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课程笔记】复旦大学 吴晓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之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转变(一至二)

2022-06-14 16:51 作者:LiYuexi  | 我要投稿

本课程笔记是对复旦大学吴晓明老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上的讲课内容忠实的记录,保留了原汁原味,大多为相对重要的内容。(本文对某些句子的表述方式有删改,但不改变原意。)

哲学就是哲学史。 ——黑格尔

课程链接: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全46讲 主讲-吴晓明 视频教程_哔哩哔哩_bilibilii

本文的前置文章是【课程笔记】复旦大学 吴晓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之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开端(一至八)

本文的后置文章是【课程笔记】复旦大学 吴晓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之费尔巴哈哲学(一至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转变

                          第一节 《莱茵报》时期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转变(一)

(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转变(一)的前半部分是关于马克思思想还没转变之前的自我意识哲学和马克思《博士论文》,提前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之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开端(一至八)中讲解。此处从马克思的思想转变开始讲解。)

这一部分,时间上的跨度大概是1841年马克思《博士论文》完成到1845年春。我们既要介绍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转变,也要介绍恩格斯思想的转变。

一、《莱茵报》时期

《莱茵报》时期主要是指1842年-1843年,马克思当时的想法主要是完成博士论文以后,能够进入到大学任教,他想做哲学教授。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情况,鲍威尔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因为他在思想上的极端性,特别是他是黑格尔左派中最激进的一翼的最主要的领袖,由于他当时发表了很多激进的观点,由此遭遇到了虔诚派、保守派、自由派的某些方面激烈的攻击,他大学的职务被免去。马克思和科本是鲍威尔集团主要的理论家和思想家。实际上,鲍威尔被解职意味着马克思在大学任教的可能性几乎完全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开始去谋求另外的工作,主要参与到当时的新闻和政论的工作中去,因此马克思进入大学讲坛,进行纯哲学研究的道路实际上成为不可能了。

在新闻和政论方面,马克思表现出非常突出的才能。当时他在《德意志年鉴》和《哲学界译文集》中写了一些文章,他对这方面表现出很突出的才能。所以,在1842年4月的时候,马克思主要为《莱茵报》撰稿。很快马克思在这方面的才能得到了承认,在1842年10月,马克思担任《莱茵报》的主编。马克思当时从事的主要的活动,是作为新闻工作者发表了很多政论,对政治事件进行探讨。这样的一些活动构成了马克思《莱茵报》时期主要的思想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转变(二)

在这一段时间中,关于马克思思想的变化,大体上有这样几个事件,第一个是同“自由人”的决裂,第二个是物质利益问题。

(一)与“自由人”决裂

“自由人”实际上是指以鲍威尔兄弟为首的那些人,原先是马克思的老朋友。实际上,马克思在青年黑格尔派极左翼的时候,和他们的思想观点最接近。但是后续发展过程中,鲍威尔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受到虔诚派、保守派、自由派的某些部分尖锐的攻击,鲍威尔的职位被开除。“自由人”,即持自我意识立场的那帮人,就变得极其的尖锐和愤怒,这帮人实际上对当局,即基督教德意志世界,满怀愤怒。他们把鲍威尔被解职这件事称作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对当局斗争的尖锐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种主观主义哲学在受到压制的时候,迸发出来的愤慨和怒火是多么的强烈。

1842年10月,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这时,“自由人”认为马克思是兄弟,认为马克思应该听他们话,想象《莱茵报》应该成为他们的机关报。他们总给马克思发号施令,写的文章都扔到马克思那里去,而这些文章都非常尖锐、刻薄。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实际上和“自由人”发生了分歧。这种分歧在思想史上被一些人认为是个人义气方面,而吴老师认为主要是在哲学方面。马克思当时作为《莱茵报》的主编,固然发表一些“自由人”的文章,但实际上,正如梅林所说,绝大部分的文章都被马克思扔进字纸篓去了,因为这些文章表现的是主观主义的极端形式。这种极端形式由于鲍威尔受到压迫而表现得更加极端。马克思当时作为主编,认为如此讨论宗教和政治问题是完全不恰当的。原因不是马克思想保住自己的位置,事实上,马克思与“自由人”在基本观点上发生了分歧。

一方面,“自由人”由于鲍威尔受到了压迫,而使得他们主观主义的哲学发展到了极致,实际上“自由人”后来为《莱茵报》撰稿的过程当中,有许多讨论不再是理论上的讨论,而变成了谩骂这类东西,马克思作为主编绝不能接受这些东西。同时,吴老师认为他们之间在哲学思想上存在着差别,这种差别在马克思《博士论文》中能看到征兆——马克思实际上对自我意识的纯粹主观主义的立场有保留。这一点对理解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作品非常重要。

因此,马克思与“自由人”的决裂不仅是义气上,不仅是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如态度问题上发生分歧,而是在哲学上有分歧。马克思由此给他们写信,说让他们少发一些无关紧要的牢骚,多了解一些现实,他们的观点必须和现实有某种联系。

当时的情况变得非常尖锐,以至于马克思派了一些人去了解柏林“自由人”的情况。马克思等人了解到,“自由人”在大街上列队行乞,在酒楼和妓院里胡作非为,在施蒂纳的婚礼上侮辱牧师。在这种情况下,“自由人”大概成为了胆怯的庸众和半惊半惧的对象。原来他们都是思想家和学者,当时他们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和当局的弹压,因此他们变得极其尖锐。我们彷佛能够理解他们,因为他们的哲学立场是纯粹主观性的,在他们的观点中,所谓现实这一度,很少加以理解。他们认为自己受到了压迫,认为这种压迫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他们感到无比愤怒,表现出来非常反社会,对社会进行控诉和抗议。

作为《莱茵报》主编的马克思当时思想的路径和他们大有分歧,马克思当时的思想正在转向现实,这一点在《博士论文》可以看到征兆。虽然马克思认为自我意识哲学有它的优越性,自我意识的主观主义对于自由和启蒙来说都非常重要,但是马克思作为黑格尔的学生,懂得单纯的主观性有它的限度。

我们在前面已经讲到,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提到两点,第一是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中发亮;第二是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如果被设定为最高原则,它会使得一切真正的和现实的科学成为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当时的哲学立场实际上往黑格尔哲学所要求的现实的那一度方面去转变;“自由人”却往主观主义的极致上转变,以至于他们当时交给马克思的文章全是牢骚和空论,马克思让他们少发一些毫无内容的空论。那帮人在主观主义的方面发展到了极致,以至于他们的文章不仅是空论,还是谩骂。马克思作为《莱茵报》主编,必须维护报纸,更重要的是,他在哲学思想上和那帮人有了巨大的分歧。

鲍威尔对黑格尔哲学作了自我意识哲学的解释,更是彻底站在黑格尔哲学的康德费希特因素上。马克思起初站在自我意识立场上,但他对此有所防范和保留,他知道主观主义哲学有局限性,特别是主观主义哲学导致了应有和现有的无限对立。由于这种对立,固然这种哲学可以形成一种批判,而且可以是非常激进和激烈的批判,但另一方面,这种批判可能与现实离得很远并且越来越远。

1841年以前,马克思是青年黑格尔派鲍威尔集团的最重要的成员之一,这实际上是一个交汇点,接下来,他们就分道扬镳了。他们的决裂有许多解释,吴老师倾向于哲学方面的决裂的解释,这种解释在后来整个马克思思想的展开过程中都能得到相应的说明。

《莱茵报》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向和事件就是与“自由人”决裂。

(二)物质利益问题

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的时期,正好是莱茵省召开议会的时期,因此他必须非常关注莱茵省议会的动向。在当时关于莱茵省议会有许许多多问题的讨论,这些问题实际上都和物质利益相关,主要是禁猎法和地产析分的问题,在莱茵省议会争论得比较多。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需要关注莱茵省议会的讨论,实际上还要对这些讨论作出评论。在当时,马克思作为《莱茵报》的主编,经常参与议会的讨论,以及对讨论进行评述。

马克思后来回忆说,他在《莱茵报》当主编的时候,碰到了令人困惑的物质利益问题。这样的问题对于“自由人”来说,是一种狗屁问题,根本没有必要去探讨。对于马克思来讲,一方面因为他在哲学上与“自由人”有分歧,他要更多关注现实那一度,这一度在黑格尔哲学对主观主义哲学进行批判的过程中显现出来。另一方面他作为《莱茵报》主编必须探讨这些问题。因为议会正在争论这些问题。马克思在探讨和接触这些问题的时候,他感到完全无能无力。所以,马克思当时讲他碰到了令人困惑的物质利益问题。实际上,马克思当与“自由人”决裂之时,物质利益问题严重困扰他,《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解决不了这些问题。

和黑格尔哲学比较起来,物质利益问题很显然在精神的自我上升运动当中被扬弃。对于“自由人”或纯粹自我意识立场的哲学家来讲,这些问题根本不是问题,也根本碰不到这些问题;对于马克思来讲,这些问题开始被碰到了。所以,当马克思同“自由人”决裂的时候,意味着他的哲学更加倾向于现实的那一度,特别黑格尔哲学所要求的现实的那一度。一方面,当他更加关注于社会历史的现实那一度的时候,物质利益的问题又开始出现在他面前,而他当时感觉到自己完全对这样的问题无能为力。

《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的政论依然从法学或哲学的原理谈论物质利益问题,没有接触到物质利益的真正方面。对于禁猎法的问题,可以从法学方面讨论;对于地产析分方面这一纯粹经济方面的问题,很难进行讨论。大体上,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的政论一方面是物质利益进入到他的视野当中;另一方面,他深深感觉到这样的问题从他的哲学观点来看是难以处理的。

那么《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哲学观点的基本立场究竟是怎样的?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当时马克思主要写的论文主要有四篇,分别是《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又名《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三篇论文(又名《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主要讨论国家和法的问题)。

我们关心这些论文的基本哲学立场,也就是我们关心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的政论在哲学上是怎样的。下次我们讲第三点马克思的《莱茵报》时期的哲学立场,主要可以概括为人民理性。我们要体会一下人民理性和自我意识,和黑格尔的绝对理性有哪样的差别。


【课程笔记】复旦大学 吴晓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之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转变(一至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