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现实读《道德经》(一)—天地之始
今天开始认真读道德经,记录一下自己的一些想法,当然很有可能是错误的,记录一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篇是道德经的开头,解释何为道,何为名有和无等概念。 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 道到底是什么呢?当你用具体的事物去描述它,那肯定是描述不出来的。 我谈谈我个人的理解哦,我一直认为"道"是宇宙的客观规律,宇宙万物运行的客观规律。看了一下,也有人认为是精神性的本体,是脱离物质实体而存在的最高原理。 道是什么,很多人在讨论它的时候都得不出答案。这其实正是道可道,非常道。 当年佛祖说法,只是拿出一朵莲花,众弟子不解,只有迦叶懂了佛祖的意思。所谓佛祖拈花,迦叶含笑。佛法便如道一样,真正的道是语言所无法描述的。 但是,我们还是要谈佛法,我们还是要谈道。 世界上的价值观,各种各样的东西道理都在随着时代而变化,在不同时代看不同东西有不同结果。以前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现在才发现地球绕着太阳转。 而真正的道,是亘古不变的,是宇宙的客观规律。只有符合客观规律,人才能更好的生存。 天地之初,宇宙是混沌的,处于"无"的状态,所有我们可以从这种"无"中,去发现道的奥妙。(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天地一开始的"有",一开始那种混沌,就是万物的母亲,一切万物都是从"有"诞生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其实无和有都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庄子在《齐物论》中说过,宇宙万物有个未曾无过的"无",意思就是有个没有"无"的"无",还有个未曾有的那未曾有的"无",意思就是还有个连"没有"无"的"无""都没有的无。一下子产生了有和无,然而这个有无是不是真的有和无。 听起来,庄子的话有点绕,的确有点绕。 其实,我的理解是有和无其实是一个意思。你觉得无是无,那就错了,你以为有是有,那也错了。你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意思理解了无和有。 我们从"无"中观察天地的奥妙,从"有"中去寻找万物的踪迹。因为"无"和"有"是万物诞生的源头。这些都是很"玄"的,所有奥妙也正是从"玄"中诞生。 道德经说了"玄"这个字,在东汉末年玄学也逐渐成为主流,到了两晋,玄学更是最火热的时候。 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有和无都是玄啊,而这些也是世界一切玄妙的根本啊。 读完了以后,其实我也没有读懂老子的意思。作为一个业余文学爱好者,也只能读懂这些。 第一章老子介绍了道和名,而为了了解道介绍了"无"和"有"的概念。其实,"无"和"有"都是了解道的关键,宇宙万物便从中诞生。书上说,要摒弃杂念,达到一种虚无的境界,才能体会到道。 我感觉书上说的不太符合我的想法。我觉得无是有,有也是无。你说宇宙一开始混沌是没有万物的"无",那"无"本身不就是"有"吗?道德经也说同出而异名。 天地的奥妙,万物的踪迹都要从"无"和"有"中理解。我现在和你说了这些话,其实我真的有说过这些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