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3.21 李翱

2023-03-21 11:56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21、李翱(约公元770—846年)


  唐朝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韩愈的学生。字习之,陇西[1]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做过国子博士、中书舍人、节度使等官。

  李翱在政治上保守,反对革新。他反对以王伾、王叔文为首的改草派,称他们是“朋党”,攻击他们发动的“永贞革新”使“天下懔懔”[2],导致社会危机。他还攻击秦始皇“灭古法,隳井田”,使“夏、殷、周之道废”[3],公然主张恢复古代的“井田”制。

  李翱竭力宣扬孟轲的性善论,认为人有性有情两个方面。“人之性皆善”,每个人的性都是先天地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这是做“圣人”的基础。情则“有善有不善”。有的人性恶,这不是“性之过”,而是由于受到情的昏惑,善性得不到扩充的缘故,所以情是恶的根源。他又说:性和情是“不相无”的,两者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性是第一性的、基本的,情是由性派生、从属于性的,“无性则情无所生,是情由性而生。”[4]他离开人的阶级性和社会实践来谈人的性和情,这是十分荒谬的。

  李翱进而提出“复性”的问题。他把性比喻作水和火,把情比喻作泥沙和烟,泥沙掺杂则水混浊,烟郁结则火无光;要使水清澈就要去掉泥沙,要使火燃烧就要消除郁结。性也是如此,要“复性”就得消除情欲,首先要做到不思不虑,“弗思弗虑,情则不生”[5]。他把直接得自内省的认识叫做“正思”,把得自感性的认识叫做“邪思”。为达到“正思”,就必须断绝与外界接触,消除“邪思”的干扰,进入一种“动静皆离,寂寞不动”的所谓“至诚”,即绝对安静的精神境界,这样就可以“复性”,成为“圣人”[6]。这种通过内心的“修身养性”去恢复先验的“善性”的说教,不过是孔孟的唯心主义“修养经”的翻版而已。

  李翱又鼓吹“天命论”。他认为“性者,天之命也”,人性是天生的,但只有“圣人”才能“得之而不感”,普通人则溺于情“而不能知其本”[7]他吹捧“圣人与众不同,胡说什么“圣人”虽有情,但与普通人不一样:“圣人知人之性皆善,可以循之不息而至子善”,普通人往往被情欲搅乱到不能破除即不能“复性”的地步。此外,他还把“富与贵”、“贫与贱”也说成是人力无法改变的命运所决定的。归根到底,李翱从人性上划分了“圣人”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他看来,“圣人”是天生道德高尚的统治者,普通人则是天生道德卑下的被统治者;广大劳动人民只有安分守己,俯首贴耳地服从统治,才不至于违反“天命”。这就充分暴露了李翱哲学的反动实质。

  著作有《李文公集》十八卷。


注:

[1] 今甘肃。

[2] 《李文公集·故东川节度使卢公传》。

[3] 《李文公集·平赋书》。

[4] 《李文公集·复性书》。

[5] 《李文公集·复性书》。

[6] 《李文公集·复性书》。

[7] 《李文公集·复性书》。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3.21 李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