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鼬鼠,生于越南丛林的夺目凶兽(一)

危机四伏的襁褓
越南战争,对于地面部队来说,无疑是血腥残酷的炼狱,而对于电子对抗领域,它是东西方阵营技战术的试验场。热带雨林上空紧张激烈的电磁交锋,巩固了电子对抗在战争中的地位,对作战模式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

美国空军在越南战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在这场战争中也参与进了电子对抗的战斗,由于北越空军实力孱弱,美国人维持空中优势并不是什么难事,因此美国人和越南人都将目光放到了空中支援上。相较于北越空军,北越的地面防空力量并不孱弱,有来自北方邻居的防空高炮部队和更北方的防空导弹部队的介入,北越甚至能在一些要地撑起一张小小的区域防空伞,并为前线提供一些防空火力支援。

做“强盗”的父系
而在1960年,美国海军VQ-1和VQ-2电子情报中队接收了EC-121M“警戒星”侦察机,用以取代老旧的P4M-1Q巡逻机。EC-121M最初使用的是一种名为“灰鞋”的测向设备,由APR-9接收机与方向性极强的APS-20天线组合,在天线所指的方向能够 获得极高的灵敏度。来反制北越方面的地面防空雷达。

在“灰鞋”的使用过程中,操作员们发现他们不仅能在显示器上看到目标雷达的信号,雷达周围的地形杂波也显示了出来。这种杂波,是由雷达的旁瓣波束引起的。防空雷达虽然是面向天空发射雷达波,但所有雷达天线都会在一个主要波束(主 瓣)的周围方向,产生一些小波束(旁瓣,功率比主瓣小很多)。这些雷达波找到附近的地面后,被反射到天空,形成地面杂波。也就是说,“灰鞋”不仅能够侦测到雷达直接发出的信号,也能够接收到被周围其它物体反射的雷达脉冲。如果能将地 形杂波的图形和实际地形相比对,就能够确定雷达的具体位置。利用这一原理,技术人员对“灰鞋”进行了改进,新系统被命名为“强盗”。
“强盗”系统可覆盖50~4000MHz的超宽频段,能够在400千米外标定目标雷达的位置,精度可达到300米左右。而为了安装VHF和UHF频段的侦收天线,对EC-121M的气动外形仅仅做出了细微改变,重量也只增加了不足50千克。
1963年6月,“强盗”系统首次投入使用。每次任务中截获的雷达波形图像会被拍成照片,待飞机降落后再与地形图进行分析比对,将雷达标定在地图上。相对于以往的测向方式,“强盗”系统提供的信息能让分析人员的作业更为迅速,大大提高 了定位雷达的效率。

不仅如此,作为一种以测定雷达方位为主要任务的无线电侦察系统,“强盗”多次“不务正业”的表现使其功用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为了不暴露舰队的规模,苏联海军出航时往往只有1艘舰艇开启雷达,舰队其它成员保持静默。对
于传统测向方式,这种战术是行之有效的。但对于“强盗”系统来说,那部开启的雷达的旁瓣照射到周围舰艇就会产生杂波,只要接收到这种杂波就能够确定它们的位置。1964年,“强盗”甚至被拿来探测空中目标。通过侦收飞机的敌我识别应答机发
出的信号,“强盗”可以对其进行定位和连续跟踪,而通过测定飞机应答机直接发射的信号和经过地面或海面反射而来信号的时间差,就能够计算出飞机所在的高度。“强盗”从一款功能单一的无线电侦察装置发展为兼具地空探测能力的无源定位系
统,堪称“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典型。
1965年初,VQ-1电子情报中队的EC-121M使用“强盗”系统开始了对北越防空雷达的定位行动。越南独特的地形也给了“强盗”极大的施展空间。无论在地图上,还是在“强盗”系统的屏幕上,贯穿越南南北、绵延1 000千米的长山山脉为标定雷达 位置图提供了再明显不过的参照物。特别是对于北约防空部队装备的频率较低的雷达,传统的三角定位测向方法并不十分奏效,而使用“强盗”系统仍然可以精确定位。在随后战争进程中,“强盗”还会为美军提供更多极具价值的电子情报。

仓促上阵的兄长
1962年10月,U-2飞越古巴拍摄的照片中,清晰地出现了未经伪装的苏制SS-4中程导弹。10月17日,美国就派出6架U-2对古巴导弹设施进行拍摄,发现了至少16枚SS-4导弹和24个SA-2发射阵地,古巴导弹危机进入了高峰。 为了近距离拍摄这些导弹阵地,美军派出了执行低空高速照相侦察任务的RF-8“十字军战士”侦察机。可是,苏联已在古巴部署了SA-2地空导弹,而当时的美军战术飞机还没有装备制式的雷达告警接收机,这些RF-8也一样。

为此,中情局派出 了1个技术小组,携带4部手持雷达信号接收机来到RF-8驻扎的基地。这些微型接收机个头比现代的智能手机大一点,天线安装在薄薄一层复合绝缘材料上,整个设备可以放进上衣口袋或一个大钱包中。它接收到“扇歌”雷达信号时,监听人员能够 从耳机中清晰地听到信号扫描的声音。看起来是不是有点谍战片的色彩?没错,中情局设计这东西原本就是给特工用的。
现在的问题也许是如何将这种微型接收机集成在飞机上。不,现在真正的问题是压根没有时间把它集成在飞机上,只要能尽快投入使用,怎么安装都无所谓。来自中情局的技术小组逛了几次街以后,美军第一架具备雷达告警能力的RF-8就诞 生了。设备的安装非常不拘一格:接收天线被胶带贴在了座舱风挡的拐角处,音频线同样用胶带来固定;接收机的安装方式更为奇特,直接用一只狗项圈套在了飞行员的腿上。当然,考虑到人机工程,为防止飞行员的腿被硬邦邦的接收机硌得难 受,还贴心地增加了一条名牌餐巾当做衬层。

尽管从各个环节来看都不怎么靠谱,但这种仓促上阵的雷达告警装置还是发挥出应有的效果,RF-8侦察机飞行员对其评价很高。如果他们在耳机中听到了“扇歌”雷达的信号音,就会立即飞离原来的航线,避开危险空域。 随着古巴导弹危机结束,这几个绑在飞行员腿上的小盒子也不再使用。美军对于为战术飞机配备电子战设备依然缺乏足够兴趣,以至于越战爆发之初,许多战机不得不依赖于一个重达30吨、价值250万美元的“雷达告警装置”——RB-66C。 RB-66C由道格拉斯B-66轻型轰炸机改装而来,在原型机的弹舱部位增加了一个能容纳4名电子战军官的增压舱,机上装载了原本为战略轰炸机部队设计的雷达接收机、测向仪、脉冲分析仪、箔条投放装置以及9部干扰机。

“鬼怪”折戟,“鼬鼠”出世
1965年7月24日晨,4架F-4C“鬼怪”II式战机从泰国乌汶基地呼啸起飞,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空中战斗巡逻,即保护轰炸北越军事目标的F-105机群免 遭北越米格系列歼击机的攻击。在起飞之前的任务指示中,他们被告知要注意正在河内附近构筑的地空导弹发射阵地,除此之外,这次飞行与以往并没有什么不同。没过多久,“豹”编队爬升到了7 000米的巡航高度,在距离河内不足70千米的空域 中警觉地搜索着米格机的踪迹。
与此同时,第41战术侦察中队的1架RB-66C电子战飞机正在目标以西的安全空域内巡航,对北越防空部队的雷达信号进行监测和定位。
当地时间8:05分,RB-66C突然侦测到了苏制SA-2地空导弹的雷达信号,立即使用VHF无线电警戒频率向其它美军战机发出了报警。由于那时F-4C还没有安装任何雷达和导弹逼近告警设备,理查德·基恩和“豹”编队的其他飞行员一样,只能在 座舱中紧张地环顾四周,通过目视寻找导弹发射的迹象。无奈当天气象条件不佳,厚厚的云层阻碍了他们的视线。几分钟后,编队最左侧的飞行员看到了2枚导弹突然刺破云层,从右下方急速袭来。还没等他们做出反应,第1枚导弹在“豹”02号机 正下方爆炸。刹那间,火焰从该机机翼后缘窜出,“豹”02号机翻滚着消失了在云层中,后座飞行员当场身亡。理查德·基恩虽然成功跳伞,但迎接他的是人生中第二次战俘生涯,而且长达8年之久。余下的3架F-4C迅速解散编队,成功规避了第二枚 导弹,当他们降落到乌汶基地之后,地勤人员在3架飞机上都发现了来自SA-2导弹的弹片。
战争初期,如同大多数美军战术飞机一样,早期的F-4C既没有安装雷达告警设备,也没有干扰吊舱,在电子战环境中如同“千里送人头”,难怪会成为SA-2导弹在越南的第一个猎物。
野鼬鼠的诞生,也呼之欲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