我一样纯粹读书,都是这样的品味!但是在我看来,这只是“共同努力,共创佳绩”的文艺式说法,作文点题还不错,但也只是鸡肋而已。

我之所以特意关注这文章,并不是去批判一番作者,也不是想说这种现象现实里不存在。只是觉得我能够和他们感同身受,但又有另一种见解:我确实承认听书或者“教你读书”这种东西,只能算是文化消费品,不能算是文艺本身。但是我们首先也不能否认,书籍是带着消费要素的,只是程度高低而已。我是一个在这点上比较迂腐的的人:我首先是同情的,正如那句名言“试图指责别人时,要知道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像你一样的条件”。对于一些没有识字,没有办法抽出钱进行文化消费,或者因为生活环境对文化产品没有正确意识的,我们是应该指导乃至谅解的。网络的诞生确实加剧了交流的矛盾,但并不意味着读过书的人要用这工具去攻击别人。我对于文艺青年,总有一种矛盾的想法:一是他们读的很多东西,写的很多东西让我不明觉厉;二是一些人读的作品范围很狭隘,搞得他们有一种“原教旨”的意味。就我看来,读书是应该教人谦逊的,因为愈读愈发现自己无知,愈学愈感受到知识更替之快。很多读书人,抱着一种改良社会,传播民智的思想去读书,这是非常值得赞扬的。但其中一些人,感受到仕途不顺后,就转而想着去学更多的知识,去批驳别人,去证明对方的行为是低俗的,这就是完全失去了本心。

对于这点,我一是希望学术领域的青年们,不要被寒气或者火药味影响,想着最开始自己想要做什么,尽量去前进;二是文艺青年,不要学上文的例子或者我的这篇文章,多读一些不同角度,不同文笔,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产品”,这大概是消除不必要火气的最好方法。

书书碎碎念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