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现代文学史
现代文学史下册 1、 填空题 1.徐志摩建立新月派,成立太阳社,使革命文学正式化 2.左翼三大美学家,朱光潜 朱丹华 李自厚,他们的诗歌特点是平和静穆 3.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20世纪30年代文学洛神 4.雨巷诗人是戴望舒 5.抗战时期诗歌发展趋向是朗诵诗和街头诗,代表作家高兰 6.爱是为孤独而求救,出自张爱玲 7.田间是古典诗人,代表作品给战斗者 8.钱钟书围城被称为新儒林外史,其中人物有方鸿渐,孙柔嘉,唐晓芙,赵辛媚,苏文纨;钱钟书与饶宗颐称为南饶北钱 9.讽刺诗,是国统区文学的特色 10.穆旦是中国现代主义高峰 11.贺敬之的代表作品,白毛女,冯至代表作品十四行诗, 郑敏代表作品黄金的稻粟 12.赵树理是解放区文学的代表作家,著作小二黑结婚 13.七月诗派代表诗人鲁藜 14.张天翼是新文学最好的作家和最优秀的作家 15.汉园三诗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 16.19世纪30年代文学成熟的标志都是世界,市民世界,湘西世界 17. 老舍是人民艺术家和语言大师,笔下三个人物形象是老派北京市民形象,新派北京市民形象,正派北京市民形象 18. 艾青诗歌常用意象是太阳和土地 二、名词解释 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2日在上海,鲁迅冯雪峰等40余人援助且从事无产阶级文学,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建议,总结了革命文学倡导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宣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学的联系,大量介绍苏联文学作品被开垦的处女地等,使文艺大众化 2. 东北作家群 从东北沦陷区逃亡到内地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作品风格粗犷宏大,写出东北风情民俗,显示浓郁的地方色彩 3. 京派小说 19世纪30年代以北平为中心的北平作家群,代表著作文学杂志。学院文化氛围较重,追求民主与现代意识,关注人生却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由戏剧过渡到文学作品,富有文化意蕴,代表作家周作人沈从文朱光潜 4. 中国诗歌会 1932年9月于上海,左联领导下有组织有纲领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代表诗人蒲风,任钧,杨骚,穆木天,倡导诗的意识形态化,使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反映现实特征,提倡诗歌大众化,深入群众,捍卫五四现代主义诗歌传统 5. 七月诗派 它他是抗战时期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而得名,由青年诗人群组成,代表诗人鲁藜。从抗战到40年代两个重要历史时期,坚持诗歌与时代人民统一。以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展现时代和人生,将自我与民族融合一体,整体上体现着现实主义的诗风艺术创作,深受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的思想影响,表现出强烈的意志力量,艾青诗歌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力量直接影响了七月诗派的创作 6.现代诗派 它是崛起于30年代初影响深远的一个诗歌流派,1942年5月在上海由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创刊,成为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重要阵地,现代诗派因杂志得名,承接李金发等人早期象征主义诗脉,表现了30年代的现代人在上海大都市的现代生存体验和心灵感受,诗歌大都带有寻梦意识荒原意识和漂泊感,创作手法上把象征派,印象派和中国传统诗歌的表现方法有机结合,朦胧或含蓄暗示的诗学修辞,成为现代派诗歌的重要美学原则,代表诗人戴望舒卞之琳 三、简述题 1.19世纪30年代文学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1928年到1937年是国民统治最好的时期。出现了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文学,主义与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运动,而革命文学争论和以左翼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代表郭沫若英雄树,李初黎怎样建设革命文学 2.19世纪30年代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政治因素,西方大量产品流入中国,出向城乡对立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冲突,矛盾价值选择的不同,文学创作的题材空前开拓,作品的社会性突出;叙事性文学大量出现,长篇小说涌现,众多的社会内容融入其中,出现多幕剧,散文出现报告文学;创作观念更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典型人物典型形象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注重人物心理的刻画。30年代形成作家不同风格,总体风格趋一致。对社会深度理解 3. 新感觉派小说 19世纪20年代末期于上海,中国文学出现了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属于第二代海派文学。它的形成与发展,深受日本新感觉文学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及现代心理学的影响,不是单纯描写外部现实,而力图把主观感觉印象投注到客体中去,特别强调作家主观感觉,以新奇的感觉来创造由智力构成的新现实,小说内容都表现半殖民地社会都市生活的病态心理和畸形现象,主要阵地是无轨列车和现代的主文学刊物,主要作家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代表著作都市风景线,公墓,将军的头 4.骆驼祥子中国祥子的性格 19世纪20年代城市个体劳动者的形象,性格美好的一面是勤动朴实,善良,他沉默的像一棵大树;通过三次买车卖车,突出他的悲剧性格,与虎妞的结合加速了祥子悲剧性格的发展,小农意识、个人主义思想是他性格的另一特征 5.巴金作品的主题内涵 一,正面表现青年革命者所从事的社会斗争,另一面是侧重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走向崩溃的命运 二、没有英雄色彩的小人物,有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转向深刻冷静的人生世象的揭示。反映抗战时期战争生活的寒夜,体现了巴金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巴金作品家中人物形象高觉民高觉慧,高觉新,瑞珏,梅芬 高觉慧是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敢于向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反叛者形象的典型,追求爱情平等,有双重人格,内心充满矛盾困苦的青年,心中有是非爱憎界限,但仍然维护旧礼教制度,它是牺牲者,他对不幸的人们怀有同情,同时也给别人制造不幸 6.新感觉派创作特征 一 创作题材多取材于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病态生活,表现大都市生活中日常现象和人情世态,开拓了中国都市文学,代表作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上海的狐步舞 二 注重分析心理,受弗洛伊德现代心理学潜意识无意识的影响,以及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微妙心理 三 注重小说技巧创新,采用新奇文体,华美辞藻象征空感的修辞手法,有意识地把非现实主义的技巧运用到创作之中 四 借鉴西方意识流和电影表现手法,打破传统小说的连续性和实际性,以人物思想感情发展为线索,来对情节和事件进行新的排列组合,构成节奏起伏多变的小说世界 7.文体作家艺术特色 抒情小说文化小说有显著的文化历史指向,具有浓郁的文化意蕴,具有独特的人情风俗的乡土内容,不重视情节与人物,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作用;营造气氛作为小说的主要因素,把环境看做人外化,在一定程度上景物就是人;语言在湘西口语基础上吸取书面语文言词的特长,使他的小说语句精确,曲折而富韧性,重感兴而富有灵气 8.戴望舒诗歌主题分类 前期诗歌主要是表现诗人自足的情感世界和现代生存体验,凸显出一个小我的自我情感体验,代表作断指,寻梦者。自我设计的追寻者,代表作白蝴蝶,乐园鸟。个人生命与民族命运融合一体带有大我色彩,致萤火,秋夜思。家庭处境的书写。艺术特色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新纪元,受法国象征诗歌的影响注重外在音乐形式,十分注重中国古典诗词的继承,象征与暗示,用通感的手法突出含蓄美 9.谈话的主要内容 作品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工农兵服务;二,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和文艺源泉与典型化问题;三党文艺工作与整个工作关系与文艺统一战线;四文艺批评标准和人性论;五,文艺界需要有一个严肃的整风运动,文艺工作者与新的群众的时代结合,反映革命根据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 10.现代诗派的基本特征 一,追求纯诗的艺术观,戴望舒的论诗零札是纯诗的美学观,将诗歌作为灵魂的避风港,用于抵制社会现实带来的一切痛苦与烦忧,在一种超脱的幻象中寻求所谓灵魂的进化 二,病态的心理,浊世的哀音,把自己和斗争的时代融开,看不到前进方向,限于狭小的精神牢笼咀嚼悲欢 三,诗艺的突破与创新。技巧上承袭象征主义,感情上情感上却和本民族文化一脉相承,语言采用清新活脱自然质朴的口语 11.赵树理创作的艺术特色 坚持从生活实际出发的现实主义艺术原则,描写当时人们普遍关切的事和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创造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故事性强,大故事套小故事,语言活泼有趣 12.曹禺话剧的艺术特色 在高度集中的冲突的戏剧中,展示人物性格精巧缜密的艺术构思,借鉴新古典主义时间内容场景集中,富有个性又富有情节性的戏剧 四、论述题 1.繁漪的人物形象 周朴园的妻子,一个漂亮但性情古怪的少妇。蘩漪成了专横自私的伪君子的玩物和花瓶。她的悲哀是得不到爱情,更没有幸福,甚至还丧失了做人的尊严。蘩漪眉目间流露出忧郁,充满了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愤。在周萍闯进她的生活之后,她不再默默忍耐寂寞了。她勇敢的把自己的爱情、名誉,乃至生命都交给了周萍。她不顾"乱伦"而狂热地爱着周萍。她的狂热的欲望表现出的是一种原始的野性。但不久之后,周萍又到四凤那里去寻求满足了。她原只是暂时"得救",现在重又陷入痛苦不幸的深渊。她不堪父子两代人的欺侮与凌辱,生活让她具有报复心理。当她落到"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地步时,她爆发出来的是一种"雷雨"般的性格。她终于敢直接反抗周朴园,敢去揭露周萍的欺骗和不负责任的行为,"做一次困兽的搏斗"。蘩漪乖戾阴鸷极端的性格形成,反映了封建势力的罪恶,揭露了专制统治的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与扭曲。蘩漪在为争取爱情自由而作的绝望反抗和斗争中,虽失去了一切,但有力地撕破和捣毁了周朴园处心积虑建立的家庭的"圆满"秩序,冲击和促进着封建王国的溃败。 2. 吴荪甫人物形象 它是长篇小说《子夜》的主人公,是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典型。性格的矛盾性有他进步的一面也他反动的一面。他敢于反抗帝国主义的控制,敢于同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表、帝国主义的赵伯韬相对垒。他在唐云山的支持下,联合孙吉人和王和甫组织了"益中信托公司",经营银行信托业务,决心与赵伯韬抗衡。在斗争中,他发起过进攻,迎接过挑战,遭受过挫折,进行过挣扎,最后倾家荡产,背水一战。他的这些行动,表现他执着坚强,说明了他同帝国主义、金融买办资产阶级是具有直接矛盾的,具有反抗精神的,对当时的连年军阀混战、政府黑暗的不满情绪。他想振兴中国民族工业的理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虽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从当时的中国特殊的国情和特定的历史环境来看,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他残酷地压榨剥削工人、农民和仇视工农革命运动的一面。他在企业经营上所受到的损失,在公债投机中所遭的失败,都要从工人农民身上寻求补偿。当他拼命延长工时、压缩工人、削减工资,引起工人为争取自己的生存、生活的权利而进行罢工时,作为三十年代的民族工业资本家敌视工农革命的反动本性。利用所学知识具有投机取巧、损人利己的资产阶级本性。他不仅吃掉了朱吟秋的丝厂和陈君宜的绸厂,还乘人之危,运用阴谋诡计吞了八个日用品中小工厂。他的所谓发展民族工业,实际上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扩大自己的经济实力。 3. 翠翠人物形象 她是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乡间朴素小女孩,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她具有清澈透明的性格,美丽温柔。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虽然爷爷非常爱护她,表面上生活无拘无束,但她从小失去父母,内心深处始终孤独且悲伤,常常一个人在夜里单独垂泪。爷爷一直想为他找一个可靠稳定的人,爱情却以悲剧收场。她具有青春少女矛盾细腻的心思,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翠翠对爱情的忠贞专一,流露出对天保这份爱的拒绝。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了她对爱的执著。爷爷的溘然长逝使她在一夜之间“长成大人”。她痛苦悲伤但没有在倒塌的生活大厦前崩溃,她识大体的谢绝了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虽有失落,但依然抱着期待,尽管傩送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采,表现了她的乐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