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y | 从中山大学到Berkeley,我的美国机械工程申请之路

中山大学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
已录取:
UC Berkeley ME master,Upenn ME master,方向依旧是力学
写在前面
个人认为这篇总结的最主要目的在于为后人提供参考与借鉴,所以我会着重讲一些自己在经历了整个申请过程以后思考总结出的真实感受,但这些感受是非常主观与个人化的,而每个人的情况都太不同了,所以只希望这篇总结中存在让你有所启发的地方,那它的意义就达成了。
一句话,出国是一件充分考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事儿,没有自己的想法与实际行动,他人提供再好的建议或帮助都无济于事。
申请之前
首先,你是如何产生出国读书的念头,确定想去的国家,所学的专业,读master还是PhD,以及心仪的学校的,这些都需要你自己去做决定,而之后一切的准备,都是建立在你清晰的目标之上的,这点很重要。当你想清楚这些问题以后,下一步则很简单:制定计划,付诸实践。 这里牵扯出一个问题:时间。你确定得越早,那么计划也就能制定得越早,你就有越多时间去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做各种实实在在的努力:更多时间准备GT以及进行考试,更早开始注意GPA,更早开始规划各种海外交换、科研、比赛,更早开始准备申请……而这些“更早”,还能带来额外的bonus:心理上的一种自信与安全感,你会变得很主动,从而有更大的动力继续下去。 其次,如何平衡以上说的各种硬件软件实力?很多想要出国的人都会问:三维科研海外交换经历推荐信等等到底哪个比较重要?我觉得答案其实很无趣也很无情:都重要,你得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判断甚至取舍。我主要申请master的项目,我觉得相比其他GPA和GT更重要,所以我就在这两方面重点努力,如果发现自己还学有余力,那就再去尝试科研、比赛、实习、海外交换(而学校很多交换项目是需要托福成绩的,这再次说明了早做准备的好处),如果发现会吃力忙不过来,那就做好自己认为最重要的部分也完全OK。切忌“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人云亦云却又不够努力,最后好像什么都尝试了,却什么都不是闪光点。
申请之中
我是大三快结束的时候开始准备申请的,那时候的状态是GT考完,打算申请土木下面的结构工程专业,只申master,学校初步定了15所。当时因为觉得自己准备还算充分,所以没有任何找中介的打算。但当我开始就申请部分进行资料搜集以及资讯前辈的时候,我发现,结合我的专业特点、自身情况以及目标定位,我所能接触到的关于申请这块有价值的资源并不充分,后来我了解到了世毕盟留学的mentor制度,再加上身边熟人的亲身案例,我决定试一试。所以在联系了世毕盟确定了mentor之后,我便开始了计划以内的结构设计院的实习以及网申与文书的准备工作。 不过这次实习,算是我整个申请过程中最为曲折的部分,不是过程曲折,而是结果完全在意料之外。将近两个月的结构设计实习,让我重新思考了我真正感兴趣的领域以及未来规划的实际性,从而决定将申请方向从土木改为我的本专业力学,并且第一次有了读PhD的念头。当然,这个想法的产生有一部分也得益于和当时的mentor(MIT毕业的硕士)的交谈,他用亲身经历给了我很多真实直观的经验与建议,这点正是我之前急于寻找的“有价值的资源”的一部分。于是,很多东西推翻再来,世毕盟也很负责任地又帮我找到了一位ME的mentor:Stanford PhD大神,他在之后的选校定位、文书构思与内容修改等方面给了我很多帮助,这是我急需的“资源”中的另一部分。 当我把学校和项目重新定好,文书的内容也构思好以后,就开始了漫长的写与改的过程。实话说,现在回头看,我其实挺享受这个过程的,PS其实是对自己大学学术生涯的一次总结,写的过程像是在重新认识并梳理这几年的自己。而我也一直觉得文书在申请中起到了特别的作用:一个人个性的体现,一个申请者区别于其他申请人的具体生动的表达,也是很多“过来人”口中“你与申请的学校和项目之间到底match不match”最有力的印证。所以我强烈建议你认真对待自己的个人陈述,把之前的所做所想,之后的所思所归,浓缩成一份有竞争力的申请文书,相信它一定会为你的申请加分。 因为打算在master的基础上加申两所学校的PhD项目,所以我也开始了之前没有进行过的套瓷。总得来说,我觉得套瓷作用因人而异,但是不管这作用多么不可知,套瓷这一项工作却是不可免去的,把心态摆正,多尝试,脸皮厚一些,说不定就会有惊喜。
写在最后
我觉得出国留学,申请只是开始,但如果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打折扣的行动力,之后的留学之路也会是光明的。我始终相信那些经过亲身的经历、感悟、思考,最终自发形成的观点、经验或者看待问题的方式,才是对一个人来说最最珍贵的宝藏。当然啦,这期间收到的帮助与支持很多,再次感谢世毕盟的老师们:龚老师、培训师、MIT和Stanford的Mentor,以及给过我指导的专业课老师和前辈们。最后祝愿大家都能offer连连,好运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