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销售这种过时的产品,轻松赚钱,靠的是什么?
乔小白:我最近看到一条有趣的新闻,居然有人靠卖软盘轻松赚钱。
钱老板:软盘啊,好古老的回忆,你们这代人没见过吧。

乔小白:没见过实物,不过图片天天见,office软件的保存图标,就是软盘的样子。
钱老板:1998年,苹果就取消了对软盘的支持。
2004年的时候,比尔盖茨就公开说过:“ 软盘已死 ”。
2009年前后,软盘就全面停产了。
现在又过了十多年,居然还有人卖软盘,还能赚到钱,有意思,和我说说怎么回事。
乔小白:有个美国人叫Tom Persky,在1980 年代和1990 年代初期,他开始了复制软盘的业务。
钱老板:那时不像现在,什么都可以网上下载,很多软件都要以软盘为载体。
所以复制软盘在当时是一个很赚钱的事情,据说就像印钞票一样挣钱。
乔小白:Tom就一直埋头做这个业务,他不是那种反应快的人,对趋势变化一点也不敏感。
有一天,他突然发现怎么各大电脑商都不需要软盘了。
钱老板:反应是够迟缓的,一般人可能早就停止软盘生意,去开展新业务了。
乔小白:不过也幸亏他反应慢,因为很快就有人找他买空白软盘了。
他当时还纳闷,这些人怎么不去商店买,其实当时商店已经不卖软盘了。
虽然软盘快淘汰了,但因为卖软盘的商家也没有了,所以最后他那间办公室,居然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软盘供应商。

钱老板:2009年后,就没有工厂生产软盘了,他怎么解决货源问题呢?
乔小白:他最后一次从制造商手里买软盘,都已经是十二年前的事情了。
后来没有人生产软盘了,他就想到了一个 “软盘回收” 计划。
从全世界各地人手里,购买他们手里的软盘。
有些人没准在箱子里有一些没用过的软盘,本来觉得只能扔掉了,现在居然有人花钱买,也很高兴。
他不仅购买新软盘,也回收旧软盘,然后用机器清除这些软盘的数据,再重新销售。

钱老板:也就是说,现在全世界可能只有他一家公司卖软盘了是吗?
乔小白:多半是这样。
钱老板:很厉害,因为他不知不觉形成了对软盘的“垄断”。
硅谷大佬彼得·蒂尔认为,最好的生意就是那些能形成垄断的生意。
他这里说的垄断,不是通过行政命令的垄断,而是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创造和提供别人无法提供的产品。
Tom正是这样,全世界只有他在大规模卖软盘,所以他能轻松赚钱。
乔小白:是啊,他的网站只有8 种产品,软盘的平均售价,都在14 美元上下。
不用宣传,就有顾客自己通过网站找上门来。
最让他发愁的就是对方要的数量太多,他没这么多货。
他收到过一份来自荷兰的 50 万订单,但没办法只能放弃,因为这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库存极限。
不管通过什么方式,只要形成垄断,赚钱就更容易,这个好理解。
我想不明白的是,都什么时代了,为什么这么多地方,还坚持用软盘?
比如日本政府,现在还有 1900 个政府流程正在使用包括软盘在内的各种盘,来提交表格和申请。
还有航空业,有一大批老式的波音 747-400 飞机还在使用软盘。
每 28 天,工程师就需要捧着一本装满 3.5 英寸的软盘驱动数据手册,亲自帮每一架波音 747-400 客机手动插入软盘,更新包括导航数据、机场跑道、飞行路线等等数据,否则飞机无法顺利飞行。

还有很多ATM 机、医疗设备、刺绣机器,都在使用软盘。
这是为什么呢?
钱老板:原因可能是人们低估了技术发展的速度。
想象一下,现在是1990年,你正在建造一架飞机,或者类似的大型工业机器,这种机器可能会被设计成可以使用50年。
所以你想使用当时最好的技术,而在当时,最好的存储介质就是3.5英寸软盘。
十多年后,软盘被淘汰了,但这些大型设备还有很长的寿命。
这时你能怎么办,不管是飞机,还是大型机器设备,都造价不菲。
一个选择是把这些机器停下来,花一段时间拆开重新设计,代价非常高,可能几十上百万美元。
另一个选择是继续买软盘。
当然是选第二个了。
另外对一些对安全性要求高的机器,使用软盘,而不是联网,能降低网络攻击的风险。
乔小白:原来如此。
老板:Tom有今天,靠的也许是运气,但背后的逻辑是他形成了垄断,而原因是人们低估了发展的速度。
有一点是大概率不变的,我们总会低估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以及不管通过什么形式,只要能形成某种程度的垄断,就能轻松赚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