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李氏朝鲜大事记年表

2023-07-30 11:43 作者:江州兵马节度使  | 我要投稿

1388年,中国明朝派人来到高丽,宣布设立铁岭卫,朝鲜权臣崔莹准备派大将李成桂趁机入侵中国的辽东半岛。在威化岛,李成桂以江水泛滥、粮食不足为由,请求撤军,但遭到中央的拒绝。5月22日,李成桂自行率军回撤(史称“威化岛回军”)。返回首都后,他发动了军事政变,推翻了高丽禑王的统治。李成桂夺权后,处死了崔莹,废黜了禑王,并把他流放到黄骊,然后立禑王的儿子王昌为国王。紧接着,他又宣称王昌并不是禑王的儿子,以“废假立真”为理由废掉了王昌,立王瑶为王。


1392年4月26日,李成桂派刺客刺杀了自己的政敌郑梦周。7月12日,王瑶被废黜,并被流放原州。7月13日,李成桂监国摄政。7月17日,李成桂在手下的拥戴下登基称王,并改名为李旦(第1任)。他在登基后为了巩固政权,干了如下五件事:大封功臣并任用功臣执政、立幼子李芳硕为王世子、清洗高丽王族、迁都汉阳(后改名汉城)、向明朝称臣并请求册封。


1393年,明太祖朱元璋赐李旦政权的国名为“朝鲜”。


1394年,朝鲜正式定都汉城。


1396年,明朝与朝鲜之间爆发政治危机。朱元璋以朝鲜上的奏折用词不当为由,要追究朝鲜方面的责任,后来更是点名李旦的心腹郑道传前往其首都南京。郑道传托病不去,并怂恿李旦发兵入侵辽东半岛,但这件事因遭到赵浚的反对而被搁置。虽然计划被搁置,但对军队的训练仍在继续,每日高强度的的训练让士兵对郑道传日益不满。


1398年8月26日,李旦重病在床,他的长子李芳远发动政变,杀死郑道传等官员(史称“第一次王子之乱”或“戊寅靖社”)。原来作为长子的李芳远早就对父亲废长立幼的行为不满了,他在夺权后废掉了世子李芳硕,立王次子李芳国为世子,随后诛杀李芳硕等宗室。9月5日,李旦被迫将王位禅让于李芳果(第2任),随后他被尊奉为“太上王”。李芳果登基后,改名为李曔,李芳远被封为“一等开国功臣”、“一等定社功臣”和右军节制使,掌握了实权。


1399年,朝鲜迁都松京(今朝鲜松城)。


1400年1月,李芳远的四弟李芳干在朴苞的鼓动下,试图发动政变夺权,但被镇压,随后他本人被流放兔山(史称“第二次王子之乱”或称“庚辰靖社”)。李芳远被册封为世子。11月13日,李芳果禅位于李芳远(第3任),之后李芳果被尊奉为“上王”。李芳远登基后,立即派签书三军府事李詹前往当时的明朝首都南京,把这件事上报天子,明惠帝朱允炆批准了他的继位。同年,李芳远立自己的嫡长子李褆为世子,同时鉴于两次王子之乱的教训,他还废除了私兵制,统一实行府兵制,集兵权于中央。除此之外骂他还把门下府和都评议使司合并为“议政府”,并创立了六曹官员可以不经过议政府,直接向国王报告的“六曹直启制”。


1401年6月,明朝派使者册封李芳远为朝鲜国王。6月22日,李芳远正式接受册封。就这样,李芳远成为了第一位接受中国册封的朝鲜国王。


1403年4月8日,在中国经历了靖难之役后,李芳远再次被明成祖朱棣册封为国王。10月1日,李芳远迁都回汉城,此后朝鲜再未迁都。


1407年,朝鲜开始实行邻保制,加强对基层的统治。


1408年5月24日,李旦因病去世,终年72岁,追赠庙号太祖。


1413年9月,朝鲜开始实行“牌号制”,类似于现在的身份证。


1415年,李芳远改革朝鲜军制,设立守城军、营镇军和杂色军这三个级别。


1418年6月,李芳远以荒淫无道为由废世子李褆,随后立三子李裪为世子。8月8日,李芳远禅位于世子李裪(第4任)。之后李芳远被尊为“上王”,而则李曔被称为“老上王”。


1419年6月17日,李裪在父亲的指导和建议下发动了针对对马岛上的倭寇的军事行动(史称“己亥东征”)。9月26日,李曔去世,享年63岁,但没有得到庙号。9月28日,倭寇首领宗氏向朝鲜投降,随后他制止了倭寇对于朝鲜的侵袭。这场战役不仅击杀了多为倭寇,还救出了一些被绑架的朝鲜和中国平民。


1422年5月30日,李芳远去世,终年54岁,追赠庙号太宗。


1433年,朝鲜派将军金宗瑞攻击建州女真。


1443年,朝鲜政府与对马岛势力签订《癸亥条约》,允许其垄断从朝鲜到日本的海上贸易,此后朝鲜向日本出口大米、漆器、大麻和儒家典籍,而对马岛则向朝鲜售卖产自日本的铜、锡、硫磺和草药。同年,李裪组织人手创造了标记朝鲜语的文字(即“谚文”),这是一种表音文字,在当时被称为“训民正音”。


1444年1月10日,李裪因病开始让世子李珦代替自己处理政务。


1446年,谚文正式投入使用。


1450年3月10日,李裪因病去世,终年53岁,追赠庙号世宗(后来他被尊称为“世宗大王”),世子李珦继位(第5任)。李珦在书画上的造诣非常高。


1452年5月14日,李珦去世,年仅39岁,追赠庙号文宗,他年仅12岁的儿子李弘暐继位(第6任)。


1453年10月10日,李弘暐的叔叔,也就是文宗的兄弟首阳大君李瑈发动政变,杀死辅佐李弘暐的金宗瑞、皇甫仁以及弟弟安平大君,控制了政权(史称“癸酉靖难”)。


1455年6月11日,李瑈再次发动政变,逮捕并流放惠嫔杨氏、锦城大君、宁阳尉等人,逼迫李弘暐禅位于自己(第7任)。他登基后,虽尊李弘暐为太上王,但将他软禁。


1456年4月20日,李瑈正式得到了明朝的册封。6月1日,成三问等大臣计划在宴会上刺杀李瑈及其世子,但最终没有实行。成三问等人本来在癸酉靖难时是支持李瑈的,但因为李瑈德行有亏、不得人心,所以逐渐走向了对立面,开始找机会试图复辟李弘暐。6月2日,郑昌孙向李瑈告发了成三问他们的复辟计划,李瑈很是惊讶,随后便将成三问等人凌迟处死(史称“死六臣事件”)。


1457年6月21日,宋玹寿、权完试图复辟李弘暐的计划败露。李瑈立即废除了李弘暐的太上王身份,把他改封为鲁山君,并流放于宁越郡。6月27日,安东官奴李同告发锦城大君与李甫在策划起兵好让李弘暐复位。但锦城大君被逮捕并赐死,而李甫也被处以绞刑。10月24日,忍无可忍的李瑈赐死了李弘暐(死时年仅16岁)。他在平息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风波后,更加倚重韩明浍、韩确、申叔舟、郑麟趾、权擥等功臣,这些功臣侵占、兼并了大量土地,逐渐形成了一个大型利益集团,后来这个集团被称为“勋旧派”。


1467年5月,朝鲜将军李施爱在咸吉道发动叛乱(即“李施爱之乱”)。8月,李施爱被自己的部下捆绑送交中央军,随后被处以剐刑,叛乱至此被平定。


1468年9月7日,病入膏肓的李瑈禅位于世子李晄(第8任)。9月8日,李瑈去世,终年51岁,追赠庙号世祖。


1469年11月28日,李晄去世,年仅19岁,追赠庙号睿宗,他的侄子李娎(睿宗的哥哥李暲之子)继位(第9任)。


1476年1月13日,贞熹王后撤帘归政,李娎开始亲政。


1485年,朝鲜政府颁布《经国大典》。这部法典从世祖时期就开始编订,成为了朝鲜治国的基石。


1494年12月24日,李娎去世,年仅39岁,追赠庙号成宗,随后其嫡长子李㦕继位(第10任)。


1498年7月,柳子光指责李㦕的老师金宗直在文章中用中国古代的项羽杀楚义帝的事来影射世祖篡位,李㦕在金宗直的政敌的支持下杀了他十几个弟子(史称“戊午士祸”)。


1503年3月,李忄隆杀死了尹弼商、李克均、成俊、权柱、李胄等十几位大臣,这些大臣都有一个共同点,是在成宗时期曾参与讨论废黜李的母㦕亲一事(史称“甲子士祸”)。李㦕的统治在后期愈发的荒淫无道、不得人心,并且在他的两次清洗中,把朝廷中的两大政治派别(勋旧派和翰林派)都得罪了一遍,这使朝中几乎无人拥护他。


1506年9月1日,朴元宗、成希颜、柳顺汀等大臣发动政变,废李㦕为燕山君,拥立他的弟弟晋城大君李怿继位(第11任),史称“中宗反正”。他们谎称燕山君有病,不得以而让位,请求明帝国的册封。明廷起初不同意,后来在朝鲜群臣的集体申请下才同意册封。而李怿本人的继位也完全是被动的,他本人事先完全不知情。而被废黜的李㦕则被流放乔桐岛。11月20日,李㦕在流放地病死,时年31岁。


1510年,居住在朝鲜的4名日本人被朝鲜军队误当做倭寇杀害,这导致当地日本人的不满,随后在酋长赵马道、奴古守长的带领下手持武器聚众抗议。4月4日,对马国以宗盛为将,带5000名士兵前来支援当地日本人(史称“三浦倭乱”)。4月19日,来犯倭寇基本被赶回对马国。6月,倭寇再次来犯,但被朝鲜军队击退。朝鲜政府以该事件为契机,设立了“边备司”。


1516年,朝鲜设立字都监,铸造铜活字,后来以此为基础刊印了许多书籍。


1519年11月15日,勋旧派要员洪景舟、南衮、沈贞等人在夜晚秘密潜入宫中,要求李怿逮捕赵光祖等翰林派重要官员,李怿批准,这使得翰林派的核心在一夜之内被一网打尽(史称“己卯士祸”)。


1521年10月,翰林派官员安瑭的亲戚宋祀诬陷安瑭的儿子安处谦与宗族李诗等正在密谋杀死南衮、沈贞等人,随后安家及涉案人员都被清洗殆尽(史称“辛巳诬狱”)。此前在己卯士祸中被流放的金净、奇遵等人也在这次清洗中被赐死。通过这次冤狱,勋旧派再次沉重的打击了翰林派,加强了对政权的控制。


1527年3月,李惟清、沈贞向李怿举报,在东宫外先后两次发现被砍断四肢且被灼烧过的死老鼠,这被认为是有人诅咒世子李峼。敬嫔被怀疑是罪魁祸首,但是始终没有政局。4月,在慈顺大妃(太后)的主持下,敬嫔与他的儿子福城君李嵋被废为庶人(史称“灼鼠之变”)。后来有人指出死老鼠是金安老的儿子金禧做的,目的是为了打击世子的最大竞争对手福城君。


1530年11月,沈贞及其同党李沆、金克愊被以“结党营私、勾结敬嫔”为由弹劾。很快沈贞、李沆被流放,金克愊病死(史称“辛卯三奸”)。


1531年5月,有人发现了一篇诽谤金安老等人的榜文。这篇文章被人指控是沈贞的儿子沈思顺写的,沈贞因此被赐死。


1533年5月,东宫发现了组织世子李峼、李怿和文定王后的木牌,随后发现是敬嫔的女婿唐城尉洪砺写的。最后洪砺被杖杀,敬嫔所生的两个女儿(惠顺翁主、惠静翁主)被废为庶人,敬嫔、李嵋及结交敬嫔的李沆都被赐死。


1534年10月24日,在政治斗争失败后,金安老及其同党许沆、蔡无择被台谏言官弹劾,最终三人被一起赐死(史称“丁酉三凶”)。


1544年11月15日,李怿去世,享年57岁,追赠庙号中宗。11月20日,世子李峼正式继位(第12任)。


1545年7月1日,李峼去世,年仅30岁,追赠庙号仁宗。因为李峼没有子嗣,所以他死后由同父异母的弟弟李峘继位(第13任)。当时李峘只有12岁,由文定王后垂帘听政。当时朝廷上分为以尹任为首的“大尹派”和以尹元老、尹元衡为首的“小尹派”。大尹派猛烈攻击尹元老,致使其被流放,而尹元衡则通过他的小妾郑兰贞向文定王后说尹任的坏话和谣言,于是文定王后便给尹元衡下了到秘令。8月22日,一堆小尹派官员在朝堂上控诉大尹派有图谋不轨之嫌。8月28日,文定王后下令赐死尹任及其朋党柳灌、尹仁淑。9月6日,尹任的家人陆续被牵连,或被流放、或被赐死(史称“乙巳士祸”)。


1547年9月,大臣郑彦悫在送女儿出嫁时在驿站的墙上发现了一份匿名榜,上面说国家现在是女主当道、奸臣弄权,将要亡国。郑彦悫把这件事报告给朝堂,随后小尹派趁机清洗大尹派残余势力(史称“驿壁书之变”)。


1553年,文定王后撤帘归政,李峘在名义上开始亲政,但大权仍掌握在小尹派手里。后来李峘启用外戚来制衡尹元衡。


1555年5月,在中国沿海掠夺归来的一批倭寇袭击朝鲜沿海(史称“乙卯倭变”)。李峘派李浚庆、南致勤、金景锡等率禁军平乱,最终倭寇被成功驱逐。同年,由于国家财政困难及中央掌握的土地不足,李峘废除了职田法(即给在职官员授予土地并给予其征税的权力),国家只向官员发俸禄,并承认两班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这标志着朝鲜半岛从新罗以来,历时上千年的国家分配土地的制度的终结。


1559年,朝鲜著名侠盗林巨正在黄海道一带发动起义,震荡朝野。


1562年1月,林巨正起义被平定,他本人在战斗中阵亡。


1565年,文定王后去世,尹元衡在不久后遭到弹劾并流放。


1567年6月28日,李峘去世,年仅34岁,追赠庙号仁宗。由于仁宗唯一的儿子已经去世,所以王位由宗族子弟河城君李昖继承(第14任)。但政务由其养母仁顺王后管理。


1568年2月,李昖开始亲政。


1575年,因为大臣金孝元与沈义谦围绕“铨郎”这个职位反复争夺,使得翰林派分裂为了东党和西党(史称“东西分党”)。


1583年,李钧流放了东党的宋应溉、朴谨元和许葑(史称“癸未三窜”)。


1589年10月2日,黄海道观察使韩准举报郑汝立将以全罗道全州为据点谋反。郑汝立发现计划泄露后,加速了谋反的进程。朝廷在召开紧急会议后,派遣义禁府都事去抓捕郑汝立。郑汝立在得知儿子招供后,于逃亡途中自杀。随后西党以该事为契机攻击东党,使得东党中的南溟学派和花潭学派遭遇重创(史称“己丑狱事”)。


1592年4月13日,日本军队突然派兵在朝鲜釜山登陆,对朝鲜进行大规模入侵(史称“壬辰倭乱”),本次入侵的日军总指挥为著名的丰臣秀吉。4月28日,在首都汉城告急之时,李昖光速立海君李珲为世子,然后逃离汉城,去往平壤。6月1日,李昖离开平壤,再次北逃。在这种情况下,李昖只能求助于作为宗主国的明朝,他甚至打算逃亡中国的辽东避难。12月,明将李如松率领4万士兵支援朝鲜。


1593年1月,明军收复平壤,李钧得知后欣喜若狂。4月20日,明军收复汉城。


1595年9月,明朝与日本开始和谈。


1597年,因为和谈破裂,日本再次入侵朝鲜(史称“丁酉再乱”)。


1598年10月,日本总指挥丰成秀吉去世,随后明朝联军乘胜追击,将日军彻底驱逐出了朝鲜。


1608年2月1日,李昖在吃饭时噎死了,终年57岁,追赠庙号宣宗(后改为宣祖),世子李珲继位(第15任)。他一上台就打压之前反对自己继位的一批大臣,赐死柳永庆、金大来,并流放多人,暂时巩固了政权。在他继位十几天后,就有官员举报他哥哥临海君养门客、积攒武器,随后他就把临海君流放乔桐岛。但明帝国在此时却坚持认为李珲继位的合法性不足,要求派官员去朝鲜调查,李珲只好解释说临海君中风,无力继承王位。而明帝国的礼部却又要求李珲提供临海君“让贤”的申请书。6月,明帝国的调查官员抵达朝鲜,李珲拿出数万两白银贿赂他们,又要求身边的人按自己指示的来回复这些官员的问题,这才平稳渡过了这次危机。


1613年3月,从东莱倭馆运往汉城的数千两白银被截杀,后来被查出是朴应犀、徐羊甲等七人所为。他们都是朝廷官员的庶子,因为身份卑贱没法做官,于是整天饮酒作乐,号称“江边七友”,还干起了抢劫官银的勾当。大臣李尔瞻趁机唆使他们说是受金悌男(仁穆大妃之父)委托,抢劫官银作为谋反的本钱,以拥立李珲的兄弟永昌大君李为㼁王。李珲下令把永昌大君废为庶人并流放江华岛(史称“癸丑狱事”)。


1619年2月,朝鲜被迫出兵1.3万人,协助明朝围攻辽东的后金政权。3月,朝鲜军队随同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被金军重创。这场战役坚定了李珲“中立外交”的想法,他把明帝国征兵的要求一拖再拖,并且在书信中尽量不刺激后金可汗努尔哈赤。


1623年3月12日,李珲的侄子绫阳君李倧与金瑬、李贵等西党官员发动政变,将李珲废为光海君,李倧继位为王(第16任),史称“仁祖反正”。


1624年1月24日,宗族将领李适起兵叛乱(即李适之乱)。2月8日,李倧前往公州避难。2月9日,李适攻破汉城。然而很快李适就被悍将张晚率部击溃,他本人在逃亡途中被属下杀死。2月18日,李倧返回汉城。


1625年6月3日,明帝国正式册封李倧为国王。


1627年1月8日,后金首领皇太极以阿敏为主将,发兵入侵朝鲜(史称“丁卯胡乱”),金军一连攻下义州、定州、郭山、安州、平壤、黄州、平山诸城。1月20日,朝鲜与后金开展和谈。3月2日,朝鲜与后金达成盟约:双方互不侵犯、朝鲜每年向后金上贡并像以前对待明朝使者的态度来对待后金使者,保证不收留后金逃亡者。4月12日,李倧从江华岛返回汉城。9月7日,金军从朝鲜撤军。这份盟约让朝鲜与后金成为了“兄弟之国”,但并未完全断绝与明帝国的宗藩关系。


1636年12月,皇太极亲率大军再次入侵朝鲜(史称“丙子胡乱”)。


1637年1月22日,金军攻占江华岛,俘虏世子妃及两名大君,李倧彻底崩溃。1月28日,朝鲜同意与明帝国断绝关系并向后金(即后来的清帝国)纳贡称臣。1月30日,李倧对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从此朝鲜的宗主国从明朝变为了清朝。丙子胡乱结束后,清军带走了50万名朝鲜俘虏离开。


1641年,被废已久的光海君李珲去世,终年67岁。


1649年5月8日,李倧去世,终年54岁,追赠庙号烈祖(后改为仁祖),其子李淏继位(第17任)。李淏一直在训练军队,希望等待时机成熟时能北伐,击败清朝,可惜终身未能如愿。


1654年3月26日,在清朝的要求下,朝鲜派遣由152人组成的远征军前往黑龙江,协助中国抵御沙俄侵略。6月13日,朝鲜军队胜利凯旋。


1658年5月9日,朝鲜再次响应清朝的要求,派遣远征军抵御沙俄侵略。8月27日,朝鲜军队胜利凯旋。1658年与1654年的两次远征被称为“罗禅征伐”。


1659年5月4日,李淏因病去世,终年41岁,追赠庙号孝宗,其子李棩继位(第18任)。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孝宗是仁祖的嫡次子,他的亲生母亲在他16岁就去世了,慈懿大妃(即太后)是他的继母。根据朝鲜礼制,父母要为嫡长子服3年的丧,为其他儿子服1年的丧。但孝宗不是嫡长子,却是王室正统,这下慈懿大妃该如何服丧呢?朝鲜并没有先例可以寻找,有大臣认为要服1年,有的大臣认为要服3年(史称“己亥礼讼”)。


1670年,朝鲜爆发大饥荒,造成了140万人的非正常死亡(史称“庚辛大饥馑”)。


1674年9月17日,李棩去世,年仅34岁,追赠庙号显宗,他的独子李焞继位(第19任)。


1675年3月,李焞的外公清风府院君金佑明举报福昌君和福平君宣淫宫闱,李焞随后下令流放福昌君与福平君(史称“红袖之变”)。以该事件为标志,南党分裂以为许积、闵黯为首的“浊南派”和许穆、尹鑴为首的“清南派”。


1678年4月1日,常平通宝作为法定货币正式流通,在此之前朝鲜都是以物易物的。


1680年3月28日,在庆祝许积的祖父许潜获得谥号的“谥号宴”上,有传闻称他打算杀掉赴宴的西党成员,并且还在宴会上使用违禁物品。随后李焞任命金万基为训练大将、申汝哲为总戎使、金益勋为守御使、金锡胄为御营大将,并解除柳赫然的职务。4月4日,来自南党的许积、闵熙、吴始寿、柳命天、睦昌命、闵黯等官员纷纷辞职(史称“庚申换局”)。


1681年,李芳果被追赠庙号定宗。


1689年2月,大臣宋时烈引用中国宋神宗迟迟不立宋哲宗为储的事例,请求延期定号元子。这让李焞非常生气,他把这一行为看做是西党有组织的反抗,于是就剥夺了宋时烈的官爵,然后又以出言不逊为由罢免了金寿兴,以助长反对派风波为理由罢免金寿恒。台谏和南党在此时翻旧账要求严惩宋时烈,于是乎宋时烈和金寿恒均被赐死。李焞借机大举启用南党成员。4月21日,李焞宣布有西党背景的仁显王后有“嫉妒之罪”。4月25日,吴斗寅、朴泰辅、李世华等86名南党成员联名请求不要废后,随后朴泰辅被严刑拷打,并死于流放途中,吴斗寅也被流放。5月2日,仁显王后正式被废为庶人。5月13日,张禧嫔被立为王后(史称“己巳换局”)。


1691年,“死六臣”被昭雪平反。


1694年,李焞后悔废黜了仁显王后,罢免了乙巳换局时负责审判西党的闵黯和柳命贤,并启用来自西党的尹汝哲、尹趾完分别为训练大将和御营大将。随后他大肆启用了南党成员,然后赐死闵黯、李义征,流放权大运、睦来善、金德远、闵宗道、李玄逸,降王后张氏为禧嫔(史称“甲戍换局”)。


1698年,李弘暐被追赠庙号瑞宗。


1720年6月8日,李焞去世,终年66岁,追赠庙号肃宗,其长子李昀继位(第20任)。


1721年8月19日,在老论派的推动下,李昀册立弟弟延礽君李昑为储君(后来定名分为“王世弟”)。8月22日,少论派大臣柳凤辉上谏疏反对过早立储,认为李昀还有生育的可能。而老论派在李昑被册封为王世弟后,又开始推动王世弟摄政。10月,李昀开始老论派大臣展开清洗,并启用少论派官员(史称“辛壬狱事”)。清洗分两波进行,一直持续到了次年9月。


1724年8月25日,李昀去世,年仅37岁,追赠庙号景宗,王世弟李昑继位(第21任)。有传闻称是李昑杀了景宗。李昑在位时期,实行了以均役法为代表的惠民政策,编篡与刊印了大量书籍,使朝鲜的文化和经济都得到了发展。


1728年3月14日,以李麟佐为首的部分少论派和南人派势力以讨伐李昑弑兄(即景宗)为名发动叛乱(即“李麟佐之乱”)。虽然叛乱很快就被平息,但却对当时的朝鲜政局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而且国王需要死守都城的“都城守备论”也就此兴起。


1736年3月15日,李昑只有3岁的次子李愃被册封为王世子。


1749年1月,李昑以自己需要养病为由,命王世子代理听政。此后,李昑那里被称为“大朝”,而王世子那里被称为“小朝”,大事需要得到大朝的裁决。


1759年2月,王世子的儿子李祘被册封为王世孙。


1762年5月22日,一位官员的家仆罗景彦被唆使诬告王世子的种种恶行,这加剧了本就已经产生矛盾是父子关系。7月,王世子被关入米柜,数日后活活饿死,年仅28岁(史称“壬午祸变”)。


1776年3月5日,李昑去世,终年83岁,追赠庙号英宗(后改为英祖),他的在位时长和岁数均为历代朝鲜国王之最,王世孙继位(第22任)。李祘登基后,先是清洗了朝廷,使自己的地位得到巩固,并加强君权。他一改以往君主的重农抑商政策,让私商的力量壮大,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还允许民间资本开发矿产,促进采矿业的发展。


1800年6月28日,李祘因病去世,终年48岁,追赠庙号正祖,其子李玜继位(第23任),但由贞纯王后垂帘听政。


1801年,朝鲜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肃清天主教势力(史称“辛酉邪狱”)。


1804年,李玜开始亲政。他在在位期间释放所有官家奴仆,扩大“庶孽通清”的范围,并松动庶孽禁锢法,但朝鲜王朝还是无可奈何的走向衰败。


1811年12月18日,平安道人洪景来发动起义。


1812年4月19日,洪景来起义基本被平定。同年,李玜的嫡长子李旲被册封为王世子。


1827年2月,李玜因身体原因,命王世子代为处理政务。9月,王世子的儿子李烉被册封为王世子。


1830年5月6日,王世子去世,年仅22岁。


1832年,一艘英国商船来到了朝鲜忠海道,请求进行贸易,这是西方国家第一次向朝鲜提出贸易请求,但朝鲜遵守“藩国无外交”的原则而拒绝。


1834年11月13日,李玜去世,终年44岁,追赠庙号纯宗(后改为纯祖),王世孙继位(第24任)。他在位期间,虽然政局依然被权臣把持,但编纂或续些了《列圣志状》《东国史略》《文苑黼黻》《东国文献备考》《三朝实鉴》等书籍。


1849年6月6日,李烉去世,年仅23岁,追赠庙号宪宗,在权臣的把持下宗室子弟李昪继位(第25任)。


1864年1月16日,李昪去世,追赠庙号哲宗,因为他没有子嗣,依旧在权臣的安排下,宗室子弟李熙继位(第26任)。


1894年2月15日,古阜、泰仁上千名农民在当地东学道首领全琫准、崔景善、金道三、郑益瑞等人的领导下发动起义(即“东学道起义”或称“甲午农民战争”)。李熙面对局面无力控制,便向宗主国清帝国求援。6月8日,清军抵达朝鲜,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一万多名日本士兵也以保护侨民为由登陆朝鲜。7月23日,日军突袭汉城,俘虏李熙,并建立亲日的傀儡政府。7月25日,日军攻击驻朝清军,两国开战(即“甲午中日战争”)。9月,清军被迫撤回国内,日本完全控制了朝鲜。随后亲日政府在朝鲜实行了一系列近代化改革(史称“甲午更张”)。


1895年1月7日,李熙在日本人的胁迫下,颁布《洪范十四条》,宣布朝鲜“独立”,切断与中国长达几百年的宗藩关系。10月8日,在日本公使三浦梧楼的策划下,大批日本士兵和浪人冲入景福宫(朝鲜王宫),乱刀砍死了闵妃,随后将尸体焚化(史称“乙未事变”)。该事件被揭露后,引起了朝鲜人民无比的愤慨,反日情绪逐渐高涨。亲日政府在此时还宣布使用太阳历,改年号为“建阳”,并颁布了“剃发令”,实际上是想在朝鲜推行同化政策。大批愤怒的朝鲜群众打出了“为国母报仇”“头可断,发不可剪”的口号(即“义兵运动”),日本在朝鲜的统治受到了打击。


1896年2月11日,李熙带着王太子偷偷离开了被日本人控制的王宫,来到了俄国驻朝大使馆(即“俄馆播迁”),宣布把亲日政府的所有官员全部免职,并把其中的五个人定性为“叛贼”。这成功让亲日政府垮台,但也让朝鲜亲俄派势力扩大。


1897年2月20日,李熙离开俄国大使馆,但是没回景福宫,而是去了洞庆运宫,因为这里是各国大使的驻地。此时朝鲜国内的亲俄派势力逐渐萎缩,而日本的力量也逐渐消亡,李熙他居然真的获得了实权,不再是一个傀儡了。8月16日,李熙下令改年号为“光武”。10月12日,李熙称帝。10月13日,李熙宣布改国号为“大韩帝国”,试图与中国和日本分庭抗礼。随着他的称帝,韩国各种政治势力重新分配力量,而他也废除了甲午更张时期引进的责任内阁制,着手恢复君主专制。


1898年12月,李熙出动军队解散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民间团体“独立协会”。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独立协会的领导人是后来的韩国开国总统李承晚。


1899年8月17日,帝国政府颁布了《大韩帝国国制》,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1904年2月23日,韩国被迫与日本签订《日韩议定书》,李熙再一次沦为了日本人的傀儡。


1905年1月17日,韩国被迫与日本签订《乙巳条约》,这标志着韩国失去外交权,沦为日本保护国。


1907年7月20日,李熙在日军的胁迫下禅位给皇太子李坧(第27任),后来李熙的庙号是高宗。


1910年8月22日,日本胁迫韩国政府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把大韩帝国并入了日本,至此朝鲜半岛君主制的历史结束。

李氏朝鲜大事记年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