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央美院下乡季丨以心为犁,耕耘一段瓷都记忆,画的是风景,看见的是自己!

2023-04-27 16:35 作者:家有考生升学帮  | 我要投稿

中央美院下乡季丨采访札记:以心为犁,耕耘一段瓷都记忆

下乡小分队:城市设计学院基础教学部一年级

带队教师:张从云 王一川 甘雨 王燕妮 姜丁阳 田琦

下乡地点:江西 景德镇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气息。在景德镇,城市的气息来自一群气质非凡的人、一门炉火纯青的技艺、一份永恒于世的坚守、一种质朴纯真的品味。这座瓷以卓然不群的手工业向外递出闪亮的中国名片,也向内悉心经营着悠然恬淡的小镇生活。亦城亦乡、亦古亦今、亦工亦商……当文化与经济共进、传统与现代共振,多情包容的景德镇便在如歌岁月中书写着独特的城市美学。

此次采访,跟随城市设计学院基础教学部一年级的师生们来到这座山黛水碧、景色幽丽的江南山城。四月的瓷都,城市设计学院带队教师张从云、王一川、甘雨、王燕妮、姜丁阳、田琦,带领基础部一年级59名同学于物、技艺与时间中,以心为犁,以自己为坐标,耕耘一段瓷都城市记忆。

景德镇城市风景掠影

充满烟火气的抚州弄街道

瑶里古镇调研

瑶里古镇采风

借物观道

知会隐微深浅

“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进入景德镇,伸手便可触摸城市记忆。“水土宜陶”的优渥条件让这里有着两千余年的制瓷历史,铭刻下讲述中国故事的文化符号。带着超越国界的魅力,景德镇瓷器也建立起世界文明的葳蕤之窗。正如美国历史学家罗伯特·芬雷在《青花瓷的故事》里说道,“16世纪的景德镇瓷器,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球化的浪潮。在物我之间,一件件瓷器勾连起跨文化的印记”。这一次,城市设计学院老师们的带领下,基础部一年级的同学们开启了一场与瓷器的对话。

古窑民俗博览区调研

中国陶瓷博物馆考察

从古窑民俗博览区和中国陶瓷博物馆,到陶溪川文化街区和乐天集市,瓷器在不同的文化空间里转化语境,散发光芒。在这其中,可以看到瓷器的色彩样式如何在古代与现代人的思维中跳转,却依然不失本味,千秋永续。参观古窑民俗博览区的这天,恰逢阴雨天气,伴着雨珠滑落伞翼的声音,同学们探寻古窑的不同形制,认识景德镇四大名瓷种类。明代的葫芦窑兼备宋代龙窑和元代馒头窑的优点,使烧成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对整个明代景德镇制瓷业发展和清代镇窑的形成做出了杰出贡献。

同学们在雨中的古窑民俗博览区

器物此时不再仅仅是器物,它蕴含着回望与凝思、熔铸着气质与性情、象征着秩序与天地、诉说着枯荣与沉浮。隐微之处,方可见大道。听张从云老师聊起城市设计学院“传统造物”的教学理念,他特别强调了“观物”的重要性,“陶瓷是一种材质,是一种创作语言,不是简单的器皿概念。景德镇原汁原味地保留着陶瓷的各种器形,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融入当代的意识与审美理解,用当下的语言进行新创作,生发出更多创意。”

观看古窑

观看中国陶瓷博物馆的展览

调研参观中,琳琅满目的瓷器展现出对传统继承的革新,同学们借物观道,思考陶瓷在现代语境下的衍生发展。学习是一个漫长的阶段,所遇皆为经历,沿途都是风景,在器物中学习事物的门道,灵活迁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同学们与老师在陶溪川的合影

乐天陶瓷集市调研

在乐天集市采访调研的同学们

指尖的歌谣

体悟古老制瓷技艺

亲手制作陶瓷是一项非常难忘的人生体验,包含拉坯、修坯、绘制以及乐烧。将制备好的泥料放在坯车上,用轮制成型方法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坯件,阴干后,再用车刀进行修正,使得坯体里光外平,这些都充满了新鲜与挑战。几乎大半的同学都认为整个制作过程要比想象中难很多,“拉坯时如果没有掌控好,很有可能会出现拉不成型的意外,每一步都要格外细心。”邹蒙同学边说边继续小心翼翼地尝试。同时在绘制花纹时,由于瓶身是曲面,因此对技巧的要求会再次提高。王一川老师希望通过体验制瓷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获得丰富直接的体会,帮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真如堂景色

老师与同学们在真如堂

同学们听当地的陈勇老师讲解陶瓷历史

老师示范拉坯过程

绘制瓷器

制瓷间隙的快乐午饭时间

同学们的乐烧作品

一件件瓷器在指尖上蹁跹,不论是旋转拉坯的轮盘,还是绘制瓶身的图案,每一道工序仿佛都带着自己的节奏,最终在指尖吟唱一曲悠远而神秘的歌谣。

火与土的共舞

倾听时间的节律

制瓷体验结束后,一组同学选择继续留下,调研柴烧的古老工艺。下过雨后的庭院带着动人的清澈,与裹挟着檀木香的清甜空气迎面而来,格外舒适。屋檐下,同学们围炉畅谈。

柴烧的整个过程十分严谨,需要严格把控温度,根据情况添柴,随时保证有人守在窑炉边。这一组的同学在本子上记录不同时刻的窑烧温度,并对窑烧的整个过程进行直播。本子上也写下了每一件有趣的事情,与师傅的谈话、自己在不同时刻的状态等。“虽然有时一晚上都不能合眼,但依然感到快乐富足。空闲之余,大家还会一起在炉边烤制食物,这样的感觉不能再过奇妙有趣。”又有同学补充道,“从未像这次一样对时间有如此深刻的感受。从凌晨的夜到清晨的天,认真地感受火与土的共舞,与窑对话。此时,不用刻意地听钟表的滴答声,时间的节律也已经在心中唱响。这是一段纯粹的时间,也是一种纯粹的行为,更是一门纯粹的艺术。暂且抛离倥偬浮世,卸下身体上的‘发条’,让时间的节律与心跳共鸣。”

林恩霈同学画的真如堂的夜晚

记录烧窑的温度

同学们在围炉畅谈

共同体验柴烧的深夜

窑炉中熊熊燃烧的火焰

“大家每天都忙忙碌碌,但城市的生活节奏依然很慢。”这是王一川老师认为景德镇最有传奇魅力的地方。他们也在忙碌中度过一段慢节奏的生活,将景德镇人对生活的理解融入自身。景德镇是一个适合沉淀的地方,等待着每一个来者将时间酿成诗句。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与姜丁阳老师和王一川老师的交谈中,他们共同提到了一个词——顿悟。人是需要顿悟的,就像这次体验柴烧的经历定会在同学们的心底埋下种子。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就会生根发芽。如两位老师所说,一些学生可能会因为与瓷器的一次际遇寻找到人生的意义,从此扎根在这里,就像毕业后选择留在这里的每一位美院人一样,在这里发扬美育精神,完成传承与创新的使命。

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

烧窑的过程就像人生,充满了未知性与不确定性。当你打开窑门,惊喜或是意外都有可能发生。一件完好的瓷器,由天时地利人和共同决定。但不同于现代工业制品的标准,柴烧的瓷器是在不完美中创造完美,正如每一个人都在不断地重塑完善自我。柴烧的漫长过程会让我们在时间中感悟人生,如一场掷地有声的梦,梦醒时分,只为拥抱每一个始料未及却充满诗意的结果。

耕  耘

物换星移,不同的人来,不同的人离开,但景德镇依然在这里,美院的精神也在这里。时空框架中凝聚着文化记忆的物、技艺与时间构成景德镇人精神的一部分,也向外界讲述着一段动人的故事。这次,不虚此行,用双手雕刻下美院人的印记,也将这一段用心耕耘的城市记忆永远惠存。

 校团委 侯懿倞、学生 雷诗蕊/文校团委 侯懿倞、学生 雷诗蕊 邹蒙 李泽生 林恩霈 金艺雯/图

实习生 廖宇/排版

中央美院下乡季丨写生日记:画的是风景,看见的是自己

下乡小分队:造型学科基础部

带队教师:白晓刚 李荣林 卢征远 曹洪岩 刘霞飞 徐乙宁 张瀚

下乡地点:山西 右玉

悠扬的山川

古老的城墙

金色的羊背

扬着土腥味的小镇

吹着右玉的风

裹着明烈的太阳

感知着这里的一切气息

我们右玉此行不是踩点打卡式的旅游,不是纸上文说的调研,而是在沿途寻找绘画的风景、寻找自己的内心。在无数遍踏过城门的过程中,我们已无比熟悉这个古城。

千里苍黄的土地上,铺盖着片片翠绿,那是村民一棵棵种下的“小老杨”;山坡上浅得没不过马蹄的青白草茎,还被羊群舔吃掉最后一根;红蓝交错的房顶,在几时的阳光下最饱和;黄白相间的土墙在怎样气候的天空下最耀眼……

这个小城镇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已深入同学们的心里。

考察的第一天,我们去参观了右玉精神展览馆。“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想要家家富,每人十棵树”。在我们踩过这如鹅毛般细软疏松的黄土,看过这一路林木葱笼的风景后,才真实地感受到右玉精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真真切切印入了现实中,浮现在脑海里。

写生第一天,我们就赶上了大沙尘暴。那把人吹得踉跄的大风,往脸上可劲刮着大沙粒,吹进包里、刮进颜料盒、混入调色盘里,那抹“汹涌”的黄色,是黄土高原的颜色。

沙尘之后,又进入到了冰天雪地。我们抱着板子到处找景,看得顺眼就坐下“抡”一张。初期画小稿,巴掌大小的画板只排列几个色块,慢慢地,画幅变大,色块变多,大家也都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偏好,我们写生的画作中也逐渐染上了这个地方的“味道”。随着老师每天的讲评,我们也不断地打破了惯性,培养起了新的习惯,再推翻,又再建立……这个更新的过程很辛苦,但让大家的画都有了显著地提高。每一次大课,老师们都耐心地讲解,每一个字都蕴含着对同学们的期待和希望。

如果说草木生长需要雨水,那写生就是暴风雨。在下乡写生的两周里,我们仿佛又经历了一遍从入门习画的全部心路历程。从“不敢用色”到“不说真话”,老师的当头棒喝让我们不断地反省自身,反省自己的眼、反省自己的心,直到颜色关系在眼前跳动,直到色彩构建起流动的空间,直到笔下颜料盛载了沸腾的感受,我们满载而归。

乌鸦在杆头依偎,又叫着远去,卷毛的小狗在画凳旁蹭吃蹭摸头。我们白天在外捕捉天光和云彩,饭点回去还能看见饭桌上的清蒸鱼、手撕鸡,有时还有奇怪的麻酱小米粥。紫外线和寒风在皮肤留下痕迹,羽绒服上也挂满了彩,彻底成了工作服。画好的画铺满了地板,又一张张堆了起来。相信不管多久以后,右玉此行这都会是我们记忆力一段美好的回忆。

造型学科基础部 常潇 马菡忆/文图

宣传部 何逸凡/整理

中央美院下乡季丨采访札记:东山小渔村的考察

下乡小分队: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本科一年级、社会性艺术工作室

带队教师:陈晔 吕智强 贾蕴博 邱思遥

下乡地点:福建 漳州 东山县

东山县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与台湾岛隔海相望,总面积约240余平方千米。澳角村位于东山县的陈城镇,陆地面积13300亩,拥有10公里长的海岸线。这里三面环海,是一个集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和水产加工三位一体的渔村。

此次下乡,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紧抓艺术创作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在澳角村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包括由陈晔老师负责的科普壁画绘制,由吕智强、贾蕴博、邱思遥老师负责的乡村田野调查,由张梓倩老师负责的诗歌工作坊等。本次考察实践通过结合实地调查研究,深入村民生产生活,希望用艺术推动当地的文化建设和艺术发展。

在短短两天的随队采访过程中,我也近距离观察了同学们以壁画为载体,普及环保、生态、海洋等科普知识的创作过程,体会了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独特作用。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推演,结合画稿开展团队绘制,给这座小渔村带来了别样的生机与活力。

三年来,学校再度重启“下乡季”,许多同学也是第一次过集体生活。在开展创作和田野调查的实践中,同学们也深切体验了具有美院特色的下乡生活,不仅提升了创作水平,也提升了社会实践能力。希望此行的下乡考察之旅也能成为同学们学习实践的宝贵经验。


安稳部 尚绍彤/文
安稳部 尚绍彤、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图


中央美院下乡季丨以心为犁,耕耘一段瓷都记忆,画的是风景,看见的是自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