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4首师347】周爱保《实验心理学》核心考点(一)到底什么是实验心理学?

2023-08-12 10:17 作者:小鱼学姐来啦  | 我要投稿

Hello 小伙伴们!今天我们开始咱们三科中最难啃的一科也就是周爱保老师的《实验心理学》我们先看《实验心理学》第一章的内容:

心理实验研究的科学理念

名词解释

1.研究设计:是关于该研究的明确的执行方式。包括:研究问题的设计、采用的方法设计(被试的特性、研究情境、观测方式、心理和行为成分的界定)。


2. 理论:是一些想法的逻辑集合。它定义、解释和组织我们对心理和行为的知识,并在这些知识之间建立内在联系。


3. 假设:在一个研究情境下对心理和行为操作的方式的一个描述


4. 假设的检验:我们可以用研究数据来客观地观测被试的心理和行为,假设的检验就是通过这样的逻辑来验证假设的正确性:如果假设是正确的,所获得数据就会按预期的方式发生变化。


5. 描述:心理学家可以精确地描述一个行为以及该行为发生的情境。


简答论述

1.科学研究的假设的标准

答:科学假设必须符合:可检验性、可证伪性、可推论性,同时也应该是合理、精确、经济的。

(1)科学假设必须是可验证的、可证伪的。可验证的是指我们可以对它的正确性进行检验。可证伪的是指通过实验有可能证明假设是不正确的,即我们有可能找到证据证明所假设的原因可能是不对的。


(2)假设要变得有意义,它也必须是可推论的。可推论的是指按既有经验来判定,它可能是真的。假设必须与我们已有的知识体系相一致,必须包容在我们对事物本质可理解的理论框架中。支持假设的例证必须通过某个具体的研究提供,假设不可以超出这种例证可以支持的范围。


(3)因此,一个假设如果是科学的,那么它必须是可证伪的、可验证的、合理的;同时它也应该是合理的、精确的、经济的。


(4)一个好的假设取决于在科学上是否有价值或者是否是重要的。虽然我们乐于接受新思想,但一个科学的假设必须是能够精确地被表述,能合理而经济地纳入我们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而且它可以在多种实验情境下被验证。


2.科学假设的前提

答:科学假设的前提是:

(1)理论指导

理论是一些想法的逻辑集合。它定义、解释和组织我们对心理和行为的知识,并在这些知识之间建立内在联系。理论家最初在某些概念和想法上提出某个理论,可能很少有科学的证据支持。这个理论为研究者进一步寻求证据指引了方向。或者理论家在收集到足够多的强有力的证据之后提出理论,理论是为了整合各种所发现的证据。无论哪种,研究者都可以据此提出一个具体的假设,通过研究来验证,然后将研究所发现的结果又应用于理论的建设,应用于理论的充实和改善。接着,从新的理论出发,研究者又提出新的假设,经过实验,又进一步验证理论假设。一个好的心理学理论不仅对其关注的心理现象有比较强的解释力,而且还能够据此得出一系列推论或预言。这些推论或预言由于尚未得到验证,因此往往可以作为一个“问题假设”来进行研究。
(2)模型的类比模型是通过类比来解释一系列心理和行为的认知加工过程。它是一种概化的、假设性的描述。一个理论可能解释了心理和行为中宽泛而抽象的成分,而一个模型则提供了更为具体的类比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概念如何切实地得以操作。这就提供了一个讨论和理解心理和行为各组成成分的方法。一个心理模型通常包括一些代表心理加工和行为过程的图示。这样我们可以验证假设,并通过研究结果来修正这个模型。此外,我们赖以提出假设的这个模型越是坚实可靠,假设也就越有价值。
(3)实践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有关心理学的问题,有些心理学问题根据已有的心理学知识或理论就可以解决,而有些则是我们所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新困难,对于这些心理学问题的解决则没有现成的知识和理论,或者已有的知识和理论难以全面有效地解决。因此,我们就可以把这些实际遇到的问题作为“问题假设”来进行研究。面对现实的心理和行为的复杂问题,心理学工作者就需要提出一系列假设来进行研究,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科研任务。
(4)个人兴趣

兴趣是人类动机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人们的研究行为除了外在的任务目标要求是其动力之外,来自个人的兴趣也是其重要的动机性因素。因此,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兴趣选定研究课题,形成研究假设。


(5)前人研究另外的来源是现存的研究本身。当我们读到某个研究验证、某个假设所产生的研究结果时,很容易产生许多其他的假设。实际上,一项研究所提出的问题经常要比答案更多。伟大的牛顿曾经说过,他所取得的成就是站在巨人的肩上获得的。我们可以认为,提出假设就是“站在别人的肩上,再往前走一步”的过程。别人的肩膀越厚实,我们迈出的一步就越坚定。即便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他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借鉴也是非常重视的。由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行为和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其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包括自然的、社会的、生理的、心理的)之间的因果关系模式往往是“多因一果”或“多因多果”。因此,前人的研究很可能仅仅涉及问题的一个方面或有限的若干个因素,而另外一些未知的、潜在的额外变量却没有被加以操作或控制。因此,系统地考察这些因素就可以剖析前人的研究成果,甚至对前人研究中尚未包括进去的可能的潜在变量提出质疑,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并进一步发展出新的研究课题,提出研究假设。


本章主要的一些问题

1.是否所有的研究都是科学研究?

不是。只有满足科学研究的原则标准的研究才是科学研究。

经验性原则:科学研究的证据必须是基于经验的。我们通过经验认识自然,也就是通过我们的感觉、观察和行为的探索活动来认识自然。在科学研究中涉及的所有事实证据都应该是通过经验获得的。

客观性原则:科学研究的对象必须是客观的。对科学研究来说,要求对心理和行为事件进行客观的观察。通过客观的测量,做到尽可能精确,同时排除研究者主观偏见成分的影响。当然,对于心理现象的主体来讲虽然是主观的,但在作为科学的研究对象时,一定要采用客观的标准。同时要求我们的个人主观解释变得最小,而把我们的研究结论尽可能地建立在特定情境下被试的客观反应上。

系统性原则: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是一项系统工程,所谓系统工程就是在从事研究时应该采用有系统的、有步骤的、可操作的方式进行科学观察。在研究中,如果一项成果完全脱离了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系统的科学知识,那么这种所谓的“创新”是值得怀疑的,很可能就是伪科学或一场骗局。

控制性原则:实验研究的核心在于变量的控制,离开了控制就谈不上实验。因此,实验研究必须是被控制的。在研究设计中,“控制”是指排除那些我们不感兴趣的、无关的但可能影响所要观察的心理指标的因素的过程。总之,通过控制,我们就可以创造一个因果关系清晰、操作定义完好的情境,以保证我们对所感兴趣的情境中被试的行为指标的准确观测。


2.是否所有的问题都是科学研究的对象?

不是。能够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心理和行为必须满足有规律性、受制约性和可理解性的前提。

自然的规律性:自然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来运行的,自然法则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被自然界复杂的因果关系系统所规范。这样心理学家可以用心理现象的“自然规律”来操纵生物体的心理和行为。尽管,不是所有“自然规律”都能解释所有物种的行为,但可以用特定的规律来解释特定群体的行为。

心理和行为的受约制性:生物体的心理和行为是被自然界的因果关系所决定的。其主张对我们的每一个行为来说,纵然没有总的计划,但仍是可预测的、可确认的、有自然原因的。

自然的可理解性:首先我们不能对任何观点表现出盲从,因为科学讲究问题和证据,其次任何科学实验在已知的事实面前都必须是合理的。符合逻辑的。

PS:咱们第一章的内容对于考试来说其实不是重点内容,但是对于《实验心理学》的系统学习特别重要,所以也不容忽视。

【24首师347】周爱保《实验心理学》核心考点(一)到底什么是实验心理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