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所谓“上进心”
所谓“上进心”
当一个人沉浸到金钱、权利、名誉、地位、被爱的执着的时候,他就会盲目地认为这一切就如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般无可厚非。当指出,他的症状正是如此执着下的产物的时候,他往往会反驳道:难道这不是人类进步的动力?难道每个人不都这样活?哪有人不要面子,不在意别人看法?把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人难道还有错?人没有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还不如死掉……
一位患者也是直接地表达了对我的控诉(治疗上的阻抗):
王老师:
昨天很高兴,我终于找到了您为我治疗,家里一直给我找很多医院我都拒绝了,因为我认为他们不会对病人用心,现在大多数医生都这样,而我看了你很多视频,我一直坚信你是很关切我们这类心理症患者的。
昨天接受完治疗我很纠结、难过。您说的很到位,指出了这么多年我没想明白的事,就是我为什么在别人面前活的很虚伪,就是因为我始终要求自己要做怎样的人。
但是我认为想要做一个优秀的人没有错,只是我当初的操之过急,承受了很多我承受不了的东西导致我失去了信心、开始怀疑自己而变得不自信,而我不接受这样的我,从而就像有两个自己,我想要去掩盖不优秀的自己而虚伪。
对,我是应该接受和面对不优秀的自己,即便是这样我也应该抱有对未来的憧憬吧。现在的人基本不缺吃穿,更多需要的是精神食粮。但你却告诉我,不要继续执着于此,就算是残缺的人生也要接受这一切。你连我最后的一点希望也剥夺掉了。
我即便患了社交恐惧症,可我在人前总的来说都还是不错的一个人,只是过不了自己的这一关。我二十五岁,身体健康,没干过伤天害理的事,唯独有了一点心理问题。我以为心理医生是会为我们打造一个健康、阳光的心理,但我的希望,怎么在你的口中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和不要脸呢?
你说的话的确对我的病很有帮助,我认识到不能老是要求自己做怎样的人,也许这样我的心理障碍会好起来,但这却把我变成了一个不求上进的“真残疾”。
虽然他信中的话有些偏激,但也真实地反映了患者的心声——毕竟,每个人都是抱着变得更好的期望来做治疗的。但当“变好”在我看来是一种“恶智”的时候,患者往往会诧异、不解,甚至是对我充满怨恨。
写这封信的男孩,本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不过上中专的时候,一次竞选学生会干事,却因为紧张而说不出话来,结果他从那之后就非常在意自己在人前的表现。去单位实习的时候,虽然他年纪小,却逼着自己表现得老成和沉稳,结果整个人就好像是“特工”,生怕自己露出一点幼稚的迹象。没到三个月他就不干了,因为整日表演,都要累过他本职的工作——开始仅仅是和领导在一起紧张,担心自己不能给领导留下好印象,后来慢慢泛化到所有的人。一开始,他的“上进心”表现为:给他人,尤其是重要的人留下好印象,结果把普通的社交变成了舞台。后来,因为人际中经常出现紧张的表现,所以他的“上进心”又表现为:在人际中不要紧张和焦虑,要表现的淡定自若。因为他压根就做不到,所以最后不得不把自己封闭了起来。当我劝告他放弃如此的“上进心”的时候,他开始对我,对治疗失望了起来。
其实,很多患者都是因为无法实现自己“上进心”所要求的,所以才求助于治疗师。比如,一位患者在一次考试的时候,老师说了一句:还有五分钟,你怎么还没有写完?结果他就开始慌了起来,后面写字的时候就变得有些潦草。之后他认为如果自己写字更好的话,那么就可以取得好的成绩,从此他就开始苦练写字,也参加了写字培训班。但如此的努力不但没有让他写出更好的字,还让他的成绩变得更糟——他已经不是在关注自己写的内容,而是关注写字本身。越是关注写字,他越紧张自己写不好,结果就真的写不好了;另一位患者,从小人际关系还不错,后来学习汽修的时候被师傅骂,说他笨,结果他就想让自己成为有能力、成功的人。从此,他就观察成功的人是一类怎样的人,后来他发现要成功,口才就要好,之后他就逼着自己出口成章,但结果他反倒不会说话了……
从中我们会发现,其实患者原本有过着平静的生活,但这一切都被 “上进心”所打破——他逼迫自己更好、更优秀、更成功。此时,他没有反思这种“上进心”的病态,反倒责怪自己的不中用。当我谈到要接受一个平凡的、有缺点、有不足,甚至是有“症状”的自己的时候,往往会被患者认为这是“负能量”的话,并且极力为自己的“上进心”辩护,如:难道上进心有错吗?难道不能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吗?为何别人有上进心就是对的,为何我有上进心就要是病态?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回顾卡伦.霍妮在《自我分析》中是怎么为这些神经症的要求(所谓上进心)分类的:
1、对爱与被认可的神经症性需求
不加区分地取悦他人、讨好他人和希望被他人认可的需要;
不由自主地迎合别人的想法;
注意力中心在别人,而不在自我,把别人的愿望和意见视为唯一重要的事情;
害怕张扬自我;
害怕别人的敌意或自我内部的敌意感。
过高地估计“爱”,“爱”被认为能解决一切的难题;
害怕被抛弃;
害怕孤独;
保持低调;
害怕提出任何请求;
害怕显示自己膨胀的欲望;
2、对权利的神经症性需求
为了支配别人而去支配别人的需要;
通过扮演某种角色而不是因为自己的喜好去献身于事业、义务、责任:
基本上不会尊重别人,不尊重别人的个性、尊严、感觉,唯一关心的是他人的服从性;
盲目崇拜权利与实力,蔑视弱小或缺点;
害怕失控局面,害怕无能为力;
害怕“蠢笨”和错误判断
3、利用或剥削他人、不择手段以求挫败他人的神经症需求:
评价别人主要依据他们是否可以剥削或可利用;
以利用他人为荣;
害怕被利用,因而担心自己成为“傻瓜”。
4、对社会认可和社会声望的神经症性需求
所有事物,仅以声望值来评价;
自我评价完全以公众接受度为准;
害怕失去社会地位(丢脸);
自我形象膨胀;
需要他人敬仰,害怕失去别人的赞赏。
5、对个人成就的神经症需求:
优于他人的需要;
以成为最佳(最佳情人、最佳运动员、最优秀作家、最佳职员)为标准来评价自己,尤其在自己的心目中;然而别人的承认与否也至关重要,一旦得不到别人的承认就会愤愤不平;
各种破坏性倾向(挫败他人的倾向)混为一体;
严酷而无情、不计后果地驱动自我以求得更大的成就,尽管一直伴有一种广泛性的焦虑;
害怕失败(耻辱)。
6、对尽善尽美、无懈可击的神经症性需要:
无情地追求十全十美;
对可能的瑕疵都进行反思和自责;
因为认为完美无缺而觉得高人一等;
害怕在自我内部发现缺点或害怕犯错误;
害怕批评与指责;
对完美道德的无限崇尚,并因此束缚自己。

霍妮接着谈到:“重新审视这些倾向时,一个需要考虑的突出点是:它们所暗含的需要和态度本身,并没有一个是“变态”的或者是缺乏人性价值观的。我们大多数人都需要被爱,并且感激被爱,需要自我控制,谦虚礼貌,体贴他人。这些看似是“正常的”或具有美德的。鉴于以上的事实,有个问题必定会一再被人们提出:为什么这些倾向被称之为神经症?这些需求难道不是那些具有不同价值、不同应对生活方式的人们既有差别的表现形式吗?
那些基本的人性需求与它们相对应的神经症倾向之间似乎目标相似,但它们的根据与含义却完全不同。这种差别几乎像+7和—7之间的差别一样大:+7和—7之间都有一个数字“7”,就像大家都使用的同一个词语,具有想通的感情色彩、理解意义和加工过程,但是,前缀符号却改变了它们的性质和价值。”
那接下来我就继续谈谈这+7和—7之间的区别:
首先:正常的上进心是一种“希望”,而病态的的上进心是一种“逼迫”。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变得更好,但不是要求,更不是逼迫。我们希望成功,希望自己优秀,但不是要求自己一定要达到。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没有错,但要求自己成为怎样的人,就大错特错了。比如,之前提到的男性患者,在人际交往中话不多,结果他要求自己成为一个能说会道,被所有人欢迎的社交能手。按他的话来说就是:要变得比那些会说话的人更能说话。当然,这种逼迫的结果不但没有让他变得更会说话,反倒让他更加恐惧说话,更加讨厌自己。
其实,这就好像是对待“安全”一样,我们只能希望自己“平平安安”,但却不能要求“万事如意”。但一些患者会反驳,我的要求也不高呀,毕竟普通人都可以做到。其实,患者眼中的“普通人”一点都不普通,毕竟并没有各个方面都不比别人差,和每个人都处好关系的“普通人”。“我的要求不高,普通人也能做到”这仅仅是一种掩耳盗铃的自欺而已。当我们拿“普通人”当借口的时候,仅仅只是看到了对方好的地方,而无意识地忽视了他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第二:正常的上进心是兴趣,而病态的上进心是手段。当我们喜欢一件事情的时候,自然会多花精力做的更好,这种努力是出于对这件事本身的热爱。但病态的上进心只是通过把这件事情做好,以证明自己的“优秀”,他只是通过“吾必完美”来维系理想化自我的幻想。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因为爱,一个是出自于怕。
自我实现是发自真我需要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自己的潜能,并且能够用真实的情感与他人及这个世界相处。此时,他爱一个人并不是为了填补自己的内心空洞;他做一份工作仅仅是发自内心的热情;他做自己,而不必隐藏真实的自己,以给他人留下完美的印象。简而言之,他活的真实、真诚、自然。虽然他不够优秀,不够完美,但他的幸福是来自于他能够接纳真实的自己的满足感,而不是活在虚荣之中的优越感。
而病态的要求则是减轻他内心焦虑的手段,如果不能达到他就会被焦虑淹没——陷入到内心冲突之中的时候,他往往夜不能寐、噩梦连连,他会梦到自己从高处跌下,或被人追赶,但怎么跑都跑不动。此时,他就好像是一个囚徒,他不得不做到这一切,不然他就感觉自己要落入万丈深渊。病态的上进心仅仅是一种减轻自己内心焦虑,维系自负幻想的手段,虽然它表面上看是一种人类纯真的情感,其实不过就是一种夸张的模仿罢了。
第三:虚假:他只是为了安全感才表现出无限的热忱,在他内心中没有真实的感情,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抑或是他自己。他为了人际的和谐做一个老好人,不代表他真心接纳他人;他为了权利而执着,不代表他对事业的热爱;他表现出善良与美德,不是因为他心中充满爱……这一切不过是完美的表演——不是出自于内心的情感,而是出自于不得不的要求。
这一切仅仅是为了外在的完美,而非内在的发展!一些学生因为无法保持优异的成绩而逃避学习与学校,更无法接受自己上不了重点大学的结果,看似他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学生,但这不过是一种无法接受自己不如人的恐惧。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把自己装扮成一个优秀的人,比别人强的人,而真实的他是怎样的,他却压根就没放在心上。
第四:盲目性:他就好像一个饥不择食的人,不加选择地执着于可以给他安全的东西,不管这一切是否现实,或自己有多么盲目。通常在外人看来是显而易见的荒唐,但他却可能置身于迷雾之中而不知所以,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一些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只有对目标的执着,非常拼命或不切实际。比如,一个成绩平平的人要求自己一定要考上清华,只有当他的身体或精神垮了之后才被迫停下来。因为他的执着和盲目,他也容易被诱惑,一位男性患者为了发财,结果搞传销,买彩票,后来干脆成了传销组织的骨干。最后一次咨询,他还和我大谈如何通过传销,在三年之内把六万六变成一千零八十万,虽然我提醒他要收手,这太不现实,不过他依然坚信可以成功。随后的几天,南京警方就在他租住的区域捣毁了一个特大传销组织,从那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
霍妮提醒我们:“这些追求对患者越是不可或缺,它们的实际价值越是可疑,他就必定越发强烈,越发坚定地去捍卫它们,并证明它们是合理的。因此,一个人用“正当”的盔甲把自己包围起来,他就不仅会为自己的权利争辩,说它是正确、合理、正当,同时也不会承认他所做的任何事情(哪怕是极细微的琐事)都是错误的或是可疑的。种种神经症倾向居于精神障碍的核心位置。但他通常并没有意识到正是这些神经症倾向驱动着他的整个生活。”
因此,正常与病态的“上进心”不是量的区别,而是质的不同。因此,并不是少一些就好了,而是你为什么这么做。就好像希特勒和爱因斯坦都有“上进心”,但结果却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他们的无意识动机有不同:前者是想通过权力的获得把他人踩在脚下;而后者是出于对所从事工作的朴素的热爱。真实的追求与病态的逼迫:一为“自发性”,一为“强迫性”;一为承认有限,一为幻想无限;一为专注于荣誉的结果,一为进化的感觉;一为外表,一为实质;一为幻想,一为真实。一位患者写道:“心理疾病真是个复杂的东西,我在反思中更新着对自己内心的认识。我想我听的最多的是接受自己,但是最跨越不过去的也是这个。不过今天我突然感触到:追求那个更好的永远不是终点,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个大陷阱,我根本不会真正地平静、停息、体会到快乐。"
对于一些急于“治好”的患者,当他发现了自己竟然有如此多的病态的要求,就会“要求”自己要立马正常起来,因此,他会突然变得对自己没有任何要求,成了一个无所求的人,成了一个与世无争的人。但这依然是被“要求”所控制,依然是在要求自己成为一个没有任何问题的“正常人”。
一位读者写了这样的留言:我总结啦,人要想摆脱对虚假自我(荣誉,地位,金钱,受欢迎,被认可)的追逐,最简单的一件事就是不求上进,不思进取,醉生梦死,安于现状,做一个最普通平常的人,最好是只会照猫画虎,重复做机械式劳动。但凡天资聪颖,勤奋努力,想改变命运的人都会有神经官能症,因为他有一个理想我在呼唤他,在驱使他,特别是当他还从中得到好处的时候,就更加执着,所以必须要有一切归零的勇气,提醒自己一切死不带走,都是如梦幻影,只有内心的平静与自我认可才是活着的真正意义,也是最能达到的。
从逻辑上来讲,“上进心”导致了病症与冲突,那么不要上进心,做一个最普通不过的,甚至是没有任何追求,一个醉生梦死,安于现状的人才是最健康的。但凡有追求,想要改变命运,有所期盼,都是理想我的召唤。
但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毕竟一个有非理性追求与一个混混度日的人也许都是病态的,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比如,一位非常在乎成绩和别人看法的男性患者因为一次考试不理想,突然变得不努力,逃学,玩游戏,和之前判若两人,整天活的如行尸走肉一般。他表面上放下了对名利的追求,不再逼迫自己,但实际上他只不过是在逃避自己的失败,依然是在变相维系他的虚荣心——不是我不优秀,只是我没努力而已。
一些人发现自己的要求是病态的,立马就不对自己有任何要求,抑或是放下一切,不再有任何愿望,成了一个“淡如水”的人。但这一切就如同慌不择路的逃难者,他压根就没有思考,只是一味地逃避。如果没有对反思,只是傻傻地执行“命令”,想必这将无所得。就好像楼市的限购,这并没有减弱供需的矛盾,也没有解决楼市高烧的根本原因,这只是掩盖了矛盾,而不是解决了问题。

只有当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对自己的各种暴行,醒悟到自己的幻想,知道自己的恐惧,明白自己一直在自欺,并体会到所谓的“追求”就是一种病态的执着的时候,我们才能从“心”出发,而不是从“应该”——此时,我们追求什么,或放弃什么,是依据我们的真心与情感,而不是被恐惧驱使。
“上进心”本没有错,错在于你利用了上进心来逃避现实,维系幻想,找到安全。正如,你对爱、权利、地位、荣誉的依赖一样,这些都成了你的“盔甲”,但“盔甲”虽然给了你暂时的安全,但却阻碍了你成长——不直面伤痕,何时才能医治伤痕?只有当我们敢于直面内心中的伤痕,才能还原“上进心”的本质,而非沉浸在所谓“上进心”之中自我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