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 (第44辑) 张掖传统风味小吃

2023-04-01 07:56 作者:俺们地球村那点事儿  | 我要投稿

作者:王秉德 张掖是丝绸之路重镇,隋代曾是最大的国际贸易市场;元代为甘肃省会;明代为甘肃巡抚驻地;清代为甘肃提督及甘州府的治所,商业贸易持续繁荣。清代甘州府学教授王学潜《甘州赋》中这样描写繁荣的商业与集市贸易:“其都市之间,衢巷连延,廛市周环;逆旅传舍,轮蹄错盘;酒旗当垆,茶灶蜚烟;内倚府寺,外达郊关;百物繁颗,争珍斗妍;而林总之众人,行赉居负,土毂摩肩;袂云汗雨,熙攘往返。” 由于军政的地位的重要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张掖的风味食品也很多,有些名优小吃,一直延续到今天,其中甘州腊羊肉、手工挂面及盒装糕点尚行销河西各地。直到解放初期,保留的名优小吃尚有李文忠的小饭、赵自昌的臊子面,刘生娃的拉条子,梁万禄的丢面、徐恒的卤肉、赵自昌的面筋、袁克孝的油糕、王斌娃的泡泡油糕、魏玉的豆腐脑儿、王彪的蒸粉、王和尚的蒸饼、王自真的蛋糕、白家的油干粮与薄脆子、马涎水的腊羊肉、回旅沙子的油酥饼、马家酿皮子等。 小饭是张掖特有的面食,将面擀到不到一分厚的薄片,切成方块小面丁,下锅后,再放入羊肉小片、豆腐小片、粉皮小片,及羊肉汤,烩成汤面丁,称这位小饭,特点是面丁不糊不烂,清香扑鼻,味道鲜美,价格便宜,很受欢迎,而李文忠的小饭,风味独特,更受群众欢迎。 张掖大碗臊子面是用擀杖将面团擀薄,切成长面,宽如韭叶,薄如纸片,下锅捞出后,盛于大碗中,浇以豆腐丁、肉丁、菜丁烩成的臊子汤,碗中面少汤多,外加葱花、芫荽,香气袭人,使人垂涎。 张掖拉条子又叫干拌,主要是面中加盐及碱,经过揉面、扎面、摔面等工序,使面团吃水均匀、柔软,再醒半小时即可抻拉。抻拉时,可圆可扁,可厚可薄,主随客便。出锅后盛盘或碗中,盖浇卤肉、汤菜、肉汁,调以酱油、香醋、辣椒油。其特点是面条柔软筋道、光滑,汁鲜肉香,别有风味。 丢面,抻拉后细于拉条面,适于凉拌,将肉丝、黄瓜丝、芥末、蒜泥、辣椒油、香油调成汁,浇在面条上,再调以酱油、香醋,是夏令理想食品。 徐恒的卤肉选料讲究,调料全,火候好,色泽红亮,肉质鲜嫩,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是下酒佳品。 甘州面筋,以赵喜的面筋最有名气,以羊肉汤烩粉皮与面筋,配以碎羊肉及油炸豆腐,外加葱花、香菜、辣椒油、香醋,味美适口。 袁克孝的油糕选料精严,以白糖、玫瑰、芝麻、青红丝为馅,糕面中加有蛋液与猪油,其特点是外焦里嫩,入口香甜。过去张掖民间在喜庆宴席前,还有先给宾客每人敬两个油糕垫底的习俗。 王斌娃的泡泡油糕是油糕表面起泡泡,并撒有芝麻,外加杏仁茶一碗,别有风味。 豆腐脑讲究“细白不糟,卤活透明。”魏玉的豆腐脑卤汁中姜味适宜,食之鲜香,别具风味。 王彪蒸粉,鲜明透亮,麻辣调料齐全,麻辣适口,开胃醒脑,不失为夏令解暑佳品。 张掖蒸饼是将发面团擀成薄皮圆饼,五层相叠,中间四个夹层,分别撒以红曲粉、姜黄粉、香豆子粉、胡麻末,最高一层饼面饰以面雕花纹,点以红绿颜色。出笼后,即一圆形大月饼,是中秋佳节献月和亲友互相赠送的礼品。王和尚蒸饼则常年供应,色、香、味、形俱佳,切块供应时,白、红、黄、绿、青层次分明,既好看又好吃。 王自真的蛋糕儿是将鸡蛋打糊与佐料同蒸,出售时另加鸡汤及鸡肉,清凉爽口,营养丰富,老少咸宜,颇受欢迎。 白家的油干粮,也称油锅盔,形如玉盘,面细皮黄,酥脆爽口。薄脆子为烙制的薄饼,薄脆香甜,风味独特。 马涎水腊羊肉是将整羊一分为二,以专用佐料卤制,出锅后剔骨,抹以清油,嫣红透明,肥而不腻,风味独特,是下酒的上品。过去甘州人吃腊羊肉时,大都饮用甘州黄酒。 油酥饼是在面粉中加入清油、精盐、花椒粉烘烤而成,其特点是色泽金黄,酥、软、咸、香。 马家酿皮子属于高担酿皮子,以面粉为主料,蒸制得法,调以麻酱、辣椒油,蒜泥,芥末、酱油、香醋,清淡爽口,别具风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上述名优小吃的摊点大部分恢复且繁荣,市场饮食摊点中又增加了水饺、馄饨、搓鱼面、荞面饸饹、灰豆汤等小吃,饮食市场更加兴旺。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 (第44辑) 张掖传统风味小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